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錦集8篇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錦集8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千米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第7、8頁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釐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並且初步瞭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爲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建立千米的觀念,在建立千米觀念的基礎上去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的關鍵是儘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加學生對千米的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並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2、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

3、情感目標:透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在探索和合作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本節課的課時安排爲1課時

二、說教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爲此我分析了學生的狀況。由於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釐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經驗,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來看,準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於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麼大的一個長度觀念,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入,必將導致重量單位使用不合適,以及估計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錯誤。介於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採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繫。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說學法

教師要成爲善教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因爲方法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同教法一樣,學法指導也必須根據學生特點與學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在分組實驗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會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時,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一) 複習匯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長?

2、出示米尺,讓學生說說米尺的作用。

3、當我們測量數學課本的寬,鉛筆盒的厚度時,是不是還用米來測量?當米尺測量這些物體顯得太長時,我們是引入了分米、釐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這些單位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4、 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梧埏鎮中心小學到溫州動物園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當測量路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現在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這種匯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 透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慾望, 並瞭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二) 新課教學

1、認識千米

(1)認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捲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後每10米移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瞭解幾十米,舉例說說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0米?

(2)認識100米。透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後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說說從哪裏到哪裏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幾天體育老師已經利用體育課組織學生繞操場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須跑完,跑慢沒關係。學生先說說賽跑的感受,然後告訴學生跑道爲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書千米、米關係),千米有時也叫公里。

(聯繫生活實際,透過親身體驗,跑完艱苦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久遠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5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釐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與同桌商量一下。

計算:3千米=( )米

學生計算結果,然後說說是怎樣想的。

再練習:2千米500米=( )米

6 千米 30米=( )米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應聘小學數學教師的××號考生,今天說課的篇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研究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和了解了周長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好這一內容將爲今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其他圖形的周長以及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本節知識的教育對象時小學三年級學生,三年級是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過渡,學生要接受知識的變化和思維方式的變化。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學習了長、正方形的特徵,知道了它們都有四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又知道了長、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教學目標

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使學生理解“周長”的概念,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創設情景,培養學生刻苦鑽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四)說教學重點

由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周長的概念有了認識,並且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因此我認爲本節課的重點應爲會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以此來提高他們的概括抽象能力,並會熟練應用公式去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五)說教學難點

因爲小學生的思維和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將知識用於實踐的能力還遠遠不夠,因此我把教學難點定爲,讓他們應用所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去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爲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根據讀講精煉教學法的理念將運用以下教學策略:

1、情景教學法,三年級學生已經對周長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我先透過問題情境的方式引出問題,即讓他們考慮長方形和正方形花壇的周長如何計算的問題,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建構過程中來,所以我打算運用情景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識。

3、充分運用課件、學具的輔助作用。

三、說學法

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的參與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理解、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我將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學習、動手操作和小組交流彙報的活動,總結推匯出計算公式,從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爲了實現本機可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按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景,複習匯入

學生已經在二年級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且在上一節的內容學習中也掌握了周長的概念,因此我創設“學校有兩個花壇,小明想知道這個長方形花壇和正方形花壇的周長,誰來幫幫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的用已學知識來思考所給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將舊知與新知達到很好的銜接,並且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比如學生會想到用繩子去圍的方式;會想到用尺子量邊長的方式,透過複習匯入的方式,既回憶了舊知,有開拓了思維,從而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知識的建構中。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爲了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我設計了自主學習、獨立嘗試、小組交流、總結歸納等環節,讓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已有認知,思考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並且透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讓他們的思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透過自主探究,學生會得出幾種不同的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可能會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學生可能會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根據學生列出的式子,我會讓他們透過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學生討論後,我出示課件,總結學生討論的結果,課件內容如下:

