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有關師說教案彙總八篇

作爲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師說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師說教案彙總八篇

師說教案 篇1

師說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韓愈闡明全新師道觀念的鬥爭精神和“尊師重教”的觀點;

2、學習借鑑本文事理結合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方法;

3、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於”

“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於、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學生的背誦激情。

教學步驟:

一、學生透過課前預習,發現疑難,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研討。

如下爲學生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師應準備好。

1、解題: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範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師”是本文要着重論述的論題。“師說”,意思是“說說關於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鍼砭。着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採取的態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鑑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爲師。世(世人)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紮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後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後官至吏部侍郎(相當於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爲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後諡“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美散文傳統,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並提出要創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唯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也是傑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傳誦的優秀散文。他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以後人稱他的文章爲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對當時和後代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爲百世師”。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單行,以儒家思想爲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爲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

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餘,富有現實意義。

3、詞的多義現象

⑴所以a、表原因。譯爲“……的原因”“……的緣故”

b、表憑藉或目的。“用來……的”“……的憑藉”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②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傳也

⑤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

⑵師a、二千五百人爲一師,泛指隊。例:齊師伐我。《左傳》

b、老師c、效法、學習d、樂官、樂師

⑶也a、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b、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示疑問語氣。c、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d、副詞。也(後起意義)

⑷於a、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以翻譯爲“在”“向”“到”“從”“對於”等。b、介詞。表示比較,相當於“過”。c、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⑸其a、人稱代詞。第一人稱:自己第三人稱b、指示代詞c、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⑹傳a、客舍b、傳記。c、註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d、傳遞e、傳達、傳授f、流傳

⑺之a、到……去。b、第三人稱代詞。c、助詞。相當於“的”d、放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e、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的標誌。

韓愈的《師說》一文針對性很強,具有批判現實的精神。學習中,可先參照課文註解和有關背景資料,瞭解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動機。然後,看註釋,通讀課文,瞭解全文的總體結構和主要觀點,特別要重點理解第一段觀點的新穎和第二段對比論證的有力。在此基礎上,反覆讀熟課文直至背誦。背誦時要注意語氣和語句的停頓、詞語的連屬、聲調的抑揚等。如有不正確,則說明在理解上有誤差,應該及時糾正。詞語方面重點要辨析傳、師、道、惑、益、從、也、則、於、乎、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可先做好後面的跟蹤試題。

初中學過韓愈的《馬說》,是講識別人才、愛護人才的,內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聯繫。韓愈宣揚“尊師重教”,也以伯樂自許。學習中,可以回顧複習《馬說》,增強對本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文章的思和路結構: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爲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爲達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須既要有理論論據又要有事實論據地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因而作者先從老師的功能角度做演繹推理立論,然後,再以現實存在的不良風氣和孔子從師的言行作歸納推理加深論點。全文結構嚴謹,論證有力,是古代論說文的典範。

結構: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理論論據)演繹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士大夫恥學於師(反面現象)

歸納推理(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孔子從師的言行(正面實例)李蟠從師行古道(身邊活例)呼應印證(觀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進步性?韓愈在《師說》中的創新,在內容上至少有三點: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侷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授)業”,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對教師作用的全面而嶄新的界定,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進步,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二是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全新的從師之道的觀念: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爲師。這是石破天驚的新觀念,開拓了爲師者的廣闊領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指導下,從“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嶄新觀點,說明師生關係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閃耀着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氣勢?韓愈的論說文向以氣勢通暢著稱。就本文而言其氣勢來自三個方面:嶄新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加上嚴密邏輯的論證力和語言上奇偶駢散結合的表現力,形成文章的奪人氣勢。首段思路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惑則必從師,從師即學道,“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句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全段層層頂接,步步推進,邏輯嚴密,一氣呵成,更是勢不可當。次段緊承首段對師道的論述,連用三個層層深入的對比,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批判的語氣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於此乎”的疑問語氣,發展到“吾未見其明也”的責備的語氣,再到“其可怪也歟”的帶有強烈感情的諷刺語氣。這種語氣上的層層遞進,聲勢逼人。三段正面論述“聖人無常師”,以備受尊崇的聖人孔子的無可辯駁的言論和實踐爲例,說服力極強。且爲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二段“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有力佐證,一石三鳥,精當無比。結尾又從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點明寫作目的,貫通古今,繼往開來,更有高屋建瓴之勢。全文文勢硬轉直接,陡直峭絕:開篇“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有如橫空出世,已見出奇;中間三個對比,如三峯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見其奇。營造這種雄直峭兀之勢,最爲韓愈所長。本文靈活多變的散句,於流暢中含頓挫,參入對偶與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詞語的排比),又於靈活中見整齊。奇偶駢散交錯運用,自然配合,錯落有致,亦增勢不少。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着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做爲全文立論的出發點和依據。然後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爲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後,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係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尾,化繁爲簡,既顯見解的深闢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後,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師說》教學反思

