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端午節的由來三年級作文(精選10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由來三年級作文(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由來三年級作文(精選10篇)

端午節的由來三年級作文1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關於它的由來,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是現在民間最流行的說法,借節日這天要以吃糉子和賽龍舟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傳說屈原爲了保持高潔的品格,不與腐敗的朝廷同流合污,在五月初五這天毅然跳進了汨羅江中。人們划着龍舟去撈救,還向江中撒米團等給魚蛟蝦蟹吃,好讓它們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以後,這一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第二種說法認爲端午節是龍的節日。這是近代學者聞一多在《端午考》中提出來的。他認爲,在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在這一天舉行這樣那樣的活動是爲了紀念龍神。

第三種說法是:春秋時楚國人伍子胥投奔吳國,幫助吳王建立了霸業。後來夫差打敗了越國,伍子胥因爲勸吳王不要讓越王勾踐歸國,反遭陷害,被迫自刎。死後屍體被扔入江中。傳說,從此伍子胥變成了“波濤之神”。江浙一帶的人們爲悼念伍子胥,便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舉行各種祭祀活動。

我們祖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單單一個端午節就有這麼多由來,多麼有意思啊!

端午節的由來三年級作文2

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 不知道的那我告訴你們。

奶奶說是這樣的:“端午節吃糉子的傳統風俗與紀念屈原有關。傳說屈原投江後洹羅江附近的漁民聞訊立即駕漁舟趕來搶救。爲了儘快救到屈原的遺體,大家有的用木板、扁擔當漿片,幾個人划着一隻船,爭先恐後,沿江而下到洞庭湖,一直沒有找到。這裏的漁民耽心屈原的遺體被魚吃掉,就用竹簡裝米丟在水裏,讓魚去吃,免得傷害他。東漢初年(公元1世紀)長沙有個叫區回的人,白天睡覺,夢見屈原對他說:“聽說你要來祭我,我很感謝你。

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給蛟龍搶吃了,希望你用楝樹葉把桶塞好,外面用五彩絲線纏起來,因爲蛟龍怕這些東西,區回就照他的話去做。這就是五月五日——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包糉子的.由來,據蕭樑時吳均(續齊諧記)說:“世人作糉,並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汩之遺風也。”

端午節的由來三年級作文3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會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這些習俗來自於一個故事

傳說愛國詩人屈原投江後,楚國的老百姓紛紛前往汨羅江邊憑弔他。漁夫們列起船隊,打撈屈原的身體。一位漁夫拿出雞蛋和飯糰,一個個丟進江裏,說餵飽了魚龍蝦蟹,它們就不會去咬屈大夫了。人們見了就紛紛仿效。一位醫生則拿來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它們去吃屈大夫。後來,人們用揀樹葉來包飯,還在外面纏上彩帶,慢慢地就發展成了今天的糉子。後來,人們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在當天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以此,媽媽們讓我拿了一個飯糰包糉子,我看着飯糰和揀樹葉非常緊張,好不容易包成了三角形,又不知道怎麼打結,最後打上了蝴蝶結。媽媽給了我一個大拇指,我真的很開心!

端午節會讓我想起古時候的故事。它也給了我很多快樂。

端午節的由來三年級作文4

大家每年都過端午節,也許還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四五千年前的戰國時代,七個國家都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強大,於是各國之間開始了戰爭。當時的楚國,是地處江南的大國,有我們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楚國的大宰相,在楚國的人緣極好。一次因楚國的皇帝冤枉他,他頂了幾句,只見皇帝暴跳如雷,把他流放到邊遠地區,並派兵去追殺他。他逃啊!逃啊!逃了很遠很遠。一天他逃到閔羅江邊,前有一條波濤滾滾的大河,後有追兵,他想:唉,就是死路一條。他拿着防飢餓的糉子向河裏投,讓魚蝦吃飽了,不吃他的遺體,然後他跳江自殺了。

老百姓聽說大詩人屈原死了的事情,心裏十分痛苦,大家在船上畫了龍頭、龍身、龍尾,爲了讓龍神幫助他們找到屈原的遺體。人們便爭先恐後地去找屈原的遺體,被現代人們稱作“賽龍舟”。

現在大家都明白了吧!

