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三年級上《我愛故鄉的楊梅》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我愛故鄉的楊梅》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上《我愛故鄉的楊梅》教學反思

三年級上《我愛故鄉的楊梅》教學反思1

《故鄉的楊梅》是一篇傳統課文。其中描寫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的語段是語言學習的典型範例。爲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結合三年級大綱學寫狀物文章的要求,我給學生上了一節寫水果的作文課。

小學生天性活潑,思維豐富敏捷,富於想象。那麼,怎樣從作文起步階段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作文,進而喜歡作文,對寫作感興趣呢?爲此,我創設了讓學生看看、嚐嚐的情境;提供了想象、說說的自我表現的機會,落實到動筆寫寫的目標中。

課的開始,老師提了一籃水果,對同學說:“今天老師請同學們品嚐水果,請同學們說說,你們喜歡吃什麼水果?”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同學們興高采烈地談論自己喜歡的水果。老師藉機會把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把喜歡吃同一種水果的同學安排在一起。分完水果,老師又說道:“同學們願不願意把你拿到的水果介紹給同學。同組的同學可以互相提示補充。”同學們各個躍躍欲試。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去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使學生養成觀察得習慣,提高感知的靈敏度,大大豐富了語言材料。例如:學生說出:“荔枝圓圓的、紅紅的。”我就提示他用手摸一摸,他馬上補充道:“外面有一層硬硬的殼,而且上面佈滿了小疙瘩,非常粗糙。當有的學生說:“蘋果皮十分光滑,像塗了一層蠟。”老師抓住時機進行語言評價。“這個同學說的好嗎?好在哪裏?”學生馬上評出,好在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師繼續點撥,不僅好在語言的表達,而且他還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就這樣在發展語言的同時,啓發學生在觀察中展開聯想。於是,學生邊觀察蘋果,邊說:“蘋果圓圓的,像一個小皮球;蘋果紅紅的,像小姑娘紅紅的臉蛋。”邊觀察香蕉,邊說:“香蕉彎彎的,像一座小橋;像雨後天上的彩虹;香蕉黃黃的,像天上的月牙。”學生說的多了,便千篇一律起來。這時,老師提示學生在《楊梅》一文中,作者寫楊梅的形狀時用了比較的方法。學生自然想到:“荔枝圓圓的,如乒乓球一樣大小。”學生很容易掌握了這種方法

老師再次提示在楊梅一文中,作者不僅寫了親眼看到的,還寫了親口嚐到的滋味。請同學們嚐嚐水果的味道,細嚼慢嚥,然後說說吃在嘴裏的感覺。如:“剝掉荔枝的果皮,咬一口乳白色的果肉。透明的汁水頓時從舌尖一直甜到嗓子裏。”學生感受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決定着語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感受的生動性會激勵他們的興趣,推動和啓發孩子們去積極尋找準確、生動的詞語來表達形象。

三年級上《我愛故鄉的楊梅》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是語文A版的教學內容。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在教學設計上我儘可能照顧到學生的認知水平,由淺入手,抓住教學難點逐漸鋪開,設計一些較淺顯的練習,使知識得到及時的鞏固。

考慮到課文內容比較長,我選擇分兩教時來完成。第一教時,學習課文的第一、第二小節和部分生字;第二教時則重點學習作者如何介紹楊梅的形狀、顏色和味道。

應該說,從字面上來講,學生很容易就讀懂了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進行描寫的,可是這每一步中分別包含了各不相同的寫作手法。怎樣教會二年級的學生理解和運用,是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

比如,作者在描寫楊梅的形狀的句子中,使用了比較的手法,透過桂圓的大小,加深讀者對楊梅的大小的瞭解。爲了讓學生明白什麼是“比較”,我設計了第一個練習:說說西瓜跟什麼差不多大?還有什麼東西跟其他東西差不多?

在描寫楊梅的顏色變化的部分,是訓練表示先後順序詞的正確使用的好機會。我找到了相關的圖片,讓學生看着圖,用上“先……隨後……最後……”來說一說。小朋友們立刻就能流利地說出通順的句子,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運用也十分自然。

楊梅的味道是甜中帶酸的,最好的理解方法就是嘗一嘗。當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楊梅給孩子們嚐個鮮的時候,小傢伙們的眼睛都亮了,把楊梅拿在手中就是不捨得吃。輕輕咬一口,仔細觀察果肉裏面的顏色,細細品味楊梅特有的味道,再讀一讀文章中的句子,不用老師多說,那表情,那感覺,好得不得了!

