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目送龍應臺閱讀理解答案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主要敘寫了目送兒子與父親漸行漸遠的過程,其中母子、父女之深情,讀來讓人動容。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龍應臺的《目送》閱讀理解答案,希望對你有用。

目送龍應臺閱讀理解答案

《目送》閱讀原文

①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着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裏,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們是幼兒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啓。

②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紛亂的人羣裏,我無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揹着一個彩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裏。

③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④他在長長的行列裏,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視窗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

⑤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⑥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視窗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隻立着一隻郵筒。

⑦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⑧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⑨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卸下行李之後,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明明啓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⑩我看着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裏,一口皮箱旁。

⑾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是十幾年後的時光了。推着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有一次,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糞便,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臺北上班。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後沒入門後。

⑿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閱讀題目

16.第②自然段作者描寫目送孩子上學時的情景,有何作用?(4分)

17.根據作者的情感,解釋文中畫線的兩句話的深層含意(6分)

①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

②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隻立着一隻郵筒。

18.文中兩次寫道同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簡要分析這種寫法的好處。(5分)

19.下面是網友對《目送》這篇文章的評價,基於生活經驗的不同,他們對本文的領悟和評價也各不相同。請你參考這些說法,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文中“目送”這一行爲及其寄託的情感作出領悟和評價。要求:觀點明確,有必要的闡發和分析,表達得體,不少於180字。(10分)

網友一: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憐天下父母心!——《目送》真實!

網友二:該走就走,又不是小孩子,有什麼好送的。——《目送》矯情!

網友三:沒辦法的事,對誰都一樣,走就走吧。——《目送》超脫!

《目送》閱讀答案

16.文首情景作用題。解題思路:

①表現了母親對年幼孩子的牽掛之情;②寫孩子初涉世的膽怯、弱小,爲下文寫他長大後內心的閉鎖、漸行漸遠作鋪墊(或:與後文對比,爲表現孩子心理、情感隨成長而發生變化作鋪墊。)

17.理解關鍵句的深層含意題。解題思路:

①分手時,面對已經長大的孩子(1分),母親深情涌動(1分)而孩子卻不爲所動(1分)。第②句,要聯繫前文分析,也包含兩部分資訊,一個是母親的心理狀況,一個是母子之間的關係。前者要抓與心理狀況相近的形容詞類的詞語,相關資訊在題幹句中,“空蕩蕩的”;後者要從題幹句的前面提取與母子關係相關的資訊“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從而得出結論;母子之間存在隔膜。

②孩子離去,母親分明地感到內心的失落(1分),和母子之間的隔膜(2分)。

評分標準:本題6分。第①小題的挖掘點和採分點爲“長大的孩子”、“母親的深情”“孩子的忍受”;第②小題的挖掘點和採分點爲“空蕩蕩的內心”和“隻立着一隻郵筒而無法溝通”。注意上下文的關聯,意思對即可)

18.表達效果題。

①用目送兩代人離別的共同感受(1分)強化了對親人間難捨難分卻又不得不捨的人生滋味的理解(1分),增強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1分)。②前後呼應,使結構渾然一體。(或:使文章層次分明,結構完整。)③反覆感嘆使語言富有韻味。

評分標準:本題5分。第①點3分,第②、③點任選其一(2分),意思對即可。

19.答案示例①:我覺得《目送》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在目送親人遠行時的情感。普通的中國母親在目送親人遠行時尚且難以控制自己關愛的情感,更何況作者是從事“情感事業”的文學博士、教授。從瘦小變成“長頸鹿”,由“哭聲一片的小學生,到步入高等學府的時尚青年,兒子的成長要耗費母親的多少心血?母親能竭盡全力地幫助兒子填平成長道路上的溝坎,兒子爲什麼就想不到甚至不願意幫助母親填平情感的溝壑呢?但願21世紀的中國青年爲此反思?“回眸一笑百愛生”,你的回眸定能給母親帶來莫大的寬慰!

答案示例②:我認爲《目送》引爆的母子情感問題的爭論應該引起人們的深度思考。一方面是中國母親們對兒女的“情感過盈”,另一方面是中國兒女們對父母的“情感缺失”。我建議大家不妨嘗試一下“情感平衡”。中國的母親們在兒女情感上應該“抓大放小”,在生活細節上寬容兒女的情感疏忽,目送後別忘了在心裏給自己留下適當的空間;中國兒女們在父母情感上應該“適度填倉”,自己遠行時,別忘了慷慨地回眸一笑,給目送的父母追加一筆情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