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爲夫人閱讀答案與翻譯

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爲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從筮。”卜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從長。且其繇曰:‘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yóu),十年尚猶有臭。’必不可!”弗聽,立之。生奚齊,其娣生卓子。

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爲夫人閱讀答案與翻譯

及將立奚齊,既與中大夫成謀。姬渭大子曰:“君夢齊姜,必速祭之!”大子祭於曲沃,歸胙於公。公田,姬置諸宮六日。公至,毒而獻之。公祭之地,地墳;與犬,犬斃;與小臣,小臣亦斃。姬泣曰:“賊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殺其傅杜原款。

或謂大子:“子辭,君必辯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實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誰納我?”十二月戊申,縊於新城。——以上僖公四年

姬遂譖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初,晉侯使士蔿爲二公子築蒲與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訴之。公使讓之。士蔿(wěi)稽首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戚,憂必仇焉;無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與忠何以事君?《詩》雲:‘懷德惟寧,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退而賦曰:“狐裘尨茸②,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及難,公使寺人披③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斬其祛,遂出奔狄。——以上僖公五年

六年春,晉侯使賈華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將奔狄,卻芮曰:“後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樑。樑近秦而幸焉。”乃之樑。

【注】①齊姜:太子申生的母親。②尨茸:méngróng,蓬亂的樣子。③寺人披:叫披的寺人,寺人爲內官,即後來的宦官。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專之渝,攘公之羭堅貞

B.歸胙於公祭肉

C.公祭之地,地墳隆起

D.被此名也以出蒙受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既與中大夫成謀谷與魚鱉不可勝食

B.子其行乎其皆出於此乎

C.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吳之民方痛心焉

D.乃之樑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獻公想立驪姬爲夫人,分別用龜甲、蓍草進行了占卜,占卜結果相反,他只相信了吉利的結果,沒聽從卜人的勸說。

B.太子申生是個悲劇性的人物,是驪姬陰謀詭計的犧牲品,出逃本可以成爲一條出路,他卻以自盡來表示抗議。

C.重耳和夷吾比較聰明,他們知道自己沒有過錯,又缺少正常的申訴渠道,在災禍臨頭時透過外逃來保護自己。

D.驪姬爲了能夠讓她的親生兒子成爲太子,不惜在用毒辣手段陷害太子之後又嫁禍重耳和夷吾,最終達成自己的目的。

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與忠何以事君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l)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

(2)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斬其祛,遂出奔狄。

答:

14.A15.D16.B

17.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與忠/何以事君(錯兩處扣1分)

18.①君王沒有驪姬,睡不好,吃不飽。如果申辯,驪姬必定有罪。君王年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樂。

②(重耳)就當衆宣佈:“違抗的人就是我的仇人。”重耳跳牆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於是逃亡到狄國。

1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題幹要求選出“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A項,“專之渝,攘公之羭”,“渝”如解釋爲“堅貞”,則與語境不合,從語境來看,這句話是說“專寵過分會生變亂,會奪去您的所愛”,“渝”,改變,這裏是“生變、出現叛亂”之意,考生可聯繫上下文及成語“至死不渝”來突破。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透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

1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題幹要求選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D項,兩個“之”都是動詞到、往。A項,“既與中大夫成謀”,“與”是介詞,和,“與”前後內容不能顛倒;“谷與魚鱉不可勝食”,“與”是連詞,和,“與”前後內容可以顛倒。B項,“子其行乎”,“其”表商量語氣,還是;“其皆出於此乎”,“其”表揣測語氣,大概,恐怕。C項,“年將尋師焉,焉用慎”,哪裏;“吳之民方痛心焉”,“焉”是代詞,他。

