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百年孤獨(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鄧浩

百年孤獨(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教學目的

1. 積累文中詞語,並熟練運用。

2. 瞭解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特點。

3. 分析瞭解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和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不同。

4. 分析瞭解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魔幻現實主義手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導讀自讀結合法。

教學過程:

一. 教學匯入:

由現實主義創作引入到魔幻現實主義小說。

二. 介紹馬爾克斯及其作品: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是20世紀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加西亞馬爾克斯生於哥倫比亞的阿拉卡塔卡鎮,父親原來學醫,後來成了當地郵電所報務員。外祖父馬爾克斯伊瓜蘭是受人尊敬的老自由黨人。阿拉卡塔卡鎮過去是美國公司的香蕉種植園,在“香蕉熱”時期有過繁榮的階段,後來,國際市場上香蕉的價格暴跌,美國公司撤離,阿拉卡塔卡立即衰落下來,社會矛盾隨之激化。1928年,也就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出生那年,香蕉工人舉行大罷工,政府派軍警來鎮壓,死亡八百餘人。此後,居民大量外遷。阿拉卡塔卡成了孤獨、蕭條的地方。加西亞馬爾克斯自幼在外祖父家長大。外祖父經常對他講當地的歷史故事。外祖母更是一位講故事能手,對他講了許多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她相信人死以後靈魂繼續存在,爲了不讓亡靈們感到孤獨,她特地爲亡靈們安排了兩間空房經常與他們談話。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姨媽也篤信鬼神,有一天,她感到自己將要死亡,便坦然地躲進自己的房間,成天在裏面織屍衣。孤獨而帶有神祕色彩的阿拉卡塔卡給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養了他獨有的審美情趣。

12歲時,作家來到首都波哥大教會學校讀書。18歲後在波哥大大學讀法律,參加了自由黨。1948年內戰爆發時,他中途輟學,不久進報界工作。1954年任《觀察家報》記者兼電影專欄負責人。此後,他從事新聞工作,同時進行文學創作。他曾到過意、法、英、蘇、波、捷、匈等國。1959年回國,擔任古巴“拉丁社”駐哥倫比亞辦事處的負責人。 1961年任該社駐聯合國記者,後遷居墨西哥,至1976年才返回哥倫比亞。爲了抗議軍人政權,他曾於是年舉行“文學罷工”。1981年受軍政府迫害而流亡墨西哥。1982年哥倫比亞新政府成立,作家才得以返回故土,從事文學創作。當年因《百年孤獨》的成功獲諾貝爾文學獎。同年,應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邀請,擔任法國-西班牙語國家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

其作品主要是代表作長篇小說《百年孤獨》。還有短篇小說《第三次無可奈何》《格蘭德大媽的葬禮》等;中篇小說《伊莎白爾在馬貢多的觀雨獨白》《枯枝敗葉》《週末後的一天》《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等;長篇小說《惡時辰》《家長的沒落》(1976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爲當年世界十大優秀作品之一)《霍亂時期的愛情》《迷宮中的將軍》。

三. 預習診斷:

1.下列注音完全無誤的一項是( D )

A. 清澈(zhe) 襤褸(lanlu) 螺釘(luo) 骷髏(kulou)

B. 吹噓(xu) 胼(bing)手胝(zhi)腳 痼疾(gu)

C. 蓖麻(bi) 黏稠(zhan) 乾癟(bie) 窸窣(xishu)

D. 啁啾(jiu) 狩獵(shou)  礫石(li)  蠑螈(rongyuan)

2.判斷下列詞語中含有錯別字的一項( D  )

A.無可置疑  五彩繽紛  心靈手巧  難以置信  焦頭爛額

B.專心致志  胡思亂想  隨心所欲  小心翼翼  無所不至

C.一無所知  煙消雲散  不知所措  首屈一指  無動於衷

D.同心協力  老態龍鍾  振耳欲聾  循循善誘  挨家穿戶

3.魔幻現實主義是怎樣產生的?(檢查預習單元知識的情況)

四. 解題:

《百年孤獨》以馬貢多鎮爲背景,描寫了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折射出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進程,探討了拉丁美洲地區貧困落後的原因。作者以生動、富於幻想的筆觸,勾畫出這片神奇大陸上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反映了複雜、多變的社會生活,深入揭示了該地區人民的精神特徵,小說因而成爲一部氣勢恢宏的史詩性作品。

本篇課文作爲《百年孤獨》的第一章,既具有與整部長篇小說相勾連的藝術與思想特質,同時又具有獨立成章的表述個性。在這一章裏,布恩地亞與吉卜賽人的交往成爲主體內容。隨着吉卜賽人每一次帶來的新奇的東西的不同,布恩地亞進行科學鑽研和探險的內容也隨之發生變化。受其影響,布恩地亞甚至想率領衆人整體遷移,離開馬貢多。雖然由於烏蘇拉的阻攔最終沒有實現,並且眼光開始轉向現實生活,但布恩地亞對科學、知識的癡迷一如既往,不曾有一絲一毫的減弱。應該說,作者對布恩地亞癡迷於科學實驗的描繪,強調了馬貢多人對外來科學與文明的嚮往和追求,表現了他們的積極進取精神。

