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試題

雖有佳餚的習題和答案

試題2.99W

第一篇:《七年級語文《雖有佳餚》習題及答案》

雖有佳餚 《禮記·學記》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

“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

1.注音:佳( )餚( ) 自強( ) 教學相長( )

兌( )命 學( )學( )半

2.譯文:1)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4)故曰:教學相長也。

5)《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3.字詞句練習:1)通假字:“《兌命》曰”中的“兌”通“ ”,指的是

2)古今異義:雖有至道 不知其旨也 ..

教然後知困 教學相長也 .

3)一詞多義: 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

學學半 不知其旨也 ..

4)特殊句式: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謂乎?

5. 本文在論述時先以“ ”作比,繼而引入“ ”,進而又以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 ”這個結論。

6.本文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作者是怎麼論述的(論證思路)?

7.開頭“雖有佳餚”一句有什麼作用?

8.讀完本文,你有哪些體會?(提示:從學者的角度和教者的角度)

9.主題歸納:

答案:

1.注音:略

2.譯文:

1)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美味佳餚,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雖有佳餚》中哪兩句運用對比。

2)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所以學習之後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之後就會知道困難(或:自己還沒有完全理解的地方)。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知道不足,然後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後就能自強不息(勉勵自己)。

4)故曰:教學相長也。

所以說:教學與學習是互相促進的。

5)《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尚書·兌命》說:“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3.字詞句練習: 1)通假字:《兌命》曰。 兌通“,指的是 殷商時的賢相傅說《雖有佳餚》中哪兩句運用對比。

2)古今異義:雖有至道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不知其旨也 古義:甘美 今義:意義 ..

教然後知困 古義:不通,理解不了 今義:困難 教學相長也 古義:促進 今義:增長 ..

3)一詞多義: 學學半 教 .

學學半 向別人學習(不能填“學”因爲與自學有別) .

其此之謂乎 表示推測,大概 .

不知其旨也 代詞,它的,指“佳餚” .

4)特殊句式:弗食,不知其旨也。(判斷句)

其此之謂乎?(倒裝句,賓語前置。即其謂之此乎?)

又以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 教學相長 ”這個結論。

6.本文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作者是怎麼論述的(論證思路)?

本文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即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輔相成。

論證思路:見第5題。

7.開頭“雖有佳餚”一句有什麼作用? (類比論證)

8.讀完本文,你有哪些體會?(提示:從學者的角度和教者的角度)

人學習之後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別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能勉勵自己,不斷提高自己。

9.主題歸納:本文論述了教與學的關係,指出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即“教學相長”,告訴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第二篇:《《雖有佳餚》練習題及答案》

《雖有佳餚》練習題及答案

一、基礎知識

1. 填空。

本文節選自《 》(《 》),又名《 》, 家經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 論著的'選集,共 篇。《學記》是《 》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專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該文中隱藏一2、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1)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3)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3.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嘉餚 ( )( ) 自強( ) 兌( ) ....

學學半( ) .

4.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意思。

① 雖有嘉餚( ) ② 弗食( ) ..

③不知其旨也( ) ④不知其善也( ) ..

⑤然後能自強也( ) ⑥雖有至道( ) ...

⑦教學相長( ) ⑧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 ...

⑨教然後知困( ) ⑩然後能自反也( ) ....

⑾然後能自強( ) ⑿學學半( ) ..

⒀ 其此之謂乎( ) .

5.古今異義。

雖有佳餚 古義:( ) 今義:( ) .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義:( ) 今義:( ) .

教然後知困 古義 :( ) 今義:( ) .

學學半 古義:( ) 今義: ( ) .

6.翻譯下列句子。

(1)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3)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

二、 重點難點

1. 細讀文章,讀出節奏,注意停頓。

(方法指導:要正確解答這類問題,前提是讀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義”劃分停頓爲主,聯繫上下文,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句子的語法結構和一些標誌性的文言虛詞。如;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1)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你同意這個觀點嗎?)作者是怎麼論述的?(論證思路)

3.開頭“雖有嘉餚”一句有什麼作用?

4.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啓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雖有佳餚》中哪兩句運用對比。

5.“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答案

一、基礎知識

1. 《禮記》 2、(1)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雖有佳餚》中哪兩句運用對比。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3. 嘉餚 ( jiá) ( yáo ) 自強( qiǎng ) 兌命( yua ) 學學半( xiào ) .....

4、 ○1 ② ④ ⑤ ⑥ ⑦ ⑧ 因此 ⑨不通,理解不了 ⑩反省自己 ⑾ 勉勵 ⑿學學半 教 ○13大概,表示推測 .

5、 雖有佳餚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義: 甘美 今義:主旨 .

教然後知困 古義 :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

學學半 古義:教 今義:學習 .6. (1二、1. (1)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你同意這個觀點嗎?)作者是怎麼論述的?(論證思路) 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 進而 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用原文填空)

3.開頭“雖有嘉餚”一句有什麼作用?

