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關於八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錦集八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數學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八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錦集八篇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本課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加減》這節課是代數運算的基礎,分兩課時完成,我所設計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同 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及簡單的異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加減法運算,同時也學習過分式的基本性質, 這爲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而掌握好本節課的知識,將爲《分式的加減》第二課時以及《分式方程》的學習做好 必備的知識儲備。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會進行簡單的分式加減運算,具有一定的代數化歸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②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探索分式加減運算法則的過程,理解其算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探究的學習態度,發展學生有條理思考及代數表達能力,體會其價值。

(3)重點、難點

①重點:掌握分式的加減運算

②難點:異分母的分式加減運算及簡單的分式混合運算

二、說教法

本課我主要以“創設情景——引導探究——類比歸納——拓展延伸”爲主線,啓發和引導貫穿教學始終, 透過師生共同研究探討,體現以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練爲主線的教學過程。

三、說學法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歸納和鞏固提高”四個層次的學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第一環節:提出問題

問題 1: 甲工程隊完成一項工程需 n 天,乙工程隊要比甲隊多用 3 天才能完成這項工程,兩隊共同工作一天完 成這項工程的幾分之幾?

問題 2:20xx 年,20xx 年,20xx 年某地的森林面積(單位:公頃)分別是 S1,S2,S3,20xx 年與 20xx 年相比, 森林面積增長率提高了多少?

老師活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再共同研究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探究、發言 設計意圖:透過創設這兩個問題情境,引入分式的加減運算,既體現了分式加減運算的意義,又讓學生經 歷從實際問題建立分式模型的過程,並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環節:同分母分式相加減

想一想:(1)同分母的分數如何加減?如:2/3+5/3=(2+5)/3,:2/3—5/3=(2—5)/3; (2)思考:類比分數的加減法則,你能歸納出分式的加減法則嗎? 老師活動:鼓勵學生透過類比、探究並大膽猜想分式的加減運算法則 學生活動:分組進行討論、交流,並多舉類似例子進行類比,而後,小組發表意見,說明自己的推測。 在學生透過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礎上出示做一做: 做一做:(1)1/a+2/a=_____________ 2 (2)x /(x—2) – 4/(x—2)=___________ (3)(x+2)/(x+1) –(x—1)/(x+1)+(x—3)/(x+1)=___________ 教師透過讓學生練習“做一做”的題目,加以驗證和領悟,法則的形成打下基礎,並匯出分式加減運算法 則:同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分母不變,把分子相加減 老師活動:引入習題“做一做”,適當糾正學生的語言,並板書法則 學生活動:透過個體練習,領悟規律,再小組交流,形成法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透過類比分數運算方法,大膽猜想分式的加減法則

(二)主動探究,拓展延伸

第三環節:異分母的分式相加減 想一想:(1)異分母的分數如何相加減?如:1/2+2/3=?:1/2—2/3=?。 (2)你認爲異分母的分式應該如何加減?如:1/a+2/b=? 老師活動:提出問題,引導、啓發學生透過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類比得到異分母分式相加減的方法 學生活動:參與交流、討論、歸納異分母分式加減的方法 設計意圖:進一步鍛鍊學生的類比思想;同時透過討論解決分式的通分,使學生掌握異分母分式轉化爲同 分母分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爲下節課做好準備

(三)例題教學

第四環節:解決問題

(1)回到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 s3 ? s 2 s 2 ? s1 1 1 ? 問題一: ( ? ) s2 s1 n n ?3 問題二:

(2)例題 1:計算(課本 P81 頁) 老師活動:出示習題,巡視、引導、糾正 學生活動:自主完成

設計意圖: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異分母分式的加減運算能力

(四)隨堂練習

第五環節:鞏固深化

老師活動:巡視、引導 學生活動:個體練習、板演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是否掌握分式的加減運算方法 (五)課堂小結 第六環節:提高認識 老師活動:本節課我們學了哪些知識?在運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活動

歸納總結

(1)同分母分式加減法則

(2)簡單異分母分式的加減 設計意圖:鍛鍊學生及時總結的良好習慣和歸納能力 (六)作業佈置 第七環節:反思提煉 課本 P27 第 1、2 題 五、板書設計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次函數說課稿各位老師,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一次函數》,現在給大家說一說當初我是如何跟學生一起學習這節內容的,希望各位多加指導!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大家做一詳細介紹:

一、 說教材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4章第2節第2課時,就是課本115到116頁的內容。在許多方面與正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有着緊密聯繫,是本章中的重點。本節課安排在正比例函數的圖象與一次函數的概念之後。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一次函數圖象的畫法和一次函數的性質。它既是正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拓展,又是今後繼續學習“用函數觀點看方程(組)與不等式”的基礎,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本節教學內容還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形結合”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爲一種數學模型,一次函數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極其廣泛的應用。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理解直線y=kx+b與y=kx之間的位置關係;

2、會利用兩個合適的點畫出一次函數的圖象;

3、掌握一次函數的性質.