端午節的由來三年級作文5

今天是一個端午節。那麼我們你們可以知道自己這個傳統節日是怎樣來的嗎?讓我來給學生你們講爺爺就是告訴的故事:從前有一位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名叫屈原。他是楚國人。當國家發展受到經濟侵略中國危險時,向朝廷獻計,卻被他們趕出朝廷。屈原心裏很悲傷,就含恨跳入汨羅江身亡。當地人瞭解得知對於此事,漁民立刻駕船打撈屍體。有的向河裏撒米,讓魚吃飽肚,不去咬屈原的屍體。

後來,人們把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人民節日是爲了提醒大家屈原的故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保衛祖國,建設祖國。

在這一天,有賽龍舟,吃餃子,有的葉子插在門上,有的開紀念大會。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

我們可以一家人吃着糉子,聽着爺爺講故事,開心極了。去立志進行一定能夠熱愛民族偉大的祖國。長大了一定社會報效祖國。

端午節的由來三年級作文6

一天我看了一本書,書裏面的內容全部都是節日的由來。我最感興趣的是“端午節的由來”。裏面寫着:屈原是個楚國的大臣,皇上聽了他的話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皇上非常寵愛他。可是,其他大臣看他這麼受皇上的寵愛,就很嫉妒屈原。他們就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皇上聽信了讒言,結果把國家弄得雞犬不寧。屈原知道後,由於太悲傷,想不開就自盡於江中。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悲痛萬分,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中來回打撈屈原的遺體。有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投進江中。說是讓水裏的魚蝦吃飽了,就不會要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太醫則拿過來一談雄黃酒倒進江中,說是讓雄黃酒裏的藥性來迷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到屈原。後來爲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糉葉飽飯,外纏踩死,後來發展成糉子。

以後,每在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三年級作文7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有生氣勃勃的春節,秋意濃濃的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端午節,端午節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

戰國時期,秦國爲了統一中國,向楚國發兵攻打,但是卻攻打不下來。就假裝發求和信,楚懷王就打算簽下求和信。這時,愛國詩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懷王,而受到楚王和衆臣的指責,被降職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時候,楚懷王被秦國殺害,楚國就滅亡了,屈原聽到消息後,百感交集、心如刀絞。最後抱着一塊石頭,跳進了楚江裏,自殺了。這時,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後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把老百姓感動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們都到楚江邊,爲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了屈原,就把米飯投進江中,不讓屈原被持刀,還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撈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出現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端午節習俗。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僅是端午節,還有許多節日值得我們去探索,屈原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端午節的由來三年級作文8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爲“端陽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還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呢!

端午節的由來三年級作文9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全家在吃糉子,看得這麼好吃的糉子,我問爸爸:“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爸爸說:“這是一個傳說,你自己上網找找。”

吃過飯,我就上網去查,原來是這樣: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他倡導舉賢援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藍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公元278年,秦國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秦國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我把查到的傳說說給了爸爸聽,爸爸誇獎我是個愛學習的好孩子。

端午節的由來三年級作文10

“五月五,是端陽節。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我便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一位楚國著名的大詩人,是一位愛國的忠臣。有一次,楚國國王中了秦王的圈套,被秦王抓住了。隨後,秦王就佔領了整個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爲了不背叛自己的國家,不去投奔秦王的隊伍。屈原萬般無奈,只好來到汨羅江邊,抱起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

人們知道這件事後,都不禁失聲痛哭。他們爲了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就把家裏的米飯等東西拿來紀尊給屈原。可是,一天晚上,有人卻夢到屈原的臉瘦了許多。這個消息在楚國傳開了,人們紛紛議論着,爲什麼丟進河裏那麼多東西,屈大人的臉還會瘦呢?後來人們才知道是被河裏的魚蛟蝦蟹吃了。這時,村民們就用竹筒包上飯,丟到汨羅江中去,這就是後來我們所說的糉子。是爲了不讓魚蛟蝦蟹去吃屈原的遺體,要保護他的遺體。

就這樣,每年的五月五日,人們都將糉子投到汨羅江裏,以寄託對屈原的哀思。從此,人們就將每年的五月五日定爲“端午節”,也從此成了民間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