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上海著名中學特色教育觀摩考察彙報材料

林金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上海著名中學特色教育觀摩考察彙報材料

爲擴大視野,增進交流,提高認識,更好地學習先進辦學經驗,2001年11月17日至11月25日,受學校委派,吳智安副校長和林金山等二位同志參加了由隸屬於國家教育部的中國教育服務中心教育發展事業部主辦的“教育之旅--第三屆上海著名中學特色教育觀摩考察活動”,時間雖然不長,收穫頗大,現簡要彙報如下:

一、考察主要內容

此次赴滬考察前後參觀考察了上海市閘北八中、建平中學、上海交大附中、晉元進階中學、育才中學、嘉定一中等六所在上海乃至全國頗有影響的重點中學,聽取了國家副總督學、原教育部基教司司長王文湛(《貫徹基教會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部基教司高中處副處長劉月霞(《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原北京五中校長吳昌順(《名師成長之路》)、建平中學校長馮恩洪(《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閘北八中校長劉京海(《成功教育》)等五人所作的專題報告,與觀摩考察學校的領導老師也有一些接觸。與會代表380餘人,來自全國各地。活動安排十分緊張,內容也是十分充實的;往往是十二點多聽完報告,半個小時吃完午餐後馬上坐車趕往學校參觀。此次考察活動的重點是上海市著名中學的特色教育,包括辦學體制、教學管理、教學手段和方法、課程設定、研究性學習等,其目的在於瞭解教育運作方式及教育理念,以借鑑先進的教育經驗,更好地促進教學改革。所到之處,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淺。

    二、上海市著名中學及其特色教育印象

上海作爲中國最大的城市,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全面對外開放,經濟發展迅速,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異,普通高中教育也面臨着機遇和挑戰。爲使基礎教育與經濟的高速發展相適應,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上海市逐步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並進行了一系列諸如課程、辦學體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一)校園環境

參觀考察的六所重點中學,除了閘北八中因爲是初級中學條件略差以外,硬件設施都是一流的先進。塑膠跑道、校園網等自不待言,面貌一新的育才中學、晉元進階中學、嘉定一中等三所全日制寄宿制學校投資1.6-2.5億元,都有自己的體育館、藝術館、游泳館、下沉舞臺音樂館。校園面積最大的如育才中學,佔地269畝,有各類建築28幢,建築面積達7.8萬平方米,還建有大會堂、網球場、溜冰場、射擊場、沙灘排球場,甚至還有超市。綠化面積10.1萬平方米,更有佔地4萬平方米的假山、池沼、涼亭、竹林,人行其中如入公園,讓人留連忘返。財大氣粗的上海交大附中繫上海市教委直屬學校,財力雄厚,塑膠跑道是德國公司鋪設的,草坪也是請德國人進行日常維護,深秋季節草坪仍是蔥綠如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久負盛名的上海建平中學則以其全校師生人手一臺電腦(學校爲每位教師配備了美國康柏筆記本電腦)、校內3000個Internet接入點和教學資源庫1萬多個課件而讓人望塵莫及。

(二)著名中學特色教育簡述

1、閘北八中--成功教育

閘北區地處上海市中部,區內工業發達,商業繁榮,交通方便市政環境優美,人文資源豐富,是上海市繁華的中心城區之一。而閘北八中原來是一所師資和辦學條件困難,家長和社區的教育環境相對薄弱的初級中學。針對這一實際,早在1987年,當國內外教育家都在關注學習困難問題的研究和解決的同時,閘北八中就開始了成功教育課題實驗。學校以成功教育思想爲辦學指導思想,以“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奉獻自我”爲校訓,注重面向全體學生,追求學生多面成功。經過三年的第一輪實驗,閘北八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一躍成爲閘北區教育教學改革的龍頭學校,並被確定爲閘北區重點中學。其成功教育輻射帶動了周邊數十所同類型的中小學

所謂成功教育,實際上指的是利用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潛能,成功的願望,都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取得多方面成功而實施的教育模式。而教育的本質任務,教師的本質任務,就是要使學生成爲學習的成功者,進而爲其成爲社會的成功者作好基本素質的準備。他們透過轉變教育觀念,適當增加與不斷強化提高學生素質的有關的教育內容落實素質培養的目標;改革教育方法,採取分層漸進,創造成功機會促使學生參與活動;強化非智力因素教育,以成功心理的培養和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爲重點改革德育教育;實施鼓勵性評價等一系列措施,從而取得成功,對此,柳斌同志給予了高度評價,說它走出了一條“讓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主動,得到發展的道路”。國家教育部把成功教育作爲素質教育的成功模式之一,並要求把成功教育經驗推向全國。

