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三個小女孩閱讀答案

我生平有一樁往事:一些孩子無緣無故地喜歡我,愛我;我也無緣無故地喜歡這些孩子,愛這些孩子。

三個小女孩閱讀答案

大約在50年代,當時老祖和德華還沒有搬到北京來。我暑假回濟南探親。我的家在南關佛山街。我們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兒兩女,小女兒名叫華子,我們把這個小名又進一步變爲愛稱“華華兒”。她大概只有兩歲,路走不穩,走起來晃晃蕩蕩,兩條小腿十分吃力,話也說不全。按輩分,她應該叫我“大爺”;但是華華還發不出兩個字的音,她把“大爺”簡化爲“爺”。一見了我,就搖搖晃晃跑過來,滿嘴“爺”“爺”不停地喊着。走到我跟前,一下子抱住了我的腿,彷彿有無限的樂趣。她媽喊她,她置之不理。勉強抱走,她就哭着奮力掙脫。有時候,我在北屋睡午覺,只覺得周圍鴉雀無聲,恬靜幽雅。“北堂夏睡足”,一枕黃粱,猛一睜眼:一個小東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氣不出。一見我醒來,立即“爺”“爺”叫個不停。不知道她已經等了多久了。我此時真是萬感集心,連忙抱起小東西,連聲叫着“華華兒”。有一次我出門辦事。回來走到大門口,華華媽正把她抱在懷裏。她說,她想試一試華華,看她怎麼辦。然而奇蹟出現了:華華一看到我,立即用驚人的力量,從媽媽懷裏掙脫出來,舉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媽媽說,她早就想到有這種可能,但卻沒有想到華華掙脫的力量竟是這樣驚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卻在笑中想流淚。有一年,老祖和德華來京小住時提起,聽同院的人說,在上着鎖的西屋門前,天天有兩個“小動物”在那裏蹲守:一個是一隻貓,一個是已經長到三四歲的華華。“可憐小兒女,不解憶長安。”華華大概還不知道什麼北京,不知道什麼別離。天天去蹲守。她那天真稚嫩的心靈裏,不知是什麼滋味,望眼欲穿而不見伊人。她的失望,她的寂寞,大概她自己也說不出,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了。

到了今天,華華已經超過40歲。按正常的生活秩序,她早應該“綠葉成蔭”了,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我這“爺”?

(節選自季羨林《三個小女孩》)

1.下邊對文中有關稱呼的理解哪一項不恰當?( )

A.華華“爺”“爺”的叫喊聲貫穿全文,造成一種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B.文中“小東西”“小動物”是一種親暱的'稱呼,表達了作者喜愛華華的感情。

C.作者對華華的稱呼由“華子”“華華兒”到“小東西”“小動物”,魯迅《故鄉》中閏土對“我”的稱呼由“迅哥兒”變爲“老爺”,這種稱呼的變化在表達效果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D.稱呼的變化也就是感情的深化,作者把對小姑娘的愛融於稱呼的變化之中,看似隨手拈來,其實是匠心獨運。

2.下邊對文中劃線句子的理解哪一項是符合原意的?( )

A.大家爲華華力量驚人地大而高興,“我”則被她的驚人之舉感動得想流淚。

B.大家爲結果如人所料而高興,“我”也被華華天真的舉動深深感動。

C.大家爲華華掙脫的力量之大而驚奇,“我”則爲這樣做傷了孩子的心而內疚。

D.大家爲奇蹟的出現而興奮,“我”則爲人們愚弄了可愛的華華而傷心。

3.下邊對文章最後一段的理解哪一項不恰當?( )

A.首尾呼應,表示“我”對華華的思念並未因彼此失去聯繫而淡化。

B.篇末點題,強調牽掛源於愛,彼此的牽掛使生命充滿了無限樂趣。

C.“綠葉成蔭”是“我”美好的猜想,也是“我”由衷的祝願。

D.一個“爺”字情深意長,滲透了“我”對華華的思念與牽掛。

4.你認爲文中哪個細節最感人?這個細節表現了小姑娘怎樣的特點?

答案

1.A

2.B

3.B

4.答案不惟一,言之成理即可。如:細節——“西屋蹲守”或“牀頭待醒”,小女孩的特點——天真、稚嫩、純樸、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