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通用8篇)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猴王出世》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通用8篇)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1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爲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教學時,我以讀爲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

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爲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着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

課文中有些詞句,學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一句,學生大概知道“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教師大可不必逐個細講,只要在有些影響閱讀的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出現時,可讓學生透過查字(詞)典解決,有的老師可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佔用課堂大量時間。

教學中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我沒有點撥學生說一說:石猴——美猴王。沒讓學生感受這稱呼中微妙區別,並說說美猴王“美”在哪,學生也沒深入體會到:勇敢無畏,也是一種美。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放不開;板書也不夠完美;時間把握不準……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改進、努力提高自己!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2

選中《猴王出世》這篇課文,在於學生們喜歡文中人物——孫悟空,能在孩子們的愉快心情中展開教學。

設計教學時,我的構思是這樣的:先讓學生說說你心目中的孫悟空是什麼樣的,學生對他的金箍棒、虎皮裙,他那頑皮的動作和神態太瞭解了。一個在上面說,下面的同學彷彿此時的孫悟空就在他們眼前活靈活現一樣。有的同學學他的猴樣十足;有的同學學他的金箍棒,耍得左右翻飛;有的同學學他的說話,引得大家捧腹大笑。有的同學講孫悟空的故事。有孫悟空大鬧天宮、鬧地宮、鬧龍宮;“孫悟空三大百骨精”等膾炙人口的名篇。

故事後我讓學生說說故事留給我們的思考和啓發。有的說孫悟空敢說敢幹,有挑戰精神;他不怕玉皇大帝,敢於反抗;還有的埋怨唐憎:說孫悟空捨命相救,他卻人妖不分,那麼容易被矇騙,讓孫悟空受盡委屈;我想像孫悟空一樣有無窮的本領那該多好……孩子們開啟話匣子,學課文變得很容易。15分鐘的讀書、思考後的交流、討論更始熱烈。後面的交流感悟、朗讀展示,讓爲師感到了學生的潛力,這類課文放手,學生完全有能力學會,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以孫悟空的名字來由石猴到變化美猴王爲線索,把故事過程展示出來,這樣讓教學過程顯得更有趣。本文語言精練優美,節奏感強。教學中,我重點在於讓學生充分朗讀,在朗讀中體會古代的白話文的語言特徵。還有,句段賞讀,讓學生一邊讀,讀出語氣,感悟美猴王的頑皮、活潑、勇敢、個性。

其中,孫悟空始叫石猴,再稱美猴王。我點撥學生說一說:石猴——美猴王。讓學生感受這稱呼中微妙區別,並說說美猴王“美”在哪,學生將體會到:勇敢無畏,也是一種美。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3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爲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課文是一篇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

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在教學設計時,我以略讀課文的兩個教學意圖爲目標,就是讓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略讀課文。另外,發揮略讀課文的橋樑作用,使學生在略讀內容向課外延伸。基於這兩個方向的指引,我小心的設計過程,既避免上成講讀課文,又不能一讀帶過。

在實現第一個目標時,我以讀爲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在課前讓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在課中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並用自己的話說說“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爲猴王的”?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然後根據課文的特點,讓學生說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分組交流、集體討論。儘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對詞語的理解,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根據字面意思、查字典和組詞等辦法教學生理解。對好詞好句的品賞,讓學生邊讀邊觀察句子的表達方式,然後讓學生來仿寫,體會古代語言的精美。

在實現第二個目標時,我堅持以本文爲引子,激發學生去讀整本《西遊記》的熱情。於是,在開課時,我以孫悟空的美稱開頭。例:石猴、美猴王、齊天大聖等,激發學生在課文中找答案,最後又以美稱、諺語和歇後語結尾,激發學生去整本書中找答案。根據學生課後看書的反饋,我發現這個目標達到了。課間學生爭着說有關《西遊記》的歇後語讓我猜,同學之間交流讀書感受,在班級召開講故事比賽等。班級掀起了一股讀名著熱潮。

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讀的不夠,特別是在感受孫悟空的形象上,應該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如“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抓耳撓腮”,可讓學生邊讀邊聯繫平時所感受的孫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想象後說一說,說後再讀,這樣,猴王形象就會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來。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4

《猴王出世》這一課,文體是古代白話文,學生理解相對有些困難,一些詞語及語言習慣與我們現在也有所不同,學生可能會難於理解,會讀錯。對於剛剛從事語文教學一年的我來說,要把握準確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最初,我確定了以分析石猴的性格特徵爲主線,穿插分析語言的表達形式,從介紹我國古典名著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中啓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有重點的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後果。

這樣我形成了初步的教學思路。但在問題的提出上,我採用了“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你喜歡的句子畫下來,說說你從中讀懂了什麼”的方式,在陳校長和趙主任的指導下,認爲這樣提出問題太籠統,學生不容易圍繞主線來感悟,所以給我提出兩個教學思路:其一,請同學們細讀課文,你讀出一個怎樣的石猴?其二、這隻猴子爲什麼能夠在衆猴中脫穎而出,成爲猴王?

