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關於端午的作文【薦】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端午的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端午的作文【薦】

關於端午的作文1

端午節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了端午節。因爲“端午”又稱“重五”;所以許多習俗就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搓成彩繩系在兒童的脖領、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上“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並且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這一天,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賽龍舟、吃糉子。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屍體。這一天,我們家的人都在忙着做糉子,媽媽把泡好的糯米拿出來,裏面放上棗、花生等材料,用糉葉包起來,再用水煮熟就可以了。看着媽媽熟練的包着糉子,便問媽媽:“媽媽,我從來不會包糉子,但是我覺得很有趣,你能不能教教我?”媽媽答應了。我看着媽媽包糉子的同時,我也包了兩下,第一個糉子完成了,可是卻七扭八歪,於是,我便按照媽媽所說的辦法重新做了一個,可還是沒那麼完美,但是我沒有氣妥,一個又一個地包,就算包得不如媽媽的好,我也心中沾沾自喜,因爲我學會了包糉子。

糉子出籠了,我第一個吃的就是我自己包的,雖然不是很好吃,但是我已經很滿足了。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龍船下水喜洋洋。

關於端午的作文2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甜蜜芳香的大棗,白嫩爽口的糯米,沁人心脾的糉葉,放在水中小火慢慢地煮熟,這時輕輕嘗上一口,整個五月都會瀰漫着糉子的清香。這不,今天媽媽又準備包糉子了。她問我:“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我說:“不是太清楚。”於是媽媽爲我講起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的一位貴族後代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他常與楚懷王商議國事。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加。但因楚懷王收了秦國張儀的賄賂,便漸漸疏遠了屈原。最終秦國大將帶兵攻破楚國,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於是在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百姓們爲了不讓魚蝦吃掉他,便在水中投放了許多的糯米和紅棗,因此端午節包糉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聽了這個故事,我驚呆了。想不到小小的糉子中居然藏着一個這麼大的故事。再看看媽媽手中正包着的糉子,在我眼前彷彿不再是小小糉子,而是偉大的屈原,那火紅的蜜棗就是他那精忠報國的一顆熾熱的心,那一粒粒白白的糯米則是他爲祖國做出的無數無私的奉獻。

端午節我們還要實實在在過下去,而屈原的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則時時激勵着我們永遠向前,不停息。

關於端午的作文3

端午節吃糉子,春節放鞭炮,元宵節吃餃子,清明節上墳等是我國傳統文化習俗。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異鄉的遊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個團圓節。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們買來了一大堆竹葉,把它泡在水盆裏,準備明天包糉子。到了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牀,聞見廚房裏飄出一陣陣香味,饞得我是口水直流三千尺,於是我就走到廚房跟外婆一起包糉子。我先在糯米堆裏拿出一些糯米,分別把它擺成立體的三角形,中間放上一個大蛋黃,還在每一個角上各擺了一塊肉,然後在水盆裏拿出竹葉,把它們包起來,再用繩子捆緊,可我怎麼也捆不緊,而外婆卻熟練地包好了。

捆到後來,我有點不耐煩了,就問外婆,爲什麼要包糉子?外婆說:“包糉子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志而跳江自尺,老百姓知道後,紛紛走到江邊划船打撈,大家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可打撈了好久,也不見他的屍體,最後大家紛紛拿米團往江裏扔,不讓江裏的魚、蝦、蟹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吃糉子”。聽了這個故事,我深深的被感動了,於是就用心地包起了糉子,終於成功了。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敬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爲民族的和諧。

關於端午的作文4

端午節是我國一年一度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們兒童開心的節日,因爲可以放三天假,可以盡情玩耍。快要考試了,正好可以好好放鬆放鬆。

這個端午節我決定和我姑姑、表妹一起去表妹奶奶家玩。姑姑約定一起第二天早上5點半在聖埠停車場集合。

早上五點一刻多,我睜開眼睛,下牀去刷牙洗臉,看見爸爸躺在沙發上,正準備等我收拾好,走呢!我連忙刷完牙洗臉。穿好衣服,叫爸爸送我去聖埠停車場去。姑姑早在停車場,等我了。

