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武俠精神閱讀答案

中國的俠文化歷史悠長,“俠”這一概念最早見於戰國時韓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裏的法和禁指國家的法律制度。韓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場指出了“俠”目無法紀、好鬥使力的一面。司馬遷則以民間道德定義俠客形象,其在《史記》中專立《遊俠列傳》,雲:“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隨後又立《刺客列傳》指明俠的本質就是捨己爲人,他們明大義,識大體,他們的義憤爲國難而發,在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成爲剷除不平、伸張正義的一種社會力量。後代討論俠的時候,主要根據(依據)的就是司馬遷的這一段話。

武俠精神閱讀答案

班固在《漢書》中作《遊俠傳》,從《後漢書》起,官修史書不再專門爲遊俠立傳。此後史書對俠的記述便無以爲繼(銷聲匿跡)。史家沒有記載的東西,就以詩、文、小說、戲曲等形式記載流傳下來,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說,政府希望獨掌法律,不喜歡跟政府唱對臺戲的遊俠。而遊俠認爲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憑藉自己的力量執掌正義,決定是非和生殺。這一點是像中國這種大一統帝國絕對不能允許的。因此,從漢景帝開始就大量殺戮遊俠,中國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權,國家穩定以後,一定殺遊俠。所以,俠存在的空間主要是亂世。

中國人爲什麼在俠的身上寄予那麼大的希望?柳亞子詩云“亂世天教重俠遊”,就是說,在亂世裏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所以,格外地想念俠。人們在俠的身上寄託了被拯救(救濟)的希望。

不僅亂世,就是所謂的太平盛世,封建社會的很多不公也無法透過政府得到適當處理,很多壞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說不願意管制,這時民衆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這批人跟政府沒關係,但是他們能夠幫助老百姓,即所謂拯世濟難。這就是俠能夠被接受或者代代相傳(薪火相傳)的心理基礎。

俠由產生到消亡的過程中,其特徵中的積極方面,也就是符合主流意識需要的元素,可以理解爲武俠精神的體現,它已經成爲中華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結合司馬遷《史記·遊俠列傳》中對武俠精神的 ① (quán)釋,再縱觀歷史武俠人物的悲壯俠義之舉,可以將武俠精神歸結爲以下幾個方面:

恩——知恩必報,重義輕命。所謂“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自戰國末期武俠產生起,知恩必報就已成爲俠的最堅定的信念之一。受人恩惠,無論多少,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要加倍回報,如果無以爲報就要殺身成仁,以死來報答知遇之恩,這是俠最初產生之時所秉持的信條,後來這一信條廣泛地流傳於民間大衆,逐漸成爲平民大衆的一條倫理道德。

信——言出必行,一諾千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已成爲俠最根本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俠者忠於然諾,一言既出,捨命踐行,以爲立於天地間的信條。

勇——千里贍急,不吝其生。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說:“趨人之急,甚己之私。”又說:“千里贍急,不吝其生。”輕生是武俠精神中至爲壯烈、震 ② (hàn)人心的因素。這一生死觀一反樂生畏死的人之常情,洞達人世,視死如歸,明知不可爲而爲之,血性洋溢。

義——除暴安良,打抱不平。執義爲武俠精神的核心。孔子解釋,“義者,宜也”。胡適解釋“宜就是應該,凡是應該如此做的,便是義”。俠與義往往組合成詞也說明義爲俠之核心。遇見不平之事他們仗義執言,危難之際他們急公好義。他們行俠不爲私利,不單爲某一個人,而是爲了伸張正義,除暴安良,所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甘爲公義而戰,甘爲天道授命,凡義之所在,九死不悔。這一條武俠準則是對先前俠爲人排憂解難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忠——俠之大者,爲國爲民。宋朝以後由於受到儒家理學的影響,產生了具有儒家觀念和倫理內容的“忠義”武俠觀,如兩宋時期武俠豪傑紛紛組織抗遼抗金團體,明朝時期沿海武俠組織抗擊倭寇入侵等。這類武俠組織均以反抗異族入侵、捍衛民族利益和榮譽爲宗旨。由此,中國武俠精神由單純的個人或集體恩怨上升到爲國爲民的民族大義上,武俠精神達到了最高境界——爲國爲民的大俠精神。

俠之所以受歡迎,還有一點就是俠身上展現出的氣質:獨立不 ③ (jī),自由放達。古代俠士,衣帶飄飄,倚劍長歌。他們不要名位,不要爵祿,也不想受到任何社會和他人的束縛,他們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將不平之事變成公平之事;輕財好施,賑窮救急,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追求公平與自由。這種天馬行空、豪放肆意的氣度,很受文人的欣賞。

正因爲這樣,中國的文人,或者說一直到現在的讀書人,或多或少都對俠的觀念、對寫俠的詩文、對武俠小說感興趣。雖然《史記》《漢書》以後的中國史書,沒有再記載關於俠的故事,可是,我們從魏晉隋唐描寫遊俠的詩歌文章,從唐代宋代的豪俠小說,從元代及明代清代的遊俠雜劇傳奇,從明清的俠義小說,到20世紀的武俠小說,一直到現在臺灣、香港很流行的武俠電影,都可看到大俠的身影。

俠作爲一個特殊歷史階段的社會羣體雖已消失,但是武俠崇尚的“重義輕生”,“捨生取義”,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傳統心態,早已積澱於中華民族倫理文化意識的'深處,並深深地影響着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發展道路。

1. 根據文段中的拼音正確規範地寫出相應的漢字。(3分)

①      ②      ③

2.文中加黑詞語可以互相替換的一項是(2分)

A.根據(依據)      B.無以爲繼(銷聲匿跡)

C.拯救(救濟)      D.代代相傳(薪火相傳)

3.根據文意,下列有關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的俠文化源遠流長。從現有研究資料看,俠的起源不會晚於戰國末期。

B.俠的身上既有目無法紀、好鬥使力的一面,也有捨己爲人、尊信守諾的一面。

C.俠只有在亂世才能生存,如是太平盛世,生活安定,百姓就不會特別懷念俠。

D.《史記》《漢書》之後,俠淡出正史,處於無記錄狀態,但武俠文學從未絕跡。

4.根據文意,簡要概括人們喜歡俠的原因。(4分)

5.下列三副對聯都是對武俠精神的歌頌。任選一副,寫出下聯。(3分)

①上聯:扶危匡難真國士

下聯:

②上聯:抒盡千古豪傑志

下聯:

③上聯:義膽扶危揚正氣

下聯:

6.閱讀文章,請就武俠精神的不同表現提出你的一個質疑,並說明質疑的理由。(3分)

參考答案

1.(3分)①詮 ②撼 ③羈

[一字1分。有錯字不得分。]

2.(2分)A

3.(3分)C

4.(6分)人們喜歡俠的原因,一是在俠的身上寄託了被拯救的希望;(2分)二是敬佩俠所具有的恩、信、勇、義、忠等武俠精神;(2分)三是欣賞俠的獨立不羈、自由放達的氣質。(2分)[意近即可。]

5.(3分)符合對聯的要求。對仗,寬對即可;平仄,大體規範。

[契合內容,2分;符合對聯要求,1分。]

6.(3分)

[質疑合理,1分;理由成立,2分。]

標籤:武俠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