我採用了第二個教學思路,但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卻寫成了“石猴是怎樣成爲猴王的?”陳校長再次給我指導,幫我分析“怎樣”和“爲什麼”的區別,使我的這節課真正做到了思路清晰。

在重點語句的把握上,陳校長指導我大膽取捨,對於能夠體現石猴性格特點的語句,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充分感悟,而一些學生能讀懂,對於體現石猴性格特點不太明顯的語句,要敢於捨棄,如第4自然段,只選取了開頭和結尾兩句話,中間大段內容全都捨棄了,這樣做到了講課重點突出,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猴王的形象,印象深刻。

在對“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的品讀中,指導學生抓住“瞑、蹲、縱、跳”等動詞,展開想像,並描述一下你想像到的畫面。這樣,使學生充分感悟到了石猴身手敏捷、本領過人的特點。

因爲這篇文章是一篇古代白話文,在語言的品讀上,陳校長和趙主任指導我讓學生在體會內容的基礎上,採用多種方式朗讀,比如教師範讀、學生試讀、指名讀、齊讀,感悟古典名著的語言魅力。但在講課過程中,由於教學經驗不足,老是擔心時間不夠用內容講不完,所以讓學生讀得相對較少,對古典名著的語言魅力感悟不太充分。

最後,我設計了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小結,但陳校長認爲,學到最後,學生應該有能力自己進行總結,概括出石猴稱王的原因。在講課過程中,我採納了這個建議,在分析完課文之後,由一名學生來概括,最後大家進行總結。這樣,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效果較好。

另外,在課前我準備了幾張幻燈片,比如對於一些重點詞語的理解,及最後課處拓展四大名著的知識。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設備的問題,它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沒有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遺憾。

透過這次講課,我收穫頗豐。首先,在備課方面,我認識到了除了要備教材,備新課程標準,還要備學生,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才能在課堂上靈活應變,遊刃有餘。

其次,在講課方面,我認識到了教師不要只注重教課文內容,還要用相當的精力來教語言表達方式,注重讓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加強教師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透過朗讀課文讓學生感悟到語言蘊含的魅力,會理解會運用。

再次,在學生討論彙報時,教師把一個大問題拋給學生後,就敢於放手,不要中間加入很多小問題。教師的語言應該精練,點到爲止。

另外,幻燈片是爲了更有效地輔助教學的,當常規的教學手段解決不了時,可採用幻燈片來輔助教學,使學生更易於理解,加深印象,幻燈片的使用要恰到好處,不要流於形式。

總之,透過這次講課,在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之下,使我在語文教學方面,又成長了一步,我將更加努力,在今後的工作中,儘快成熟起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飛速提高!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5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爲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對於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同學們大都有一定的瞭解,因此,在匯入新課後,我讓學生說一說你瞭解的孫悟空是什麼樣的,學生暢所欲言,“那麼,你們知道孫悟空最初是什麼樣子的`嗎?”接着,引導學生認真讀文章的課前導讀,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採取半扶半放的方式引導學生藉助課前導讀,找出導讀中的提示,讓學生帶着問題來閱讀。透過學生讀導讀,他們知道了要求:

1、認真閱讀課文,看看石猴是從哪兒來的?

2、又是怎樣成爲猴王的?

3、不懂的地方和同學討論。學生讀懂了導讀的要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但是因爲本文是古代白話文,我又給同學們加了一條。

4、在閱讀本文時,要藉助下面的註釋加以理解。接下來,給學生留足時間,進行充分地閱讀、思考,並寫出自己的感受。

在集體交流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讓學生邊讀邊想像孫悟空的形象,這樣,“美猴王”的形象就在學生頭腦中鮮活起來了。

在本節課中的不足之處:對“美猴王”的認識還不夠充分,比如,它與其他的猴子有什麼不同呢?可能抓住這個問題,學生才能更全面地瞭解石猴的與衆不同。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6

聽了周老師《猴王出世》精彩的教學,收穫良多。

《猴王出世》是一篇閱讀課文,主要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猴子,這隻猴子每天快樂地在林間生活,一日,這隻石猴與羣猴玩耍時,因爲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爲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爲、聰明機敏、爽朗坦率的特點。

顯然,周老師在課前作了充分的準備,熟知文字和大綱,對課文重點、難點把我得很好,教學輕車熟路。教學中,抓住“石猴怎樣出世?”和“怎樣稱爲猴王?”兩個重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於本文是是古代白話文,語言很精闢,長短句結合多,讀起來比較拗口。周老師給足時間讓學生用朗讀、默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充分讀文,實現與作者、文字間的`交流,機器求職、閱讀的願望。