長×2+寬×2=長方形周長

長+寬+長+寬=長方形周長

(長+寬)×2=長方形周長

在此基礎上,反問學生: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有了長方形做鋪墊,請學生說出剛纔所展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文字表示,學生可能會說出如下的計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邊長+邊長+邊長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邊長)×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學生透過總結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養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變化過程,又爲進一步揭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做了鋪墊,有利於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並且達到教學目標。

(三)隨堂練習,鞏固新知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繫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在本節課中的練習安排中,我既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鞏固,讓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的“做一做”,並選定幾名同學去黑板板演來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我還安排了與實際問題相關的題目,目的是加強他們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呢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課堂小結

爲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理解,形成一個系統的思路,對前面的探索過程加以梳理,引導學生說出: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他的長和寬,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他的邊長。設計的目的是不僅讓學生掌握公式,還要讓他們明白與問題的聯繫,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請學生回憶本堂課所學內容,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以明確本節課的重點,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領導:你們辛苦了!我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樹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設計、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簡要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教學內容:

《小樹有多少棵》這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2、3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也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爲第四單元、第六單元學習筆算乘除法打基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透過口算訓練,既能培養學生迅速的口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注意、記憶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學習筆算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透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已經能熟練掌握一位數乘一位數的表內乘法,能運用已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對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着濃厚的興趣。

教學目標:

⑴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⑵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教學難點:

發現規律,將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遷移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學法:

爲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發現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個“發現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開思維,發現方法,發現規律,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2.練習法,練習在數學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本節課在新課後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透過一系列靈活多樣,一定量化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遷移法,由於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十分緊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當運用遷移規律,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以舊引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就可以從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中進行遷移,這樣的知識遷移,最後轉化爲技能技巧,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我用激勵的語言祝賀孩子們成爲三年級的小學生,歡迎他們重新回到學校。

以美化身邊的環境爲契機引出情境圖。

1.探索新知

(1)仔細觀察並說出數學資訊。(2)根據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3)試着解決問題:3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板書課題:小樹有多少棵)引出:20×3=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是教學的必要手段,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並鞏固複習乘法的意義,爲新課的教學奠定基礎。

2.討論算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後面的“0”,2×3=6,乘完後再在6的後面加一個“0”,所以就等於60.

3.優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認爲哪種更簡單?

由於學習過乘法的意義,所以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經驗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選擇第三種方法。而第三種方法是本節課希望學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師抓住機會及時總結、強化。

4.小結:在乘的時候先不看乘數末尾的“0”,乘完以後再在積的末尾添上同樣多的“0”。

5.師生共同將題目補充完整,教師板書爲學生做好示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6.追加問題:4捆小樹有多少棵?5捆呢?(讓學生獨立完成題目進一步強化口算的方法。)

二、 遷移應用,探索規律。

1.出示練習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學生透過獨立計算,得出算式的結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幾組題目,找一找豎列算式的規律,用自己的話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能夠發現,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的末尾依次多一個“0”,積的末尾也多一個“0”。學生已經把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遷移到整百數乘一位數,此時進行方法的強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計算的方法,既訓練學生的思維,又發展學生的語言。

2.拓展訓練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學生總結出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隨即出示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學生能夠類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樣多的“0”的含義,並且把這種口算的方法熟記於心,達到內化的目的。

2.數學遊戲

教師事先準備好卡片,以同桌爲單位開展遊戲活動。

遊戲規則:一位學生取一位數,另一位學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數,然後兩個學生都計算這兩個數相乘的結果,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

(設計意圖創設遊戲環節,是爲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培養學生的思維獨立性和靈活性。)

三、 變式練習,積累內化。

1.口算練習:(學生獨立計算,指名說說算理。)

2頁3題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3頁2題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歸納鞏固

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乘一位數,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後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佈置作業。

解決問題:3頁3題(利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鞏固複習乘法的意義)

四、說板書設計

小樹有多少棵

20×3=

① 20+20+20=60

② 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

③ 2×3=6,20×3=60

【設計理念:簡潔明瞭,能讓學生一目瞭然,黑板的右邊空出來,方便學生自由練習。】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交通與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版)三年級上冊第52至53頁的內容。

