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彙編八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700字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彙編八篇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1

今天是重陽節,想起小時候曾經讀過王維的那首關於重陽登高的詩,心情頗有感慨。今晚有朋友問:"今天你去登高了嗎?"我一下還沒反映過來,一愣反問道:"爲什麼要去登高?" "因爲今天是重陽啊!"我恍然大悟!原來~~~~~~

我覺得現在很多傳統的節日正在被我們慢慢地淡忘着。讓我細細回想一下,記得我們以前讀書的時候,每年的重陽節,學校都會組織我們去一次秋遊。去秋遊的前一個晚上,是我們最激動的,我們每個人都帶着一個小小的袋子,裏面裝有家人給我們準備的吃的,八寶粥,饅頭和水之類的,然後同學們還在一起討論着明天去玩跟誰一組,玩些什麼。第二天就由老師帶領着我們,一大批人馬浩浩蕩蕩地出發了,我們走在路上,許多路人看着一羣學生,望着別人看我們的眼神,心裏還裝着得意的樣子,登高爬山也是很好玩的事情,我們從小學開始到五年級都是去登高蜈蚣嶺。登到山頂,大家終於可以把自己帶來的東西一樣一樣地吃掉,讓人沒想到的是山頂上竟然還有阿姨賣冰棍的,當時的冰棍是三毛錢一根,我和同學還經常互相做東請客,真好吃!那種食物的味道也好,那時的心情也好,如今都讓人回味。登高回來後,老師就佈置我們寫作文了,把去登高時候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誰的作文寫得好還可以得到老師在班上的朗讀。那個時候天空彷彿永遠都是藍的,時光彷彿是停滯的,沒有現在流逝的那麼快。

後來啊,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起,就有檔案下來了,禁止學校組織學生外出登高遊玩之類的活動,因爲涉及到責任的問題讓人難以對家長交代,從此以後秋遊這個詞就在我們的世界裏消失了,我們這代人還好,畢竟還曾經擁有過,經歷過,而現在的這一代學生,我從骨子裏同情他們,可以說與大自然與世隔絕。在他們的世界裏,從小學開始,都沒經歷過所謂的"秋遊",總是沉浸在書本,考試還有方形的教室裏。

很渴望我們還能像以前那樣有"秋遊"那樣的活動,希望重陽節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更是一種值得弘揚的精神。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2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

到了魏晉時代,登高的日期已專定在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千金月令》也說:“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爲時宴之遊。賞菊以暢秋志。”東晉詩人謝靈運爲了登高的方便,還自制了一種前後裝有鐵齒的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人稱“謝公屐”。在唐代,一些詩人都以詩篇記載了重陽節的活動。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詩中說;“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雲。”杜甫《九日》詩中也寫道:“去年登高縣北,今日重在涪江濱”等等。在宋代,登高之風依然風行。《東京夢華錄》載:“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倉王廟、四里橋、愁臺、樑王城、硯臺、毛駝岡、獨樂岡等處宴聚。”在南宋,據《武林舊事》載,宮廷於八日作重陽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帝親自到萬歲山登高。清代,皇宮御花園內設有供皇帝重陽登高的假山。在民間,早期以登阜城門外五塔寺和左安門內法藏寺爲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薊門煙樹(德外土城)、八大處等爲多。據《燕京歲時記》載:凡登高,必 “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

重陽節時,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風霜高潔之際,宜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在我國,早在戰國時代就形成此節。到漢代,逐漸盛行。《西京雜記》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殘害死後,她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逐出宮,嫁給平民爲妻。一次她談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宮中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事情。《續齊諧紀》則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唐代則正式由朝廷批准民間以中和、上巳、重陽爲節令。明代皇宮初一吃花糕,九月重陽,皇帝親自到萬歲山登高。此風一直流傳到近世。每到這一天,人們出遊登高,賞菊花,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時至今日,一些地區仍儲存着這種風俗。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3

今天是重陽節,我還像平常那樣早早的起牀,走去“小桔燈”培訓中心。

到了“小桔燈”培訓中心,同學疑惑的問我:“重陽節是什麼呀?”我耐心地說:“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爲“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爲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爲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擡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怎麼樣?沒先到重陽節還有這樣的故事吧!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4