數學思考:

1、透過研究圖象,經歷知識的歸納、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透過一次函數的圖象總結函數的性質,體驗數形結合法的應用,培養推理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

1、透過畫函數圖象並藉助圖象研究函數的性質,體驗數與形的內在聯繫,感受函數圖象的簡潔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活動中,透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滲透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探究精神。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教學難點:由一次函數的圖象歸納得出一次函數的性質及對性質的理解。

二、說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

依據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讓教最大限度的服務與學。因此我選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自學體驗法——利用學生描點作圖經歷體驗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一步歸納總結。

目的:透過這種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目的:透過圖片和材料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抽象的知識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逐步將他們的感性認識引領到理性的思考。

2、學法指導

做爲一名合格的老師,不止侷限於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去學。本着這樣的原則,課上指導學生採用以下學習方法

1、應用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閱讀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2、指導學生觀察圖象,分析材料。培養觀察總結能力。

三、 說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活動1:觀察:

展示學生作圖作品(書P28例2),強調列表及圖象上的點的對應關係。

課前一兩分鐘對學生上交的作圖作品進行快速篩選,進量多選出一部分,課上多肯定多表揚多鼓勵。再從中選取一兩幅優秀的作品上課爲示例。

目的有四: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都具有強烈的表現自我的心理。大部分學生盼望在課上教師能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將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作圖會比平時更規範更準確;也可以說完成了變教師課上被動講爲學生課外主動學習的過程,這樣以來學生的所獲更多,印象更深;

2、課上展示學生作品本身就是對學生完成作業情況的肯定,這又恰好給予了學生足夠的成功感和榮譽感,這便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樂意學習數學,激發了學習熱情,聽課更加專心。

3、學生經歷畫圖象進而感悟它的形狀及與正比例函數圖象的異同,爲後面的發現規律作了準備。

4、令教師對學生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能更好地把握課堂。

(二)嘗試探索、體驗新知:

活動1、觀察探索:

比較兩個函數圖象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第一步;根據你的觀察結果回答問題。(書中原問題1、2、3)

目的:這樣在學生已經知道正比例函數的圖象是一條直線的基礎上,透過對應描點法來畫出了圖象,讓學生透過操作體驗感悟兩者之間的關係,問題變得直觀形象,學生們非常容易地完成平移。

第二步:在學生作出的兩條平行直線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正比例函數圖象的交點情況,引用兩點法(兩點確定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直線y=--6x+5與座標軸交點”並思考:一次函數y=--6x+5又如何作出圖象?

目的:這樣透過啓發學生視覺見到的兩點,即與座標軸的交點{(0,b),和(-b/k,0)兩點};此交點的求法(學生易從填表中的數據發現),再反之引導學生抓住這兩點畫圖象。就此題體驗一次函數圖象的兩點確定;同時也教會了學生用兩點法畫一次函數圖象。

活動2:知識再體驗:在同一直角座標系中畫出四個K值不同的一次函數圖象,並觀察分析。

目的:進一步鞏固兩點作圖法,爲探究一次函數的性質作準備。

活動3:展示“上下坡”材料,解決象限問題。(多媒體展示)

目的:讓學生觸發漫畫中“上下坡”的情景,引導思考k、b對圖象的影響——設定化抽象爲形象,化枯燥爲生動,同時學生對這種直觀的知識易接受,易理解,記憶深刻。從而突出了重點,攻破了難點。

活動4:師生互動(師生角色互換),提高拓展。(多媒體展出內容)

目的:透過這種師生互動角色轉換形式,不但能儘快烘起課堂氣憤,而且複習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對一次函數的性質理解的更透徹。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環節一】複習回顧,匯入新課

1、在本上畫一個任意三角形。

2、和同桌交流你前面學習了哪些三角形中的線段?三角形的角有怎樣的性質?

設計意圖:設計操作活動回顧舊知識,並將操作活動與學生的思維活動、語言表達有機結合,實現數學思考的內化,避免了傳統的問答式回顧、參與人數少、顧及不到各層面學生、用時較多等問題。

【環節二】猜想發現

1、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

2、你能用實驗的方法來驗證你的猜想嗎?