周老師在輔與學的方面處理的恰如其分,既突出了教學重點,有突破了教學難點。雖然《西遊記》是古代白話文,但它的語言較現代白話文,甚至其他名著的語言風格都有很大不同,語言很精練,古文味很濃,生僻字較多,學生讀起來較拗口,難理解。教學中,周老師特意把個別生字詞出示,讓學生熟記、理解,突破障礙。

在教學課文時,抓住“食草木、飲澗泉,才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爲伴,虎豹爲羣,獐鹿爲友,獼猿爲親;夜宿石崖之下吧,朝遊峯洞之中。”讓學生反覆朗讀,理解意思,發現其運用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動賓結構的詞句,且長短句結合的文法,感受語言的精煉優美、節奏感強,激起閱讀的興趣,提高賞析、審美的能力。在讓學生學習“石猴怎樣成爲猴王?”時,抓住石猴的語言“大造化!大造化!”、“我進去!我進去!”、“沒水!沒水!”等等,讓學生品讀,體會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感受優秀作品語言簡練、明快、乾脆、富有感召力的特點,感悟石猴的聰明、機敏、勇敢的特點,感受古典文學的魅力,激起於都的願望。

這節課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1、在課堂中,怎樣有效地實現、發揮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尤其對這樣一篇容量大、賞析價值高,卻只有一課時教學時間,怎樣做到短時而有效?

2、怎樣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該講哪些,講到什麼程度,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3、用什麼方法進行有效的課外拓展閱讀?通常在課末,教師都會推薦一些書目,讓學生課外自主地去讀,但是往往有缺乏後期的引導與監督,能做到課外閱讀的較少。所以怎樣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維持閱讀的動力,養成閱讀的習慣?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7

在這週上《猴王出世》一課時,我把這幾年我收集和整理的和《西遊記》有關的神話故事共6篇推薦給學生看,沒想到學生們的興趣大增,爭相傳閱。一部分學生還帶回家去讀給家長聽,並央求家長給他們講一些其他的故事,在這班學生中掀起寫故事的熱潮。一些平時不愛寫作文的學生居然也交了一兩篇小故事的作文。後來我把這些故事集中起來,編成了一小本《神話故事集》,在這之後在學生中激起學生的傳閱和寫作興趣。

透過這次體驗,使我體會到收集身邊的素材,把它和我們的教科書有機地整合起來,利用校本課用演、說、誦等方式展現。既能切實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極大地豐富、拓展教育內容,更能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的發展。在這之後,我會逐步學會注意收集身邊的素質來幫助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會經常把身邊發生的一些事寫下來,整理學校的歷史,發掘校友風采,收集好作業,好作品。還會利用校本課推薦給學生看,讓學生體會到我們身邊其實也有很多人、事、物是可寫的。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 篇8

我有幸參加了泉河頭鎮的同課異構活動,感謝每一位領導的指導。透過今天的執教,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了提升,也發現了今後要努力的方向。

一、在《猴王出世》這一節的教學活動中,我透過指導學生對句子中關鍵詞語的把握並領悟其中的意思,進而指導朗讀,讓學生對經典的語言敬佩、欣賞,進而激發了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

二、在研讀“猴子稱王”的部分,透過增、改、刪、減重點詞語、句子的方法,讓學生髮現語言的規律,學習表達的方法,感悟石猴的形象。使學生在讀懂課文“寫什麼”的同時,也體會到了作者是“怎樣寫”的。這對於學生的閱讀、習作水平提高是大有好處的。

三、在教學“石猴是如何稱王”時所給學生閱讀時間偏少,學生沒能抓住重點語句、重點詞語進行提煉,教師又急於“要”答案,就有些過於“主體”,語言也出現了反覆。在今後對於學生的默讀速度和質量要進一步訓練提高,教師在這種情況下今後也注意“引導”,切不可“急於求成”。

四、教學以“讀”主導整體教學過程,透過自讀、指名讀、齊讀、指導讀、換語氣讀等多種方式展開。教師的指導讀和齊讀效果顯著,但是卻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讀”出自己心中的“美猴王”,應讓學生更多的個性朗讀,給學生展示自我認識、理解的空間、機會。

五、細節處理不夠到位。比如:“連呼了三聲”之後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我只抓住了“我進去!我進去!”進行品讀體會石猴的勇敢,效果雖然不錯,但是聽完王乃爽老師的同課教學後我發現,如果將她所關注的“連呼三聲”部分教學融入的話,讓學生先體會到羣猴的膽小不敢進去,怕有危險,在有石猴的“我進去!我進去!”這種勇敢自信進行對比,那麼對於理解品悟石猴的形象會更水到渠成。我想這也是開展“同課異構”活動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