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山房春事二首》閱讀答案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閱讀答案了,透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纔算得上好閱讀答案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山房春事二首》閱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房春事二首》閱讀答案

《山房春事二首》閱讀答案1

山房春事二首

【其一】

風恬日暖蕩春光,戲蝶遊蜂亂入房。

數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牀。

【其二】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唐朝極盛的時期,據唐玄宗天寶十三載戶口的記載:全國爲九百零六萬九千多戶,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多口。經過“安史之亂”,打了八年的仗,國家遭到嚴重破壞,死的人很多,到唐代宗廣德二年,全國戶口大減,這一年只有二百九十多萬戶,一千六百九十多萬口了。

岑參這首詩,反映了當時社會在這次戰亂中所遭到破壞的情況。不過他不是用數字而是用形象,選取了一個非常典型的情景。

唐代封建士大夫都有“別業”,即後來所說的別墅,也就是題目中所說的“山房”。“春事”,即春天的景色。這首詩透過山房春色表現了社會的滿目淒涼。

西漢景帝時,樑孝王修建梁園(在今河南商丘縣東),到唐代還是著名的風景區。這裏有許多亭臺苑囿(yu),是人煙稠密的地區。一到春天,風光明媚,遊人聚集,十分熱鬧。可是詩中寫的不是這番景色。

在日落黃昏的時候,這個過去的風景區裏,卻寂寞無人。只看見一大羣一大羣的黑老鴰(guā)落在樹上,回到自己窠裏。原有的屋舍樓臺不見了,前來遊賞的人們也不見了。望到盡頭,也不過是稀稀落落的兩三戶人家。多麼蕭條!詩人寫到這裏,還只說了現在的淒涼衰敗,並沒有指出過去的繁華。下面才進一步反映昔盛今衰的景況。這裏還有樹木。現在春天來了,這些過去庭苑中的樹木,還和往常一樣,在春風的吹拂下,發芽滋長,繁花滿枝,嫩紅軟白,璀燦成叢。自然界的春光,依舊是濃濃的。可是這些花呀,開給誰來欣賞呢?這裏已經沒有人了,死的死,逃的逃,那麼,樹木在這兒裝點春光有什麼用呢!庭苑中的樹木,因爲沒有知覺,並不知道人事的變化。所以春天一來,還和過去太平時代一樣開花。假若它們也有知覺,在這荒涼景色之中,哪裏還有心情開花呢?但是詩人是有知覺、有感情的,他看到樹木開花,回憶到過去,想起往日的繁華,必然要產生無窮的感慨。用“還發舊時花”五個字很概括地一指點出來,讀者就可以理解到這裏過去的繁華景象了。簡括的語言,蘊藏着深深的慨嘆。詩人多麼善於攝取鏡頭,在亂鴉夕照的蕭條村落中,把無數豔發的春花突出出來,造成極不調和的景色,明顯地袒露出戰禍的傷痕。

《春怨》這是一首宮怨詩。點破主題的是詩的第二句“金屋無人見淚痕”。句中的“金屋”,用漢武帝幼小時願以金屋藏阿嬌(陳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寫之地是與人世隔絕的深宮,所寫之人是幽閉在宮內的少女。下面“無人見淚痕”五字,可能有兩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處一室、無人作伴而不禁下淚;二是其人身在極端孤寂的環境之中,縱然落淚也無人得見,無人同情。這正是宮人命運之最可悲處。句中的“淚痕”兩字,也大可玩味。淚而留痕,可見其垂淚已有多時。這裏,總共只用了七個字,就把詩中人的身份、處境和怨情都寫出了。這一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則都是環繞這一句、烘托這一句的。

起句“紗窗日落漸黃昏”,是使無人的“金屋”顯得更加淒涼。屋內環顧無人,固然已經很淒涼,但在陽光照射下,也許還可以減少幾分淒涼。現在,屋內的光線隨着紗窗日落、黃昏降臨而越來越昏暗,如李清照《聲聲慢》詞中所說,“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其淒涼況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爲無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覺。屋內無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聲喧鬧,春色濃豔,呈現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減少幾分孤寂。現在,院中竟也寂無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時節,正如歐陽修《蝶戀花》詞所說的“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詞所說的“生怕落花時候近黃昏”,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難堪了。

末句“梨花滿地不開門”,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補充和引伸;也遙應第二句,對詩中之人起陪襯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中指出“詩文俱有主賓”,要“立一主以待賓”。這首詩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寫之人,所待之賓就是這句所寫之花。這裏,以賓陪主,使人泣與花落兩相襯映。李清照《聲聲慢》詞中以“滿地黃花堆積”,來陪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詞中人,所採用的手法與這首詩是相同的。

從時間佈局看,詩的第一句是寫時間之晚,第三句是寫季節之晚。從第一句紗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內獨處之人;從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飄落之花。再從空間佈局看,前兩句是寫屋內,後兩句是寫院中。寫法是由內及外,由近及遠,從屋內的黃昏漸臨寫屋外的春晚花落,從近處的杳無一人寫到遠處的庭空門掩。一位少女置身於這樣淒涼孤寂的環境之中,當然註定要以淚洗面了。更從色彩的點染看,這首詩一開頭就使所寫的景物籠罩在暮色之中,爲詩篇塗上了一層暗淡的底色,並在這暗淡的底色上襯映以潔白耀目的滿地梨花,從而烘托出了那樣一個特定的環境氣氛和主人公的傷春情緒,詩篇的色調與情調是一致的。

爲了增強畫面效果,深化詩篇意境,詩人還採取了重疊渲染、反覆勾勒的手法。詩中,寫了日落,又寫黃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寫了春晚,又寫落花滿地,使春色掃地無餘;寫了金屋無人,又寫庭院空寂,更寫重門深掩,把詩中人無依無伴、與世隔絕的悲慘處境寫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寫法,使爲托出宮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畫的那樣一個淒涼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現。

此外,這首詩在層層烘托詩中人怨情的同時,還以象徵手法點出了美人遲暮之感,從而進一步顯示出詩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黃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滿地”,都是象徵詩中人的命運

《山房春事二首》閱讀答案2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15~16題。

山房春事二首

岑參

其一

風恬日暖蕩春光,戲蝶遊蜂亂入房。

數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牀。

其二

梁園①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注:①梁園:西漢樑孝王劉武所建。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一的“亂”字,生動形象地寫出蝶飛蜂忙的景象,表現了山房春日的勃勃生機。

B.其一的三、四兩句借柳枝與山花來寫風,彰顯出詩人觀察的細微與筆力的不凡。

C.其二的最後一句,詩人在蕭條的主畫面背景上添上幾筆豔麗的色彩,構思精巧。

D.兩首詩的語言清新明快,風格近於田園詩,迥異於岑參爲人所熟知的邊塞詩風。

15. D

16.兩首詩均寫了山房春光,表達的情感卻不相同,試簡要分析。(6分)

16.①其一透過描絕濃郁的春光和勃勃生機,表達詩人對春天的喜愛(或對生活的熱愛)和內心的喜悅。

②其二借梁園的蕭條、頹敗、寂寥之景,表達詩人的傷感之情和物是人非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