拼圖實驗,分兩步完成。

第一步:我先示範圖(1)的拼法,分析拼圖,發現三角形內角和;

第二步:每個學生把課前準備好的三角形紙片的兩個內角剪下,和第三個內角拼在一起。學生展示自己的拼法。

在拼角時,如果讓學生剪下三角形的內角,學生很可能會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剪下,把這個三角形分成四塊,雖然三個角拼在一起構成了平角,但從這種拼法中尋找證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方法有一定難度。於是,我採取了先示範圖(1)的拼法(即剪下三角形兩個內角的拼在第三個內角的兩旁),然後讓學生動手操作:剪下兩個角,拼在第三個角的一旁。

在本環節中,我還有一點困惑:如果在圖(1)把∠B拼在∠A的右邊,把∠C拼在∠A的左邊;或者在圖(2)中把∠B拼在中間,能找到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方法嗎?

【環節三】邏輯證明

從剛纔的操作過程中,你能發現證明的思路嗎?

小組活動流程:

1.先獨立思考;

2.組內交流你的證明思路;

3.選出小組代表發言。

設計意圖:第一,透過作平行線“搬兩個角”,運用平行線的性質和平角的定義證明。啓發學生過△ABC的頂點A作直線∥BC,指導學生寫出已知、求證、證明過程,規範證明格式;第二,在證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可以“搬兩個角”來說理。如果只“搬一個角”行嗎?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黃金分割》 ,所選用的教材爲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四章《相似圖形》第2節的內容。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七個方面闡述我的設計意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圖形》本章是對圖形全等內容的進一步拓廣與發展。學習相似圖形,離不開線段的比和比例線段,《黃金分割》將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加深同學們對比例線段和線段的比的認識,是第一節內容的延續和拓展,因此基於本節課的地位,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2、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技能目標:(1)掌握黃金分割的定義及黃金分割點的作法;(2)會進行黃金分割的有關計算。

過程方法目標:經歷黃金分割的引入及黃金分割點作法的探究過程,掌握數形結合法在數學解題中的運用。

情感態度目標:

在現實情境中體會黃金分割的文化價值,提高學生對黃金分割價值的審美能力,培養同學們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和自信心 。

3、本課重點、難點分析:

學習重點:黃金分割的定義,並能運用。(理由:核心概念是黃金分割,黃金分割點、黃金比。圍繞核心,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是十分必要的,給學生提供思考、探索、發現、創新的最大空間,可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認知黃金分割的定義及黃金分割的運用)。

學習難點:探究線段黃金分割點的作法。(對於黃金分割的作圖,可以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因爲他們所學的尺規作圖有限,不易想到,估計接受作圖時有困難,所以本節課的難點是黃金分割的作圖)。

二、學情分析: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線段的比,對比例性質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於黃金分割的理解,(由於其抽象程度較高)估計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的分析,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

三、關於教法與學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對黃金分割了解甚少,爲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我採用的

教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實驗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優化組合。

學法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設計過程中注重了“探究”、“互動”等環節,總體流程爲 “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概念---自讀探知、合作探究---師生互動、探究作圖---應用與拓展—鞏固練習等環節。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問題(2分鐘)

1、欣賞多媒體圖片 ,引入課題——黃金分割

〔設計意圖〕喚醒學生對美的感受,營造一個感受美、關注美、探究美的氛圍,搭建一個自主體驗、合作探究、自主構建的認知平臺。

二)自讀探知、合作探究(10分鐘)

1、這堂課從放手讓學生度量本課中的五角星點C到點A、點B的距離及AB間的距離,

〔設計意圖〕這樣透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計算,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自己發現AC/AB=BC/AC,形成初步概念,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線段比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2、然後小組合作,觀察、測量、計算手中的正五角星(老師課前準備好的大小不等的共四類),教師引導作有關測量(測量時儘可能精確,減少誤差)。測量結果並不相等 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並閱讀課本形成概念。

同時說明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往往要做成千上萬次實驗,以獲得一個較爲準確的數值。數學活動也是如此。可以藉助計算器幫計算,發現:

〔設計意圖〕“有意義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爲學生提供了操作、思考與交流的機會。對自讀探知的疑惑明瞭,增強合作交流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與快樂。

3、 黃金分割的定義:

在線段AB上,點C把線段AB分成兩條線段AC和BC,如果那麼稱線段AB被點C黃金分割(goldensection),點C叫做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AC與AB的比叫做黃金比.其中≈0.618.

