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高中政治說課稿模板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展,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高中政治說課稿模板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高中政治說課稿模板

高中政治說課稿模板(一)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上冊第四課第二節第二框題。本課既是對第二課發展觀點的進一步具體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課矛盾分析法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事物發展的狀態,回答事物怎樣變化、發展。因此,與第二、三課之間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同時,由於本課內容從青年學生的實際出發,內容豐富,對於青年學生正確對待人生和社會有着非常直接、非常現實的指導作用,因而在唯物辯證法教學中歷來受到格外的重視和歡迎。加之,本框是在前一框題量變與質變原理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分析事物的發展,對學生選擇正確的行爲方式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屬於哲學方法論的內容。所有這些都使得本框題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教學目標

基於本人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特別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運用本框的哲學觀點,並以實例對其加以分析說明;並能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對"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名言進行解釋。

能力目標:透過本框教學,結合方法論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聯繫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實際,進行觀察、分析、判斷和指導自己選擇正確行爲方式的能力。

思想覺悟目標:透過本框教學,引導學生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奮鬥精神結合起來,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學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爲了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以下內容爲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內容。

教學重點: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奮鬥精神結合起來,即青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要從小事做起是本框教學的重點。因爲這是全課的重要教學、教育目標之一,也是我們進行世界觀,方法論教育的落腳點和歸宿,其中也滲透了政治課德育教育的目標。

教學難點:要堅持適度原則。因爲這一原則對青年學生特別具有現實的啓發、教育意義,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是比較難把握的,正所謂"知易行難",所以需要加以特別的分析引導。

4.對教材的整合及處理

前一框題在講解量變引起質變的形式時說到既有數量的增減,還包括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因此,爲了便於學生對教材知識的鞏固和掌握,體現知識前後間的對應統一,我把本框教材最後部分的內容重視"優化結構"調整到前面重視量的積累這裏進行講述。

二、說教學構思

本框知識的邏輯思路是:怎樣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即量變與質變的關係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知識容量不算多,要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時間較爲充裕,但也必須作到重點突出,詳略適當。所以,對於本框的難點,同時也是方法論意義的第一點"堅持適度原則"主要由教師講解分析實例完成。對於後面的內容,爲了體現哲學理論聯繫實際的特點,便於學生理解,主要讓學生透過對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分析來總結方法論意義,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呢?這就需要正確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教學是藝術,是科學,它的本質在與創造。教育家孔子說過:"法無常法,貴在得法",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將會有事半功倍之效。針對本課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幾種教法:

三、說教法

1.事例教學法。爲了貫徹哲學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我把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聯繫起來,既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又有利於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問題教學法、歸納分析法。透過對比、討論等多種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啓發式教育這一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滲透素質教育新理論。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我主要採取以下方法:

四、說學法

1.創造條件,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透過師生互動教學,把教師的教轉化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防止教師進行單向資訊的傳遞。

2.讓學生把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轉變被動學習方式,在學習活動中理解知識、運用知識,並能創新知識,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能力。

五、說教學程序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設計

課堂匯入的好壞,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着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和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匯入時應儘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爲此,我在一開始便向學生展示我國三位航天英雄(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的圖片,學生興趣大增,然後請學生講述我國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並加以適當的補充說明。此時,讓學生從哲學上來思考,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量變與質變關係原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因此我們要學會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2.新課講授

(1)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的方法論意義

①對教學難點"要堅持適度原則"的教學,具體說明如下:

請學生回憶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思考飛船升空的過程中速度是否越快越好?然後透過對飛船速度快慢對飛船影響的分析,說明要保持事物穩定的性質和狀態就必須把事物的量變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和限度內,所以"要堅持適度原則",並着重分析了什麼是"適度".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請學生聯繫實際討論,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說明堅持適度原則的重要性,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

②關於不失時機的促成飛躍的教學

首先提問學生思考事物爲什麼要從量變到質變?如果事物的變化永遠維持在一定量的範圍內會有什麼結果?不會有發展,不會前進,所以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爲了實現事物的發展我們必須使事物發生質變,發生飛躍,並且要把握時機。請學生根據神舟飛船發展歷程說明抓住時機實現事物飛躍、發展的重要性。同時,請學生聯繫自身實際舉例說明現實生活中不失時機促成飛躍的事例。

事物要發展,發生質變必須先有量變,所以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

③關於"重視量的積累"的教學,有一點要特別注意:

事物的變化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積累到一定程度從而發生質變,因此爲了實現事物的發展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請學生運用知識聯繫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說明這點,並對學生現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積累與以後自身的發展之間的關係聯繫課本知識特別加以分析,以深化學生對現在知識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學生回憶前一框題量變引起質變的形式,除了有數量的積累之外還有對結構的優化組合,所以在這裏特別提請學生注意重視量的積累既有數量的積累變化,還有對結構的優化。並聯系我國現在發展過程中的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部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的政策對優化結構的重要加以說明分析。然後請學生聯繫學習的實際情況說明優化結構對學習效率的重要影響。

(2)關於教學重點"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結合起來"的教學

請學生回憶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思考神舟飛船從一號到六號,實現從無人到載人的發展,其中無數次的對飛船的修改、設計,這些都與我國幾代航天人的努力密不可分,纔有了中國人千年飛天夢想的實現。所以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還告訴我們青年學生要學會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結合起來。

①要學會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珍惜現在的學習

②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因爲量的積累包括兩個方面:好習慣、好思想、好作風的積累有助於提高個人的修養和行爲,而壞習慣、壞思想、壞作風的積累則會使我們往壞的方向變化,甚至使我們走入歧途。