2、說教學內容的作用、地位及意義

交通與數學”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一節複習課,學生在本課之前已學習了乘除法計算的知識,理解了乘除法運算的意義,能夠根據問題選擇算法和正確計算乘除法。因此運用已學的乘除法、周長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本課重點。課題是“交通與數學”,在生活中交通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旅遊是兒童經常經歷又比較感興趣的出行活動,以旅遊活動爲主線設計教學,可充分利用本課已有學習材料,又能設計開放的問題。因此,我充分地利用主題圖,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乘除法、周長的知識解決旅遊活動中出現的系列問題,發展數感和數學應用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教材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確定的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爲以下三點:1. 能運用周長、乘除法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 結合具體情境,感受數學在交通中的應用,獲得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的經驗,發展數感。

3. 透過小組合作、交流,掌握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本課的重點:運用周長、乘除法知識計算生活中實際的問題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 “上樓梯”問題以及推測老師去的景點和估計時間是這一節課的難點,但難點的分佈和教材的內容都顯得分散、凌亂。

 三、說教法

爲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上力求做到:

1、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豐富多彩的精美圖片,讓學生欣賞美麗動人的風光,爲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2、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旅遊活動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以學生爲本,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四、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學法上力求做到: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提出相關的問題,並以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小組彙報等學習方式解決問題,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五、說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本節課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談話匯入,同學們每天上學,幾點從家出發,路有多遠?

大家估計一下家離學校的距離,算一算你每天上學放學走多遠。

生口算或筆算求出答案,彙報並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互相瞭解。

這樣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係,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二環節:活用資源、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同學們看圖“小東上學去”,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看看誰能回答你的問題。

2. 生小組合作,提出並解決問題。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必要的指導。

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然後由我提出:小東教室在六樓每上一層大約用12秒,1分時間內能從一層走到家嗎?這道題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爲什麼?展開討論

生1:一樓不用上,他實際就上了5層樓。

生2:比如說我家住在2樓,實際就上了一層樓梯。

生3:我忽略了一樓不用上樓梯。

師小結:同學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說一說你家住在幾樓,你上了幾層樓梯。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但要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認識,則有一定的困難。在這一步的教學中,我注意了讓學生透過彼此間的思想碰撞與交流,互相補充、提醒。這種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讓學生接受,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第三環節:創設情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自選旅遊線路活動

1. 播放課件,介紹三大旅遊線路。透過自主選擇旅遊線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經歷做數學的活動。在活動中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並在其中滲透估算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乘除法計算。現在火車的時速是每時100千米,請你估計一下大約坐多長時間的火車?

推測老師所去的路線和估計坐火車多長時間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可能利用除法有關知識進行推測和估計,如用,所花的錢除以三人來推測,所選路線的里程數除以火車時速進行估計。這樣可以開放學生的思維,提高思維水平,發展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2選合適的路線去賓館

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讓學生感受到不能僅僅用眼睛觀察,還要動手操作,使學生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這樣的教學設計,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師生和生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四環節:反思交流小結:

看書質疑對於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疑問?學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5

教材解讀: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是萬以內數的認識的拓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數學基礎之一。本冊教材先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再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和寫法,並對數的理論進行整理,在兩部分認識數教學中間安排十進制計數法,知道數位,數級,對億以內數的認識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也對億以上數的認識起承上啓下作用。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同時對學生進行綜合知識的滲透,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教材提供了較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不僅爲學生認識大數提供豐富的內容,也爲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數概念教學,從數學的高度把握十進制原理,培養數感。教學內容的呈現給了學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間,也爲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思路,如:讀、寫數的法則教材上不給出現成的結論,而是讓學生通探究自主過討論得到。

教法學法: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字,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透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爲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爲本,爲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認識幾分之一》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的,在這之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還沒有接觸過分數,從整數到現在的分數,對學生來說不僅是知識面的擴展,更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同時,它有着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要爲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知識打下初步的基礎,也爲今後學習小數提供必要的條件。如何讓學生能儘快地建立分數初步的概念和意識,在這裏顯得尤爲重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

