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蘇臺覽古閱讀答案

《蘇臺覽古》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對於古詩文的閱讀也是考試常見的考題。下面是小編蒐集的蘇臺覽古閱讀答案,歡迎大家檢視。

蘇臺覽古閱讀答案

  蘇臺覽古

  李白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裏人。

閱讀答案

1、詩歌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請簡要說明。

【答案】運用了今昔盛衰對比(或對照、映襯)手法。“簡要說明”要點。此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後面緊接着寫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 舊”“荒”對比,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對照,增強了詩作的表現力,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詞,精煉而又自然。

解析:先通讀全詩,根據“舊”“今”不難判斷今昔盛衰對比(或對照、映襯)手法。再結合詩句內容談這種手法在詩中的運用,最後說說效果即可。

【思路點撥】我們常說的表現手法指:對比、襯托、渲染、烘托、象徵、類比、用典、聯想和想象、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比興、卒章顯志等。鑑於目前對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沒有明確的劃分,有時候兩者有交叉的地方。鑑賞表現手法的步驟是:(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或哪些)表現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是如何使用這種手法的;(3)指出此種手法有什麼效果,表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2、簡析詩中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分析要點:① 感慨人事滄桑鉅變,盛衰興廢無常。② 寄予“逸豫而亡身”的主題,諷喻統治者不可驕縱、逸樂。分析要結合詩句具體展開。

解析:通讀全詩理解大意,抓住主要意象“舊苑”“荒臺”“月”,以及透露情感的詞語“不勝”“惟有”“曾”來分析。

【思路點撥】如何快速、準確地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抓住詩題。古詩的詩題常常就是詩歌的中心事件。許多古詩詩題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調。第二步,抓住關鍵詞。有些古詩,詩人在詩中用一兩個詞語來點明詩的感情,抓住了這些關鍵詞,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第三步,抓住題材類型。人們常按題材把古典詩歌分成若干類,同類詩歌的感情基調大體相同。第四步,抓住景物形象特點。景物形象可分爲“樂景”和“哀景”兩類。第五步,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爲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爲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作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藉助客觀物象表現的主觀情意。要熟記筆記和讀本上常見意象的內涵。

譯文

山上荒臺與殘破的宮牆對着新綠的楊柳,山下采菱人的歌聲中一派春光錦繡。

當日這裏的歡歌盛舞到何處去尋?只有那曾照吳王宮裏人的西江月依然如舊。

賞析

此詩興由“蘇臺覽古”而起,則今日所見之苑囿臺榭,已非昔日之苑囿臺榭;今日苑囿臺榭的楊柳青青,無邊春色,不僅令人想起它曾有過的繁華,更令人想起它曾經歷過的落寞。

起句的“舊苑荒臺”,以極衰颯之景象,引出極感傷的心境;而“楊柳新”,又以極清麗的物色,逗引起極愉悅的興會。前者包含着屬於歷史的巨大傷痛,讓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後者又顯示出大自然無私的賜予,召喚着人們去追求、去享受、及時行樂。第二句,繼續對這種感受作進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傳來一曲曲悠揚悅耳的江南小調,更爲這人世間不盡的春花春月增添了無限的柔情蜜意。“不勝春”三字,似乎將人們的歡樂推向了極致。但此時此刻,正是這些歌聲,勾引起詩人的無限悵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吳王的驕奢、西子的明豔,以及他們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歡、館娃宮中的長夜之飲,都不斷在詩人的腦海中盤旋浮動,使詩人躁動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兩句。這是經由“舊苑荒臺”逗引起的情感體驗的進一步昇華。人間沒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舊,昔日蘇臺富麗堂皇,歌舞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掛在西江之上的一輪明月了。這兩句景色悽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讀者的情感體驗產生了新的飛躍。永恆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宮中美人,作爲一組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語境,旨意遙深,感人肺腑。

這首詩所表述的不僅有古今盛衰的歷史喟嘆,而且有執着強烈的生命意識。因爲,人是作爲與歷史、自然、社會、宇宙獨立的個體而存在,作爲萬物之靈的人,總是在不斷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脫。但是,這種渴望與追求常常難以實現,人也就常常難免陷入一種痛苦絕望的境地。古今賢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無一例外。樂極生悲,禍福相依,成功伴隨着失敗,生命的盡頭是死亡。李白在遊覽姑蘇臺時情橫古今,面對着眼前興致勃勃的遊人,想到了古代的吳王與西子,不能不有一種“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的無限感喟。

此詩與《越中覽古》主題相似,同爲弔古。但此詩以今溯古,而彼詩則從盛寫到衰,以古襯今;此詩之轉在第三句,而彼詩之轉在末句:可謂同中有異。由此可見李白詩歌藝術的構思巧妙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