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試題

《經濟常識》政治試題複習精選

試題2.21W

(一) 知識點詳解

《經濟常識》政治試題複習精選

1、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高一《經濟常識》(上)複習政治試題。構成商品的條件有兩個:一、必須是勞動產品;二、必須用於交換。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是原始社會末期才產生的一種經濟形態。商品生產是以交換爲目的而進行的生產。

2、商品的基本屬性

商品的基本屬性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價值不能自我表現,在貨幣產生之前,用另一種商品來表現,即由交換價值來表現;貨幣產生之後,價值用一定量的貨幣(價格)來表現。

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商品的價值離不開使用價值,使用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商品的使用價值也離不開價值,沒有價值的物品,就談不上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只能是一般物品的使用價值)。所以,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另一方面,二者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對於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不可能同時獲得商品的這兩個方面,要獲得商品的價值就必須讓渡其使用價值;要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付出能表現一定價值量的貨幣。

3、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價值量指商品價值的大小。商品的價值量不能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要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無關,與個別勞動時間成反比, 與單位時間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反比,與單位時間內商品的價值總量無關。

4、貨幣的產生和本質

貨幣的產生比商品的出現晚得多,它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貨幣的產生經過了四個階段,即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的出現、一般等價物固定由金銀來充當(貨幣的正式產生)。因此,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而貨幣天然是金銀。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其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5、貨幣的職能

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這是貨幣的五種職能。其中,前兩種爲基本職能。

價值尺度是指貨幣能用自身價值來衡量和表現其它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功能。貨幣之所以能充當這一職能,是因爲它本身有價值。當貨幣衡量和表現商品價值大小時,商品的價值就表現爲價格。價值決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與價值成正比。貨幣充當價值尺度時,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而只需觀念上的貨幣即可。

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的功能。以貨幣爲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商品流通。作爲流通手段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而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

6、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紙幣產生以後,其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實際數量爲限度。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

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同商品的價值總額成正比,同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因此,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叫做通貨膨脹;如果紙幣的發行量低於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就會引起社會總需求持續小於社會總供給,物價水平持續下降,貨幣不斷升值,這種現象叫做通貨緊縮。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都不利於經濟的正常發展。

7、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貨幣最初以鑄幣的形式出現,是由貨幣充當流通手段的

職能產生的。在長期的商品流通中,由於人們只關心它是否能買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關心它是否足值。這種名不符實的變化,決定了紙幣能夠代替足值的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於是就產生了作爲金屬貨幣的符號的紙幣。

紙幣能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但它不能充當價值尺度的職能,因爲它本身沒有價值,紙幣的發行權屬於國家。在我國,國家授權中國人民銀行負責發行事宜。紙幣的發行量、面值等由國家規定,但國家不能規定其實際購買力。在當今實際經濟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把紙幣叫做貨幣。

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愛護人民幣是我國公民義不容辭的職責。

8、價值規律的內容與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其基本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爲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這種波動並不違背價值規律,這是因爲:商品價格的漲落與市場的供求變化之間存在着相互制約的關係,這種相互制約,使價格不可能無限地高於或低於價值,只能圍繞價值而上下波動;市場上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經常不一致,但是從一個較長期來看,商品的平均價格還是與其價值相一致的。

9、價值規律的作用

第一、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的分配(使資源在社會各部門之間實現優化配置);第二、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資源在企業內部實現優化配置);第三、導致商品生產者兩極分化(使資源在企業之間實現優化配置)。

價值規律這三個方面的作用,集中到一點,就是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配置和高效配置,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二)重點難點剖析

1、商品的概念 (1)商品作爲本課乃至全書的最基本概念,必須準確理解,首先必須把握兩個條件:一是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即耗費了人的體力與腦力創造出來的,如自然狀態的空氣,陽光都不能成爲商品;二是勞動產品必須用於交換(準備進行交換或正在進行交換),纔是商品,如果生產出的勞動產品是用於生產者自己消費,而不進入市場交換,也不是商品。

