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秋色閱讀答案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並對今後的學習做出調整。一份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秋色閱讀答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秋色閱讀答案

秋色閱讀答案1

瀋陽的秋色是迷人的。秋分過後,涼風漸起,天空、草地、樹木的秋意忽然變濃了。

天空,瓦藍瓦藍的,不掛一絲雜色,好像剛洗過一樣,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公園的草坪,有的地方碧綠,有的地方暗黃,遠遠望去,就像給那片土地鋪上了一層黃綠花紋的地毯,更加引人注目。一陣瑟瑟的秋風拂面而過,清新又涼爽,讓人感到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

花壇裏的野菊花開得正茂盛,那點點的紫色着實可愛。還微微散着清香呢!

瀋陽的秋色豐富多彩,如詩如畫。

1.短文是從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個方面來表現“瀋陽的秋色是迷人的”。

2.瀋陽的秋天是色彩繽紛的,文中寫到的顏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讀了這篇短文,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話寫下來。

參考答案:

1.天空草坪花壇

2.瓦藍瓦藍的、碧綠、暗黃、黃綠、紫色

3.示例:瀋陽的秋色如詩如畫,十分迷人。

秋色閱讀答案2

【原詩】:

秋色

【元】黃庚

憑高望不及,望斷動愁情。落日淒涼處,西風點染成。

丹楓明野驛,白水浸江城。馬上人回首,戎戎①暗客程。

【註釋】:

①草木或烏雲濃密貌。

【賞析】:

晚秋,百花凋零,難以顯示秋色。而蘆花、蓼花這些既無花的形狀,也無花的色彩,更無花的香味,或根本難以算得上是花的花,卻開得正好,無邊無際,青青蒼蒼,最後獨佔了秋光。這兩句並無輕視、鄙薄蘆花、蓼花的意思,而是說蘆花、蓼花在天氣肅殺時烘托出無限的秋意。可用於描繪晚秋景色。秋顏紅珠的蓼花成了在秋的圖畫中的點睛之筆。

【閱讀訓練】:

(1) 結合全詩,簡析本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全詩,簡析詩中表達了哪幾種“愁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及解析】:

(1) 【答案】詩人將秋日登高所見的落日銜山,西風肅殺;似火丹楓映襯下的孤零野驛,浸骨寒徹的白水環繞的寂靜江城;路徑昏暗,疲倦的征夫遊子尋找着投宿的旅店等景象捕捉下來,描繪出一幅悽清蕭瑟的秋景圖。

【考點】本題考查賞析詩歌意境的能力,能力層級爲C。

【解析】答題時要回歸原詩,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將圖景意譯出來。描繪圖景將詩句與想象結合。描繪詩中圖景,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舉一反三】概括意境特點應多角度。概括意境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這兩個詞最好能從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動靜、視野、榮衰、明暗、氣勢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恬淡靜美、清麗雋永、感傷哀婉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緒基調。

(2)【答案】詩人登高眺遠,不見盡頭,引出悲愁惆悵的思鄉之情;而這愁情也影響了詩人所見一切,在昏暗背景下被丹楓映襯的野驛站、路上旅人回首的細微動作、茂盛野草掩蓋下的迷濛前路等更牽引出詩人的羈旅之愁、前途之憂。

【考點】本題考查賞析詩歌的思想感情,考查鑑賞評價的能力,能力層級爲D。

【解析】“憑高望不及”,“不及”的是自己的故鄉,不難看出詩人的思鄉之愁。接下來的三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結合起來,再結合註解,不難看出詩人的羈旅之愁和前途的黯淡。

秋色閱讀答案3

碧雲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雲寺是一個大寺院,又是一個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裏,都有樹木或花草。那些樹木,種類繁多,其中不少還是活上了幾百歲的參天老幹。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嶺上,樹木也相當繁密。

我是中秋節那天搬到寺裏來的,在那些繁茂的樹叢中,還很少看到黃色的或紅色的葉子。

半個月過去了。寺裏有些樹木漸漸開始在變換着顏色。石塔前的柿子樹,院子裏那些攀着石橋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葉子慢慢地黃的黃、赤的赤了。可是,綠色的統治基本上還沒有動搖。近日,情景突變。黃的、紅的、赤的顏色觸目都是。它來得是那麼神速,將我那模糊的季節感驚醒了。