在教學《師說》一文時,我的匯入部分是這樣設計的:從幼兒園到現在,差不多有十年寒窗了吧。那在這十幾年中,大家接觸過不少老師。同學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對老師的看法。透過這樣一個提問,讓同學們各抒己見,表達對老師的看法,從而引出課文。

學生對匯入部分的問題很感興趣,對於如何看待老師都有自己的貼近現實的想法。其實這個匯入和課文還有一定的距離,可以再深入一點,問一問學生應該如何對待老師,從而引出“恥學於師”的問題,更好地和課文接軌。

講到“句讀”的時候,穿插了古今中外有關標點的故事,如“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雨果和編輯社之間“?”和“!”的故事,慈禧太后與《涼州詞》之間的故事,對聯“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釀酒缸缸好造醋罈壇酸”,橫批“人多病少財富”等等故事。講故事的時候,學生注意力很集中,所以我應該要善於尋找文中的興趣點,尤其是在上古文時,找到文中可以引起學生興趣的地方,並加以拓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在最後一個課時中,我歸納了“之”“師”“其”“師道”幾個字詞的一詞多義,我是用ppt展示出來的。正是由於使用了幻燈片,學生就光是抄筆記,完全不去思考,所以我提問的時候,學生都沒有反應。應該讓學生在記筆記的同時也能思考,做到手動,腦動,心動。

師說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鍼砭時弊的作品,因而教師應對寫作緣由作簡單介紹,可用柳宗元當時說的話來說明。同時本單元有兩篇“說”文體的課文,因而就要聯繫初中學過的課文,歸納“說”的文體知識。

二、明確本文的教學重點:第二段用三種人進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三、教給學習方法。除有關字詞句的學法外,把本文與《捕蛇者說》作比較,教給比較閱讀方法,併爲學生學習下一課《問說》進行課內自讀(將《問說》與《師說》比較閱讀)在方法上作準備。

四、引導學生注意文言實詞的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等現象。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本文的教學目的;二、作者介紹、解題;三、有關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四、分段;五、意動用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匯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匯入。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爲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爲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爲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於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丈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爲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爲師,世界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爲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五、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於學習中“問”的道理。剛纔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爲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六、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三種情況: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作“以……爲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師說..-教學教案標籤:高三下冊語文教案,高中語文教案, 師說..-教學教案,

作兼語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麼)

5.分段: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填表如下:

段數 段意 論點

1 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2 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3 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爲師的道理 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4 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後學號召1.不拘於時;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七、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賓+爲+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爲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爲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相師爲恥

八、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九、佈置作業:1.結合註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三。

3.預習思考題:(l)本文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樣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論證方法;二、語言特點;三、借鑑意義;四、與《捕蛇者說》作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二、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於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爲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爲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成爲本文的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師”,譯爲“他”,“以”譯爲“靠”。全句譯爲: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

師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理解韓愈闡明全新師道觀念的鬥爭精神和“尊師重教”的觀點;

2、學習借鑑本文事理結合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方法;

3、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於” “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4、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介紹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礙,正確理解課文。

2、歸納“所以、師、於、則、傳、從、也、夫”等詞的義項。

3、培養學生的背誦激情。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檢查作業(背誦《師說》)

三、匯入新課

1、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祖籍河北昌黎),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又稱“韓吏部”(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韓文公”(諡號“文”)。

明人列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3、寫作背景:

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爲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飲不暇熟,有挈挈而動,如是這數矣。”

4、文體:“說”,議論文的.一種,可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馬說》、《捕蛇者說》。

5、學生通讀課文,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讀音。

句讀 諛 經傳 郯 萇弘 蟠 貽 巫

②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③全文中的四個段落,各從那些方面來闡述觀點?