每當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時節,中國人又一次迎來了一個特殊的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舉辦,那時的老奶奶們在縣村裏跳舞、唱歌爲自己過重陽。九九重陽正趕上豐富多彩的秋季,它也染上了秋天的五彩和美麗。“九”包蘊着長久,吉利,祝福老人們延年益壽,健康。“九”代表着中華人民的喜悅、興奮。

重陽節的種種風俗習慣,不辜負這大好光景,增添了這個秋天的快樂,有多少人畫上了這個秋天的快樂,爲多少人畫上了一絲微笑,它看不見,摸不着,要發自內心去感受。重陽節它又可以稱爲茱萸節、菊花節,甚至“野餐節”。秋天是野遊的好季節,可到郊外去“採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對身體有益的活動,這是對身體非常好的哦。我國已經把九九重陽節定爲老年人的節日。同學們,九月初九時,你爲爺爺奶奶做了什麼,怎樣讓他們過得難忘,快樂呢?聽聽我的親身經歷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頂上。。。。。。到處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層厚而蓬鬆的金沙,金燦燦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曆,原來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陽節呀,是奶奶的節日,我怎麼會忘了呢,應該向她送什麼禮物

呀。我想了好一會兒,想不好呀。正當心情煩躁時,我隨手拿了一張報紙,看見了“重陽節”這三個字,喜出望外,認真地閱讀起報紙來,報上清楚地寫着每當重陽節時,做孫子孫女的應該陪自己的爺爺奶奶出去到郊外

散散心,吃吃糕點,看看菊花,這就是最好的禮物,體驗這個秋天帶來的幸福。看了這張報紙,我的心裏有了小算盤。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記性就笑着說:“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奶奶疑惑地說:“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過了好幾個月了。”奶奶又思索起來,“難道今天是國慶節?”“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陽節,是你們的節日。”奶奶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繼續說:“我陪奶奶到郊外去吧!”我攙着奶奶走了。我和奶奶一邊談,一邊走,走得更遠了。我們看着清澈池水,飽覽壯麗山色,頓時感覺神清氣爽。我陪着奶奶不知不覺度過了一天可愛的重陽節。

天暗下來了,媽媽爸爸回來了,還帶了一袋糕點,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準備給奶奶過老年節。上面綴着 各種花紋,有的是嵌着幾棵小草。。。。。。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嘗起了糕點,可好吃了。奶奶笑了,像年輕了五年。一家人嘴裏甜甜蜜蜜,心裏更加甜蜜。爽朗的笑聲傳遍了。。。。。。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5

重九逢佳節,銀芝耀眼明。

白菊生桐溪,風姿更超逸。 ---------—題記

家鄉的重陽節,充斥着濃郁的地方特色。

登高賞景。眺望遠方,頓時感到胸懷若谷。

遍插茱萸。心情略有些沉重地插上茱萸,寄託心中對親人的思戀,對故土熾熱的愛。也祈願着一家平安。

吃重陽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祝願子女百事俱高。這是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多麼樸素卻又令人潸然淚下的愛!

飲菊花酒。屈原的《離騷》中曾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原來飲菊花酒的風俗早在戰國時就已有了。後來,飲菊花酒又被附會上神話色彩,飲菊花酒可以躲避災難。於是,飲菊花酒的習俗就一代一代源遠流長。

……

不過,衆多習俗中,我還是最愛飲菊花茶。在溫暖的陽光下,呷一口純正的杭白菊花茶,頓感神清氣爽,精力充沛。

我的家鄉嘉興,盛產杭白菊,亦稱甘菊。以杭白菊加工精製的產品用以泡沏飲茶,其色、香、味、形堪稱“四絕”,有清心解渴、消暑除煩,潤喉生津之功效,能與西湖“龍井”媲美,素有桐鄉一朵花之稱,已有三百多年栽種歷史。杭白菊中的極品——胎菊,是杭白菊的精華,在一棵菊苗主幹上採摘下來的花蕾,它吸收了整棵菊苗的精華,最先含苞待放就被採摘下來。這時採摘下來的胎菊花粉最多,沖泡出來的花茶黃中帶綠、清香誘人,細細品嚐,令人心曠神怡!

