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被遺忘權》的閱讀題及答案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被遺忘權》的閱讀題及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所謂“被遺忘權”,即數據主體有權要求數據控制者永久刪除有關數據主體的個人數據,有權被互聯網遺忘,除非數據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數據時代,數字化、廉價的存儲器、易於提取、全球性覆蓋作爲數字化記憶發展的四大驅動力,改變了記憶的經濟學,使得海量的數字化記憶不僅唾手可得,甚至比選擇性刪除所耗費的成本更低,記憶和遺忘的平衡反轉,往事正像刺青一樣刻在我們的數字肌膚上;遺忘變得困難,而記憶卻成了常態。“被遺忘權”的出現,意在改變數據主體難以“被遺忘”的格局,賦予數據主體對資訊進行自決控制的權利,並且有着更深的調節、修復大數據時代數字化記憶倫理的意義。

首先,“被遺忘權”不是消極地防禦自己的隱私不受侵犯,而是主體能動地控制個人的資訊,並界定個人隱私的邊界,進一步說,是主體爭取主動建構個人數字化記憶與遺忘的權利。與純粹的“隱私權”不同,“被遺忘權”更是一項主動性的權利,其權利主體可自主決定是否行使該項權利對網絡上已經被公開的有關個人資訊進行刪除,是數據主體對自己的個人資訊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權利。

其次,在數據快速流轉且難以被遺忘的大數據時代,“被遺忘權”對調和人類記憶與遺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在大數據時代不能“被遺忘”,那意味着人們容易被囚禁在數字化記憶的監獄之中。不論是個人的遺忘還是社會的遺忘,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個人及社會修復和更新的機制,讓我們能夠從過去經驗中吸取教訓,面對現實,想象未來,而不僅僅被過去的記憶所束縛。

最後,大數據技術加速了人的主體身份的“被數據化”,人成爲數據的表徵,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數據的形式被記憶。大數據所建構的主體身份會導致一種危險,即“我是”與“我喜歡”變成了“你是”與“你將會喜歡”;大數據的力量可以利用資訊去推動、勸服、影響甚至限制我們的認同。也就是說,不是主體想把自身塑造成什麼樣的人,而是客觀的數據來顯示主體是什麼樣的人,技術過程和結果反而成爲支配人、壓抑人的力量。進一步說,數字化記憶與認同背後的核心問題在於權力不由數據主體掌控,而是數據控制者選擇和建構關於我們的數字化記憶,並塑造我們的認同。這種大數據的分類系統並不是客觀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適度的、合理的遺忘,是對這種數字化記憶霸權的抵抗。

(摘編自袁夢倩《“被遺忘權”之爭:大數據時代的數字化記憶與隱私邊界》)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由於數字化記憶的發展,記憶與遺忘的平衡發生了反轉,記憶變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體身份所以被數據化,是因爲個人資訊選擇性刪除所耗費的成本太高。

C.“被遺忘權”和“隱私權”的提出都是爲了對抗大數據,不過前者更積極一些。

D.我們要對抗數字化記憶霸權,就要成爲數據控制者並建構他人的數字化記憶。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以數字化記憶帶來的威脅爲立論的事實基礎,論證了人被數據控制的危險。

B.透過討論大數據對隱私、記憶及主體身份等的影響,文章把論證推向了深入。

C.與重視個人隱私的寫作動機有關,文章着重論證了大數據對個人權利的影響。

D.文章透過分析數字化記憶可能帶來的問題,對我們的認同問題作出了全新論證。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大數據時代的個人留在網上的資訊太多,如果沒有主動權,就難以保護隱私。

B.遺忘是個人和社會的一種修復和更新機制,是我們面對現實和想象未來的基礎。

C.技術有支配和壓抑人的力量,這不僅影響個人隱私安全,而且影響整個社會。

D.大數據的分類系統不是中立的,這將影響數據的客觀呈現,使用時應有所辨析。

試題答案:

(一)

1.A

2.D

3.B

《被遺忘權》閱讀題及答案

標籤:題及 閱讀 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