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1

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後讓孩子們倒出自己的學具,試着把自己認爲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讓孩子瞭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着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說說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着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具象的感知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並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一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一、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課堂始終。

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我的開頭便是創設了一個聖誕老人送禮物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在課堂的練習部分也加上了一個情境的延續部分,把學生反覆練習摸以及到紙上找圖形的活動變得豐富生動了,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組織了課堂紀律。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實踐中不斷的發現,不斷的獲得知識。

在低年級教學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便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分類,按照規則,想怎麼分就怎麼分,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只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就應當給予肯定與鼓勵。再有,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說一說,捏一捏透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動手操作的時候發現這些物體的特點,並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認識了這四種物體後,教師讓學生舉例子,讓學生在生活找這些物體的影子,然後呢,拿出你喜歡的物體隨意的玩,也是和他們最熟悉的玩具聯繫在一起,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而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加入了讓學生看精美建築的圖片,孩子們情緒高漲,他們不僅從建築中感受到了所學物體的美,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

這堂課準備還算較充分,課堂設計也符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整堂課學習氛圍濃,我和我的學生們都感到很輕鬆愉快。課後我仔細回味,這堂課的目標是達到了,但學覺得對教材資源的挖掘不夠深,還應注意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識點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統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但實際不能歸入那些圖形中,如像“ ”這樣的圖形與長方體應區別開來,“ ”這樣的圖形應與圓柱區別開來,“ ”應與球區分開來。還有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會誤認爲是正方體,而它實際屬長方體,應讓孩子對照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各自特點,這樣很容易就分辯出來了。

這一節課是孩子們初步接觸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下一課時便是讓學生們探索從立體中抽象出簡單的平面圖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將由“三棱錐”立體圖形中抽象出來。看來在認識立體圖形時,還應補充認識“三棱錐”知道它也是一種立體圖形,爲後面認識平面圖形“三角形”作好充分準備。

思量之後,我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時,開課提出疑難以解決上堂課的遺留問題,彌補所欠缺的知識,進一步完善孩子對簡單的立體圖形的認識,併爲本堂課的“認識簡單的平面圖形”作爲鋪墊。這個開課讓孩子們感受到探索知識的樂趣,培養了孩子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以及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2

《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開始。主要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認識常見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知道它們的名稱,並且能夠辯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上完《認識物體和圖形》,細細回顧,有成功之處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令人滿意的是:

一、準備充分,達到預期效果

小學一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立體圖形,並從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裏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形。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實物各1個,還有各種形狀的立體學具模型1袋。由於準備充分,這堂課學生很感興趣,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二、精心設計活動,充分感知

好的數學活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形成各種形狀的比較,能夠辯別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充分感知其特徵。所以,我在設計活動時,重點放在讓學生感受這些物體的形狀,我設計了幾個不同層次的活動。

1、看一看,摸一摸實物,並且在小組內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對物體形狀的感受。

2、閉眼想這四種物體的樣子

3、拿到各種形狀的物體後,閉眼摸出它的形狀。

4、閉眼摸實物後,說出其形狀(2人遊戲)。

5、小老師說某形狀的名稱,學生摸出相應的實物(4人“瞎子摸魚”的遊戲)。

有學生單獨的活動,也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活動,還有教師與學生的活動。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不足之處:

首先,這一節課是孩子們初步接觸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下一課時便是讓學生們探索從立體中抽象出簡單的平面圖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將由“三棱錐”立體圖形中抽象出來。看來在認識立體圖形時,還應補充認識“三棱錐”知道它也是一種立體圖形,爲後面認識平面圖形“三角形”作好充分準備。

其次,組織教學有待大大加強。這樣的活動課,組織教學確實是比較難抓一點,尤其是物體不一樣,現在的小孩都是獨生子女,都比較自私,都想選自己喜歡的好的物體,那更應該多教育,讓他們從小懂得互相謙讓,是一種美德。另外,學具不是玩具,平時用學具時就要教育學生,要讓學生養成輕拿輕放的習慣,這樣老師就不用大聲頻繁地進行組織教學了,從而,可以多出大量的教學時間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落到實處,不是走過場。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3

1、整節課透過設計一些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

2、在分類過程中,各小組的學生都把自己帶來的物體先集中再分類,他們合作定標準,合作分類,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他們按大小、形狀、顏色的不同標準給物體分類,體現了分類的多樣性。

