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關於生活教育的課題研究

一、課題的提出:

關於生活教育的課題研究

從我國目前幼兒園教育的現狀來看,隨着知識經濟對教育的全方位的影響,幼兒教育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注重尊重幼兒個性,注重挖掘幼兒發展潛能,注重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爲主要特徵的教育觀念。已經成爲現今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體趨勢。因此,結合我園的實際情況,在幼兒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越發認識到幼兒教育是爲其終身學習和發展做準備的教育,是奠定良好素質的教育,只有以此作爲幼兒教育發展的座標和方向,幼兒教育才是有意義的,纔是符合時代學需要的。

在貫徹《規程》《綱要》中,我們逐步地將促進幼兒主動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滲透在我園教育中,先後在“活動區的創設與組織指導教育活動的多種組織形式”,“如何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等方面進行研究與探索。在實踐中,爲幫助廣大教師明確教育與發展的關係,我們不斷反思教師教育行爲對幼兒發展的影響,取得以下幾點共識:

(一)、教師不應只單純重視課堂上的教育,還要更加重視生活中的一切對幼兒有影響的教育因素,使幼兒在生活中將所學的內容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並外顯在自己的行爲中

(二)、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的需要和興趣,引導幼兒主動地學習,使他們敢於表現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三)、教師即要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也要重視對幼兒在生活中有關情感,態度,習慣的培養,使他們的創造力、表現力得到充分發展

爲此,我們大膽提出“生活教育”這一研究課題,把生活作爲幼兒學習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充分挖掘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對幼兒成長髮展有意的教育內容,使幼兒在活動中,學習中主動的獲得經驗,促進自身的成長和進步。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遵循及其基本思路:由李季湄、肖湘寧合著的《幼兒園教育》一書中指出:要充分認識生活活動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性,它不僅是幼兒身體健康成長所必須的,還是幼兒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和途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都特別重視來自於生活的教育,倡導“生活既教育”,“教育創造生活”“社會生活大課堂”等思想觀念。強調生活對培養兒童的社會行爲和獲得知識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都是我們實施生活教育研究的理論基礎。

在這些理論依據的指導下,我們要探索幼兒園“生活教育”的研究,其意義在於指導、幫助幼兒在廣闊的生活空間裏,透過自身不斷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主動獲得有關活動、學習、自理、交往、合作、探索等方面的經驗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爲其一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園“生活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日常生活活動。

(二)、學習活動。

(三)、社會性交往活動。這三方面既是“活動領域”又是“目標領域”,在構建和實踐中有機的把目標和組織過程做到協調統一,有利於操作,能抓住幼兒教育和幼兒發展的本質。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把一日生活作爲教育的全部來源,將教育滲透於一日生活各環節中。

(二)、透過課題的研究探索,提高教師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進行課程設計,組織和評價綜合教育能力,形成一支優質的教師隊伍。

(三)、實踐探索教育的多種組織形式,不斷積累有益經驗,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綜合素質的發展。

四、“生活教育”研究實施要點:

我們將生活教育作爲一個研究領域,依據現今社會認同的價值取向(教育觀,兒童觀、知識觀,學習觀等,在生活中挖掘有價值的教育內容,拓寬教育途徑,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等方面開展實踐研究,基本上構建了體現幼兒全面發展的“生活教育“的研究思路。

(一)、“生活教育“的活動安排及教育途徑。

遵照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我們設定了日常生活活動,學習活動,社會性交往活動,並確立了五個教育途徑。

1、活動安排

日常生活活動、包括培養生活自理技能(盥洗、進餐、穿脫衣服、合理支配時間、有序整理學習用具和玩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飯前便後洗手、根據冷熱穿脫衣服、五官的保護和態度(有自覺的動型,願意去做、能夠自律)。

學習活動:包括語言活動,科學教育活動,藝術教育活動、體育活動。

社會性交往活動:包括移情教育活動(根據幼兒心理需求,讓幼兒透過角色扮演,學習到應該遵循的行爲規範),行爲訓練活動(爲幼兒提供學習的榜樣,使幼兒模仿良好的動型),正面評價活動(從積極的角度引導幼兒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強化正面學習的行爲)和適應羣體生活活動(爲他人和集體做事情,瞭解自己和集體的關係,會進行活動區活動)。