推導黃金比值。用配方法解得比值爲≈0.618

〔設計意圖〕透過探索交流合作過程得出定義就比較容易,但對於初二的學生尚未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黃金比只要接受事實即可,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爲了爲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學習的空間,也爲提供理論依據。突出了本課的重點---黃金分割的定義。

〔設計意圖〕爲了使學生對黃金分割有一個更深的認識,透過判斷使學生了解由黃金分割可以得到什麼。並能進行有關計算,及時發現和補救教與學中的遺漏和不足。

特別提示1:一條線段有2個黃金分割點。C點靠近A端AC就是較短邊。

特別提示2:黃金比並不爲黃金分割所專有,只要任兩條線段的比值滿足這一常數,就稱這兩條線段的比爲黃金比。黃金比沒有單位。

特別提示3:必須滿足位置和數量兩個條件,才能判斷一個點是一條線段的黃金分割點。

靈活變形公式計算 較長:全=較短:較長(根據=≈0.618進行計算)(C是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AC>AB.分別能計算較長邊、較短邊、全長、比值)。

三)師生互動 探究作法 (9分鐘)

問題探究:如何作一條線段的黃金分割點?

本節難點,突破辦法:如何作長度是的線段,是突破此題的關鍵

(1)引導學生作長度爲、的線段;(2)假設AB=2,就需AC=-1;(3)理解爲什麼這樣作。

如圖,已知線段AB,按照如下方法作圖:

(1)經過點B作BD⊥AB,使BD=AB.

(2)連接AD,在DA上截取DE=DB.

(3)在AB上截取AC=AE.則點C爲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

〔設計意圖〕問題是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難點突破是基於學生能夠在數軸上作出有關的無理數,構造直角三角形算斜邊的方法可以得,引入作法是爲了提起學生探索的慾望,同時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黃金分割的認識.

活動1:請同學們仿照老師的作法畫出上圖.

活動2:探索作法的正確性.自己有困難時可以互相交流,試着證明一下以上結論.教師參與其中,共同證明,加以提示.

不失一般性(作法的正確性),設AB=2a,則 BD=DE=a

還有其他的畫法嗎?留作學生探討

〔設計意圖〕活動1鍛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進一步鞏固黃金分割點的作法.估計學生操作不規範予以矯正。活動2 透過上面給出的找黃金分割點的方法,爲不同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爲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在自己的實際證明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而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扮演着一個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

四)應用拓展(6分鐘)

1、閱讀111頁“想一想”巴臺農神廟. 分組討論,讓學生充分交流,然後得出結果:

寬與長的比是黃金比的矩形叫做黃金矩形.還有黃金三角形等(在幻燈片中簡單提及即可)

〔設計意圖〕透過巴臺農神廟介紹黃金矩形,讓學生體會其文化價值,擴展學生的知識,簡單介紹黃金三角形,同時也加深學生對黃金分割的理解。

2、再次展示另一組古今圖片,介紹黃金分割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加深對本節知識,陶冶學生情操,進一步體會黃金分割的人文價值。

五)鞏固知識,隨堂練習(8分鐘) (黃金分割點的另外作法)

練習1、任意作一條線段採用如下方法也可以得到黃金分割點:如圖,設AB是已知線線段,在AB上作正方形ABCD;取AD的中點E,連接EB;延長DA至F,使EF=EB;以線段AF爲邊作正方形AFGH.點H就是AB的黃金分割點.

你能說說這種作法的道理嗎?

〔設計意圖〕(1)讓學生掌握更多黃金分割的作法,拓展其思路,(2)進一步判斷某一點是否爲一條線段的黃金分割點,練習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六)回顧小結(4分鐘)

現在請同學們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說說看你有什麼收穫或疑惑。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內容,獲取新知的途徑等方面進行小結,給學生一個充分發揮自己個性的機會,各抒己見,體現了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七)佈置作業(1分鐘)

作業:A類113頁:習1、2 B類 113頁習 3 C類*爲媽媽策劃她應穿多高的高跟鞋合適?