杭白菊不僅僅是茶中珍品,更是極好的藥用材料。它是我國傳統的栽培藥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藥材“浙八味”之一。《神農本審經》曰:"菊花味苦、平、主、風、頭暈、腫痛、目俗淚出、面板死肌、惡風溼痹、久服利血氣,輕身耐勞延年";《本草綱目拾遺》說:"……白菊花,千葉者佳,通肺氣,止咳逆,清三焦鬱火,療肌熱入氣";《本草從新》記載:“甘菊花…家園杭產者良,有黃、白兩種,單瓣味甘者入藥、點茶、釀酒、作枕俱佳。”據醫學分析,杭白菊性微寒,味甘苦,有散風清熱、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作用,能治高血壓、偏頭痛、急性結膜炎等症。

杭白菊果真是珍品啊!

重陽節,飲菊花茶可真是的享受啊!

而桐鄉也因杭白菊種植面積廣,佔全國90%以上,而被譽爲“百花地面”!

杭白菊,願她永遠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樸實的“百花地面”散發她特有的古樸、醉人的芳香……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6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爲“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爲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爲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擡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7

九月的天氣很好,秋高氣爽、菊花飄香,咱們又一次迎來了一個特殊的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舉辦,那時候,許多老奶奶們跳舞、唱歌爲自己過重陽。九九重陽正趕“九”,又代表着中華人民的喜悅、興奮。

重陽節的種種風俗習慣,不辜負這大好光景,增添了這個秋天的快樂,有多少人畫上了這個秋天的快樂,爲多少人畫上了一絲微笑,它看不見,摸不着,要發自內心去感受。秋天是野遊的好季節,可到郊外去“採青”啊,登山啊,或者再搞搞對身體有益的活動,這是對身體非常好的哦。我國已經把九九重陽節定爲老年人的節日。同學們,九月初九時,你爲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什麼,怎樣讓他們過得難忘,快樂呢?聽聽我的親身經歷吧。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頂上……到處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層厚而蓬鬆的金沙,金燦燦的,亮晶晶的。我看了看日曆,原來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陽節呀,是長輩們的節日,我怎麼會忘了呢,應該向她送什麼禮物呀。我想了好一會兒,想不好呀。正當我心情煩躁時,我隨手拿了一張報紙,看見了“重陽節”這三個字,喜出望外,認真地閱讀起報紙來,報上清楚地寫着每當重陽節時,做子孫的應該陪自己的長輩出去到郊外。散散心,吃吃糕點,看看菊花,這就是最好的禮物,體驗這個秋天帶來的幸福。看了這張報紙,我的心裏有了小算盤。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外婆的記性就笑着說:“外婆,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外婆疑惑地說:“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過了好幾個月了。”外婆又思索起來,“難道今天是你媽媽的生日?”“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陽節,是你們的節日。”外婆恍然大悟,笑了。我又繼續說:“我陪您出去玩玩吧!”我和外婆出發了。我和外婆一邊說,一邊走,走得更遠了。咱們看着清澈的池水,飽覽壯麗的山色,頓時感覺神清氣爽。和外婆不知不覺度過了一天可愛的重陽節。

天暗下來了,媽媽爸爸回來了,還帶了一袋糕點,可真是雪中送炭啊。正準備給外婆過重陽節。上面綴着各種花紋,有的是嵌着幾棵小草……咱們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嘗起了糕點,可好吃了。外婆笑了,像年輕了幾歲。

重陽節的作文700字 篇8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爲“重九”。又因爲在我國古代,六爲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

在古代民間,該日有登高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非常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習俗;杜甫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習俗。講究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這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非常盛行,當時菊花就有非常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爲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爲繁盛。

至於重陽節插茱萸風俗,在唐代就已經非常普遍。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詩人王維更留下千古傳頌詩句: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

時至今日,許多傳統已經被商業化,失去了文化底蘊。往年重陽,都沒有放假,這個傳統節日已經漸漸被人淡忘。只有退休老人家,纔可以在這個節日去登高應節,去緬懷故人。所以,漸漸地,重陽節演變成了老人節。我們七八十年代這一輩,除了生活無奈,還剩下些什麼?今年重陽,同樣由於工作忙碌而不能陪伴父母。明年重陽,又將會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