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高考作文最熱點素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最熱點素材,歡迎大家分享。

高考作文最熱點素材

高考作文最熱點素材 篇1

4月23日,復旦大學經過專家考試和校招生領導小組討論,把38歲的蔡偉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擬錄取名單,導師爲古文字學泰斗裘錫圭先生。38歲讀博士並不稀罕,稀罕的是蔡偉只有高中學歷,下崗十餘年———8個月前,他還在遼寧錦州蹬三輪養家餬口,從未想過,人生最大的折即將到來。

這必然會是一則充滿勵志色彩的佳話,構成佳話的各種反差元素都有:比如高中學歷、下崗工、蹬三輪、博士生、復旦大學、古文字學泰斗。不過,佳話的生命力不在於傳誦,而在於透過它,窺見這個社會的鏡像。從這個意義而言,三輪車伕獲讀博士,更像是一張豐富的社會試紙。

首先,它檢驗了人心的接受度和開放度。放眼百年大學史,破格錄取並不罕見,比如,連高中文憑都沒有的何其芳,被北大考察後破格錄取,終成一代著名詩人;歷史學家吳晗,在考試中數學是零分,仍被清華破格錄取。但在當下,破格卻是頗爲敏感的事情,公衆狐疑且詬責。

其次,它檢驗了大學的自主權和獨立性。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學破格彷彿是尋常事,除了學生被破格錄取,老師也被破格任教,比如,梁漱溟沒考取大學,不妨礙他當上北大哲學系教師,拍板者是校長蔡元培;沈從文更是連小學都沒畢業,卻執掌中國公學的教席,拍板者是校長鬍適。一無學位、二無論著的陳寅恪名列清華四大國學導師,成爲教授中的教授,也與清華破格有關。那個時代的大學之所以佳話頻出,正在於大學比較具有獨立性,具有自主權,不爲權力所左右。或許可以說,一個不敢破格的大學不會是好大學。

再次,它檢驗了招錄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沒有公平、公開、公正,佳話便可能是假話,是欺世盜名。

最後,它檢驗了整個社會的溫度和這個時代的厚度。有深入的研究並發表獨立客觀的觀點,纔是最神聖的。在這個逐利時代,還有多少人置名利如糞土?還有多少博士拒絕鬻智幹祿?還有多少做學問的人在追求獨立思考、觀點客觀?實際上,學人的`浮躁、大學的功利化與整個社會的躁動息息相關、互爲影響,如果一個學人汲汲於譁衆取寵,如果這個社會沒有一些願坐冷板凳的人,而是充滿着喧譁與騷動,註定是貧血的,也是缺鈣的。

積微言細,自就鴻文———從細微處積累,努力奮進,最終取得大成就,這是蔡偉的自勉。但我們不止把其當作一則佳話,而應該透過這個佳話,來檢驗人心、檢驗制度,檢驗時代體溫,從而讓類似的破格多一點,讓陳舊的羈絆少一點;讓大學的獨立自主多一點,讓暗箱操作少一點;讓這個社會的沉潛多一點,躁動少一點。

高考作文最熱點素材 篇2

一、作文素材

讓“工匠精神”照亮“中國品牌”,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衆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二、構思點撥

1、工匠精神

所謂工匠精神,既是一種做事的態度,也是一種從業的追求;既是對自我的期許,也是對他人的承諾;既是一種職業的操守,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堪稱工匠者,必有對事業的沉靜與專注,必有對細節的關注和對品質的追求。他們細心打磨,不至極致必不輕付於人。他們承繼傳統而不泥古,融會貫通推陳出新。他們誠信重諾,視質量品牌爲生命而決不妥協姑且。他們摒棄浮躁,沉潛於事滴水穿石,有事業心而無功利心。

作爲一種文化基因和精神傳承,工匠精神爲各行各業所必需。小到技術研發、車間生產、服務提升等微觀領域質量水平的提升,大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體經濟振興、創新驅動等宏觀戰略的實施,都離不了工匠精神的支撐。

2、“中國形象”、“中國品牌”