〔設計意圖〕作業分層佈置,在完成達標的基礎上拓寬和加深,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和創造才能的培養。也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表現。

五、關於板書設計

體現知識之間的聯繫,有利於知識的系統化。設計板書如下:

六、教學媒體設計:

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課件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情境展示。透過展示圖片讓學生直觀感知黃金分割在建築藝術生活領域的美學價值。第二部分,知識呈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促使學生樂意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第三部分,實踐應用。目的是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數學源於生活且服務於實踐,進一步探究美、創造美,提高課堂效率。

七、關於教學評價:

本節課既注重了對雙基的評價,又注重了對學生情感態度的評價:

1、注重對學生雙基的評價。如 設計的關於黃金分割定義的判斷題;學生對比值的計算等。

2、注重對學生觀察、動手及參與能力的評價。如欣賞各種美麗的圖片並觀察特點;動手測量並計算線段的比;探討黃金分割點的作法等。

3、選擇生活中的問題評價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如幫媽媽設計高跟鞋的高度問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理念及設計思路,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1、初二數學上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_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在七年級學習了角平分線的概念和前面剛學完證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內容包括角平分線的作法、角平分線的性質及初步應用。作角的平分線是基本作圖,角平分線的性質爲證明線段或角相等開闢了新的途徑,體現了數學的簡潔美,同時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識的延續,又爲後面角平分線的判定定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數學知識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同時教材的安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知識結構合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2、初二數學上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_學生分析

剛進入八年級的學生觀察、操作、猜想能力較強,但歸納、運用數學意識的思想比較薄弱,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靈活性比較欠缺,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加強引導。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定爲:掌握角平分線的畫法及會用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解題,同時爲下節判定定理的學習打好基礎。

3、初二數學上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_教學環境分析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方便地創設、改變和探索某種數學情境,在這種情境下,透過思考和操作活動,研究數學現象的本質和發現數學規律。

4、初二數學上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_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爲:掌握角平分線的尺規作圖,理解角的平分線的性質並能初步運用。教學難點是:1、對角平分線性質定理中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的正確理解;2、對於性質定理的運用。

教學難點突破方法:(1)利用多媒體動態顯示角平分線性質的本質內容,在學生腦海中加深印象,從而對性質定理正確使用;(2)透過對比教學讓學生選擇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3)透過多媒體創設具有啓發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中進行學習。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專家評委,您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四邊形》第三節的第一課時《梯形(一)》.下面我就從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手段及方法、教學程序設計、教學評價設計這五個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認識作一個說明.

一、教學背景分析:

(一)關於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分析: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是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新版人教教材,本章的內容分爲四節:平行四邊形;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梯形;課題學習:重心.梯形這一節分爲兩課時,第一課時介紹的主要內容是梯形的相關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及應用;第二課時介紹的主要內容是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及其應用.在本節學習過程中滲透了數學轉化思想和數學建模思想.本節課透過對梯形相關概念及性質的學習,尤其重點研究了等腰梯形的性質和應用,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新知,還幫助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及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相關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四邊形知識點及研究方法系統化,還爲繼續學習等腰梯形的判定等知識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學生情況分析:日壇中學是一所市級示範校,學生的基礎較好,求知慾強,思維活躍,有較好的動手操作能力,八年級的學生能夠較爲有條理的思考.學生在小學時初步學習了梯形的定義,認識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會求梯形面積.透過本章前面兩節的學習,學生對於研究四邊形的基本思路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對梯形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間的內在聯繫認識還需提高,因此這也成爲這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⑴探索並掌握梯形的相關概念⑵瞭解等腰梯形的性質⑶能夠運用梯形有關概念和性質進行證明和計算

⑷探索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如何正確添加輔助線

2.思維與方法:⑴在探索相關概念、性質的過程中,經歷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幾何直覺⑵透過梯形與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之間的動態轉化,使學生認識知識間的內在聯繫.⑶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⑴在探索、應用過程中感受數學美⑵在證明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以及不畏困難的鑽研精神⑶使學生形成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等腰梯形的性質及其應用.難點:是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透過添加適當的輔助線,將梯形問題轉化爲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問題來解決富有趣味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環節設定、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在課堂上師生雙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多角度的教學評價設計,都將爲明確體現本節課重點、突破難點服務.

三、教學手段及方法:

(一)教學媒體設計:本節課注重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特別是幾何畫板的運用,更加直觀的展示圖形的運動變化過程,向學生提供了一個數學實驗的平臺,使學生清晰的感受數學之美,幾何之妙.把現代資訊技術作爲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願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爲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發自內心的願意和老師一起探究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方法,我採用了啓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老師的引領關注下,學生能夠適時適量的`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體結構上力求突出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猜想、論證、小結等環節,這也正是數學發現的過程,並且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結合起來.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課堂結構設計

下面我給大家一個三角形,你能將三角形變成一個梯形嗎?學生可能會說切掉一個角,這時教師用幾何畫板進行演示(如圖),並詢問“這樣切行不行?”,學生會說不行,“那應該怎樣切?”必須使上下底平行.還有沒有其他方法?下面我們一起看屏幕,(用幾何畫板演示)平移一般三角形一邊得到的是一個梯形;如果給一個等腰三角形,用同樣方法平移一腰得到什麼圖形?等腰梯形.它的特點是什麼,兩腰相等,從而得到等腰梯形定義;如果給的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又會得到什麼圖形呢?直角梯形,它的特點是有一個角是直角,從而得到直角梯形定義.上述探究過程,即動態演示了梯形的形成過程,還使學生明確梯形可由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構成,從而爲後面學習添加輔助線解決相關問題埋下伏筆.