姑姑開着小車帶我們去表妹奶奶家。一路上,我們四處觀看風景,到處花花草草,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

過了快兩個小時,我們終於到達表妹奶奶家。我們四處張望,到處都是新奇,我們開心極了。一起聊天,姑姑說:“我們去摘毛豆,摘蔬菜。”“好。”我們異口同聲,我們每人拿着一個籃子,我們來到菜園,我們嫌太多了。沒去,再上面草坪等她們,我們看到草坪上有一隻白白的流浪狗,我們走過去,小心翼翼地撫摸它。我們漸漸不怕了,我們看它好像餓了。我表妹彎腰下去摘了3個毛豆給它吃,一下全吃完了。我們問姑姑拿不能養。姑姑說:“可以放鄉下養。”“耶,太棒了!”我們開心地叫道。我們看見旁邊有一個老奶奶在池塘邊洗衣,她說:“這裏有魚。”我們求她幫我抓一些……

吃完午飯,我們便坐車回去了。

關於端午的作文5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每次端午節,奶奶家都會包起糉子。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

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裏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透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關於端午的作文6

端午節在我國的民間節日中能夠算得上隆重,糉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爲能夠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糉子,它不僅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糉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齊包,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糉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爲了避邪,咱們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咱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向帶着,據說能夠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咱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此刻濃。

關於端午的作文7

農曆五月初五爲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知道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傳統節日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列如賽龍舟,掛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

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啊!

關於端午的作文8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日子;這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日子;這是一個與衆不同的日子…… 划龍舟、吃糉子、掛艾草、這都是端午節重要的活動。 可是今年的端午節,我特別開心因爲可以放三天假又可以看龍舟比賽, 不過最高興的是我今天吃到了奶奶包的糉子了。

每年端午節奶奶都會包糉子給我們吃 ,今年特別早包好糉子,因爲奶奶她知道我想吃 ,所以特別先包給我吃,我真喜歡奶奶包的糉子。因爲奶奶包的糉子裏面有香菇、豬肉、蝦米等,最重要的是有我最愛吃的蛋黃。包糉子之前要準備很多材料,首先竹葉要先一片一片的洗乾淨然後晾乾 ,接着要將米炒熟再放入所有的料拌炒,然後細心的將糉葉對摺像一個漏斗,將拌炒好的料放進去,最後再將糉葉綁好拿去蒸熟就大功告成了。奶奶說等我長大後,也要教我包漂亮又好吃的糉子呢!

我一邊吃糉子一邊看書的時候, 媽媽突然問我說:“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 ”我說:“不知道, 我只覺得糉子很好吃。”後來媽媽就告訴我端午節的由來,聽完了媽媽說的故事讓我對端午節有了更深的認識,而奶奶包的糉子很好吃,我要說:“奶奶,謝謝您!”

關於端午的作文9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四,明天就是端午了。

吃過早飯,我和媽媽搭乘爸爸的摩托車去街上湊熱鬧。路上,交通顯得有點擁擠。行人比平日裏增加了不少,車流也時斷時續的。交警爲了特別保證節假日裏的交通安全,在交叉路口增設了崗哨。我們只能緩慢地行進。我沿途看見不少的婦女手提着大將小將的我叫不上名來的藥草往家裏趕。這是往常所沒有的景象。端午時,不少的人家都要買很多的藥草,曬乾後存放在家裏,平日裏用來泡澡或沏茶用。至於艾葉、蒲草之類的買回家後就直接插在門窗上,用來避邪驅五毒。我們好不容易來到了MM廣場,停好車後,準備去採購一些過節用的東西。因爲人多,一不留神,我們就走散了。我和爸爸不知不覺地來到了集貿市場附近的路段。這裏比平時添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路兩邊,一字兒排開,地面上擺放滿了各種各樣的藥草。那些從鄉下上來的農人們今天忙得是不亦樂乎。他們覺得這些東西比他們栽種的農產品似乎搶手得多。路口處,有一個老太婆在賣一小包一小包的東西。我對此頓生了好奇心。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買了一小包,從中取了一小點,撒放在了我的頭頂上,並告知我這種東西叫雄黃。據傳說,人們在端午時帶上它就能避邪。呵!天下竟然還有這等事。我越發地對端午感興趣了。