1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應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然後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B項,“表示反抗”與文意不合,從文章第三段太子申生的話來看,他認爲君上還沒有明察驪姬的罪過,自己帶着殺父的罪名出走,沒有人會接納他,並不是用自盡來表示反抗。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1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首先瀏覽所給句子,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與忠/何以事君”,這段話是說“既然仇敵會來佔領,又何必那麼謹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這是不敬,加固仇敵的城池,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誠,拿什麼來侍奉國君呢”,先依據句末語氣詞“焉”斷開一處,再依據對稱的句式斷開“守官廢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這幾處,“不敬”和“不忠”結構一致,也就順勢斷出“固仇之保”和“守官廢命”;“何以……”是固定句式,應斷開。考生可以依據這種方式依次斷開這個句子。

18.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拿到句子之後,應先回歸文字,然後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然後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採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非”,沒有;“居”,睡;“辭”,申辯;“樂”,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樂。第二句中,句首添加主語“重耳”;“乃”,就;“徇”,對衆宣示;“校者,吾仇也”,判斷句;“校”,對抗,違抗;“逾”,越過,跳過;“垣”,牆;“走”,逃跑。

參考譯文:

當初,晉獻公想把驪姬立爲夫人,便用龜甲來占卜,結果不吉利;然後用蓍草占卜,結果吉利。晉獻公說:“照佔筮的結果辦。”卜人說:“占筮不靈驗,龜卜很靈,不如照靈驗的辦。再說卜筮的兆辭說:‘專寵過分會生變亂,會奪去您的所愛。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過了十年還會有臭味。’一定不能這麼做。”晉獻公不聽卜人的話,把驪姬立爲夫人。驪姬生了奚齊,她隨嫁的妹妹生了卓子。

到了快要把奚齊立爲太子時,驪姬早已和中大夫有了預謀。驪姬對太子申生說:“國君夢見了你母親齊姜,你一定要趕快去祭祀她。”太子到了曲沃去祭祝,把祭祝的酒肉帶回來獻給晉獻公。晉獻公在外打獵,驪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宮中放了六天。晉獻公打獵回來,驪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藥獻給獻公。晉獻公灑酒祭地,地上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給狗吃,狗被毒死;給官中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驪姬哭着說:“是太子想謀害您。”太子逃到了新城,晉獻公殺了太子的師傅杜原款。

有人對太子說:“您要申辯。國君一定會辨明是非。”太子說:“君王如果沒有了驪姬,會睡不安,吃不飽。我一申辯,驪姬必定會有罪。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樂。”那人說:“您想出走嗎?”太子說:“君上還沒有明察驪姬的罪過,我帶着殺父的罪名出走,誰會接納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盡。

驪姬接着又誣陷重耳和夷吾兩個公子說:“他們都知道申生的陰謀。”於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當初,晉獻公派大夫士蒍爲重耳和夷吾修築蒲城和屈城,不小心,在城牆裏放進了柴草。夷吾把這件事告訴了獻公。晉獻公反而責備了士亍J可J叩頭回答說:“臣下聽說,沒有喪事而悲傷,憂愁必定變爲仇怨。沒有戰事而築城,仇敵必定來佔領。既然仇敵會來佔領,又何必那麼謹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這是不敬,加固仇敵的城池,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誠,拿什麼來侍奉國君呢?《詩》說:‘心懷德行就是安寧,同宗子弟就是堅城。’國君如果能修德行並鞏國宗子的地位,有什麼城池比得上呢?三年之後就要用兵,哪裏用得着那麼謹慎?”士蒍退下來後作了首詩說:“狐皮袍子毛蓬鬆,一個國家有三公,我該跟從哪一個?”

到災禍發生時,晉獻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說:“君父的命令不能違抗。”於是他通告衆人說:“違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敵。”重耳翻牆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於是逃亡到了狄國。(以上僖公五年)

魯僖公六年的春天,晉獻公派賈華去攻打屈城。夷吾堅守不住,與屈人訂立盟約後出走。夷吾準備逃往狄國,卻芮說:“你在重耳之後逃到狄國去,這證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樑國。樑國靠近秦國,而且得到秦國的信任。”於是夷吾去了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