(2)商品必備的兩個條件或特徵,對具體的、客觀存在的東西要有具體的分析和判斷。如人體的血液,某些內臟器官可以出賣,這就需要判斷是否是商品。第二個條件具備了,那是否是勞動產品呢?只要我們認真、具體地分析,血液、內臟器官是人消費了相當的生活資料(可折算爲相應數量的人的勞動)在生理的發育進程中逐步成熟的,應視爲一種勞動產品的特殊生產方式,因而出售的血液、器官仍然是商品。又如農民向地主交的地租,從商店購回後的商品再作爲禮品轉贈給別人的東西是否是商品,首先應肯定地租、禮品都是勞動產品,但由於沒有進行交換,不具備第二個條件,因而不是商品。

商品與其他勞動產品的比較:

區別:商品用於交換;商品有價值;商品是一個歷史範疇。其他勞動產品不同於交換;其他勞動產品沒有價值;勞動產品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範疇。

聯繫:二者都是勞動產品;二者都有使用價值;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

2、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係

(1)首先兩者是有區別的:①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人與物的關係。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的是人與人的社會關係。②使用價值除商品具有外,其他一切與人產生關係的物品都具有,價值則是商品特有的本質屬性。除商品以外的東西都沒價值。③使用價值是在商品生產完成時就被創造了出來,而價值必須在商品交換完成才能實現。

(2)兩者又有密切聯繫:①商品必須既具有使用價值,又要具備價值,兩者不可分割,是商品特有的兩個要素。②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抽象的東西,不能獨立存在,必須凝結於具體物質形態上面。價值是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相交換的依據,沒有價值不同商品就無法交換,也就不稱其爲商品。③消費者希望“物美價廉”,是將商品作爲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來看待和考察的。當然,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最終實現,是以兩者的分離爲條件。商品的生產是爲了獲得商品的價值,爲此必須將商品的使用價值讓渡給消費者。消費者是爲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爲此必須讓渡商品的價值給生產者,因而,無論是商品的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不可能同時佔有使用價值和價值。

3、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係

(1)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是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也可說是價值規律的最主要的內容,是把握價值規律實質的關鍵。

(2)任何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耗費的勞動時間都只能是個別勞動時間,社會上生產同一種商品的不同生產者所需的個別勞動時間各不相同,不能直接決定商品的價值量,只能在商品進入市場後,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計算價值量。

(3)當商品生產者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計算自己生產的商品的價值量時,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有比較,當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可獲盈利,對生產者有利,反之,個別勞動時間高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生產者就會虧本,甚至破產。這就是價值規律爲什麼能促進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導致生產者的優勝劣汰的原因。

4、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

(1)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實質是一定勞動生產率的表現。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變化是勞動生產率變化引起的。故考察商品的價值量就必須考察勞動生產率與價值量的關係。

(2)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又分爲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個別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生產率指商品生產者各自具體的勞動生產率,社會勞動生產率則是指影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當商品進入市場,商品生產者同樣有一個將自己的個別勞動生產率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比較的問題。

(3)個別勞動生產率的改變並不影響商品的價值量,但可以改變個別勞動時間,改變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這就是說個別勞動時間並不決定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但由於個別勞動生產率的改變,意味着在同一時間內產品的數量發生了變化,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仍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總數變了,故價值的總量發生變化。

(4)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與商品的價值量成反比,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包含的價值量減少,反之,增多。但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改變並不改變同一時間,同一勞動創造出的價值總量。因爲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改變,一方面意味着同一時間、同一勞動創造出商品數量的增加或減少,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生產出的單位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或增加,所以改變社會勞動生產率後生產出的商品價值總量是不變的。

5、貨幣與紙幣

(1)貨幣與紙幣是有區別的:①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而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②貨幣是商品,具有價值。紙幣只是一種價值的符號,本身沒有價值。③貨幣具有五種職能,而紙幣只具備代替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

(2)貨幣與紙幣的聯繫體現在:①紙幣是貨幣形態的演變,是商品流通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②紙幣因爲自身沒有價值,因而其發行量必須是依據實際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否則會引發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6、價值規律與等價交換原則

