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蔡邕字伯喈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大家對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相信很多人都在爲看懂文言文發愁,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蔡邕字伯喈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蔡邕字伯喈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母卒,廬於冢側,動靜以禮。有菟馴擾其室傍,又木生連理,遠近奇之,多往觀焉。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義。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聞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陳留太守督促發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師,稱疾而歸。感東方朔《答客難》及楊雄、班固、崔駟之徒設疑以自通,乃斟酌羣言,韙其是而矯其非,作《釋誨》以戒厲云爾。

建寧三年,闢司徒橋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鹹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邕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後漢記》,會遭構陷流離,不及得成,因上書自陳,奏其所著十意,分別首目,連置章左。帝嘉其才高,會明年大赦,乃宥邕還本郡。

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爲司空,聞邕名高,闢之。稱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見敬重。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燕,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時年六十一。

(摘編自《後漢書蔡邕列傳》)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 擅恣:專權放肆

B.俗儒穿鑿,疑誤後學 穿鑿:牽強附會

C.邕陳辭謝 謝:辭別

D.士大夫多矜救之 矜:同情

2.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蔡邕博學多才的一組是(3分)

①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 ②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

③設疑以自通 ④斟酌羣言,韙其是而矯其非

⑤召拜郎中,校書東觀 ⑥奏其所著十意,分別首目,連置章左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蔡邕全心侍奉生病的母親,七十天不曾睡過安穩覺。和叔父、堂弟共同生活,三代之間不分家產,深得家鄉父老敬重。

B.蔡邕因琴技高超被陳留太守舉薦,受到皇帝徵召,蔡邕不得已啓程進京,中途又託病回到家中。

C.司空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學,強行徵召他,蔡邕被迫應徵。蔡邕受到董卓禮遇,常藉機對董卓匡正補益。

D.董卓被殺後,蔡邕在王允家談到董卓時不禁嘆息,神情上有所流露。王允十分生氣,將蔡邕交給廷尉治罪。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廬於冢側,動靜以禮。(3分)

譯:

(2)帝嘉其才高,會明年大赦,乃宥邕還本郡。(3分)

參考答案

1.(3分)C(謝:謝罪。)

2.(3分)D(①是蔡邕侍母篤孝的表現;③是說楊雄、班固、崔駟等人的治學風格。)

3蔡邕進京)

4.(6分)(1)(3分)(蔡邕)在墳墓旁搭建屋舍住下,一舉一動嚴格按照禮法去做。(廬動靜各1分;意思對、語句通順1分。)

(2)(3分)皇帝欣賞他才學高超,正好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了蔡邕,讓他回到本郡。(嘉宥各1分;意思對、語句通順1分。

【參考譯文】

(一)

蔡邕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人。蔡邕生性極爲孝順,母親曾經疾病纏身達三年,蔡邕只要不是因爲寒冷炎熱的氣候變化,他都不曾脫換衣服,連續七十多天沒有上牀睡過覺。母親去世後,他就在墳墓旁搭建屋舍住下,一舉一動嚴格按照禮法去做。有野兔很馴服地待在他的屋舍旁邊,而且屋旁長出了連理樹,遠近的人們感到奇異,很多人都前來觀看。蔡邕和叔父及堂弟生活在一起,三代之間都沒有將家產分開,同鄉的人都稱讚蔡邕的仁義。蔡邕年輕時就博學多才,尊奉太傅胡廣爲師。他喜好詩文、數術和天文,並擅長彈奏美妙的音樂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專權妄爲,聽說蔡邕善於彈琴,於是奏請皇帝,下令給陳留太守,要他督促蔡邕並遣送他進京。蔡邕迫不得已啓程,走到偃師縣的時候,推託自己有病便又回到了家中。他有感於東方朔的《答客難》以及楊雄、班固、崔駟這一類人設疑以抒發志意的做法,於是品評各家學說,肯定他們的正確說法並糾正他們的錯誤觀點,寫了《釋誨》一文來告誡勉勵自己。

建寧三年,蔡邕被司徒橋玄召爲屬官,橋玄對他非常敬重。後來被徵召授拜郎中,在東觀校勘圖書。後來又晉升爲議郎。蔡邕認爲經籍距離聖人的年代久遠,文字很多地方都有錯訛,而平庸的`儒士穿鑿附會,迷惑貽誤後世的學者。於是在熹平四年,便和五官中郎將堂溪典等人奏請校訂並改正《六經》文字。靈帝同意了他們的請求,蔡邕於是親自用硃砂將經文書寫在石碑上,讓石工雕刻好將石碑立在太學門外。自此,後代的儒者和學生都將碑刻上的經文當做典範。石碑剛剛立起的時候,前來觀瞻和臨摹的人,所乘坐的車子每天有一千多輛,塞滿了周圍的大街小巷。

蔡邕以前在東觀任職的時候,和盧植、韓說等人著述並進一步充實《後漢記》,正好遇到被人陷害遭到流放,來不及完成。於是便上書自我陳述,奏明他著述的《後漢記》十志的內容,分成篇目,一起放在奏章的後面。皇帝欣賞他才學高超,正好第二年天下大赦,就赦免了蔡邕,讓他回到本郡。

中平六年,靈帝駕崩,董卓擔任司空之職,聽說蔡邕的名望很高,就徵召他。蔡邕聲稱有病沒有應徵。董卓極爲惱怒,又嚴厲吩咐州郡官員舉薦蔡邕到他的司空府,蔡邕迫不得已,來到司空府,代理祭酒一職,很受董卓敬重。董卓敬重蔡邕的才學,對他很優待,每次宴會,董卓總是讓蔡邕彈琴助興,蔡邕也經常注意對董卓有所匡正補益。

等到董卓被殺後,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入座宴飲,很不經意之中說到董卓而嘆惜,神情有所流露。王允勃然大怒,斥責蔡邕。立即拘捕蔡邕,將蔡邕交給廷尉去治罪。蔡邕陳情謝罪,請求刺面砍腳,只求能夠繼續修完漢史。士大夫很多人都同情並多方營救他,但都沒有成功。蔡邕最後死在獄中。王允悔悟,想阻止卻已經來不及了。蔡邕終年六十一歲。

擴展:閱讀理解蔡邕字伯喈文言文完成習題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唯辭章、數術、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母卒廬於冢側動靜以禮有兔馴擾其室傍又木生連理遠近奇之多往觀焉。

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義。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聞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陳留太守督促發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師,稱疾而歸。閒居玩古,不交當世。

建寧三年,闢司徒橋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

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爲司空,聞邕名高,闢之,稱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見敬重。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謨,輒令邕鼓琴贊事,邕亦每存匡益。

初,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彈琴於屏,邕至門試潛聽之,曰:“僖!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僮僕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邕素爲邦鄉所宗,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爲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爲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之矣。”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陳辭謝,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馳往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爲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無實,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