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試題

金華市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物理試題

試題1.2W

本卷計算中g取10牛/千克。

金華市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物理試題

一、選擇題

6.構建思維導圖是整理知識的重要方法。如圖是小金複習光學知識時構建的思維導圖,圖中Ⅰ處可補充的現象是( )

A.鏡子中優秀的自己

B.湖水中青山的倒影

C.陽光下綠樹的影子

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魚”

9.(圖是一些研究電或磁現象的實驗,下列關於這些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圖甲中橡膠棒被吸引,說明橡膠棒帶有正電荷

B.如乙中條形磁鐵被吸引,說明鐵棒具有磁性

C.圖丙中小磁針發生偏轉,說明電流周圍存在磁場

D.圖丁中燈L2比L1更亮,說明透過燈L2的電流比L1大

11.(016年4月14日,NBA巨星科比布來恩特迎來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場比賽。如圖是科比在比賽中的一次投籃過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他用力登地身體卻向上躍起,是因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他在起跳後上升過程中,勢能轉化爲動能

C.球離開手後能繼續往前飛行,是因爲物體具有慣性

D.球撞擊籃板後反彈,是因爲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5.(圖是研究並聯電路電流特點的實物圖。電源電壓保持不變,先同時閉合開關S和S1,兩燈均發光,觀察並記錄電流表示數後,斷開開關S1,此時( )

A.甲表示數不變,乙表示數變大

B.甲表示數變小,乙表示數變大

C.甲表示數變大,乙表示數不變

D.甲表示數變小,乙表示數不變

二、填空題

18.(單機械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廣泛。請回答下列有關簡單機械的問題:

(1)如圖甲,物體處於靜止狀態,物體的重力是 N(不計摩擦及滑輪和繩子的自重)。

(2)如圖乙是一把剪刀,在使用過程中要達到相對省力的效果,則被剪物體應放在 (填字母“A”或“B”)。

(1)4.8 (2)B

20.(知木塊A的體積爲1×10-3m3,重力爲6N,與固定在容器底部的輕質彈簧相連,如圖甲,現向圖甲容器中緩慢注水,直至木塊A完全浸沒並處於靜止狀態,如圖乙。

(1)在向容器中注水的過程中,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逐漸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2)木塊完全浸沒處於靜止狀態時,彈簧對木塊的拉力爲 N。

(1)增大 (2)4

24.(“測定小燈泡的功率”實驗時,小金設計瞭如圖所示的電路 ,已知電源電壓爲3V,小燈泡上標有“2.5V 0.3A”字樣,滑動變阻器規格爲“25Ω 0.5A”。

序號 ① 電流(A) 功率(W) 燈泡亮度變化

1

2

3

(1)右上實驗記錄表中①所在的方格內應補寫科學量是 。

(2)連接好電路後,小金將滑動變阻器滑片P移b端,閉合開關,發現小燈泡不亮,爲查找原因,他仔細檢查了電路中各元件的工作狀態,判斷出電路既不斷路,又不短路,小金做出這樣判斷的依據是 。

(1)電壓(V) (2)兩電錶均有示數

三、實驗探究題

27.(學探究源於觀察和問題。拓展性小組同學觀察到下列現象,跳傘運動員在未開啟降落傘時下落很快,開啟降落傘後下落速度會減小;“瓢潑大雨”以很快的速度降落到地面,而“毛毛細雨”則緩慢地飄落到地面。

【查閱資料】物體從高空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大,所受阻力也越來越大,當阻力增大到與重力相等時,將以某一速度作勻速直線運動,這個速度被稱爲物質下落的收尾速度。

【提出問題】物體從高空下落時的收尾速度與什麼有關?

【建立猜想】①可能與物體的橫截面積有關。

②可能與物體的 有關。

【設計方案】同學們經討論後認爲,可以用小球作爲理想化模型來代替生活中的不規則物體作爲研究對象進行探究。於是同學們決定取5個不同小的球進行實驗,在相同環境條件下,分別從一定高度(足夠高)由靜止下落,來研究小球從高空下落時的收尾速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小球編號 1 2 3 4 5

小球質量m/g 2 5 5 5 45

小球半徑r/m 0.05 0.05 0.10 0.25 0.15m]

小球收尾速度v/ms-1 16 40 10 1.6 ?

【得出結論】

(1)比較1、2號小球的相關實驗數據,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

【拓展應用】

(2)根據表中數據,推測5號小球的收尾速度v= m/s

(3)請你結合上述探究,解釋“跳傘運動員開啟降落傘後比開啟降落傘前收尾速度小”的.原因是

【建立猜想】②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如:質量、重力、形狀、空氣阻力等

【得出結論】(1)在該實驗環境下,半徑相同的小球從高空落下時的收尾速度與質量成正比(或在該實驗環境下,半徑相同的小球從高空落下時的收尾速度隨質量的增大而增大)

【拓展應用】(2)40(提示:由1、2號小球可知,r相同時,v與m成正比;由2、3、4號小球可知,m相同時,v與r2成反比。由此可推算當m=5g時,v=10/2.25m/s,當m=45g時,v=9×10/2.25m/s=40m/s)

