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高考文學類文字閱讀到底該怎麼考?(蘇教版高三教學論文)

 高考文學類文字閱讀到底該怎麼考?

高考文學類文字閱讀到底該怎麼考?(蘇教版高三教學論文)

--以高考文字閱讀《侯銀匠》所設之題爲例

學生喜歡文學嗎?大多數學生是喜歡的。他們有文學天賦嗎?一部分人是有的。但是,不管喜歡不喜歡,他們都必將遭遇到將他們烤得焦頭爛額的高考文學文字閱讀理解題!孩子們說,文學作品閱讀,一讀就懂,一做就錯--文學呀,說聲愛你不容易!

問題出在文學作品的命題上。那麼,高考文學類文字閱讀到底該怎麼考呢?

一、命題者對考生當有人文關懷

有報道說,有人拿高考文學閱讀題讓作者自己做,對照高考命題人給出的答案,作者得分相當底。這被當作笑話一笑了之。可我卻笑不起來。

我想,就作家來說,他的創作是經過充分醞釀的。動筆後只遵循着整體思路和感覺一氣呵成地寫來,不可能時時想到這句話、這段內容有何深意,文章要表現多少種意思。如果時時處處想到深意,時時處處注意技巧,那還怎麼寫!本人也創作過文學作品,我的感受是,作者創作只是跟着感覺走的。

就命題者來說,你花多長時間研讀作品?而考生呢?恐怕僅讀、也只能讀一遍吧。命題者準備選某一篇文學文字後,你讀過一遍後的文學感受是什麼?就從你的最初文學感受出發設定題目吧,不必在經過認真研讀基礎上設定那些邊邊角角的題目吧。也就是說,我們命題者心中一定要有考生,一定要想到孩子們是在考場緊張的環境下、有限的時間內匆匆讀一遍這種情況,你的人文關懷體現在所命的題目上。

二、題目及答案當規範、準確

所命之題及答案規範、準確,這是對一般考試命題者最基本的要求,更不要說高考命題了。但是,這最基本的要求,我們的命題者卻未必都能做到。下面,我們以2008年語文高考江蘇省卷爲例闡述這一問題:

12.小說第二段(“侯銀匠中年喪妻……很精到”),對全文情節展開有什麼作用?請具體說明。(4分)

答案:① 從父女相依爲命着眼,爲下文選女婿,打陪嫁首飾,在女兒出嫁後父親的孤獨這些情節提供依據。② 從突出侯菊的精細能幹着眼,爲寫侯菊改裝花轎,出租花轎,成爲當家媳婦等情節提供依據。

分析:我們且不說答案中“提供依據”是否能說得通,我只想問出這道題的命題者到底想考察學生什麼能力?對情節概括能力?那你何不直截了當地說“請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本身是情節的東西(第二段內容是情節的有機組成部分),還說對全文情節有何作用,這合邏輯嗎?我要是答該段內容對全文情節展開沒有什麼作用,只是告訴讀者侯銀匠的身世背景,下文內容可以按作者的思路展開,也可以另外展開情節--你能說錯嗎?從文學本身情況來說,就是這個理。就讓汪先生來回答,也未必是命題者給出的答案!

13.文中畫線的兩處“心裏有點甜,又有點苦。”“及至無人應聲,才一個人笑了:‘老了!糊塗了!’”,分別表現了侯銀匠什麼樣的情感?(4分)

答案:①甜:因爲女兒終於長大成人了;嫁了個好人家(女兒有了個好歸宿);可以爲自己女兒打首飾了。苦:女兒出嫁後自己會很孤獨;女兒出嫁也只能給這點首飾。②深沉的思念,難言的孤獨,自我安慰。

分析:第一處畫線句子中侯銀匠的情感已經說得明明白白--“有點甜”“有點苦”,而命題者卻問該句“表現了侯銀匠什麼樣的情感”?其邏輯是“情感”表現了“什麼情感”,這不太荒唐了嗎!而給出的答案竟是“甜”和“苦”的原因!第二處畫線句子是承前邊“侯銀匠有時以爲女兒還在身邊。他的燈盞裏油快乾了,就大聲喊:“菊子!給我拿點油來!”,反映侯銀匠與女兒多年相依爲命而形成的父女間至親關係,是人的下意識的話語。當他意識到女兒不在身邊了,“才一個人笑了:‘老了!糊塗了!’”。此時,侯銀匠內心涌出是什麼情感呢?該是“酸楚、淒涼、苦澀”吧。“深沉的思念,難言的孤獨,自我安慰”是情感嗎?該是對畫線句反映其處境、表現的言行原因的概述吧。

所以,高考語文用本身不規範、不準確的題目及答案來標尺考生,這怎麼行呢?