3、透過讓學生用眼觀察,用手觸摸,動口說一說,多感官的參與,充分鍛鍊學生觀察、表達、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有關的數學知識。

4、讓學生摸自己喜歡的物體,搭自己熟悉的東西,這些都充分地尊重了學生的自主選擇,給學生的`創造性發揮提供了很好的空間和時間。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4

本單元包括兩部分內容: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和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初步認識。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基本是立體圖形,而對平面圖形的感知比較少,將立體圖形的認識編排在平面圖形之前,可以藉助學生日常已有的圖形經驗以及對物體的操作活動幫助學生感知幾何形體的特徵,建立清晰的表象。

由於學生剛接觸幾何圖形方面的知識,所以只要求學生能辨認不同的平面圖形就可以了。考慮到學生已經能夠辨認立體圖形和初步感知立體圖形的特徵,分利用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來引入平面圖形,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在向學生滲透面構成體的關係的同時,也幫助學生感受知識轉化和形成的過程。

我在完成練習五第5題時,覺得在用球是否能畫出圓這一問題上存在爭論。從理論上講是可行,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着很大的難度。不過在實際教學中用硬紙板把球緊緊地包裹起來,形成一個圓柱豎在桌子上,然後沿着這個圓柱的底的邊緣畫出圓。這種方法成功地運用了轉化的思想,巧妙地將用球畫圓轉化爲用圓柱畫圓,對變換思路、解決問題頗具啓發。

在教學中我還注意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強調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將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蘊含在活動中,透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能力。例如,可以讓學生觀察身邊的物體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哪些物體的形狀相同,等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形成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例如,讓學生透過滾一滾、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畫一畫等活動,充分感知各種圖形的特徵。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與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5

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首先讓學生把手中不同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物體,分別在白紙上沿四周畫出一個圖形來,畫後教師提出問題:你畫的圖形和你手中拿的物體一樣嗎?有什麼不同?並讓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討論前教師提出明確要求:

1.仔細觀察你有什麼發現?

2.在小組中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這樣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教師再巡視,瞭解每組學生討論的情況,然後讓每組中有代表性的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透過小組討論,他們對兩種圖形爲什麼不同,有什麼區別這一問題多少有了一些認識和見解.加上小組其他同學的意見,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就不會出現不會說的現象.而且這個問題是在小組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結論,儘管有的不是十分的準確,可比起老師的講解效果要好.這樣透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找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區別,從感性上認識到平面圖形是立體圖形的一個面,對平面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

然後再具體認識平面圖形,老師又在黑板上分別畫出一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並讓小組中的每個同學拿一種圖形,把他們四人所畫的圖形分成四種,然後讓小組中的同學互相看看都拿對了嗎?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不僅自己動腦想、動手做,同時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加深了對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認識.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6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爲一年級的小學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他們採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爲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並以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裏,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裏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弄。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後讓孩子們倒出自己的學具,試着把自己認爲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讓孩子瞭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着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說說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着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具象的感知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並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一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這堂課準備還算較充分,課堂設計也符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整堂課學習氛圍濃,我和我的學生們都感到很輕鬆愉快。課後我仔細回味,這堂課的目標是達到了,但學覺得對教材資源的挖掘不夠深,還應注意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識點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統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但實際不能歸入那些圖形中,如像“ ”這樣的圖形與長方體應區別開來,“”這樣的圖形應與圓柱區別開來,“ ”應與球區分開來。還有一種特殊的長方體,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會誤認爲是正方體,而它實際屬長方體,應讓孩子對照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各自特點,這樣很容易就分辯出來了。

這一節課是孩子們初步接觸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下一課時便是讓學生們探索從立體中抽象出簡單的平面圖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將由“三棱錐”立體圖形中抽象出來。看來在認識立體圖形時,還應補充認識“三棱錐”知道它也是一種立體圖形,爲後面認識平面圖形“三角形”作好充分準備。

思量之後,我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時,開課提出疑難以解決上堂課的遺留問題,彌補所欠缺的知識,進一步完善孩子對簡單的立體圖形的認識,併爲本堂課的“認識簡單的平面圖形”作爲鋪墊。這個開課讓孩子們感受到探索知識的樂趣,培養了孩子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以及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