第一段:正面闡述從師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惡劣風氣。

第三段:援引聖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係。

第四段:說明寫作的緣起。

6、小結全文。

四、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書面整理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和文章結構)。

第二課時

一、檢查上堂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結合練習一匯入新課。

二、內容結構:

第一段:正面闡述 ①老師的職責

②爲什麼從師

③ 以什麼人爲師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

古之聖人――從師 聖益聖

今之衆人――不從師 愚益愚

愛其子――擇師 惑矣,未明也

於其身――恥師

巫醫樂師百公之人――不恥相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恥相師 其可怪也歟?

第三段:以聖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寫作緣由。

論證方法:

⑴對比論證(1、2段)(讓學生找出來,討論確定)

⑵例證法:(3段)孔子師郯子……

⑶引證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附:第二段論證方法簡表

第二段分論點 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 據(三個對比) 對 比 作者議論抒情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論 據(1)(縱 比) 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 今之衆人……而恥學於師 是故聖益聖……其皆出於此乎

論 據(2)(自相矛盾)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與其身也,則恥師焉 惑矣,吾未見其明也

論 據(3)(橫 比) 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位卑,官盛 嗚呼,師道之不復……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係 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三、重點詞

1、實詞

①學者: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有很高學問的人

②受――授 ③知――智

④衆人: 古義:一般的人

今義:大多數人

⑤下:低下。

⑥惑: A、疑難問題。 B、糊塗

⑦不齒:看不起。

不足掛齒:指事情小,不值得掛在嘴上。

⑧嘉許:讚許。 ⑨貽:贈送。 ⑩攻:研究。

⑨道: 道理。 傳道受業解惑也。

風尚。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⑩師 以……師:我從而師之

學習:不恥相師

從師:則恥師焉

老師:弟子不必不如師

四、作業

1、翻譯課文

2、背誦第二段

第三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檢查作業:

1、背誦第二段(方式:2人上黑板默寫①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②句讀之不知……段尾)

2、默寫填空並翻譯:每人一句,默寫出原文並翻譯:

①作者闡述老師職責的是:

②韓愈認爲從師的原則的是:

③作者對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對從師的態度後發表了什麼感慨?

三、詞句

1、活用:

① 吾從而師之:名――意動。

② 吾師道也:名――動。

③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形――名。

④ 恥學於師:形――意動。

⑤ 聖益聖,愚益愚:形――名。

⑥ 小學而大遺:形――名。

⑦ 不恥相師:形――意動。

⑧ 孔子師郯子:名――意動。

2、虛詞:

① 之: 古之學者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道之所存

句讀之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

② 其: 其爲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與其身也

其皆出於此乎

③ 乎: 在 生乎吾後……

比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④ 所以: 用來…… 例:

……原因 例:

⑤ 乃:竟。 例句:

⑥ 無:無論。例句:

3、 句式: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賓語前置)

②不拘於時 (被動句)

③學於餘 (狀語後置句)

四、相關文學常識:

六藝:經書:《詩》《書》《禮》《易》《樂》《春秋》。

技能:禮、樂、射、御、書、數。

五、作業

1、基礎訓練有關題目。

2、背誦第三段。

師說教案 篇4

《和氏獻璧》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奇妙的石頭”主題中的一篇主體課文。在教學中,要注意從課本內容到生活實際,從課內知識到課外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和氏獻璧》這篇主體課文是一貫在中國歷史上廣爲流傳的故事。

我所教學的是《和氏獻璧》這篇課文的第1課時。它的教學目標是:

學習《和氏獻璧》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寶石——忠誠是做人最寶貴的品質;

結合上下文理解“我並非爲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騙子,這纔是我悲傷的原因啊”這句話的含義。

在教學前,與學生一起收集關於“和氏璧”的資料,初感知。

《和氏獻璧》在教學時,爲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理解“獻”、“璧”的意思,匯入新課,並質疑。

然後,在新課的教學時,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爲了使學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氣氛中學習,我設計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指名說說:讀了課文後,你知道了什麼?

2、指名說說:和氏獻了幾次璧玉?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第二步,再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學習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獻璧。學生自願起立朗讀,知道卞和前兩次獻璧的結果。

2、學習卞和第三次獻璧。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卞和第三次與前兩次有什麼不同?畫出描寫和氏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思考討論:卞和爲什麼把寶玉捧在手裏,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淚流盡?這時,並引導學生讀上下文,從而理解“捧”在這裏的含義及如此悲傷的原因,再讀卞和說的話,談一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不是真誠、忠心的人,纔是最痛心的事,最後把領悟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3、讓學生審題:“和氏獻璧”他獻出的是什麼?進一步理解課題的含義。