不論這裏那裏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換上新裝。它們大都由綠變黃,變紅,變丹,變赤……我們要找出整片的綠葉已經不很容易了。羅漢堂前院子裏靠北牆有株纏繞着大槐樹的爬山虎,平日,我們沒有注意到它跟槐樹葉子的差別。幾天來,可大不同了。槐樹有一些葉子漸漸變黃,可全樹還是綠沉沉的。而爬山虎的無數葉子,卻由綠變黃,變赤,在樹幹上、樹枝上鮮明地顯出自己的豔麗。特別是在陽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紅的、淺紅的、金黃的、柑黃的葉子都閃着亮光,把大槐樹反襯得美麗可愛了。

釋迦牟尼佛殿前的兩株梧桐,彌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聳的白果樹,泉水院石橋邊的那株黑棗樹……它們全都披上黃袍了。中山紀念堂一株娑羅樹的大部分葉子鑲了黃邊,堂階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處的凌霄花樹的葉子也大都變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聳的老柏和松樹還是比較保守的,儘管有很少的葉子已經變成了刀鏽色,可是,它們身上那件墨綠袍子是不肯輕易褪下的。槐樹的葉子,也改變得不踊躍。但是,不管怎樣,現在,碧雲寺的景色卻成爲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別的情調和風格。夏日花園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詩人,多喜歡把秋天看作悲傷的季節。過去許多“悲秋”的詩篇或詩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黃落”的景象的。其實,引起人們的傷感,並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從許多方面看,它倒是一個叫人感到愉快的時辰。所謂“春秋佳日”,決不是沒有根據的一句讚語。

在夏天,草木的葉子綠油油的,這固然象徵着生長、繁榮。但是,它到底不免單調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許多樹木的葉子變色了,柿紅的、硃紅的、金黃的、古銅色的、赭色的,還有那半黃半綠或半黃半赤的……五顏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個盛裝的姑娘。加以這時節天色是澄明的,氣候是清爽的。你想想,這豐富的秋色將喚起人們怎樣一種歡快的感情啊!

我們曉得古代詩人所以對秋風感喟,見黃葉傷情,是有一定的社會生活的原因的。詩人們或因爲同情人民的苦難,或因爲傷悼個人遭逢的不幸……那種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現象的感觸而發泄出來。即便如此,也並不是所有的詩人面對那些變了色的葉子都唉聲嘆氣。“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明白地頌揚紅葉的生機與美麗;“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詩人對於江南秋色分明豔羨不已。此外,如像“紅樹青山好放船”、“半江紅樹賣鱸魚”……這些美麗的詩句也都遠離“滿山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那種飽含着哀傷的情調。大家知道,“現在”跟“過去”是對立的;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又有着一脈相聯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舊時代裏的詩人,對於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們沒有權力判定,過去一切詩人對於紅葉和黃葉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於鍾敬文的同名散文)

【文字解讀】 解讀㈠

今年高考北京卷文學作品閱讀,測試文字依然是散文。鍾敬文先生《碧雲寺的秋色》一文,是一篇帶有濃郁北京地域特色的寫景記遊之作。原作二千八百餘字,經刪節和改動,測試文字最終長度爲一千三百餘字。

文章以“碧雲寺的秋色”爲題,“秋色”一詞頗可玩味,堪稱全文之眼。秋之“色”,外在表現爲自然的色彩,內在蘊含了作者的心理色彩。這後者——解讀作者之心——尤其是閱讀須完成的任務。

全文共9個自然段。大體分爲兩個部分:第⑴至⑹自然段,寫外在之“色”——多彩的秋日之美。第⑺至⑼自然段,寫內在之“色”——作者對秋懷有的感情、認識。

先說“外在之色”。

第⑴至⑹自然段,以寫秋色爲目的,作者的具體手段卻是寫樹——透過樹的多彩來表現秋的豐富。

第⑴段爲前六段的總起,共4句話:首句的“大林子”及後面三句中三次出現的“樹木”,揭示了“由樹寫秋”的行文邏輯。

第⑵至⑹段,作者以時間爲序,用相當細膩的筆觸寫碧雲寺中各種樹色彩的變化:“很少看到黃色或紅色的葉子”“寺裏有些樹木漸漸開始在變換着顏色”“近日,情景突變。黃的、紅的、赤的顏色觸目都是”“不論這裏那裏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換上新裝”“釋迦牟尼佛殿前的兩株梧桐……它們都換上黃袍了”“中山紀念堂一株娑羅樹的大部分葉子鑲了黃邊,堂階下……也大都變成咖啡色的了”……

作者不厭其祥地描繪樹之色,最終是爲了寫秋之色——“現在,碧雲寺的景色卻成爲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別的情調和風格。夏日花園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寫樹爲寫秋,寫秋則爲寫“我”。