(3)開啟降落傘後橫截面積(或半徑、體積)增大

29.(展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合作進行探究“串聯電路的電壓特點”設計了圖1電路,並連接了圖2電路。

(1)圖2的實驗電路連接中有一處錯誤,無法完成實驗。連接錯誤的導線是 (填“a”“b”或“c”)。

(2)正確連接後,繼續實驗,根據測得的實驗數據,繪製瞭如圖3所示的曲線圖。

①圖3中甲、乙兩條曲線是根據圖1電路測得的實驗數據所繪製的曲線,其中與圖1電路中電壓表V1對應的曲線是 (填“甲”或“乙”)

②已知電源電壓恆爲6V,根據探究目的分析圖3中的曲線,得出的實驗結論是 。

(3)拓展探究:同學們根據串聯電路的特點,重新設計瞭如圖4電路(電源電壓未知)利用電壓表和定值電阻R0(已知阻值)測量未知定值電阻RX的阻值,閉合開關S後,接下來的操作是 (只需寫出操作過程和測量的科學量,不需要寫出表達式)。

(1)b (2)①甲 ②串聯電路中總電壓等於各用電器兩端電壓之和(或U總=U1+U2;或串聯電路中總電壓等於分電壓之和) (3)閉合開關S1,斷開S2,測得電壓表示數爲U1;閉合S2,斷開S1(或同時閉合S1、S2),測得電壓表示數爲U2

四、解答題

31.(騎泥馬”是一種海塗趣味運動(如圖),小金雙手握住“泥馬”上的橫檔,一隻腳跪在“泥馬”,另一隻腳用力登海塗,“泥馬”就在海塗上“疾行如飛”。已知小金質量爲62kg, “泥馬”的質量爲10kg。(不考慮運動過程中泥對“泥馬”和人的質量影響)

(1)小金以他所騎行的“泥馬”爲參照物,他的運動狀態是 。

(2)小金在運動過程中的某一時刻,一隻腳跟在水平“泥馬”上,另一腳懸在空中,“泥馬”對海塗壓力的受力面積是0.4m2,求此時“泥馬”對海塗的壓強。

(3)運動結束後,小金從地面將“泥馬”擡到距地面高爲1.2m的架子上,用時2s。求此過程中,他克服“泥馬”重力做功的功率。

(1)靜止 (2)1.8×103Pa (3)60W

(2)G人=m人g=62kg×10N/kg=620N G馬=m馬g=10kg×10N/kg=100N

F=G總=G人+ G馬=620N+100N=720N

(3)W =G馬h=100N×1.2m=120J

33.(光強”是表示光的強弱程度的科學量。照射光越強,光強越大。光強符號用E表示,國際單位爲坎德拉(cd)。如圖甲爲光敏電阻的實物和元件符號,圖乙爲某種光敏電阻的阻值R與光強E間的關係圖,圖丙爲小金利用這種光敏電阻所設計的電路。已知電源電壓爲6V,小燈泡L標有“6V 6W”字樣,燈絲的電阻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1)求小燈泡正常發光時的電流。

(2)光敏電阻接收光強爲3 cd的光照射時,閉合開關,測得電路中的電流爲0.6A,求此時小燈泡的電阻。

(3)某次實驗中測得小燈泡兩端電壓爲1.5V,光敏電阻消耗的功率爲2.25W,求此時光敏電阻接收到光的光強。

(1)1A (2)4Ω (3)2cd

(1)

(2)由圖乙可知,當E=3 cd時,R=6Ω

RL=R總-R0=10Ω-6Ω=4Ω

(3)

由圖乙可知,當光敏電阻爲9Ω時,E=2 cd

35.(讀有關科學發展的材料,回答相關的問題。

【材料一】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伽利略的觀點:如果物體在運動中不受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

牛頓總結了伽利略和笛卡爾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

【材料二】原子結構認識史:

科學家對原子內部結構的研究仍在繼續。但也有科學家質疑:原子內部的微粒真的無限可分嗎?

【材料三】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利用自制的顯微鏡發現了細胞。爲了更深入觀察微觀世界,人們不斷地發展顯微技術。隨着科技發展,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將人類對生物的認識推進到更微觀的層次……

(1)伽利略觀點的研究對象是“運動的物體”,牛頓觀點的研究對象是“一切物體”,比較牛頓和伽利略的觀點,牛頓的研究對象除了關注“運動的物體”外,還包括了 。

(2)科學家在探索原子結構內部奧祕時,在不斷的實驗中重建模型,下列有關模型的說法合理的是 。

A.模型是在實驗和發現中不斷修正和完善的

B.模型一定是研究對象本身的放大或縮小,不可改變

C.建立模型有助於我們認識和理解許多自然事物的本質

(3)顯微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我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下列屬於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好處 。

A.塑料的發明使環境污染加劇 B.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方便資訊處理

C.手機的發明,使人們方便交流 D.高鐵的應用,縮短了人們時空距離

(4)根據以上資訊,談談你對科學發展的認識: (寫出一點即可)。

(1)靜止的物體 (2)AC (3)BCD (4)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如:科學是不斷髮展的;科學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科學技術;科學研究需要一定的科學方法;科學發展需要不斷質疑;科學發展離不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