我們轉悠了大半個上午,才戀戀不捨地回家的。

關於端午的作文10

端午節,細細一想,習俗還是挺多的。

端午一到,家家戶戶都開始包起了糉子。一大早買來葉子、肉、蛋黃還有糯米,就開始包了。把幾片葉子包成一個三角形,用手緊緊地握住,把用水浸過的糯米放進去,把肉和蛋黃放完後,再鋪上一層糯米,包起來用幾根繩子紮緊。同一類的綁在一條長繩上。把糉子放在鍋裏蒸上一會兒,就可以吃了。糉子就要趁熱吃,一開啟葉子,清香撲鼻而來,輕輕咬上一口,糯米十分地軟,咬上幾口便能看見裏面的肉和蛋黃了,蛋黃是提前醃製過的,單吃也不會特別鹹,糯糯的口感我十分喜歡。

果然,還是家裏的糉子料足、味美。

端午節,肯定少不了賽龍舟。

賽龍舟不分男女。偶爾,一些划龍舟的人之中,還會有幾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家。別看他們老,他們無論是體力還是氣勢都不比年輕人差。

站在河邊,河面上五顏六色,有紅的,有藍的,有綠的…即使太陽再大還是有人會來看,他們在岸上爲自己親人的隊伍加油。只要兩條龍舟一碰面,所有人都匯聚成一團,竊竊私語一番,討論是否要約戰。兩條比賽的龍舟定好起點,奮力地向終點劃去,每位隊員的動作幾乎都和別人一致,是那麼整齊,那麼有默契,贏的隊伍則是得意洋洋,彷彿還有點瞧不起輸的隊伍,輸的隊伍當然是十分失落,去找別的隊伍繼續比賽。

每個節日的習俗都是普普通通,儘管普通,它還是能讓人想起美好的回憶!

關於端午的作文11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誘人的糉子讓人垂涎三尺。長長的米粒煮的泛黃,一口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叫你吃了第一回,還想吃第二回。可是,你知道端午的由來嗎?

端午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是我國二千多年的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呢!

說起端午,我們每個人的腦海中定會浮現出一個愛國詩人的影像——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留在楚王身邊做官,因爲屈原爲人正直,所以得罪了不少奸臣,而昏君卻聽信了小人的話,將屈原削職流放。流放中,屈原見城土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抱着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江中。百姓得知後,立刻含淚划船打撈屈原,還將糉子扔到江中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包糉子的來歷。

現在,大家是不是爲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感到惋惜?如果不是楚王一意孤行,我想屈原還會給我們帶來許多不朽的詩篇。可是屈原的縱身挑染淨了人們的心。他留下來的不僅是悲壯的詩歌,更是自強不息的精神。我相信偉大的愛國詩人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關於端午的作文1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來了,但是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很多年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掛艾枝、吃糉子、佩香囊、上山採青,插艾枝於門上能避邪,上山採青,起早到山上走走多呼吸一點大自然的新鮮空氣也十分有意義。端午節又稱“重五”,所以很多習慣都和“五”這個數有關聯,比如說要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線系在小孩的手腕上,稱長命線。

今天奶奶也包了糉子,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糉葉,折出一個角,再摺好的角筒上一點浸泡好的糯米,放上一顆棗,我開始有點高興了,心想這麼簡單,可是當包出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生氣了一樣,直往出冒,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總算到了最後一個步驟——扎糉繩,糉子要包紮平實才好吃,所以我把糉繩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非常不容易,要有技巧,經過一段時間的加熱,糉子終於好了。

一陣陣香味迎面撲來,我吸了一口氣,心裏美極了,因爲這裏也有我包的糉子。

咬着香甜的糉子,吃着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裏美極了!