2、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透過練習,使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勇於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並讓學生在經歷數學的過程中,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難點: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法、學法

1、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努力做到使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展開。

2、以活動爲主線,以動促思。

針對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教學中讓學生折一折、看一看、塗一塗、議一議,使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鼓勵學生多做、多想、多說,同時努力使整堂課順着學生的思路不斷地進行調整,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體驗樂趣,發展創造性。,

3、從生活出發,爲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並使學生的自主探索在時空上都得到保證。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盡情地表現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

五、教學具準備

蘋果,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圓形、長方形紙片,彩筆、繩子、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首先,把4個蘋果分給2人,可以怎樣分?如果分得較公平,每人分幾個?(老師要強調平均分),接着再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幾個?最後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幾個?教師演示後,提問那半個蘋果怎樣表示呢?這樣自然而然的引入課題認識幾分之一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認識二分之一

(1)找生活中物體的一半,用自己準備的圓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繩子、長方形紙片找一找,說說是怎麼找的。(小組合作交流)

(2)演示彙報,並介紹二分之一的寫法和含義。

(3)在自己折的圖形中找到二分之一,寫一寫,再說一說它表示什麼?

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物體的一半出發,溝通一半與新知1/2的聯繫,有助於學生初步理解分數,從而爲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認識四分之一。

(1)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4人,每人又分到幾分之一呢?用小組裏的圓形平均分給本組4個同學,並將名字寫在自己的一份上。(動手操作)

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自己動手分圓形,體驗自己分到了多少,在相互合作中去感悟、去比較、去解決新問題。將學生提升爲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的參與意識,強化學生的思維。

(2)實踐活動。拿出準備的正方形,折出它的四分之一,並塗上顏色,看誰的折法多。(展示成果)

展示小組合作的作品,爲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使學生的觀察、思考、語言表達能力得以發展。

(3)出示主題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遊樂園的小朋友們都在幹什麼?你發現哪裏有幾分之一?(指明回答)

3、比較分數的大小

(1)老師可充分利用例3的直觀圖,製成課件,引導學生說出比較的過程,同時讓學生準備兩個大小相同的圓片,先用一個圓表示出二分之一,再用另一個圓表示出四分之一,隨後進行比較。

(2)在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透過比較,直觀觀察,體會到:同樣大的圖形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這樣的規律,從而到幾分之一與幾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三)綜合實踐,鞏固運用

1、做一做第一題,可讓學生獨立完成,在進行交流。

2、做一做第二題,共安排了兩組幾分之一的分數進行大小比較,鞏固了例3的知識。

3、用長方形或繩子折一個喜歡的分數,介紹給本組同學。

這一環節我緊緊圍繞本課重點,分層練習,這些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練習既有知識性,有趣味性,又有創造性,還呼應前面的看圖寫數預賽,達到了理解教學內容,真正認識幾分之一的目的。特別是開放練習,思維空間大,爲學有餘力的小學生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

(四)總結評價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學會了什麼知識?有什麼收穫?

這一環節既是對學習內容的回顧,又讓學生進行了反思與評價,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7

小數除法例4是以買東西爲題材,因爲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經驗,有助於學生領悟算法。前後共提出三個實際問題,教學三個除法豎式,各有重點。三個豎式中教學的除法知識綜合起來,就是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第一個問題是求每千克蘋果多少元,計算9.6÷3。學生第一次遇到小數除以整數,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於是把小數除法轉化成整數除法。還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於是分步計算求得結果。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數除以整數的認識基礎,看着教材中的豎式,體會9.6÷3應該分兩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麼。“商的小數點爲什麼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對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聯繫前面的算法作出具體的解釋,也可以根據小數的組成進行推理。透過9.6÷3的教學,學生初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數除法那樣列豎式計算,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着寫。