三、應粗線條命題關注文字整體

現在文學閱讀題切口太小、太細,有意無意引導考生“斷章取義”,忽略了文字整體,背離了文學本身,使得文學閱讀不是讓學生體悟濃濃的文學蘊味,而成了答題遊戲。沒有讀懂作品的學生也能稀裏糊塗地得到些分數,讀懂作品的學生卻無法得到好的分數!這種情況在上述兩題中表現尤爲明顯,下面兩題也是如此:

14.小說中的花轎與刻畫侯菊的形象有密切關係,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①要花轎早有打算②改裝花轎心靈手巧③出租花轎善於經營,賢惠體貼。

分析:該題出得不錯。但答案僅是概括了花轎的幾個情節內容,侯菊是怎樣一個形象?是怎樣通達花轎的情節描寫刻畫她的?沒有回答出來。所以,答案是否這樣更好一些:①要花轎早有打算,表現其有點“心計”的特點;②改裝花轎心靈手巧,表現其聰慧的特點;③出租花轎善於經營,表現其賢惠體貼的特點。透過花轎有關情節的描寫,刻畫了一個心地善良、聰慧乖巧、善解人意、賢惠體貼的城鎮姑娘形象。

15.小說題爲“侯銀匠”,但寫侯菊的文字多,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理由。(6分)

 答案:① 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侯家父女相依爲命,侯菊繼承了父親的精細、勤勞等品質,寫侯菊就是表現侯銀匠。② 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女兒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寫此時此刻的情景,重點突出,可以避免平鋪直敘。③ 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後的片段,正面描寫侯菊,間接烘托出侯銀匠的人生況味。④ 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作者實寫侯菊,暗寫侯銀匠,以有形寫無形,更有情趣。⑤ 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更多描寫女兒出嫁前後的情景,在人物關係中深刻表現中國傳統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長。

分析:這是一道爲體現《考試說明》中探究題而產下的怪胎。題幹怪,答案更怪。既然問“小說題爲‘侯銀匠’,但寫侯菊的文字多,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理由。”那麼,此問題根本無法探究!探究來探究去,只能是小說塑造人物的一種手法--襯托,或是側面描寫。其它的回答便是穿鑿,是爲探究而探究!或者,再將襯托細化一下,具體有哪些襯托,就像答案是花瓶,而命題者偏偏要你分條指出這是花瓶的口,花瓶的脖子,花瓶的腰,花瓶的腳一樣,偏偏忽略了“花瓶”!至於答案的怪,怪在其答非所問上,怪在其表述的不規範、不準確上。明眼人一看便知,不必多說了。

實際上,題幹本身變動一下,便是較好的探究題:小說題爲“侯銀匠”,但寫侯菊的文字多,有人說這樣寫,好;有人說這樣寫,不好。你的看法呢?

或者乾脆這樣問:這篇小說我們能感受到哪些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該小說是那個時代中國城鎮百姓生活的縮影,我們從中大致可感知到父慈、子孝、勤儉持家、女子顧婆家不忘孃家、重婚嫁、有淳樸的鄉風民俗等等)。

共計20分的四個題目分析完了,試問《侯銀匠》到底表現什麼主旨?侯銀匠到底是怎麼一個形象?寫法上到底主要有什麼特點?這四個題目能考察出來嗎?對於小說來說,怎樣叫做讀懂?就是很好回答小說的主旨、人物、情節這幾方面問題,而這四個題目卻不是粗線條出這方面的題目,它們糾纏於小說細小的枝葉。

實際上,汪曾祺的小說《侯銀匠》較好地體現了汪先生的小說的散文化風格:語言準確精煉,簡潔樸素,讓人感覺到親切而自然,卻不乏獨特的風格;小說結構鬆散,舒放自由,拉拉雜雜,隨意而寫,故事性不強,情節不多,似乎沒有什麼起伏高潮,讓人體會到一種“漫不經心的隨意”。可是,他的小說,卻給我們帶來一種感覺、一種氛圍、一種對生活的印象。他的作品耐讀、耐品、耐人尋味。該文中的侯銀匠是一位爲人厚道、勤勞淳樸、手藝較好、充滿父愛、生活又較悽苦的匠工典型。透過這典型形象的塑造,反映那個時代城鎮普通市民的生活,表現濃濃的鄉風民情。讀完此文,讀者如同侯銀匠那樣,“心中有甜,也有點苦。”而這些纔是文字的整體,文學的本身。

高考文學類文字閱讀曾有選擇題的。現在,選擇題已經去掉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是迴歸文學,反對答題遊戲的勝利。我們的閱讀命題改革爲什麼不一步到位,粗線條命題,直指文學本身呢?

 

敬愛的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