設喻類比,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爲引出下文教與學關係的論述作鋪墊。

4、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啓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1)只有學習以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後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2)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5、“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節。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說明教和學的關係:二者是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 後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說明,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二者關係: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後者是引用論據來補充強調觀點的,二者是主從關係。

第三篇:《《雖有佳餚》過關檢測(含答案)》

20 《雖有佳餚》 過關檢測

班級 姓名 得分

一、基礎鞏固

(一)翻譯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18分

1、雖有佳餚( ) 2、不知其旨也( ) ..

3、雖有至道( ) 4、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 ....

5、教然後知困( ) 6、然後能自反也 ( ) ..

7、然後能自強也( ) 8、學學半( ) ...

9、教學相長也( ) .

(二)翻譯下列句子。15分

1、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4、故曰:教學相長也。

5、《兌命》曰:“學學半。”

(三)填空。34分

1、《禮記》,又名《 》, 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爲 (朝代) (人名)編撰。

2、“四書”是指《 》《 》《 》《 》。

“五經”是指《 》《 》《 》《 》《 》。

3、《學記》是《 》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的 系統性的 論文。其中許多看法和認識至今仍然有着很強的現實意義。如“因材施教”“ ”等。

二、能力提升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1、翻譯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6分

(1)不知其旨也( ) (2)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 ...

(3)《兌命》( ) .

2、劃出下列句子的停頓。4分

(1)是 故 學 然 後 知 不 足 (2)知 困 然 後 能 自 強 也

3、本文的中心句是( )。3分

4、讀了這篇短文,結合你的學習實際,談一點你的學習體會。4分

三、拓展遷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注:君:名詞作動詞,統治。念:想着。 典:主。)

1、解釋帶點的詞意思:10分

不知道( ) 是故古之王者( ) 教學爲先 ( ) .....

其( )此之謂乎( ) ..

2、翻譯:6分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2)念終始典於學。

答案:

一、(一) 1、即使 2、甘美 3、最好的道理 4、所以 5、不通,理解不了 6、反省 7、自我勉勵 8、教人 9、增長(或促進) (二) 1、 即使有美味佳餚,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 2、所以學習以後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後就會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道不足,然後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後就能勉勵自己。 4、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 5、《兌命》說:“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 (三)

1、《小戴禮記》,儒,西漢,戴聖 2、《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3、禮記 第一篇 教育學(或 教育、教學活動) 教學相長

二、 1、(1)它的 (2)這樣以後 (3)通“說”,指殷商時期的賢相傅説。 2、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2)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3、教學相長 4、教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理解得更深刻。或:在學習中,當別的同學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學會去教別的同學,這樣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時提升自我。

三、1、明白道理。 所以。 首先。 表推測語氣,大概。 說。 2、(1)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2)始終如一地想着要以學習爲主。

第四篇:《《雖有佳餚》同步練習題》

《雖有佳餚》同步練習題

雖有佳餚①,弗食,不知其旨也②。雖有至道③,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④。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⑤;知困,然後能自強也⑥。故曰:教學相長也⑦。

(選自《禮記·學記》)

【註釋】①佳餚:美味的食物。【《雖有佳餚》同步練習題】《雖有佳餚》同步練習題。②旨:味美。③至道:最好的道理。④困:困惑,不通,理解不清。⑤自反:意思是反過來要求自己。⑥自強:意思是自己努力。“強”,竭力,盡力。

五篇:《《雖有佳餚》一課一練及答案》

《雖有佳餚》一課一練及答案

《雖有佳餚》

1.《雖有嘉餚》節選自 ,又名 , 家經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 論著

的選集,共 篇。《學記》是 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專著。

1.本文節選自《學記》(《禮記集解》),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共49篇。《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學的專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嘉餚( )( )自強( )兌命( )學學半( )

2. jiā yáo qiǎng yuèxiào

4.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意思:

(1)雖有嘉餚 (2)弗食 (3)不知其旨也

(4)不知其善也 (5)然後能自強也 (6)雖有至道

(7)教學相長 (8)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9)教然後知困

(10)然後能自反也 (11)然後能自強 (12)學學半

(13)其此之謂乎

4.(1) 即使 (2)不 (3) 甘美 (4)好,妙 (5) 自我勉勵 (6) 達到極點 (7)增長 (8) 因此(9)不通,理解不了 (10) 反省自己 (11) 勉勵 (12)教 (13) 大概

5.掌握下列詞的古今異義;

(1)雖有佳餚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義:甘美 今義:主旨

(3) 教然後知困 古義 :不通,理解不了 今義:困難

(4) 學學半 古義:教 今義:學習

5. (1)雖有佳餚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2)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義:甘美 今義:主旨

古義:不通,理解不了 今義:困難(4) 學學半 古義:教 今義:學習

6.翻譯下列句子:

(1)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 本文來自

(2)《雖有嘉餚》一文集中論述了 的關係,說明了 的道理。【《雖有佳餚》一課一練及答案】文章《雖有佳餚》一課一練及答案出自

(2)教與學 教學相長

(3)同意。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 ,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用原文填空)

(4)從反面設喻類比,爲引出

下文觀點作鋪墊。

(5)只有學習以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後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雖有佳餚》一課一練及答案】閱讀答案

標籤:佳餚 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