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節日作文 > 春節作文

全國各地過年的風俗習慣

北京過年有段諺語:“(農曆十二月,即臘月)廿三(日)糖瓜兒粘;廿四(日)掃房日;廿五(日)糊窗戶;廿六(日)燉大肉;廿七(日)殺公雞;廿八(日)把面發;廿九(日)蒸饅頭;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全國各地過年的風俗習慣

農曆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春節期間,北京人愛逛廟會,大鐘寺廟可以敲永樂大鐘,白雲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廠甸廟會可飽覽古玩、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等稀奇玩意兒和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等花會表演。

上海臘月廿四爲“竈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竈”、“祭竈”,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廿五爲諸神下界之日。按傳統,各家各戶裏裏外外撣塵掃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準備新的衣帽鞋,並且買春聯、年畫和“門神”。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閤家歡”。年夜飯後,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

臺灣稱除夕爲“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曆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除夕,家家戶戶在一起吃團年飯。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謝竈”是澳門儲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竈神,澳門人謂之“謝竈”。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節(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髮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

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爲模式或規範。風俗由於一種歷 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爲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

風俗習慣 (fēng sú xí guàn)

解釋: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

出處:鄧小平《關於西南少數民族問題》:“例如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尊重藏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

示例:1.我們到一個地方就要尊重當地的~。2.由“成丁禮”到“冠禮”斷髮文身或鑿齒拔牙、以及血緣復九、父仇不共戴天、女子結婚不落夫家等等,都是由氏族公社遺傳下來的風俗習慣。(黃現璠《試論百越和百濮的異同》)

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爲模式或規範。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爲規範差異,稱之爲“風 ”;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爲規則之不同,稱之爲“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着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一含義。風俗由於一種歷 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爲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藏族

藏族主要分佈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

藏族風情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裏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係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爲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並習慣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裏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隻鑲着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裏吹一圈,然後呷上一口,並說些稱讚茶打得好的話;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壺時,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準備告辭,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底一定要留點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聖物,認爲是觸犯禁規,對人畜不利。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信奉伊斯蘭教。維吾爾人非常重視禮貌,接待見面,習慣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體前傾30度或握手,並連聲說:“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雙腿直伸,腳底朝人;院落的大門禁忌朝西開,忌諱睡覺時頭朝東腳朝西,所以在給他們分配

維吾爾族服飾房間、安放臥具和枕頭時,特別要注意。忌隨便走近竈臺、水缸等。

講究衛生,經常在自來水龍頭下直接沖洗手、臉。到維爾吾族家裏做客,進門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壺給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洗3次。習慣一人專用茶杯,住宿期間也不換。當第一次給茶杯的時候,要當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後再用。

在屋裏就坐的時候,要跪坐,忌雙腿直伸、腳朝人。

吃完飯有長者領着做“都瓦”的時候,忌東張西望或站起。

在飲食方面,喜歡喝奶茶、吃饢,喜歡吃拉麪和包子以及“燉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鍋貼”。烤羊肉串是這個民族最出名的風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諱吃豬肉、狗肉、騾肉、鴿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過膝,褲腳到腳面,最忌戶外穿着短褲。

肉孜節、古爾幫節是傳統的盛大節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歡戴着四楞小花帽。他們最喜歡的體育技藝是高空走大繩。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信仰喇嘛教,牧民愛穿滾邊長袍,頭上戴帽或纏布,腰帶上掛着鼻菸壺,腳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飲酒風俗蒙古族傳統禮節,主要有獻哈達、遞鼻菸壺、裝煙和請安等,當然現在還有鞠躬禮和握手禮。獻哈達的禮節和藏族一樣。蒙古族牧民十分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請客人進入蒙古包時,總是立在門外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後,主人按淺茶滿酒的禮俗熱情敬獻上奶茶和美酒,並把哈達託着獻給客人。

當接過主人的奶酒,最得體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一滴酒彈向頭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彈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彈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隨後把酒一飲而盡。如果客人不會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來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貴客,主人會設全羊席來款待你,表示主人對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諱吃狗肉,不吃魚蝦等海味以及雞鴨的內臟和肥肉。送客的時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邊界。

路過蒙古包的時候,要輕騎慢行,以免驚動畜羣。進蒙古包前,要把馬鞭子放在門外,否則,會被視爲對主人的不敬。進門要從左邊進,入包後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邊;離包的時候要走原來的路線。

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馬上車,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後,再上馬上車。

如果蒙古包前左側縛着一條繩子,繩子的一頭埋在地下,說明蒙古包裏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節目,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辦,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羣衆性的盛大集會。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較重要的節日(大年就是春節,小年在臘月二十三)。

標籤: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