第二階段:探究新知階段

1.觀察與實驗:在掌握上述概念的基礎上,下面我們主要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質.讓學生拿出一張事先準備好的矩形紙片,提出問題:你能用一剪刀剪出一個等腰梯形嗎?透過探究學生將這樣摺疊,剪裁.學生在剪裁的過程中會發現: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點的連線;同時還會發現等腰梯形邊、角之間的一些數量關係.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1: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透過對本章前兩節的學習,學生對研究四邊形性質的程序較爲熟悉,知道從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對稱性這幾方面入手.透過觀察等腰梯形,猜想其對角線間的數量關係,學生會說相等,教師用幾何畫板進行驗證,發現剛剛的猜想是正確的.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2: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在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時,學生容易遺漏其對稱性,在這裏要着重強調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2.探索與證明:命題1、2是我們經過實驗歸納的猜想結果,爲了使學生認識知識之間的聯繫以及培養學生的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要對兩個性質進行論證.雖然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命題證明,但掌握得並不熟練,因此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轉化爲符號語言.

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

已知: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證:∠B=∠C;∠A=∠D.

下面是學生活動,剛纔經過三角形邊的平移生成了梯形,那麼反過來也可以將梯形轉化爲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問題解決.由學生總結出證明等腰梯形的命題1的添加輔助線的2種方法:平移腰、作高.之後教師帶領學生完成這個命題的證明過程,從而得到等腰梯形性質1.

證:方法一(平移腰)過點D作DE∥AB交BC於E,

∵AD∥BC,∴四邊形ABED是平行四邊形.∴DE=AB,∠B=∠DEC.

∵AB=DC,∴DE=DC.∴∠C=∠DEC.∴∠B=∠C.∴∠A=∠D.

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已知: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AB=CD,連接AC、BD.求證:AC=BD.

在證明了性質1後,可以直接將其作爲結論應用於命題2的證明,只需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即可.證明過程由學生獨立完成.從而得到等腰梯形性質2.

證:∵AD∥BC,AB=CD,∴∠ABC=∠DCB.在△ABC和△DBC中

AB=CD,

∠ABC=∠DCB,

BC=BC, ∴△ABC≌△DBC(SAS).∴AC=BD.

等腰梯形性質2: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

其應用格式爲:∵AD∥BC,AB=CD,∴AC=BD.

等腰梯形的性質,爲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的方法.

第三階段:例題與練習

(一)例題

例1、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B=CD,AD=4,BC=12,∠C=60°,求AB的長.

本道例題的設計目的是爲了讓學生進一步探究解決梯形問題的方法,並練習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解題,從而進一步掌握本節課新知,體會其簡潔性.

首先讓學生仔細審題,接着引導學生分析:求AB的長要把它放在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中解決,再結合已知中∠C=60°的條件,可以利用等邊三角形、或有一個角是60°的直角三角形的相關結論解題.下面是學生活動,由學生自行寫出解題過程,再請學生代表進行展示,教師規範格式.

解:方法一(平移腰)過點D作DE∥AB交BC於E,∵AD∥BC,∴四邊形ABED是平行四邊形.

∴AD=BE=4.∴EC=BC-BE=8.∵AB=CD,∴DE=DC.∴∠C=60°.∴EC=DE=DE=8.∴AB=8.

方法二(延腰)延長BA、CD交於點E,∵AD∥BC,AB=CD,∠C=60°,∴∠B=∠C=60°

∴Rt△ABE≌Rt△DFC(HL).∴BE=FC.∴2CF=BC-EF=12-4=8.

∴CF=4.∵∠C=60°,∴∠CDF=30°.在Rt△DFC中,DC=2CF=8.∴AB=8.

(二)練習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o,∠C=80o,AD=5cm,BC=8cm,則DC=.

2.直角梯形的高是6cm,有一個角是30o,則這個梯形的兩腰分別是和.

在例題之後我配備了兩道填空題作爲課堂練習,由學生獨立完成,在學生解題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其將數學語言轉化爲圖形語言的能力.透過這兩道題目的練習,使學生體會梯形輔助線的添加不僅侷限於等腰梯形,還適用於任意梯形,進一步熟練梯形性質在解題過程中的應用.