最後,拓展延伸學習,讓學生將自己收集的關於“和氏璧”的資料,互相交流。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既說明玉的珍貴,又襯托出卞和的忠誠之心。

佈置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交流自己瞭解、蒐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獻璧》這篇課文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還存在着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各環節的銜接不夠自然。本資源來

師說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培養學生自瀆註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探究,瞭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以誦讀貫穿整個課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2、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學習《勸學》之後,已經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框架和思路。《師說》的學習,教師旨在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探究的學習模式。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字詞的梳理與課文的背誦。

2、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四、教學難點:

1、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2、把握師道的內涵。

五、教學方法:探究法、誦讀法、講授法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新課匯入

《論語》中有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從師而學應該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一篇《師說》流傳千古。

2、新課教學

(1) 作者介紹(可先由學生談談對韓愈的瞭解情況,再多媒體課件展示)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爲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後諡“文”,故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爲百世師”,爲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

(2)古文運動(多媒體課件展示)

實際是以復古爲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韓愈用其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師說》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莊嚴宣言。

(3)寫作背景(多媒體課件展示)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裏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做《師說》,因抗顏而爲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4)解題

指出“師說”不是“說說老師”,“說”是一種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以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

(5)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其餘同學幫助正音。教師點撥停頓。(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6)文字研讀

分析第一段:

明確:本段可採取多種方式,靈活講解。主要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質疑相結合。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學者所以解惑 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庸 道之所存

重點拓展:判斷句、所以(所謂)、所、意動用法

判斷句:

判斷句:

1、常見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者,……也。/……,……也。 /……者,……。 /……者也。/……,……)

2、用副詞“乃” “即” “非”等幫助表示判斷。

樑父即項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爲”作判斷動詞的,但較爲少見。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王勃《送杜少府之廣陵》)

如今人爲刀俎,我爲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所以/所

“所以”是常見的凝固結構,主要表示動作行爲所憑藉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動作行爲發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議兵》)

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三國志》)

3、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

1、處所。

2、代詞。放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辭》)

3、爲……所……,表被動。

術怒攻布,爲布所破。(《三國志》)

4、表大概的數目。

父去裏所,復還。(《史記·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餘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

意動用法:

是指用做謂語的動詞具有“認爲賓語怎麼樣”的意思。這裏所謂的“用做謂語的動詞”,專指活用爲動詞的名詞和形容詞。(“使動用法”即“使賓語幹什麼”)

1、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孟子·梁惠王下》)(使動,使……小。 客觀)

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意動,認爲……小。主觀)

名詞的意動用法:

A、吾從而師之。(《師說》)

B、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A、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馮諼客孟嘗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理清層次:提出中心論點——師的作用——從師的原因——從師的標準

集體誦讀第一段

分析第二段:

明確:本段教師按照層次分別請五位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然後再請這五位同學串起來翻譯。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師道之不傳 而恥學於師 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 其皆出於此乎 句讀

句讀之不知 或不焉 小學而大遺其可怪也歟

重點拓展: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

賓語通常是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後。有時候,爲了強調賓語,而把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這就叫“賓語前置”。

A、疑問句中(誰、何、胡、奚、曷、安、惡、孰)

(1)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2)大王來何操?(司馬遷 《史記·鴻門宴》)

B、否定句中

(1)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C、用“之”“是”等作爲賓語前置的標誌

(1)句讀之不知(韓愈 《師說》)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理清層次:師道之不傳(分論點)

古之聖人—今之衆人

於其子—於其身(對比論證)

巫醫樂師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結果)

集體誦讀第二段

分析第三段:

明確:本段由一個學生來翻譯,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孔子師郯子 術業有專攻

理清層次:聖人無常師(分論點)

孔子從師—事例論證

孔子曰—引用論證

集體誦讀第三段

分析第四段:

明確:本段由一個學生來翻譯,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六藝經傳餘嘉其能行古道

理清層次:贈李蟠(寫作原因)

集體誦讀全文

給學生5分鐘提問。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詞,需要大家課後去鞏固。韓愈的《師說》是一篇兼具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議論文帶表作。無論在論說和語言上都具有其獨特的方法,需要我們反覆誦讀,仔細品味。

課後作業:

1、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誦讀全文。

2、整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3、思考作者是怎樣論述中心的。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檢查背誦(先全班背誦,再請三名同學分別背誦一、二和三四自然段)

二、推進新課

韓愈的《師說》之所以能流傳千古,顯然有其獨到之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說服力。從上一節課的學習中,我們也已經知道,《師說》主要論述的是師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師重道的不良風尚。整篇文章從立論到論證到結論,環環緊扣,有的放矢,理論聯繫實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下韓愈是怎樣論述“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中心的。

(1) 分析第一段

明確:本段從理論上闡明師道的重要性,從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從師的標準幾個角度來加以闡明,並以此作爲全文的基本論題。

(2) 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繫的?