第二個問題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計算12÷5。整數除法中,除到被除數的個位,把剩下的不夠商1的部分作爲餘數,不再繼續除了。小數除法中,要在餘數的小數末尾添上“0”繼續除。教材先在商的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在餘數“2”的右邊添一個“0”,讓學生明白這裏在應用小數的性質,除法還可以繼續算。又透過“20”表示20個十分之一,除以5商4個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裏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裏及時點上小數點的必要性。

第三個問題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計算5.7÷6。這道題的商不滿1,可以從總價5元多一些,數量6千克,因此單價不滿1元的具體數量裏感覺到。也可以根據整數部分“5”比除數6小,作出判斷。教學着重解決“應該在整數部分寫0”,而且要求學生自己想到這一點。

還有一點在教學時應該注意。小數乘法的例題只是初步體會它可以用豎式計算,算法的得出在“試一試”後。所以,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要一氣呵成,待形成計算方法後再進行練習。小數除法例題裏的三個計算都有預設的教學內容,需要及時鞏固,才能進入後面的教學。所以,每個問題解決以後,都要適量安排練習,使教學的新知識消化、內化,保障後面的教學能突出重點。

基於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入課題。

由一個生活中討價還價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數乘法也可以用小數除法來解決,這樣引出課題,學生產生強烈學習小數除法的願望。

二、教學例題。

1、創設情景:創設一個購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蘋果如何算。

2、進行估算單價。這是生活中經常要甬道的。

3、獨立探索,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9.6÷3的商。其中重點是解決用豎式來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數點爲什麼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算理,如果對答案有懷疑的還可以檢算。

4、理解算理:繼續探索:12÷5=?5.7÷6=?重點解決餘下的2怎麼辦?整數部分的5比6小怎麼辦?

5、學生完成試一試以及改錯的練習,最後學生自行總結小數除法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結合生活中的裏子商場促銷活動,請同學幫忙買哪種比較合算,最後提示學生學好小數除法就不會出現開始的笑話了,只有多算、多練,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計算的基本技能。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能主動探索,找到計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學生學習小數的慾望,由討價還價的場景吃到學好小數除法的必要性;學生能透過探索、討論、嘗試掌握小數除法的方法。

但嘗試中學生對9.6÷3,商是3.2都會,但餘的6角學生還是習慣表示成0.6,很難轉變成6角再除的思維,接着用12÷5大多數同學只會商2(元)……餘2元,沒有想到精確地算出幾元幾角。而5.7÷6有許多學生整數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點都沒有。確定商中的小數點是學生作業中難點。總之學生嘗試中,有部分對算式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

最後的試一試又是兩道加除題0.2÷53÷15學生對3的後面加不加小數點起爭論,加了就把被除數改了,不加很對齊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數點對錯。

這一節自我感受內容很多,同樣小數除法,各種可能遇見的問題都在這一教時完成,有些貪多不爛,部分同學在雲裏霧裏,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這樣的課如何呈現,如何處理例題與試一試中5種不同的種情,而且還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這是專家才能解決的了,或者是編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腳亂。以上僅此課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三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篇8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說課內容】

《商中間有0的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

【教材解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估算及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今後學習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除法及進一步應用除法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學好這部分知識。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基本的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估算和筆算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依據課標要求和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中間商0的道理,掌握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經歷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應用意識;學會用估算判斷計算結果,培養初步的估算意識。

情感與態度:感受數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中間有0的筆算。

【教學難點】

理解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不夠商1應在十位商0佔位的道理。

【教具及學具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爲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教具: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

學具:428根小棒每組一份

二、教法與學法指導

(一)教法指導

數學教學要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的教學原則。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教材特點,教學中將採用以下教法:

1、嘗試教學法 2、直觀教學法 3、啓發式教學法

(二)學法指導

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於拿到了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在教學過程中,我準備滲透以下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法。 2、合作交流法。