第四階段:歸納小結、回顧反思例題和練習之後,師生共同對本節課進行教學總結.

知識與能力:1.梯形的定義: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質:⑴邊: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兩腰相等⑵角: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⑶對角線:等腰梯形對角線相等⑷對稱性: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點的連線

3.解決梯形問題中添加輔助線的方法(教師用幾何畫板演示,使學生更加直觀生動地認識輔助線添加的作用):

⑴平移腰:作梯形一腰的平行線,可以把梯形分爲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

⑵延長兩腰交於一點:延長兩腰可將梯形問題轉化爲三角形問題

⑶作高:作底邊的兩條高可以構造直角三角形

這幾種輔助線只是解決梯形問題方法中的一部分,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將陸續介紹其他的添加方法.

思維與方法: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進一步認識體驗數學建模思想、轉化思想等數學思想方法,並在解題過程中提高了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增強了幾何直覺.透過對本節課學習的回顧小結,可以使學生的知識體系系統化,有助於學生數學學習方法和習慣的養成,有利於日後學習.

第五階段:課後鞏固練習最後從不同層次佈置了3項作業:1.看書:P117——118.(目的:讓學生養成複習的好習慣).

五、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對學生的評價是多角度的,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學習積極性、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素養、克服困難的鑽研精神等多方面對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課後透過作業練習將這種評價延續.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程度發現閃光點,及時予以肯定,同時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與指導和幫助,從而爲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有效手段.同伴間的互動可以使學生虛心求學、互相促進.以上是我對《梯形(一)》這節課的一些設想,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圖形的平移與旋轉的第一節《生活中的平移》。學生在前面已學習了軸對稱及軸對稱圖形,在此基礎上還將學習生活中的旋轉與旋轉設計圖案等內容。同軸對稱一樣,平移也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是現實世界運動變化的最簡捷的形式之一,它不僅是探索圖形變換的一些性質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以及進行數學交流的重要工具。爲綜合運用幾種變換(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等)進行圖案設計打下基礎。《生活中的平移》對圖形變換的學習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以及新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透過具體實例認識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內涵,理解平移前後兩個圖形對應點連線平行且相等,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角相等的性質。

能力目標:

透過探究歸納平移的定義,特徵,性質,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經歷觀察,分析,操作,欣賞以及抽象,概括等過程,經歷探索圖形平移基本性質的過程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增強審美意識.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平移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它不僅是探索圖形變換的一些性質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以及進行數學交流的重要工具。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質,認識平移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是學習本節內容的重點。

平移特徵的獲得過程,教科書中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對於這個特徵,不是要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探究歸納能力,對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課的難點是平移特徵的探索及理解。

上面是對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的分析,接下來我將說說學情:

二、說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學習了軸對稱及軸對稱圖形,對圖形的變換已經有了瞭解,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

2.八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變化和提高,自學能力較強,透過類比學習加快知識的學習。

下面爲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說教法與學法

基於教材特點與學生情況的分析,爲有效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制定教法、學法如下:

1.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原則,在爲學生創造大量實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交流、討論、類比、歸納、學習。

2.借用多媒體課件與實物輔助教學,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既滿足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探索慾望,又排除學生許學習幾何方法的缺乏,和學無所用的顧慮,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愉快與進步。

四、說教學過程

課堂結構:(一)創景引趣 (二)探究歸納 (三)反饋練習 (四)實際運用 (五)感情點滴 (六)佈置作業六個部分.

(一)創景引趣

課開始,我先由學生很熟悉的生活經歷引入,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開始學習。如問同學們,你們小時候去過遊樂園嗎,在遊樂園中你們玩過哪些遊樂項目,在玩這些遊樂項目時你們想過什麼,你們想過它裏面蘊含着數學知識嗎?現在,我就展示幾幅畫面,讓大家在重溫美好童年生活的同時,找一找這些項目中,哪些項目的運動形式是一樣的 (課件展示),觀看遊樂園內的一些項目,如:旋轉木馬、盪鞦韆、小火車、滑梯等等,引導學生髮現這些項目有什麼特徵,從而引出本節課研究內容:生活中的平移。