(1)等價交換原則作爲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交換中的客觀要求。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都有各自獨立的物質利益,都希望儘可能多地獲得利潤,儘可能擡高自己的商品價格,但另一方面,每個生產者和經營者也是購買者,擡高價格對每個生產者來說都是同等的,在廣泛而大量的交換中,必然形成等價交換的原則。

(2)等價交換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等價交換,才能維護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才能形成平等的競爭環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促使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從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3)等價交換是在動態中實現的,是藉助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等價交換並不在每次具體交換中體現,而是在無數的交換中,在社會的總體交換中體現出來的。

(4)等價交換原則要求商品的價格既要反映商品的價值,又要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等價交換原則在貨幣條件下應表現爲價格與價值相符,但由於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會引起價格偏離價值,因此,實際在市場上商品價格是由價值決定又要受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等價交換原則正是透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得到貫徹,這就是市場形成價格。

7、價值規律的作用與市場資源配置作用

(1)價值規律的作用在社會化生產基礎上的商品經濟中就是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配置實質上是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刺激作用,優勝劣汰作用的結果。

(2)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配置是透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傳遞給生產者和經營者資訊,透過市場競爭,使資源(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向優勢部門或生產者集中,最後合理地實現在社會生產的各部門配置。這也就是價值規律透過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形式發揮作用。

(三) 熱點典型分析

關於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1) 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政治試題《高一《經濟常識》(上)複習_政治試題》。通貨膨脹損害人民的利益,造成人心和社會不穩定;搞亂經濟關係,使價格失真,誤導資源配置;影響改革、開放和發展的環境,增加改革難度,影響外來投資;給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破壞市場經濟秩序。

我國抑制通貨膨脹的措施:嚴格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消費過快增長,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基本平衡;實施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大力抓好農業生產,保證農副產品的有效供給;整形市場流通秩序,規劃價格行爲等。

(2)緊縮是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經濟現象。這種現象通常出現在經濟相對萎縮時期,表現爲社會需求持續小於社會總供給,物價總水平持續下降。通貨緊縮的過程往往伴隨着生產下降、市場萎縮、企業利潤降低、生產投資減少以及失業增加、收入下降等現象。

我國政府所採取的解決通貨緊縮的措施: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加大政府投資力度;發展生產,實行出口多元化戰略,增大外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力度等。

第二課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 知識點詳解

1、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第一,對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佔支配地位;第二,國有經濟要提高自己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引導和影響其它所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在國內外競爭中不斷壯大。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應成爲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不僅有利於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壯大,也有力地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2、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我國現階段的所有制結構,也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從根本上來說,是由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具體地說,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首先,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其次,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在公有制爲主的前提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再次,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都應該用來爲社會主義服務。

公有制爲主體,主要體現在:一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既有量的優勢,更注重質的提高;二是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在我國現階段,除了公有制經濟外,還有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堅持公有制爲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二者對立起來。

3、以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按勞分配。在我國現階段,除了按勞分配外,還存在其它多種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等。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具有客觀必然性:第一、這是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第二、這是由我國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決定的;第三、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按勞分配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分配原則,能有效地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又可以爲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提供動力機制和市場機制,從而增強經濟活力,提高經濟效益。當前,我們要完善這一分配製度,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要整頓和規範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重視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分擴大的問題。要以共同富裕爲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4、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

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作爲社會化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的一般特徵。市場經濟的特徵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其中任何一個方面受到損害,其它方面都難以實現,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也就不能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是市場經濟所固有的,是市場經濟的共性。

市場經濟的特徵表明,透過市場可以有效地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引導企業按照社會需要組織生產,並且對商品生產者實行優勝劣汰。所以,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國家的宏觀調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市場的調節作用不是萬能的,它自身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的弱點和缺陷,所以需要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把“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結合起來,保持其健康、有序的發展。

國家的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調節和控制。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民經濟收支平衡。促進經濟增長是國家宏觀調控最主要的任務和目標。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有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三者各具特色,相互補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爲主,行政手段爲輔,發揮它們的總體功能。

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其基本特徵是: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誌;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二)重點難點剖析

1、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的關係

(1)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黨的十五大確立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與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具有必然性、長期性。