再說“內在之色”。

第⑺至⑼自然段,寫“我”對秋的情感。作者是透過對古代詩人的理解和評價來寫自己的。

“其實,引起人們的傷感,並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從許多方面看,它倒是一個叫人感到愉快的時辰。”(第⑺段)

“但是,它(夏天)到底不免單調些。”(第⑻段)

“這豐富的秋色將喚起人們怎樣一種歡快的感情啊!”(第⑻段)

“即便如此,也並不是所有的詩人面對那些變了色的葉子都唉聲嘆氣。”(第⑼段)

“‘現在’跟‘過去’是對立的;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又有着一脈相聯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舊時代裏的詩人,對於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第⑼段)

……

透過這些寫心之語,作者的情感態度表現得相當分明,即有別於一些古代詩人“悲秋”的觀念,而是盛讚秋的生機和美麗,與古代另一些詩人同路。作者的深刻性在於,他理會到古人“悲秋”的原因:“或因爲同情人民的苦難,或因爲傷悼個人遭逢的不幸……”同時,他看到了古今在“悲秋”問題上的“不同”與“同”:所謂“不同”,即“‘現在’跟‘過去’是對立的”,意謂人民的苦難已經結束,個人也不會有太多的不幸;所謂“同”,即“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又有着一脈相聯的源流”“即使是生活在舊時代裏的詩人,對於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意謂秋的生機、美麗,古人今人都能體會得到,此乃“正常感情”,而“悲秋”則是反常,則是人格、人性扭曲時代的產物。作者的這些認識,尤其是對“古今一也”的認識,並沒有完全否定古代,構成了一種辯證統一的看法。

《碧雲寺的秋色》一文,儘管帶有一定的時代色彩(可參見原文),但經過命題者的刪改和加工,對於測試閱讀能力來說是較爲規範、有效的。層次分明,語脈分明,資訊主次分明,對中學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有着積極的導向作用。

17.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本文對秋葉的描寫採取了有詳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繪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對

其它樹種的葉子則點到即止。

B.作者對急速換上新裝的爬山虎傾注了熱烈的讚美之情,意在對老柏和松樹的“保守”

表達自己的不滿與批評。

C.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用對比的手法具體描述了夏日花園之美,藉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

自己特別的情調與風格。

D.古 代詩人寫下了許多“悲秋”之作,從“滿山紅葉”中見出“離人眼中血”,這與詩

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關聯。

E.在結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寫秋色的詩句,是爲了證明中國古代詩人見秋葉而

傷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參考答案】A、D

【評分參考】答對一項得2分。答案超過兩項本題不得分。

【試題解析】這題爲客觀選擇題,考察考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答案爲A、D兩項。該題最容易排除的是B、E兩項,而C項爲強幹擾項,在閱卷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考生誤選C項,是沒有充分注意到文中的表述。該選項的錯誤之處在於“具體描述了夏日花園之美”。文章中的確寫到了有關夏日花園的景色,但只是一筆帶過,作者並沒有展開描寫,所以“具體描述”是錯誤的。總體而言,這道題考生大多數能拿到滿分,還是令人滿意的。

18.請仔細體會第三段結尾畫線的一句話:“它來得是那麼神速,將我那模糊的季節感驚醒了。”回答下面問題。(5分)

⑴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

⑵作者使用“驚醒”一詞,好在哪裏?

【參考答案】①直接觸發了作者對秋色的集中描寫,起到了承上啓下的結構作用。(3分)②彰顯了秋色的突如其來,表達了作者對秋色之美的驚歎。(2分)

【評分參考】①要點一:直接觸發了作者對秋色的集中描寫;要點二:起到了承上啓下的結構作用。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兩點得3分。意思對即可。