明確:該段一開始就掀起一道波瀾,本段以第一段爲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透過鍼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了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性。

2、本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已,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第二層:鍼砭時弊,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作者用三層筆墨,一層深一層地揭露和批判當時人們對待師道的錯誤態度。這三層文字作者抓住內在的本質聯繫,步步展開,有理論有事實有分析。文章如剝筍,一層接一層越剝越深,越說越透。

(3) 分析第三段

明確:這是從正面論證,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用孔子的言和行來進行事例論證。

(4) 分析第四段

作者爲什麼稱讚李蟠?

明確: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讚揚李蟠倡導從師。“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照應以上論點。點明瞭寫本文的原因。

(5) 小結論說文的寫作方法(本文的借鑑之處)

說理不僅要從正面說,也要從反面說;說理文總要靠對比;運用整齊和對仗的句式也是必要的。

(6)韓愈的《師說》鋒芒棱角,有破有立,有論有證,篇幅短小而精悍,實爲上乘之作。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語言上的潤色。

明確: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亦遠也,而恥學於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7)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爲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8)補充閱讀

學記三則①(其一) 《禮記》

雖有嘉餚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雖有至道④,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⑤。知不足,然後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後能自強⑦也。故曰:教學相長⑧也。

註釋:

①節選自《禮記·學記》。《禮記》主要記錄秦漢以前儒家關於禮(包括典章、制度、儀節等)方面的言論,傳說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三傳弟子記錄,後由西漢戴聖編輯成書。《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關於古代教育的論文。

②〔嘉餚〕美味的熟魚、熟肉之類。嘉,美好。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理解不清。

⑥〔自反〕反回來要求自己。

⑦〔自強〕自己不倦地鑽研。

⑧〔教學相長(zhǎng)〕教和學互相促進。指透過教學,學生得到進步,教師自己也得到提高。長,增長。

(9)小結全文:

韓愈的《師說》立論鮮明,中心明確,全文以“學必有師”爲中心論點。文章出言破題,抓住中心,高屋建瓴。透過正反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闡明中心。思路開闊,思想深刻,富有氣勢,具有極強的說服力。作爲現代人,我們依然可從中獲取新知與感悟。

板書設計

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

|古之聖人——今之衆人恥學於師 無長無少

師道之不傳 於其子——於其身其智反不能及道之所存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師之所存

聖人無常師 孔子言和行

贈李蟠

(9)課後作業及補充資料

(10)教學反思

《師說》這一篇古文備課良久。在實習指導老師徐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本人也試着從新課程的角度出發,將時間留給學生,努力展開多重對話,有意識地培養高一學生學習淺易文言文的興趣與習慣。

本次教學也突出了幾個語言知識點,着重引導學生如何積累。在判斷句、賓語前置、被動句以及“所以”“所”等點上,教師花費了較多時間。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也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此外針對古文的背誦,教師從結構分析着手,進行了指導。學生對此反應良好。

當然由於自身初爲人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有待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與優化。比如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註解,從而有效地去處理教學過程中的講解;如何在與個別學生的交流中顧及到其他學生;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如何使自己的發音足夠的響亮

師說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師說教案。

2、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課文,解題

在上學期,我們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透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麼,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麼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背景及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於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願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抗顏而爲師”,並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爲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這不是一般的論述,而是一部戰鬥檄文!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繫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並身體力行,終於把文體車六朝以來的浮豔的駢儷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師說教案》。因此二人影響巨大,推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 四、研讀課文第一段

1、字詞疏通

2、內容梳理

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哪句指明教師的職責?那些語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哪些語句闡明擇師的原則和態度?