三、教學程序設計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積極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的基礎上,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由於教材中提供的參觀果品廠的情境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因此我創設了參加全運會火炬傳遞的情境。先播放畫面,深刻感受全運會火炬傳遞的盛況,然後教師出示情境並指出:全運會火炬也來到了我們濟寧,我們學校爲部分有幸參加全運會火炬傳遞的同學準備了太陽帽。引導學生找出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在分析題意後列出算式:428÷4。透過生活化的情境以吸引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去。

(二)自主探究,領悟算法

本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又分以下五個層次進行教學:

1、估算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題意,列出除法算式並板書:

428÷4。先讓學生估一估商是多少,並彙報不同的估算方法,這時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估算結果:大約100或比100多一些.

(估算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商中間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間的0,那麼商就不是三位數了,就比100小了。)

2、計算

教師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基礎嘗試計算,可以獨立思考、同位討論,還可以藉助小棒擺一擺。在獨立探索後進行全班交流,我鼓勵學生彙報並展示不同的算法。學生可能會出現擺小棒或以下幾種算法(課件出示)。透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再根據估算結果,得出第1、2種做法是錯誤的。

3、直觀演示,理解算理

對於第三種方法,我讓學生藉助擺小棒的過程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教師適時小結,並採用直觀教學法,藉助課件演示分的過程,同時老師板書豎式:先把四百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100根,也就是4個百除以4商1個百,在百位上商1;再分2捆小棒,2捆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不夠分1個十,所以應在十位上商0;把2捆小棒和剩下的8根合起來變成28根小棒,也就是28個一除以4得7個一,把7商在個位上。在這裏重點使學生理解2個十平均分成四份,每份不夠分一個十,所以十位上應該商0的算理。爲了突破教學難點,我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再一次思考: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夠商1,怎麼辦?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寫嗎?透過全班討論交流,使學生深刻理解當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夠商1時,應該在十位上商0佔位的道理。

4、明確豎式簡便寫法

對於學生的第四種做法,我重點讓學生明確:爲什麼2除以4不夠商1,在十位上商0後,0乘4得0爲什麼不寫呢?理解:因爲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任何數減0都得任何數,所以這一步可以省略。同時板演規範的簡便豎式寫法。

5、靈活處理,掌握算法

當學生掌握了428÷4的正確算法後,我直接板書204÷2,引導學生獨立進行筆算。透過彙報交流學生會出現兩種寫法。這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十位上的0除以2該怎麼辦?使學生理解十位上的0除以2直接在十位上商0佔位,由於0除以任何不爲0的數都得0,所以中間一部分可以省略不寫。透過對比兩種寫法,使學生體會第二種寫法的簡便,同時教師板書簡便寫法。

總之,在新知建構的過程中,我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滿足了學生內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

(三)自主練習,拓展應用

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本課的練習充分體現了趣味性、多樣性、層次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既有基本練習,又有拓展練習和能力提高題。

1、課本41頁第1題。先估算再筆算,學生獨立完成後彙報交流,說一說爲什麼商的中間商0?進一步理解“十位上不夠商1,應商0佔位”的算理,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

2、我當小老師。引導學生用手勢進行判斷,並說一說錯題的原因是什麼,以後再做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要注意什麼,你想提醒大傢什麼呢?透過此項練習,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解決問題。本題引導學生獨立完成,以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達到了拓展昇華的目的。

這三組練習層次清晰,起到了促進學生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又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培養了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

(四)課堂評價,總結昇華

本環節中,我先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然後揭示並板書課題:商中間有0的除法。然後讓學生暢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思考在計算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要注意什麼,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最後透過自評、互評、師評來比較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以此樹立信心,明確努力方向。

總之,

在全課的整體設計中,我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力求做到結構嚴謹、環環相扣、步步緊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確保了課堂學習的高效性。

四、板書設計

都說好的板書是“微型教案”,所以,本課的板書設計簡潔明快,重點突出,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對學生具有較強的指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