單個工匠力量雖微,但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來厚植工匠文化,崇尚工匠精神,都以工匠精神來打造產品和企業的品牌,逐漸涌現出衆多的“中國工匠”和富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就能打造出響噹噹的“中國品牌”,塑造出光燦燦的“中國形象”。

質量之魂,存於匠心。近年來,我們逐漸認識到,中國製造亟待匠心迴歸,亟待工匠精神的注入和加持,以重振市場信心,培樹國際形象,築就“中國品牌”。

弘揚工匠精神,既靠思想自覺,也靠文化涵養;既靠政策的激勵,也靠環境的營造。既需要樹立技能寶貴、勞動光榮的企業治理理念並注重產業工人素質的提升,也需要形成尊重工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和制度、經濟環境,樹立技能寶貴、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既要建立體現人才和創新要素價值的激勵機制,也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

工匠精神是中國經濟迎接質量時代和步入轉型升級攻堅期的需要。讓我們高揚工匠精神,照亮質量時代之前程。

高考作文最熱點素材 篇3

在教育部一再重申要重視“大學語文”課之後,國內許多高校紛紛開始了行動。但無論是將其設立爲除中文系以外本科生的必修課,還是一些大學老師將其作爲教育科研的大課題,不可否認,在如今的大學課堂裏,“大學語文”課依然處於邊緣地帶。透視這門課程所面臨的尷尬,其實是爲實現其所承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使命。

上過大學語文課的,都會對一個場景頗爲熟悉——偌大的階梯教室中坐滿了學生,有的玩手機,有的竊竊私語,向前望去,“遙遠”的講臺上有個單薄的身影,無論是講《詩經》、還是談魯迅,好像總是讓人“聽不太清”。

雖然自1978年恢復高考後,大學語文課即被重新提上日程,但近四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大學語文課經常會淹沒在其他更“有用”的課程之中。到如今,大學語文課依然處於邊緣地帶。

是“大學語文”,還是“高四語文”?

大班教學意味着師生互動較少、課堂紀律較差,老師只能選擇簡單地灌輸知識。這樣的課堂難以形成浸入式的教學體驗,無法將學生帶入所講內容所蘊含的文學與文化中,不僅不能提升學生們的學習和參與興趣,更無法使他們對母語文化有超出知識層面的理解與體會。

審美教育是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但目前的大學課堂,難以營造飽含美好情感的氛圍,而資訊碎片化的網絡時代,學生們的審美感知力和鑑賞力日漸鈍化。長此以往,大學語文的課堂越來越知識化,慢慢會成爲所謂的“高四語文”。

早在2004年全國大學語文年會中就提出,大學語文的素質教育具體落實在人文素質教育層面,即貫徹人文精神、培養人文態度、貫穿人文內涵。然而,大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內容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佳作,情感真摯、主題積極向上,但內容能否有效傳遞卻受限於師資、教學方式和授課模式。

大班教學中的學生大多來自不同專業,有着不同的生活經歷和學科背景,而階梯教室中的教學根本無法做到因材施教。那麼,在此環境下,要求大學語文的教師僅透過對經典作品的闡釋,很難實現帶領不同背景的學生體會人文內涵、培養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價值取向的目標。

逆勢突圍,是解決大學語文課程難題的必然出路。筆者認爲,調整高校課程設定,繼續提高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視,加強課程的師資力量建設是逆勢突圍的基礎。不僅從戰略上也從現實實踐中關注大學語文課堂,不僅從硬件設施也從教學理念、課程價值方面保證大學語文課程的科學化教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語文課程的“階梯教室之痛”。

而在既有環境下,尋求內容設定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是大學語文突圍的一個角度。如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將本科生培養方案中的“大學漢語”課程由全校共同必修課程調整爲學生自主選修課程,頒佈之初雖引發爭議,然而細究會發現,原來2學分的大學語文擴增爲10學分的人文素養課,包括原著經典閱讀、公共藝術教育等多門課程,學生可根據興趣和水平選擇課程。南開大學從2008年起,每年招收“語文高等教育”博士生,加強對大學母語教育的理論探索。

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不管在階梯教室,還是圍爐而坐,大學語文課的真正價值,應是挖掘學生內心的那把人文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