②要點一:彰顯了秋色的突如其來;要點二:表達了作者對秋色之美的驚歎。答對一點得1分。意思對即可。

【試題解析】第18題共5分,分成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相當一部分考生並沒有答出要義。我們先來解析第一個問題,題目問文中第三段結尾一句話——“它來得那麼神速,將我模糊的季節感驚醒了。”在全文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在這裏要注意的是“結構”一詞,它的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理解了文中的脈絡,上下文的關係,但有部分考生答成“點明文章中心”、“強調(強化、深化)文章主旨”、“使文章更加連貫、流暢、生動鮮活”、“表明詩人對碧雲寺的喜愛、熱愛之情”等,都是答非所問,這說明他們沒有理解“結構”一詞的用義。而該問題的正確答案爲兩個要點,一是“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在該要點中,答成“轉折”作用的是完全錯誤的;二是要答出“引發了下文作者對秋色的集中描寫”,在該要點中,只要考生答成“引領了下文描寫秋色”或者是將“秋色”具體到如秋葉顏色的變化、爬山虎顏色的變化、樹木(林)換上了“新裝”等具體文字分析的表述上,在閱卷過程中,我們都視作答出了該要點。此問較好的答案舉例如下:“承上啓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照應上文的情景突變,引出下文對秋天景色的描寫,表現出了作者對秋的喜愛。”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問題,題目問問此句中“驚醒”一詞的好處在哪裏。該題的要點也爲兩個:一是表明了秋色的突如其來,二是表達了作者對秋色的驚歎。在第一個要點中,只要答出秋色(秋季、季節)的來的快、快速、迅速等的,就算正確。而第二個要點中將驚歎表述成震驚、驚訝、驚醒、感嘆、感慨、驚喜等的,也視爲正確。而只是答“歡喜”、“愉悅”、“喜愛”的此要點不得分。在閱卷過程中部分同學只是解釋了“驚醒”一詞的含義,如“吃驚的醒了”、“驚字用的好,就像在渾沌之中,閃過一道光,使天空明亮,使作者本不清楚的季節感變得清楚”等的,是不得分的。此外,還有的考生答成“突出了碧雲寺秋色的美麗”、“引起/引發讀者往下閱讀的衝動”、“使得文章更生動、形象”等空泛、籠統的,也不能得分。此問較好的答案舉例如下:“‘驚醒’一詞可以從側面表現葉子顏色變化的‘神速’,與前文呼應;並且表現出了變了顏色後的葉子的豔麗,使人眼前一亮,有‘驚醒’的感覺”。綜上所述,這道題的區分度不錯,大多數考生能拿到3分。

19.本文大量運用描寫色彩的詞語,這與文章主旨有什麼關係?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5分)

【參考答案】第一問: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秋色之美的發現與讚歎,並結合古人的創作,傳達了作者對審美體驗和社會生活關係的理解。描寫色彩的詞語的大量運用,凸顯了文章主旨。(2分)第二問:在藝術效果上,則寫出了秋葉的絢爛多彩,展現了秋色的豐富性;給人以一種視覺的享受,富於藝術感染力。(3分)

【評分參考】第一問:[要點一]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秋色之美的發現與讚歎,並結合古人的創作,傳達了作者對審美體驗和社會生活關係的理解;[要點二]描寫色彩的詞語的大量運用,凸顯了文章主旨。(答對一點得1分。意思對即可)

第一問:[要點一]寫出了秋葉的絢爛多彩,展現了秋色的豐富性;要點二:給人以一種視覺的享受,富於藝術感染力。(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兩點得3分。意思對即可)

【試題解析】情與景的關係,是寫景散文閱讀的一個重點。景與情是密切相關的,情由景所揹負,景爲情而浸蘸,情是靈魂,景是載體。19小題抓住本文在寫景上大量運用色彩描寫詞語的特點,考查學生對情、景關係的理解;既考查了學生對文字的整體把握,又避開了文字多樣解讀的複雜與麻煩,是一道應該有較好區分度的好題。

本文題目爲《碧雲寺的秋色》,文中對秋色的描寫可謂五彩斑斕。不算詩詞中出現的,僅用來描寫秋葉的就有:黃、紅、綠、赤、丹、深紅、淺紅、金黃、柑黃、咖啡、刀鏽、墨綠、柿紅、硃紅、古銅、赭色,以及半黃半綠和半黃半赤。這些表現色彩的詞語不光是扣合題目,它們的出現與使用對於表現文章主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樹葉緣秋而變色,作者因葉色而有感。文章前一部分敘事寫景,樹木顏色的變化“驚醒”了作者,原本大同小異而略顯單調的綠色變成五顏六色,使得作者從中發現了秋色之美,並由碧雲寺的多彩景色而生出 “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別的情調和風格。夏日花園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的感嘆。說明作者認爲秋色有夏日所不能替代的另一種美。後半部分聯想古人關於秋色秋情的詩句,說明悲情與歡情主要源於其個體審美與生活背景的不同。這讓我們不由得聯想到秋葉與人生、秋色與詩情間或類似,或相關的聯繫。對於本文的主旨,我們儘可以見仁見智,但作者對於秋葉色彩的大量描寫,以下兩點是十分明確的,一個是從客觀表現秋葉的多彩,一個是主觀上對這多彩秋色的讚美。因而,大量運用描寫色彩的詞語與文章主旨的關係只能是“突出”、“凸顯”“凸現”之類。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由於顏色是從視覺角度的描寫,那麼,只要是從視覺角度出發,寫畫面,寫由此激發聯想、想象等都可以。