(二)探究歸納

在引入的基礎上,探索新知,出示課件觀看幾個運動的圖片,如:手扶電梯上的人,纜車沿索道緩緩上山或下山,傳送帶上的商品,大廈裏的電梯,轆轤上的水桶。

分小組討論以上幾種運動現象有什麼共同特點,鼓勵學生敢於在小組,班上交流自己的見解和探索的規律,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昇華,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創新能力。透過觀察生活實例,讓學生對平移運動形成直觀上的初步認識。同時,透過兩個問題的提出,幫助學生理解平移運動不會改變物體的大小,形狀以及在平移過程中,物體上的每個部位都沿相同方向移動了相同的距離。透過課件演示以及讓學生親自參與,既使學生理解了平移運動的兩大要素是方向和距離,也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藉助於課件動態演示,有力啓發學生,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思維逐步展開,從而突破了學生學習的難點。爲達到本課教學目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課件將圖形的平移運動分解爲點,線,面的平移運動,利用不同顏色區分讓學生能清晰而準確地找出對應點,對應線段及對應角, 把平移的性質設計成了四個問題,深刻理解平移的性質,並能全面地對平移的性質進行概括。使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三)反饋練習

學生對所學知識是否掌握了呢 爲了檢測學生對本課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一步加強知識的應用訓練,我設計了三組題目。第一組題走進知識平臺;第二組題跨入知識階梯;第三組題攀登知識高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針對解答情況,採取措施及時彌補和調整。

(四)知識拓展

爲了活躍課堂氣氛,增強知識的趣味性和綜合性,讓學生舉生活中平移實例。由學生在格紙上平移圖形和動手在電腦上再現平移過程,再次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透過走進生活的圖片欣賞引出下一節內容,並進一步使學生認識:數學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這就將枯燥的數學問題賦予有趣的實際背景使內容更符合學生的特點,既激發了學生興趣,又輕鬆愉悅地應用了本節課所學知識。使解決數學問題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包括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五)及時總結

可以從知識獲得途徑,結論,應用,數學思想方法等幾個方面展開,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主歸納完成。如“我發現了什麼……我學會了什麼……我能解決什麼……”等,這樣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分析和小結能力.

(六)佈置作業

結合學生實際水平,準備佈置兩部分作業,一部分是必作題體現新課標下落實“學有價值的數學”,達到“人人都能獲得必需數學”,另一部分是選做題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將採用重點式的板書。重點式的板書將教材內容中最關鍵的知識加以概括、歸納,列成條文,按一定順序板書,這種板書,條理清楚,重點一目瞭然。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中到處都能碰到和數學有關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去書店買課外書,看看在那裏會碰到什麼數學問題

【利用買書這一情境匯入新課,可以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實際這一原則。利用學生身邊的事情或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創設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主題圖。

第一步,讓學生看圖並說說從圖上知道了什麼。

第二步,讓學生根據圖上的條件提數學問題。

第三步,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汪汪樂園》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這一環節體現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和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

2.探討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算法,試算28+4=( )。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思考同一個問題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同。對同一個問題,有的學生可能已經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很快就能得出結論,而有的學生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思考。所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定要給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在後來的分組交流或全班交流時,他們纔會勇於表現自己,樂於表現自己,積極地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

(2)分4人小組交流算法,要求組長統計算法。在全班評選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組。

【進行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3)全班學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數小棒,先擺28根,再擺4根,然後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邊加,一邊數,數出最後的結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算法四:列豎式:

學生已經學會了列豎式計算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有的學生已經有了列豎式計算進位加法的知識儲備,所以當學生提出可以列豎式計算時,教師就先讓學生試着列豎式計算,自己講解計算方法,然後再強調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

(4)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分組進行交流,並說明自己選這種算法的原因。

【透過學生比較,選算法,分組交流,使他們明白選擇算法是爲了計算更快速、更準確,增強學生的優化計算方法的意識。】

三、練習試一試。

1.你想買哪兩本書,需要多少錢?

先請學生獨立做題,然後全班交流計算方法和計算結果。

【讓學生帶着自己的主觀意願去做題,學生的興趣會更濃,全班交流時也會很積極地參與發言。】

2.有30元錢,可以買哪些書?

學生獨立思考、做題;分4人小組交流,組長統計計算方法,評選出每個小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計算方法。

四、自由練習。

師:你今年多少歲?算一算再過16年你多少歲?

你媽媽今年多少歲?再過8年多少歲?

你爸爸今年多少歲?再過7年多少歲?

(1)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2)分4人小組交流計算結果。

【以學生及其父母的年齡爲材料進行練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地參與練習與討論。】

五、小結。

師:同學們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數學問題,試着去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可以存入問題銀行以後再解決【再次說明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數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

六、學生自評。

要學生說一說自己這節課表現得怎麼樣?如果好,好在哪裏?如果不好,以後打算怎麼做?

【透過學生自評,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動腦,踊躍發言,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