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東坡原文及閱讀答案

讀書就像一根強心劑,注入我的體內,帶給我巨大的力量,在讀書中授予我做人的道理,教會我處事的原則,傳授我無盡的知識。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東坡原文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東坡原文及閱讀答案

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漢也。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恥之,欲信大義於天下。當此時,曹公威震四海,東據許、袞,南牧荊、豫,孔明之恃以勝之者,獨以其區區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節概慷慨死義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強臣之,聞孔明之風,宜其千里之外有響應者, 如此則雖無措足之地,而天下固爲之用矣。且夫殺一不義而得天下,有所不爲,而後天下忠臣義士樂爲之死。劉表之喪,先主在荊州,孔明欲襲殺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後劉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數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奪之國。此其與曹操異者幾希矣。曹劉之不敵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廣言戰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勝

之者區區之忠信也。孔明遷劉璋,既已失天下義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爲仁義之師,東向長驅,而欲天下響應,蓋亦難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當此之時,可以計破也。何者?操之臨終,召丕而屬之植,未嘗不以譚、尚爲戒也。而丕與植,終於相殘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爲寇仇,而況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間之勢,不過捐數十萬金,使其大臣骨肉自相殘,然後舉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滅項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宜其屢戰而屢卻哉!故夫敵有可間之勢,而不間者,湯、武行之爲大義,非湯、武而行之爲失機。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呂溫以爲孔明承桓、靈之後,不可強民以思漢,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誅之。”不知蜀之與魏,果有以大過之乎!苟無以大過之,而又決不能事魏,則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動哉?嗚呼!此書生之論,可言而不可用也。 (選自《蘇軾集》)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宜其屢戰而屢卻哉 卻:後退

B.得逞其奸 逞:實現

C.曹、劉之不敵 敵:實力相當

D.欲信大義於天下 信:取信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因衰乘危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B.且夫殺一不義而得天下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

C.以絕曹氏之手足 作《師說》以

貽之

D.乃始治兵振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下列有關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蘇軾的這篇文章獨闢蹊徑,其獨特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發人深思。第一段開宗明義地指出孔明失敗的原因是“仁義詐力雜用”。

B.在第二段中,蘇軾認爲孔明口頭上講仁義,實際上卻是使用詐力,而且他認爲孔明和曹操的做法並沒有多大的'差別。

C.第三段是說孔明既不能全信義,就應該用智謀,而且提到只有湯、武才能用“大義”,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四段總結全文,指出說空話是毫無實際價值的,而且舉了兩件事來說明孔明的想法和說法都是脫離實際的。

11.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特以威劫而強臣之,聞孔明之風,宜其千里之外有響應者。(5分)

(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5分)試題答案:

8.D 信:通“伸”,伸張

9.C A.“乘着”;“經由”B.連詞,表示順承關係;連詞,表示轉折關係C. 連詞,表目的,“來” D.副詞,“才”;副詞,“竟然”

10.C 原文的意思是說“敵人有可乘之機,卻不去利用,商湯、周武王做這樣的事情那是施行大義,不是商湯、周武王做這樣的事就是喪失時機”,而不是說其他的人不能用仁義。

11.(1)只是因爲被威勢脅迫才勉強向曹操臣服,(他們)聽說了孔明的品格,應該在千里之外也有響應的人啊。

(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義讓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來斷絕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

標籤:原文 東坡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