學生在作答中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表現在對文字的理解上。沒有讀懂文字或只看局部而忽視了全文;

二是對試題的要求關注不夠。只談大量色彩描寫與文章標題的關係,忽視了題幹要求“與主旨”的關係;

三是對相關概念的理解與使用不當。比如談與主旨的關係用“襯托”、“鋪墊”“照應”“對比”、“證明”等,或在談藝術效果時濫用諸如“形象生動”、“栩栩如生”、“虛實結合”、“富有感染力”等。

下面爲滿分答卷。

⑴用大量諸如紅、黃、綠、朱等描寫色彩的詞語,表現了碧雲寺秋天的多彩與美麗,抒發了作者的喜悅與讚歎,起到了突出主旨的作用,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⑵秋原本就是多彩的,紅、黃、赤、綠、金五彩斑斕。文章以“秋色”爲題,以對秋景的讚美和秋情的思考爲主旨,用大量表現色彩的詞語,不僅可以生動地表現秋的繽紛、突出秋的美麗,而且可以更好地表現文章主旨,讓人有秋景如在眼前之感。

⑶大量運用描寫色彩的詞語,使景物色彩化,文章形象化,突現了碧雲寺秋天的美麗景色和作者面對美景的感思,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由此寫到古人對多彩秋景的不同情感也讓人產生無盡聯想。

⑷色彩濃烈,可以更好地突出碧雲寺秋天的特點;顏色多樣可以更具體形象的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秋葉的多種色彩寫景狀物,扣題的同時也使中心的表現更加鮮明。在表現“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別的情調和風格”的同時,讓我們彷彿面對一幅五顏六色的秋景畫卷,給人以美的享受。

因爲文章題目就是“秋色”,全文主旨就是透過對秋天不同顏色的描寫,表現秋所獨有的情調與風格,說明秋的多彩能讓人能產生不同的情感,抒發了作者對多彩秋的讚美之情。所以大量運用色彩詞語可以讓讀者產生一種畫面感、色彩感,進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對秋的感情,理解文章主

20.文章結尾說:“‘現在’跟‘過去’是對立的;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又有着一脈相連的源流。”結合上下文,談談你的理解。(4分)

【參考答案】作者透過對古代詩人讚美秋色的詩句的引用,說明了古人與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處的。因此,“過去”與“現在”並不是割裂的,兩者之間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

【評分參考】要點一:作者透過對古代詩人讚美秋色的詩句的引用,說明了古人與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處的;要點二:因此,“過去”與“現在”並不是割裂的,兩者之間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答對一點得2分。意思對即可)

秋色閱讀答案4


北京西山碧雲寺是一個大寺院,又是一個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裏,都有樹木或花草。那些樹木,種類繁多,其中不少還是活上了幾百歲參天老幹。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嶺上,樹木也相當繁密。

我是中秋節那天搬到寺裏來的,在那些繁茂的樹叢中,還很少看到黃色的或紅色的葉子。

半個月過去了。寺裏有些樹木漸漸開始在變換着顏色。石塔前的柿子樹,院子裏那些攀着石橋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葉子慢慢地黃的黃、赤的赤了。可是,綠色的統治基本上還沒有動搖。近日,情景突變。黃的、紅的、赤的顏色觸目都是。它來得是那麼神速,將我那模糊的季節感驚醒了。

不論這裏那裏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換上新裝。它們大都由綠變黃、變紅、變丹、變赤………我們要找出整片的綠葉已經不很容易的了。羅漢堂前院子裏靠北牆有株纏繞着大槐樹的爬山虎,平日,我們沒有注意到它跟槐樹葉子的差別。幾天來,可大不同了。槐樹有一些葉子漸漸變黃,可全樹還是綠沉沉的。而爬山虎的無數葉子,卻由綠變黃、變赤,在樹幹上、樹枝上鮮明地顯出自己的豔麗。特別是在陽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紅的、淺紅的、金黃的、柑黃的葉子都閃着亮光,把大槐樹反襯得美麗可愛了。

