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種稻人孔祥樹閱讀答案

種稻人 孔祥樹

種稻人孔祥樹閱讀答案

一開春,村裏的青壯年又浩浩蕩蕩出去打工了,只留下幾個老人小孩在家守着。村子顯得空蕩蕩的。

臨出門,大柱一再叮囑李老漢說:“爸,咱家那點田今年也不種了,你都奔七十了,也該在家享下清福了。現在家裏不愁吃不愁穿,別操那份心了。”

李老漢嘆口氣:“人老了,身子骨也不聽使喚了,連個犁把都扶不穩了,你放心出去吧,田不種算了。”

話雖這麼說,但李老漢還是放不下那點田。那是八分田,靠近山邊,落在水尾,雨多就澇,天干就旱,經常歉收。李老漢來到自家田邊,向遠望去,二三百畝的田畈,灰沉沉的一片,見不到一絲綠色和生機。只有幾隻餓極了的麻雀,在穀草堆裏跳來啄去,尋覓食物。李老漢的心也像被麻雀啄了,隱隱作痛。他想到了往年,這個時候,這裏早已布穀聲聲,犁耙水響,人來人往,忙着插秧了。

第二天,李老漢顫巍巍地牽着牛,扛着犁,來到了自家田邊。

一個星期後,李老漢去鄰村一個親戚家,借來幾擔秧,把田插上了。秧插好了,李老漢腰痠背疼,頭暈眼花,不住呻吟,病倒了。

李老漢躺了幾天,病還沒好乾淨,就硬撐着一根木棍,晃到田邊。他實在放不下那秧啊。

秧苗越長越高,越長越壯。李老漢皺紋舒展開來,露出了笑容。但就在抽穗灌漿時,一場病蟲害突然襲來,一夜之間,稻穀全蔫了,噴灑農藥都無濟於事。李老漢也像谷一樣蔫了,病了。

年尾,大柱回來過年,他得知他爸種田的事,就又勸道:“爸,看你忙累一年,耗錢費力顆粒無收不說,還把自己折騰得皮包骨頭,我打一月的工,夠你吃幾年的米呢,你這是何苦呢?”

李老漢耷拉着頭,默默吸着煙,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他最後嘆息一聲,像下定了決心似的說:“明年這點田請我也不種了,吃力不討好。”

第二年開春,大柱剛走,李老漢好像又忘了自己說的話,又把那丘田插上了秧。但一連三個月沒下雨,人都沒水吃了,自然田也乾裂了縫。眼看就要到手的`谷,不想這麼快就變黃變枯,用火一點就能燒着。李老漢的心碎了。

年底,大柱回來過年,自然又少不了一些埋怨。李老漢也不接話,默默吸一會兒煙,就把犁耙拆了,砍成一片一片的,投進了竈膛。

翻過年尾,大柱又出去打工了。李老漢去田裏轉悠了幾次,又鬼使神差地借來犁耙,把田種上了。可天降暴雨,渠道塌了。他又和泥漿,搬石頭,砌渠道,累得氣喘臉白。突然,腳一滑栽倒在地昏死過去。

等大柱趕回家時,李老漢總算醒了過來。李老漢拉着大柱的手,吃力地說:“柱兒呀,爲種那點田,你可能還在埋怨我。但你知道不,我如果聽了你的話,我就對不起你爺爺。你也許不知道吧,這丘田原來是一座小荒山,是你爺爺帶着我,白天在生產隊做事,晚上就一鋤一鋤地挖,一擔一擔地挑,前後挖斷了十幾把鋤頭,挑破了十幾擔簍箕,才造成的。那時你們兄弟姐妹都小,家裏掙糧的手少,吃飯的嘴多。你爺爺見你們餓得抱着肚子哭,只好偷偷造田。田造好後,只收一季谷,就被人告發了。你爺爺被抓去,戴着高帽,遊街批鬥。你爺爺脾氣犟,不認錯,被打成內傷。臨死前,你爺爺要我把他葬在咱家田邊,他說要一直陪着那丘田,看着那丘田呢。”

年底,李老漢撒手走了。臨死前,他對大柱說:“把我也葬在咱家田邊,我想陪下你爺爺,也想看着咱家那丘田呢。”

第二年開春,大柱沒外出打工,他買來種田的機械,不僅種上了自家田,還把村裏拋荒的田租來,一齊插上了秧。

收割完稻穀後,大柱盛上兩碗新米做的飯,端到自家田邊的墳前,他要讓爺爺和爸爸也聞聞新穀米飯的清香。

(摘自《小小說月刊》2010年第8期,有刪改)

(1)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最爲恰當的兩項是(5分)( )( )

A.李老漢放不下那塊丘田,是心疼那塊田被荒廢了,在李老漢的內心深處,田地就是他的命根子。

B.李老漢曾經歷過災荒的年代,當年餓肚子餓怕了是他放不下那塊丘田的主要原因。

C.李老漢放不下那塊丘田,是害怕自己對不住死去的父親,這塊田曾是父親和他全家的生活希望。

D.大柱種了自家的和別人家的田,僅僅是爲了對得起死去的爺爺和父親,希望爺爺和父親的靈魂得到安慰。

E.大柱起先不讓父親種那點田,是覺得父親都快七十歲了,應該在家享清福了,而且種那一點田太不合算。

(2)文章第三段寫在春耕季節“來到自家田邊,向遠望去,二三百畝的田畈,灰沉沉的一片,見不到一絲綠色和生機”、“心也像被麻雀啄了,隱隱作痛”。爲什麼李老漢會產生這種感情呢?(6分)

(3)請簡要分析李老漢這個人物形象。(6分)

(4)文章透過敘述李老漢和他的兒子對待田地夫人不同態度及兒子後來思想的轉變,意在反映改革開放後新舊兩代農民對待土地的不同感情及其做法。你認爲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僅僅在於這一點嗎? 根據文章內容作出合理的分析。(8分)

(1)AC(5分) (B “當年餓肚子餓怕了是他放不下那塊丘田的主要原因”錯,應是李老漢有濃濃的土地情緣。D 大柱這樣做,不僅僅“是爲了對得起死去的爺爺和父親”,更是表現了他受父親的影響,對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感情。E 大柱起先是關心父親身體纔不讓父親種田的,年後才認爲“種那一點田太不合算”)

(2)因爲①他深知沒有糧食吃餓肚子的滋味;②他有着和父親開荒造田的經歷,知道土地的來之不易;③他對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基於此見到土地拋荒他自然有了心痛的感情。(每點2分)

(3)①珍惜土地,對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堅持耕種自家田地,他看到大片土地拋荒時心痛,他要求死後葬在田邊。②勤勞吃苦。他不願“享清福”,帶病種田。③重視言傳身教。重病時把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傳遞給下一代。(每點2分)

(4)作者要表現的主題不僅僅在於這一點,(2分)還意在告訴人們,儘管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老一輩人所創下的基業,我們不能拋棄;老一輩人身上的優秀品質,我們要繼承。(6分)(合理即可)

標籤:孔祥 種稻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