(3)關於本框小結

爲了使學生對本框知識有個整體的把握,本框小結即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的方法論意義和對我們個人的現實指導意義,請學生歸納總結。

3.課堂鞏固練習

鞏固新知識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過程,練習應以提高學生技能、發展能力爲目標。高中哲學常識的教學更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對社會政治經濟等各種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把握前後知識間的聯繫能力。據此,設計以下練習:請學生運用哲學道理全面分析"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典故。

4.佈置作業

請學生運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分析我國21世紀"新三步走"的戰略目標。

六、說媒體

雖然目前的教學裝備已有很大改善,多媒體教學已經普及。但這節課我仍然選擇的是傳統教學手段,因爲這樣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使學生集中精力學習而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多媒體上面,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高中政治說課稿模板(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結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是高二哲學常識第三課第一節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證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從第二課"普遍聯繫"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個辨證法中起到一個基礎作用,爲後面所要學習的知識作好鋪墊。

2.教學重點及難點:正確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義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這是因爲:矛盾概念是第三課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麼是矛盾,纔有可能進一步理解和把握關於矛盾問題的一系列基本觀點,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學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對於剛剛接觸這一概念的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很大難度。因此,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對於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有着"奠基","啓蒙"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教學,學生對矛盾的概念有較爲深入的理解,並能透過各種實例對矛盾的概念加以闡述;識記"對立","統一"的基本含義。

2.能力目標:應着重培養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要注重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初步瞭解和掌握"具體—抽象—具體"的科學方法。

3.德育目標:學生能夠明確,沒有一定的條件,矛盾雙方是不會轉化的,從而認識到無論在個人成長或是在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等各方面,都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條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轉化。

4.美育目標:透過漫畫,經典古詩詞,瞭解既對立又統一的平衡美,提高審美趣味。

三、教學思想和方法

1.以新課程理念爲指導思想,始終把學生的主體性放在首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在課前收集材料和資訊,在課堂中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情境當中,在參與中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出結論。

2.哲學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這一點,矛盾的概念更爲突出。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始終掌握教學直觀性原則,透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從具體現象着手,慢慢引導學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學概念。

3.在教學手段上結合傳統教學和多媒體工具,透過多媒體創設大量的材料,資訊,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古詩詞對比

【古詩】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一鳥不鳴山更幽"

引導學生從語文角度對比,匯入課題(設定懸念,激發興趣)

(二)講授新課

先由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從我國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讓學生體會一分爲二的思想,並讓學生按照書中所述的"地分爲高山和平原,水分爲淡水和鹹水……氣候分爲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內容把這個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大量的具體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對立統一(這裏需要選擇其中一個例子來突破)。

在同學們所舉的例子裏選擇一個,比如:高山和平原

兩者既不同,又緊密聯繫,這就是哲學中所說的矛盾,即對立統一。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後,關鍵就在於具體理解和把握這一概念,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師用設疑法,漫畫討論法,古詩詞比較法等,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想象,思考,來突破一個一個的難點和重點。

首先來理解"對立",這一點相對比較簡單,透過一組反義詞來理解對立的含義,學生比較容易掌握。這裏還有一個注意點,即"鬥爭性"的理解:

設疑:哲學上講的鬥爭和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政治用語中的"對立","鬥爭"是不是一回事?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這是"共性與個性的區別".

其次來理解"統一",這一點應具體分兩個方面講(透過兩個情境)

A.漫畫 "你敢剪嗎 " (適當在漫畫中添加有關資訊:如顏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強漫畫的形象性,直觀性)

設問:多少人? 神態?動作怎樣? (添加畫外音)

某甲和某乙所處位置和神態說明什麼?

某甲敢剪嗎?爲什麼?說明什麼?

得出結論: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適當地補充一些簡單的例子 ,如磁鐵的南北兩極)

B.故事情境 "盲人爲什麼會領路" (英國倫敦——"霧都")

結合教材中的"議一議":天下事有難易乎 爲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爲,則易者亦難矣。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得出結論:一定條件下,矛盾雙方會相互轉化。

(這裏聯繫學生實際,加強德育教育)

講到這裏,矛盾的含義講得差不多了,爲了加深理解和正確把握這一概念,還需指出幾個注意點:

1.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這是一個難點,教材只是透過舉例,沒具體分析,學生得出這一結論有點困難)

A.藉助剛纔的漫畫"你敢剪嗎" 設問:如果某甲離開自己這一邊,跳到對方一邊跟對方在一塊,行嗎,會導致什麼結果?(會否發生變化 向什麼方向變化) 這又說明什麼?

學生討論,發言,得出結論,對立和統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B.再出示匯入新課時所用的古詩詞"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及王安石對此句的修改:"一鳥不鳴山更幽",(讓學生自己來分析,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從兩句詩歌中體會辨證思想,運用辨證思想,這樣才能寫出千古絕唱來。

(體現對立統一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觀)

2.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關係,既存在於事物內部,又存在於事物外部。(簡要分析:事物內部與事物外部區分的相對性)

(三)結尾:朗誦狄更斯的文章(多媒體顯示):狄更斯在描寫第一次產業革命時代的英國時寫到:"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冬天,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秋天。我們面前什麼也沒有,我們面前什麼都有。"

再次體會矛盾的思想,進一步鞏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識,同時,還可補充時政資料: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既有對立,又有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