釋迦牟尼佛殿前的兩株梧桐,彌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聳的白果樹,泉水院石橋邊的那株黑棗樹……它們全都披上黃袍了。中山紀念堂一株娑羅樹的大部分葉子鑲了黃邊,堂階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處的凌霄花樹的葉子也大都變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聳的老柏和松樹還是比較保守的,儘管有很少的葉子已經變成了刀鏽色,可是,它們身上那件墨綠袍子是不肯輕易褪下的。槐樹的葉子,也改變得不踊躍。但是,不管怎樣,現在,碧雲寺的景色卻成爲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別的情調和風格。夏日花園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古代的詩人,多喜歡把秋天看作悲傷的季節。過去許多“悲秋”的詩篇或詩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黃落”的景象的。其實,引起人們的傷感,並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從許多方面看,它倒是一個叫人感到愉快的時辰。所謂“春秋佳日”,決不是沒有根據的一句讚語。

在夏天,草木的葉子綠油油的,這固然象徵着生長、繁榮。但是,它到底不免單調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許多樹木的葉子變色了,柿紅的、硃紅的、金黃的、古銅色的、赭色的,還有那半黃半綠或半黃半赤的……五顏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個盛裝的姑娘。加以這時節天色是澄明的,氣候是清爽的。你想想,這豐富的秋色將喚起人們怎樣一種歡快的感情啊。

我們曉得古代詩人所以對秋風感喟,見黃葉傷情,是有一定的社會生活的原因的。詩人或因爲同情人民的苦難,或因爲傷掉個人遭逢的不幸……那種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現象的感觸而發泄出來。即便如此,也並不是所有的詩人面對那些變了色的葉子都唉聲嘆氣。“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明白地頌揚紅葉的生機與美麗;“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詩人對於江南秋色分明豔羨不已。此外,如像“紅樹青山好放船”、“半江紅樹鱸魚”……這此美麗的詩句也都遠離“滿山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那種飽含着哀傷的情調。大家知道,“現在”跟“過去”是對立的;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又有着一脈相聯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舊進代裏的詩人,對於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們沒有權力判定,過去一切詩人對於紅葉和黃葉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於鍾敬文的同名散文)

18.請仔細體會第三段結屬畫線的一句話:“它來得是那麼神速,將我那模糊的季節感驚醒了。”回答下面問題。(5分)

①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3分)

②作者使用了“驚醒”一詞,好在哪裏?(2分)

18.(5分)

①直接觸發了作者對秋色的集中描寫,起到了承上啓下的結構作用。

②彰顯了秋色的突如其來,表達了作者對秋色之美的驚歎。

19.本文大量運用描寫色彩的詞語,這與文章主旨有什麼關係?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5分)

19.(5分)第一問: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秋色之美的發現與讚歎,並結合古人的創作,傳達了作者對審美體驗和社會生活關係的理解。描寫色彩的詞語的大量運用,凸顯了文章主旨。

第二問:在藝術效果上,則寫出了秋葉的絢爛多彩,展現了秋色的豐富性:給人以一種視覺的享受,富於藝術感染力。

20.文章結屬說:“‘現在’跟‘過去’是對立的: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又有着一脈相聯的源流。”結合上下文,談談你的理解。(4分)

20.(4分)作者透過對古代詩人讚美秋色的詩句的引用,說明了古人與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處的。因此,“過去”與“現在”並不是割裂的,兩者之間是一種辨證統一的關係。

秋色閱讀答案5

憑高望不及,望斷動愁情。落日淒涼處,西風點染成。

丹楓明野驛,白水浸江城。馬上人回首,戎戎①暗客程。

①草木或烏雲濃密貌。

(1)結合全詩,簡析本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3分)

(2)結合全詩,簡析詩中表達了哪幾種愁情。(4分)

參考答案

10、(1)詩人將秋日登高所見的落日銜山,西風肅殺;似火丹楓映襯下的孤零野驛,浸骨寒徹的白水環繞的寂靜江城;路徑昏暗,疲倦的征夫遊子尋找着投宿的旅店等景象捕捉下來,(1分)描繪出一幅悽清蕭瑟的秋景圖(2分)。

(2)詩人登高眺遠,不見盡頭,引出悲愁悵惘的思鄉之情(1分);而這愁情也影響了詩人所見一切,在昏暗背景下被丹楓映襯的野驛、路上旅人回首的細微動作、茂盛野草掩蓋下的迷濛前路等更牽引出詩人的羈旅之愁(1分)、前途之憂(1分)。思鄉之情(1分)、羈旅之愁(1分)、前途之憂(1分);結合詩歌內容的分析。(1分)

標籤: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