關於端午的作文13

每年農曆的5月5日我們都會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葉、帶香囊。每逢過端午節,人們都會把房子打掃的乾乾淨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滋生。插上艾葉和配帶香囊也有滅蟲驅鬼的說法,以艾葉“懸於戶上,可攘毒氣。”

傳說,端午節是紀念愛國大詩人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那時屈原22歲就當了大夫,在楚懷王面前,楚懷王非常信任他。不久,楚國的大奸臣看屈原不順眼,於是就不斷的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聽了讒言,不再相信屈原了。過了幾天秦國的人把楚懷王騙走後,把他軟禁在那裏,沒多久,他就死了。楚懷王死後,他的兒子繼成了王位稱爲楚襄王,楚襄王就把屈原趕到江南地區,當時他懷着悲痛的心情寫下了 《 天問》 、《九章》 、《離騷》 這三首詩,寫完後就跳入了汨羅江。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拯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大詩人屈原,把糉子投入江河是爲了讓魚蝦蛟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屍體。端午節作文300字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400字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300字

關於端午的作文14

今天是端午節,我還沒起牀,就聞到了糉子撲鼻的香味。媽媽說:“今早上吃糉子和雞蛋。”媽媽還在門外放了一束桃枝和艾葉,聽說這是爲了辟邪用的。

早飯後,我和爸爸、媽媽、姐姐一早就去了姥姥家,在姥姥家,我和爸爸玩撲克牌,我贏了好幾局,爸爸才贏了兩三局,爸爸還誇我真是打牌高手啊!姐姐說也要打撲克牌,於是我們三個又玩了很多局,這回姐姐贏了很多局,我和爸爸只贏了幾次。正玩着玩着,姥姥就說:“吃飯了,待會兒再玩吧!”由於是端午節,所以中午吃了姥姥自己做的糉子,我一下子吃了好多個,媽媽說:“慢點吃,沒人和你搶。”我對媽媽笑了笑。

吃完午飯後,我們又去了奶奶家,奶奶家有兩隻小白狗,我很喜歡它們,它們也很可愛,上次我在奶奶家逗它們,我都逗了一個小時,這次我一進奶奶家,那兩隻小白狗就撲過來,圍着我轉,我馬上去屋裏,把東西放下,再來陪小狗玩,我跑到這裏,它們也跑到這裏,我拿一根樹枝放在它們面前,它們就啃來啃去的,和小狗玩真有趣呀!又過了一大會兒,奶奶說:“該吃晚飯了。”我們晚飯吃了奶奶自己炸的炸肉,那是我最喜歡吃的了。

晚飯後,才下午六點多,爺爺和爸爸又下了幾盤象棋,有幾盤是爸爸贏了,也有幾盤是爺爺贏了,看他們排兵佈陣,捻鬍子沉思的樣子也挺有趣的。爺爺和姐姐還跟我去奶奶家附近的公園裏玩呢!

回到奶奶家,已經都晚上七點多了,我們該回家了,今天玩得真開心呀!

關於端午的作文15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我們一定想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是賽龍舟、吃糉子。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在我們這裏端午節的時候,孩子們都要戴上“長命縷”,家家門上要插艾草,以防蚊蟲叮咬;並且到了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聚在一起吃糉子,很是熱鬧。

今年的端午節我跟媽媽學習怎樣包糉子。把長長的糉葉圍成菱形,放上紅棗和江米,再把糉葉包起來,用線繩緊緊地捆住,一個糉子就這麼包好了。再把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煮一個小時左右,香噴噴的糉子就出鍋了,我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與自豪。

我愛吃糉子,但我更愛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