2、五個教育途徑:

五個教育途徑是:日常生活活動、教育活動、遊戲活動、家園共育和社區教育。

日常生活活動:是將生活中與成長密切相關的典型事例作爲教育的'重要內容,指導和幫助幼兒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交往技能。

教育活動:是以區域活動,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活動爲主要或活動形式,培養幼兒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遊戲活動:是以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材料,空間和夥伴的自主活動,透過積極主動的探索和發現來獲取經驗。

家園共育:是以把教育延伸到家庭,透過教師與家長共同擬訂教育內容,施教方式,並組織專門的家長活動使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情況,瞭解和學習教育方法,

社區教育:是以組織幼兒參觀社區環境,聘請園外教師對教師進行培訓,與社區開展手拉手活動等,達到資源共享,優化社區教育。

(二)、確立課題的教育方法:

1、萌發動機法:

透過觀察瞭解幼兒的興趣,把握幼兒的關注點,在滿足和支援幼兒的活動中融入教育內容。

2、情境體驗法:

創設與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相適應的生動情境,透過富有挑戰性的提問,引發幼兒積極思維,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

3、實踐練習法:

提供幼兒動手動腦的材料、工具、玩具,讓幼兒在操作中和與人、物的互動中獲取有意義的經驗和體驗。

4、目標轉化法:

教師靈活的採用有效的方法,將教育內容和目標轉化爲幼兒的需要,使幼兒願意學,喜歡學,從而達到教育效果。

5、教育滲透法:

教師發現和利用各種教育時機,利用小組的、個別的或集中的教育發法,對幼兒進行適宜的教育。

五、透過課題研究我們想得到以下效果:

(一)、日常生活活動方面。

透過日常生活教育的培養,孩子們的行爲中表現出的很強的自律性,不需要成人過多的提示和監督。比如:大班幼兒能夠自己上牀安靜午睡,起牀後自己疊被子,穿脫衣服鞋襪。小班幼兒在新學期不久就會獨立進餐,表現出很強的自理能力。這與家長的積極配合分不開的,他們根據班裏近期教育活動的重點,在家庭中也給孩子更多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包辦代替,並隨時記錄孩子的表現情況,及時反饋給教師,爲教師提供了使教的依據。生活能力的培養樹立了孩子的自信心,他們感到自己很有本領,因而願意在活動中表現自己的能力,從而形成了能力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使教育收到明顯成效 。

(二)、社會性交往活動方面:

1、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教師總是隨時抓住好的現象,比如“謙讓”、“有禮貌”等組織教育的內容,從正面強化和影響,從而提高了明變是非、對錯的能力,學到了與同伴交往的方法。

2、幼兒主動交往的能力得到增強,孩子能準確的使用禮貌語言,與班上的幼兒和教師交談,大膽做自我介紹。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特別願意幫助他人做事情,告狀現象變少了,會用協商的方法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3 對於夥伴+的良好表現,如:優秀作品、 生動得講述等都能反映出欣賞和認同的態度,並樂於向同伴學習豐富自己的經驗

(三)、學習方面

培養幼兒樂學,好學的態度和求知的慾望,對學習和遊戲有了較強的興趣性,他們善於觀察和發現,能夠大膽的提出自己的問題。他們能夠運用已有的經驗和體驗,解決認識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孩子們願意自己的思想,表現自己的能力,不過多依賴成人的幫助,願意在各種活動中體現自己的力量,有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這是他們今後發展的良好心理基礎和知識儲備。

“在生活教育”的研究過程中 ,教師們逐步樹立了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觀、兒童觀、質量觀和價值觀。他們從着眼於幼兒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組織實施積極的改革教育方法,生成了許多有關生活教育方面的活動內容,而且能自覺的應用觀察、分析、調整等教育技能,關注和促進幼兒的發展,把握幼兒的需求,靈活的應用多種形式對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

標籤:教育 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