用舉例子的方法說明自己對楊梅的喜愛,是本堂課中的又一個教學難點。怎樣教會學生運用呢?老師從自己開始,先說一個自己愛吃西瓜的例子,很誇張,也很有趣,然後請學生也來說說自己最愛吃的東西,一定要說清有多愛吃,積極性被調動之後,大家的發言可熱烈了,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怎樣運用“舉例子”的寫作方法。

課的最後,就是對學生當堂學習的情況進行反饋。按照書上的練習安排,應該是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家鄉的特產。可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對自己的家鄉不大瞭解,所以我就乾脆結合課文,設計了小組合作完成一篇介紹一種水果的環節,就很好的讓學生學以致用。而且組內的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有選擇的來寫形狀、大小、顏色或味道。當然,比較或舉例子這兩種方法的運用可以讓那些基礎比較好的學生來完成。這樣,每一個小組都能在課堂上完成一篇比較像樣的小作文。

雖然,學習這篇文章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有些難,可是隻要抽枝剝繭,尋找文字中適合學生學習的'知識點,設計合理的練習,小朋友也可以學得輕鬆又快樂的。

三年級上《我愛故鄉的楊梅》教學反思3

《我愛故鄉的楊梅》這篇課文描述了故鄉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表達了作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課文篇幅短小,層次清楚。作者按楊梅的生長過程特點,由整體到部分,由表及裏的順序進行敘述,語言十分精練、簡潔,樸實、親切。作者透過“眼看、手摸、嘴嘗”進行觀察,採用擬人手法及細膩的描寫手法,使讀者對楊梅產生了如見其形、如觀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覺.

針對本課特點及本班學生特點,在設計教學時主要突出以下特點:

一、重主導,重主體,寓教學活動以“和諧”。

教師指導學生有效的自主學習是閱讀教學的上鏡。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帶着上節課的疑問“楊梅果有什麼特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在師生交流中梳理文章層次。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四五六自然段,在充分讀中去發現蘊藏在語言文字中的作者情感,接着對重點詞句咬文嚼字,反覆推敲,讓學生藉助想象及有感情的朗讀等手段理解內容,同時領悟楊梅果形狀、顏色、味道的惹人喜愛,從而體會作者的情感。

二、重積累,重感悟,還語文教學以“樸素”。

近年來的心理學的研究證明,語言的積累與實踐運用是人們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一個人的語言積累,語言經驗越豐富,他的表情達意也就越流暢,越準確,越生動。因此,學習語言應重在積累,貴在運用。如何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接觸和掌握大量的語言資訊,並內化成爲自己的語言?教學中,設計時由讀議交流到背誦訓練,充分體現了語文之厚積。感悟是讓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學時,首先讓學生透過初讀研究,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從而歸納出楊梅果的特點,並相機指導理解“細膩”“染滿”等詞意。然後我不怕花費時間,讓學生再讀再議再悟,讀出作者對楊梅果的喜愛之情。這樣,學生在練讀中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中,彷彿自己不是在課堂中,而是在親口品嚐楊梅果,自己已被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所打動。這時,教師抓住學生的感悟追問:“你從讀中有什麼發現?”這樣將學生的理解進一步引入深層,學生思維活躍,衆說紛紜,把自己在讀中新的感悟體會說出。緊接着,教師再抓住學生的回答,領會作者寫作方法。這樣,透過一次次的讀,一次次的導,一次次的悟, 學生悟出了品詞析句的方法,悟出了朗讀的技巧,悟出了寫作方法。

三、重讀書,重訓練。現語文教學之“本色”。

設計中體現“大讀書”觀念,初讀、自由讀、體會讀、換詞讀、練習背誦以及邊想象邊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領悟和體驗用自己確認的語氣表現出來,增強了情感的薰陶,起到陶情冶性的效果。教學中,進行刪、換、比較重點詞語等訓練,讓學生認識語言文字的準確,這是語文語感訓練之道。葉老說,課文是個例子,本設計體現了這一原則,把課文當作例子進行教學,體現了語文教學之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