(2)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與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的並存和共同發展並不相悖。公有制是主體,它決定着我國經濟的性質,非公有制經濟是非主體,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決定,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一切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爲社會主義服務,對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是有十分積極意義的。

(3)現階段的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構成成分上講,並非說非公制經濟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現階段無論是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還是非公有制經濟的成分,都是以平等市場主體身份進入市場,參與市場經濟的活動、競爭,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市場的競爭力上。

2、公有制與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公有制是指生產資料由國家佔有和勞動羣衆集體佔有,它是從社會宏觀角度對生產資料佔有形式進行的界定。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指公有制經濟在微觀領域的具體體現,實際上是指公有資產的經營方式或組織形式。當前,我們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髮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爲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3、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與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就要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保證公有制佔主體地位最主要的是國有經濟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部門、關鍵部門和關鍵領域居支配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起支配作用。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並不等於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公有制經濟還包括了集體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集體和國有成分。

(2)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側重於就所有制結構中各種所有制成分的比例上講的,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則是就其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對國民經濟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作用而言。

(3)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與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都不能簡單地理解爲數量上、分佈上的優勢,就全國而言,有的地方,有的產業上可以有所差別,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居優勢,國有經濟的控制力,不僅要有數量上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

4、 農村集體經濟中實行家庭承包爲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1)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在經營管理體制上,經過20年的改革,已初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而最基本的內容就是以家庭承包爲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而且這一農村集體經營管理體制是與我國廣大農村實行的公有制爲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聯繫的。

(2)家庭承包爲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集體所有經濟的最好實現形式,因爲:一是堅持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公有制爲前提,農民依據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獲得經營權,有利於調動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二是它使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體制既有農戶分散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兩個層次,又符合現階段我國農村生產力的實際發展水平,具有廣泛的適應性、靈活性。

5、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關係(1)堅持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整體水平低、多層次、又不平衡,由此決定我國實行公有制爲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決定要實行按勞分配,而其他所有制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的存在,又決定了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2)將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實行按勞分配不僅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徵,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誌,市場配置資源,要求各種生產要素都要進入市場,由市場來形成價格,因而,在實行按勞分配的同時,也應兼顧投資者、經營者、勞動者各方面的利益,才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6、 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係

(1)從時間上講,商品經濟出現在先,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時的產物。商品經濟出現,必然出現商品市場,但只有商品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纔出現以市場作爲資源配置主要手段的市場經濟。

(2)商品經濟側重強調的是經濟形態的性質,與之相對應的是自然經濟,而市場經濟側重強調的是實現資源配置的方式或手段,實質是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與之相對應的是傳統的計劃經濟。

(3)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商品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就不可能出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要求和方式,市場經濟又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趨勢和客觀要求,當商品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的階段,必然要求以市場作爲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這個意義上說,市場經濟就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

7、 市場的作用與價值規律的關係

(1)商品經濟中的價值規律的作用及發生作用的表現形式與市場有着密切的聯繫。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市場與商品交換活動在時間空間範圍上是一致的,沒有商品經濟就沒有市場,因而,價值規律也就是市場經濟執行的基本規律。

(2)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是透過價格波動的形式來實際的。透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傳遞的資訊,引發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競爭,優勝劣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透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傳遞的資訊,協調生產與需求,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3)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配置實質就是價值規律對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在社會生產各部門的分配的調節作用。而這一調節作用又是透過價值規律的刺激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用,導致價值規律優勝劣汰作用的結果來實現的。

(二) 熱點典型分析

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第一、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制成爲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一論斷突破了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是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的界限,將爲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爲集中各種資本參與改造國有企業,爲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供體制保證。

第二、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有利於維護公有財產權,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保護私有財產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各類資本的流動和重組,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增強企業和公衆創業創新的動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礎和市場秩序。這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構成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

第三,使股份制成爲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發展非公有經濟,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等都屬於生產關係的範圍,其意義和依據都在於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爲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供製度和體制的保證。判斷生產關係是否優越的標準,不在於公有化程度的高低,而在於是否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課 企業和經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