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李益《從軍北征》閱讀答案

《從軍北征》是唐代詩人李益的作品。此詩描繪出了一個壯闊又悲涼的行軍場景,在哀怨的笛聲中傳遞出深沉悲涼的徵人思鄉情。

李益《從軍北征》閱讀答案

  從軍北征

  李益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裏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注]

磧:沙漠。

(1)按內容劃分,中國古典詩歌有離別詩、田園詩、詠史詩……這首《從軍北征》屬於 詩。詠唱“不破樓蘭終不還”的 是這一詩歌流派的另一代表詩人。(2分)

(2)詩中的“行路難”有什麼寓意?(3分)

(3)第二句中的“偏吹”,有的版本用“遍吹”。你認爲哪一個更好?爲什麼?(4分)

《從軍北征》閱讀答案

(1)邊塞詩王昌齡(2分)

(2)“行路難”既指古曲《行路難》也指徵途艱難,表達了徵人思親之情。(3分)

(3)用“遍吹”更好。用“遍吹”,表明這笛聲不是孤單、微弱的獨奏,而是彼吹此和、響徹夜空的大合奏,將讀者帶進了一個悲中見壯的意境中,表現了這種思鄉之情的普遍性。用“偏吹”更好。明明行軍艱難,明明思鄉心切,卻偏偏在這個時候傳來了《行路難》的曲子,這不更增添愁腸嗎?這一“偏”字,更渲染了環境,強化了哀怨悲傷的情懷。(4分)

拓展閱讀:《從軍北征》賞析

詩的首句“天山雪後海風寒”,是這幅畫的背景,只七個字,就把地域、季節、氣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這次行軍的環境氣氛。這樣,接下來不必直接描述行軍的'艱苦,只用“橫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徵人的心情。《行路難》是一個聲情哀怨的笛曲,這裏用了“遍吹”兩字,更點明這時傳來的不是孤孤單單、聲音微弱的獨奏,而是此吹彼和、響徹夜空的合鳴,從而把讀者帶進一個悲中見壯的境界。

詩的後兩句“磧裏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是這一片笛聲在軍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磧裏”、“月中”,也是烘染這幅畫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說明這支遠征軍不僅在雪後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風裏,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這就使人加倍感到環境的荒涼、氣氛的悲愴。也許有人對這兩句中“三十萬”的數字和“一時回首”的描寫,感到不大真實,因爲一支行軍隊伍未必如此龐大,更不可能全軍都聽到笛聲並在同一時間回首顧望。但是,植根於生活真實的詩歌,在反映真實時決不應當只是依樣畫葫蘆,爲了托出一個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藝術效果,有時不但容許而且需要運用誇張手法。李益的這兩句詩,只有像這樣寫,才能充分顯示這片笛聲的哀怨和廣大徵人的心情,使這支遠征隊伍在大漠上行軍的壯觀得到最好的藝術再現,從而獲致王國維所說的“境界全出”的藝術效果。

詩人透過虛寫笛聲導致徵人行爲舉止的細微變化,實寫徵人的心理感受。在肅殺苦寒的邊塞,思親懷鄉是徵人共同的感受。這種感受長期積鬱胸中,無處表達,這是一種多麼痛苦的煎熬。在行軍途中,突然聽到一陣陣哀怨、悽切的笛聲響起,徵人們久鬱胸中的思親懷鄉之情奔涌而出。詩中展現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畫面,悲壯中顯出悽苦,哀怨中顯出無奈,徵人的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