博文谷

端午節那天500字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十分深厚,每一個節令都對應一個節日,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的端午節。下面是語文迷網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那天的作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端午節那天500字

第1篇:端午節那天

今天是端午節。

人們都忙活起來了。爲了包糉子,有的摘蘆葦葉子,有的準備糯米,還有的去準備花生米、蜜餞和鹹肉等。

只有我一個人閒着沒啥事好幹,就跑去河邊玩,老家河邊長着一叢象茭白葉子似的植物,我就掐了幾株拿回去給爺爺瞧瞧。爺爺一看,說:“這是昌莆。你知道這種植物有什麼作用嗎?”我說:“這個我在網上查了,昌莆是一種可以驅蟲的植物,在端午節同艾葉放在一起可以驅邪。但我不懂這裏是不是有什麼傳說或故事?”

爺爺就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個無惡不作的老龍王,經常興風作浪,使天下黎民不得安寧。玉皇大帝聽說以後,龍顏大怒,就命魏徵在五月初五午時三分去斬了它。

龍王知道了,嚇壞了。立即趕到李世民宮裏去求情,並答應事成之後,給李世民無數珍寶。李世民滿口答應。

於是,到了五月五日這天午時前唐太宗就把魏徵早早請來,讓他陪自己一邊下棋,一邊喝酒。眼看就要到時間了,可他又不能在太宗面前暴露天機。由於有心事,下棋都輸了,酒就喝多了。結果醉倒在地。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拿着昌莆做的刀,艾葉做的馬鞭,終於按時殺了龍王,爲天下民衆除了一大害。人們爲了紀念他,就在端午這天把昌莆和艾葉掛在門前,用來驅邪保平安。

聽了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一個傳統節日的神話傳說。

下午,我們去曲江樓參觀。門前的宣傳欄對端午節作了詳細說明,不過沒有爺爺給我講的這個故事。而它讓我明白了在我的家鄉龍舟比賽已經移到四月去了,是爲了紀念北宋抗金的英雄。成就了遠近聞名的溱潼會船節。

在曲江樓聽到服務人員的解說:“現在正是菜籽和麥子收穫的時間,鄉農開心地忙着收穫豐收的喜悅。節日的氣氛不是很濃,平淡祥和的生活就是真正的幸福”。

第2篇:端午節那天

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糉子了。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糉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緻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後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着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後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裏,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第3篇:端午節那天

“五月五,是端午”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可是,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且聽我來解答吧!

秦朝時期,一個楚國的臣子,名叫屈原,他是我國最早的愛國詩人。在秦國吞併六國的前夕,屈原被楚王流放,且忍受不了楚國即將滅亡的情況,悲憤交加,報石投淚羅江以身殉國。江邊百姓知道了屈原投河自盡的消息後,紛紛划船去打撈屈原的身體,這就演化成了賽龍舟的習俗。因打撈未果,爲了不讓那些小魚小蝦把屍體吃掉,人們把飯糰、五穀雜糧投進江裏,好讓它們吃飽了不去吃屈原的身體,這就演化成了現在的吃糉子的習俗。

說起吃糉子,我想起上次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和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包糉子的情形。

媽媽會報四角形的糉子,還向我炫耀,我也躍躍欲試。我先拿出糉葉,包成一個錐形,把花生、蜜棗、紅豆放進去,再放入米,把糉葉一合,繩子一綁,成了!一個奇醜無比的糉子映入眼簾。我想:雖然不好看,但也是我的“作品”,離成功就不遠了。

下午,媽媽又帶我去看划龍舟,比賽一開始,頓時鑼鼓喧天,隊員們都奮力划着船,鼓手也都奮力地擊鼓,又快又響、震耳欲聾。隨着一條紅色的龍舟衝過終點,比賽也告一段落。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節日,既能品嚐美味的糉子,觀賞有趣的龍舟賽;又能瞭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體會和感慨屈大夫的滿腔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