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高山流水》原文翻譯及閱讀題答案

《高山流水》,爲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此曲爲古琴曲,唐代分爲《高山》、《流水》二曲,下面小編帶大家瞭解下《高山流水》原文翻譯及閱讀題答案,歡迎閱讀收藏。

《高山流水》原文翻譯及閱讀題答案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④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爲《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選自《列子·湯問》)

【註釋】

①志:志趣、心意。

②峨峨:高聳的樣子。

③洋洋:寬廣的樣子。

④卒:通“猝”,突然。

⑤操:琴曲。

【試題】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2.請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

譯文:

3.“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至今廣爲傳頌,從文中的哪句話可以看出子期堪稱伯牙的“知音”?請結合文意,談談你對“知音”的理解。

【參考答案】

1.(1)擅長 (2)好

2.你聽琴時所想到的,就像我彈琴時所想到的。(意思對即可)

3.“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瞭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意思對即可)

【意譯】

俞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俞伯牙彈琴時,心裏想到高山,鍾子期說:“好啊,我彷彿看見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裏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我彷彿看見了奔騰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心裏想的,鍾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

俞伯牙遊覽泰山遇到暴雨,只好暫停行露。被壞天氣搞得心緒很惡劣的俞伯牙,以撫琴來發泄自己的情緒。琴聲最初表現久久不停的雨聲,後來描述由於大雨造成山崩地裂的巨響,每次鍾子期都準確無誤地指出琴聲所傳達的演奏者的心聲,令俞伯牙感嘆萬分。

【說明】

本文標題爲編者所加。“高山流水”、“伯牙絕弦”等成語,都出自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俞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瞭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爲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鍾子期更瞭解他的)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此後,由於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箏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由於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歷代文獻關於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於荀況的《勸學》篇:“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用誇張的手法極言其音樂演奏的生動美妙。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的老師是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

在《呂氏春秋》中,也記載有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一直爲後世所傳誦。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復爲鼓琴者。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寫了這個動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悼念自己的知音鍾子期: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

拓展閱讀:

《高山流水》,中國古琴曲,屬於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後世分爲《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箏曲《高山流水》,與古琴曲無傳承關係。

藝術特色

《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鬆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複,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羣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羣,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着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