五. 人物形象分析。

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他富於幻想,敢於實踐,具有驚人的毅力和智慧。他帶領人們創建了馬貢多鎮,建立了幸福的生活。他嚮往外來的科學與文明,癡迷於各種科學實驗,即使失敗或受傷,也從不氣餒,終於靠觀象儀證實了“地球是圓的,像一個橘子一樣”的科學真理。在閉塞落後的馬貢多,布恩地亞代表着馬貢多人對科學與文明的嚮往,代表着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只是這種嚮往和進取隨着布恩地亞後來的發瘋而夭折。

烏蘇拉:她是一個勤儉能幹、善良寬厚的拉丁美洲勞動婦女形象。她是馬貢多的創建者,也是馬貢多理性秩序的中流砥柱和維護者。她終日操勞,任勞任怨。她意志堅定,疾惡如仇,不僅阻止了布恩地亞的搬遷計劃,而且扭轉着一切使布恩地亞家族混亂的傾向,是家族的守護者。因此,她去世後,布恩地亞家族也迅速地走向了衰落。烏蘇拉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六. 吉卜賽人的出現的意義和作用。

吉卜賽人在小說中是作爲外來科學與文明(儘管這種科學與文明還帶有巫術的色彩)的使者而出現的。他們每一次帶來的新鮮玩藝兒,如磁鐵、望遠鏡、地圖、航海儀器以及鍊金實驗室等,都深深地吸引着還處於原始、停滯的自然形態中的馬貢多人,尤其令富於幻想和進取心的布恩地亞着迷、布恩地亞癡迷的不僅是這些物件,更是這些物件所代表的科學與文明。正是受了這些物件的影響,它纔要率領馬貢多的人們共闢一條通向外界文明的道路。當這條道路終於沒有開通的時候,我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以墨爾基阿德斯爲代表的吉卜賽人,還是馬貢多與外界聯繫的惟一通道。因此,吉卜賽人留在馬貢多人心目中的.形象是非常美好的,霍塞阿卡迪奧甚至把吉卜賽人的美妙形象作爲傳世的回憶,講述給後輩們聽。這也就是布恩地亞與墨爾基阿德斯結下“偉大的友誼”的原因。

七. 小說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分析。

小說整體上呈現出來的奇幻與現實相交織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在這篇課文中同樣得到了體現。課文真實地描繪了吉卜賽人的到來給小鎮帶來的熱鬧景象,也逼真地描述了布恩地亞一次次做科學實驗的情景,還有烏蘇拉帶領孩子們在菜地勞動、布恩地亞教孩子們知識的場面等,都表述得很真切。但與這些真實的描繪相交織的還有許多奇幻的因素,如當吉卜賽人拽着兩塊磁鐵走家串戶時,磁鐵就會使“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甚至連那些遺失很久的東西,居然也從人們尋找多遍的地方鑽了出來,成羣結隊地跟在墨爾基阿德斯那兩塊魔鐵後面亂滾”。再加遠征隊的人“一個個像夢遊病人似的,藉助着螢火蟲微弱的閃光,在這惡夢般的天地中行進。他們不能往回走,因爲有一種新的植物轉眼間就會長大起來。不一會兒就會把他們邊走邊開的小路封閉了”。還有“奧雷良諾是第一個在馬貢多出生的人,到三月份就滿六歲了。他好靜而孤僻,在娘肚子裏就會哭,生下來時睜着眼睛。給他剪臍帶時,他就擺動着腦袋辨認房間裏的東西,還以好奇而並不驚慌的神態察看着人們的臉龐。然後,他不再理會前來看望他的人們,卻專心致志地盯着那棕櫚葉蓋的頂棚,房頂在雨水的巨大壓力下眼看就要塌下來了”,等等、這些奇幻的因素與真實的描寫水乳交融在一起,使作品呈現出一個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增添了許多神祕氣氛和拉丁美洲的地域色彩。

《百年孤獨》這種魔幻硯實主義色彩,顯然與《變形記》中的荒誕不同、《變形記》中的荒誕是整體結構上的幻想與細節描繪上的真實的結合,而《百年孤獨》則是奇幻與真實的相互交織、水乳交融。

八. 分析小說的敘事角度

從總體上看,小說基本保持了一種追記或倒敘的視角,即作家以俯視整個布恩地亞家族命運的姿態,向讀者講述一個已然逝去的故事,但小說情節鋪展的邏輯起點卻是“現在”。小說的開頭:“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類似的句子文中還有:“許多年以後,這裏成了一條定期的驛道,奧雷民諾布恩地亞上校也從這一地區經過時,看到這艘帆船隻剩下一具燒焦的龍骨,在一片虞美人花地中。這時,他才相信這一段歷史並非父親杜撰的產物。”這種在情節演進時以“現在”爲邏輯起點的時序的相互交織,一方面強化了小說的歷史意識,另一方面還突出了作品的“現實”意義。這內裏其實隱含着作者的態度:從“現在”回顧布恩地亞家族的“過去”展望它的“未來”。

九. 處理課後練習:(略,見教師用書)

十. 課後閱讀文學讀本《〈百年孤獨〉評析》和《百年孤獨》全書,體會整個小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