明確:

1)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

託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爲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與結尾“餘嘉……”呼應。

2)第二句:教師的重要作用或職責

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職責認識的侷限,把教師的職責從“授其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進步。

道,儒家的思想。業,儒家的經典,道的載體。

3)三、四句:從師的必要性

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擇師的原則和態度

鍼砭了當時上流社會看重門第高低的惡劣風氣,提出“師之所存……”的原則,此思想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嘛。

這是承“傳道”而言的。那麼爲什麼不承“受業”展開呢?因爲人人皆知教師有“受業”的職責。

3、總結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4、背誦本段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第二段 一、檢查複習

1、提名按要求和全段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疏通

3、思考完成表格

4、簡析

如前所說,本文有着複雜的寫作背景,並不是一般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於一吐爲快。第二段即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陋習。文勢如暴風驟雨,滌盪乾坤,令人耳目一新。

1)以感嘆發端,由從師學習的理論分析轉入對今人“恥學於師”的批判。

2)下面作者運用三組對比: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結果 作者態度

古聖人與今衆人

對子女與對自己

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3)作者態度語氣的變化:疑問推測——肯定責備——感嘆諷刺:語氣步步加強,具有很強的感

師說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教學程序:

師述: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師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小黑板出示):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師述:我們先來完成第一個任務,課前已經佈置大家進行了預習,所以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題目,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解答)

一、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句讀( ) (2)或不焉( ) (3)六藝經傳( )

(4) 貽( ) (5) 諛( )

二、 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請同學批改並說明理由。明確答案:

一、(1)du (2)fǒu

(3)zhuàn (4)yí (5)yú

二、(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從而,古義:跟從(他),並且……;

今義:表結果、目的的連詞。

師述:下面我請幾位同學輪流朗讀課文,比一比誰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其餘同學認真聽,準備糾正他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學生輪流朗讀,出現錯誤老師喊其他同學糾正,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情況要適當進行評價。)

學生聽錄音,糾正自己在預習中的錯誤讀法。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師述:接下來我們要完成第二個任務。

(一)若時間充分則先讓學生用6分鐘的時間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若有疑難,先做上記號。

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

師述:時間到,在剛纔的自學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麼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二)若時間緊則可省略自學的環節,直接提問:在預習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麼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學生提出的問題應儘量讓學生回答,要讓問題的正確答案從學生嘴裏說出來而不能由老師直接告訴他們。)

(三)若沒有學生質疑問難則可由老師提問,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譯講的預習情況,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適當評價。

師述:下面我要請同學輪流譯講課文,方法是:先讀原句,再點講重點字詞,最後把整句話譯講一下。

學生輪流譯講課文,若有問題,喊其他同學回答。對譯講過程中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教師要給予提醒、點撥。

師述:在已經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給大家5分鐘左右的時間自己朗讀課文,比一比哪些同學能夠把這篇文章先背誦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下課之前的幾分鐘可喊幾名學生試着背誦

第一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第二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背誦過程中出現錯誤讓其他同學更正。

或出示小黑板讓學生回答。

師者,所以 也

吾師道也, ?是故 , ,

,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 , ,如是而已。

作業佈置:

對照本節課的三個目標自己查漏補缺,確保掌握。

師說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二、教學程序:

師: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師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小黑板出示):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師:我們先來完成第一個任務,課前已經佈置大家進行了預習,所以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題目,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解答)

1、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句讀( ) 或不焉( ) 六藝經傳( )貽( ) 諛( )

2、 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答案:

1、du fǒu zhuàn yí yú

2、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從而,古義:跟從(他),並且……;今義:表結果、目的的連詞。

師:下面我請幾位同學輪流朗讀課文,比一比誰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其餘同學認真聽,準備糾正他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學生聽錄音,糾正自己在預習中的錯誤讀法。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師:接下來我們要完成第二個任務。

1、若時間充分則先讓學生用6分鐘的時間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若有疑難,先做上記號。

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

師:時間到,在剛纔的自學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麼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2、若時間緊則可省略自學的環節,直接提問:在預習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麼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學生提出的問題應儘量讓學生回答,要讓問題的正確答案從學生嘴裏說出來而不能由老師直接告訴他們。)

3、若沒有學生質疑問難則可由老師提問,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譯講的預習情況,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適當評價。

師:下面我要請同學輪流譯講課文,方法是:先讀原句,再點講重點字詞,最後把整句話譯講一下。

學生輪流譯講課文,若有問題,喊其他同學回答。對譯講過程中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教師要給予提醒、點撥。

師:在已經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給大家5分鐘左右的時間自己朗讀課文,比一比哪些同學能夠把這篇文章先背誦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作業佈置:對照本節課的三個目標自己查漏補缺,確保掌握。

教學情況反饋:

1、本節課目標明確,條理非常清楚。

2、學生活動很多,全班每個同學都回答了問題,回答問題的時間超過了35分鐘。

3、及時對學習目標進行了檢查,目標達成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