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古者民澤處複穴閱讀答案與翻譯

(1)古者民澤處複穴,冬日則不勝霜雪霧露,夏日則不勝暑熱蚊?【1】,聖人乃作,爲之築土構木,以爲宮室,上棟下宇,以蔽風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爲鷙禽猛獸之害傷人,而無以禁御也,而作爲之鑄金鍛鐵,以爲兵刃。猛獸不能爲害。故民迫其難則求其便;困其患,則造其備。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則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古者民澤處複穴閱讀答案與翻譯

魯昭公有慈母而愛之。死,爲之練冠,故有慈母之服。陽侯殺蓼侯而竊其夫人,故大饗廢夫人之禮。先王之制,不宜則廢之;末世之事,善則著之。是故禮樂未始有常也。故聖人制禮樂,而不制於禮樂。治國有常,而利民爲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爲上。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夫夏商之衰也,不變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襲而王。故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取材於《淮南子·汜論訓》)

註釋:【1】?,讀“mǎng”,蟲咬。

(2)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節也。三節者當,則其餘莫不當矣;三節者不當,則其餘雖曲當,猶將無益也。孔子曰:“大節是也,小節是也,上君也。大節是也,小節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節非也,小節雖是也,吾無觀其餘矣。”

(取材於《荀子·王制》)

8.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就其所利 就:接近

B.治國有常 常:規律

C.莫若惠之 惠:恩惠

D.君子安位 安:安居

8.C[“惠”應解釋爲“給…………恩惠”。]

9.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①古者民澤處複穴②是君人者之大節也

B.①人各以其所知②吾無觀其餘矣

C.①不宜則廢之②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

D.①三代之起也②此之謂也

9.C[A項“者”:①時間後助詞;②代詞。B項“其”:①他們;②那。C項兩個都是連詞,表順承關係,D項“之”:①結構助詞,取獨;②賓語前置的標誌。]

10.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器械不可因也 器械也不能夠因循不變

B.故有慈母之服 所以就爲慈母做了衣服

C.則庶人安政矣 那麼老百姓就安於政治了

D.則其餘雖曲當 那麼其餘的即使都很恰當

10.B[應爲“所以就有了爲慈母服喪的規定”。]

11.將下面句子譯爲現代漢語。(4分)

①而循俗未足多也

②馬駭輿則莫若靜之

11.①依循舊俗不值得讚美。②馬拉車時受驚了,那就沒有比使它安靜下來更好的了。【4分。“多”和“靜”兩個要點各1分;整體句意各1分。】

12.閱讀以上兩則短文,按要求回答下面問題。(6分)

①分別寫出兩則短文中闡述治國理政與百姓關係的句子。(2分)

②以上兩則短文采用了不同的論證方法,請舉例說明。(4分)

12.(6分)答案示例:

①第一則短文:治國有常,而利民爲本;(或“苟於利民,不必法古”)第二則短文: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或:“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②第一則短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如古之聖人築屋舍,幫助百姓安居;熔化金屬打製鐵器,做兵器抵禦猛獸;因魯昭公而有的爲慈母服喪的規定;陽侯殺害蓼侯奪其夫人,因此而大維時廢除了夫人執豆之禮等。

第二則短文主要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如用馬拉車時受驚嚇狂奔,君子就無法安穩坐於車上,比喻老百姓在政治上受驚嚇,君子就無法安穩居於上位;將君主比喻成船,百姓比喻成水,將君臣關係比喻爲舟與水的關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等。

共6分。論證方法各1分,舉例各1分。如果學生答道理論證也可以,但兩則短文的論證方法必須不同,舉例正確。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文段一:

古時候人住在水鄉和洞穴之中,冬天則經不住霜雪霧露的侵襲,夏天則擋不住暑熱和蚊蟲叮咬,於是聖人就行動起來,給他們壘土架木,築成屋舍,上面是樑下面是檐,用來遮風擋雨,躲避寒暑,而百姓得到安居。因爲兇禽猛獸傷害人,人無法防禦抵抗,便因此熔化金屬打製鐵器,鑄成兵器、刀具,這樣猛獸就不能再危害百姓了。所以百姓迫於困難,就要求得到生存的方便;被害困擾,就要製造相應的防衛工具。人們各自憑着他們所具有的智慧,去避免遇到禍害,而靠近對他們有利的事情,因此常規不能一成不變地去因循,器械也不能夠因循不變,那麼先王留下的法度,也有可變的地方。

魯昭公對撫養自己的慈母十分敬愛,她去世以後,爲她服喪一年,所以就有了爲慈母守孝的`規定。陽侯看中了蓼侯夫人的美貌,在宴饗時殺死了蓼侯,搶走了他的夫人,因此就有了大饗時廢除夫人執豆的禮儀。先王的制度,不適宜的就廢除它;末世出色的政績,也要讓它顯明。可見禮樂的規定是沒有常規的。因此聖人制定禮樂,而不被禮樂所制約。治國有常則,而以利於人民爲根本;刑賞教化有法規,而政令通行纔是最大的要求。只要有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古制;只要符合大事,就不必依循舊章。夏、商的衰微,是因爲不變法而滅亡的;禹、湯、武王三代的興起,是不相互因襲而稱王的。因此聖人執政法律和時代一起變動,禮制與習俗一起變化。衣服器械,各自方便他們的使用;法令制度,各自依照他們的適宜情況而制定。因此改變古制無可非議,而依循舊俗不值得讚美。

文段二:

馬在拉車時受驚,那麼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車子上;老百姓被政治嚇怕,那麼君子就不能安坐在他們的職位上。馬在拉車受驚了,那就沒有比使它安靜下來更好的了;老百姓被政治嚇怕了,那就沒有比給他們恩惠更好的了。選用賢良的人,提拔忠厚老實的人,提倡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收養孤兒寡婦,補助貧窮的人,像這樣,那麼老百姓就安於政治了。老百姓安於政治,然後君子才能安居上位。古書上說:“君主,就像船;百姓,就像水。水能浮起船,水也能傾覆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統治人民的君主,要想安定,就沒有比調整好政策、愛護人民更好的了;要想榮耀,就沒有比尊崇禮義、敬重士人更好的了;更想建立功業和名望,就沒有比推崇品德高尚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更好的了。這些是當君主的重要關鍵。這三個關鍵都做得恰當,那麼其餘的就沒有什麼不恰當了。這三個關鍵做得不恰當,那麼其餘的即使處處恰當,還是毫無裨益的,孔子說:“大節對,小節也對,這是上等的君主,大節對,小節有些出入,這是中等的君主。大節錯了,小節即使對,我也不要再看其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