2、建平中學--建設國際管理標準

建平中學原來是一所農村中學,得益於上海浦東的發展,到今天成爲國內外知名的上海市重點中學、教育部德育大綱試點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它以“合格+特長”、“規範+選擇”爲培養目標和管理模式,並於1993年組建了中國第一個教育集團,以教育產業化、規模化的形式,實施教育企業化經營戰略,爲此,教育部向全國推出“建平教育模式”。2000年《人民日報》曾用三個專版介紹建平中學。健談而謙虛的馮恩洪校長輕描淡寫地說建平中學的成績只是“研究了一個模式,追求了一個規模效應,探索了一個機制”。其實,只要稍微瞭解一下建平的情況,決不是如此簡單。建平中學現有在校生15000人,38個學生社團,在必修課之外學校有76門選修課程……。如何管理這樣一個大型學校集團?馮校長告訴我們,他信奉的是“一流的企業出標準,二流的企業出品牌,三流的企業出產品,四流的企業出勞務”,一個好學校靠的是力求完美、持續改進的管理標準。爲此建平人從建立區域管理標準(學校標準)、地方標準、國家標準到建設國際標準,前後花了近五年的時間,今年11月以高分透過了香港品質保證局對管理標準的驗收。

現在建平人都認同的一個觀點是,按國際標準,教育是服務的行業;因此學生不是學校的產品,而是學校服務的對象。據此學校要求老師要學會微笑服務、禮貌服務、主動服務,並提出“愛學生如愛親子,敬家長如敬親朋”,在與家長、學生接觸的過程中要“先微笑後開口,先讓座後談話”,做到尊重人、研究人、滿足人的需要。建平的目標是“讓建平學生進入優秀的大學,讓建平學生在優秀的大學裏更加優秀”,學校的產品就是力求完美、持續改進的服務系統。

     在這個服務系統中,有一支優秀的服務隊伍(教師隊伍)是關鍵。在師資隊伍建設中,建平中學同樣碰到“要得到-留得住-提得高”的問題。爲此建平主張樹立以人爲本的柔性管理理念,構築管理文化氛圍,用“建平爲你提供一流的發展機會”吸引人才,引進博士、碩士;全校實行評聘分離制度,並在全國率先推行年薪8萬聘任學科帶頭人;還在校內努力營造學習型的管理,每月舉行“教育沙龍”,每週開設社會文化講座,幫助教師拓展科學知識,調整知識結構;並鼓勵教師利用寒暑假、雙休日提高學歷層次。據介紹,如今建平中學一線教師平均年齡35.7歲,擁有4位博士,20多位碩士,還有70多位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明年碩士以上學歷的教師將佔教師隊伍的30%,爲建平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晉元進階中學--教育整體改革與研究性學習

在本次參觀考察中,可以說,晉元進階中學給人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學校佔地140餘畝,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但它的設計佈局最合理,晉元進階中學的接待考察安排也是最真誠而高質量的。既有校領導宏觀的介紹,還有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師生代表“現身說法”和演示,令人大開眼界,稱讚不已。

晉元進階中學前身是英國人辦的華童公學,創辦於1904年。抗戰勝利以後爲紀念愛國將領謝晉元將軍而命名晉元中學。建校近百年,學校人才輩出,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有丁關根、張承宗、唐韜、餘秋雨和一大批院士、學者。它是全國美育教育實驗基地、上海市創造教育實驗基地。

晉元進階中學將“自主選擇,充分學習,卓越發展”作爲學校的辦學理念,在學校營造一個開放、主動、受教育者參與學習設計的教育環境。透過學生自主選擇,安排自己的課程結構,實現既掌握各科基本知識,又充分發展學習特長的教育目的。爲此,學校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套餐式”的組合課程。晉元進階中學在課程和教學改革方面,構建了可供學生自主選擇,充分學習的“套餐式”課程體系。包括可供選擇的拓展型課程,可供自主選擇學習層次的基礎型課程,可供自主選擇的研究型課程和可供自主選擇的生活經驗課程。學生根據自己個人的基礎和能力,將這些課程組合成適合自己發展的“套餐式”課程,每個學生都有一張具有個性特色的課程表。學生都有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教師是研究課題的指導者,院士和其他專家學者是“研究性學習”的堅強後盾,學生在自己動手研究中開拓視野,張揚個性,從而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尤其可貴的是,晉元進階中學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從對研究型課程的理性認識、研究型課程的目標與內容到研究型課程的實施、、研究型課程的管理、研究型課程的評價形成了一套較爲成熟的體系,並取得豐碩成果,爲上海市提供了許多具有晉元特色的教師和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典型個案,許多學生的研究課題屢次在大陸或港、澳地區獲獎。

走班制的辦學營作方式。晉元進階中學實行選擇走班制。數學、物理、化學、外語和計算機五門基礎學科都進行選擇走班,體育則實施選項。全面實施“因材施教”,學生在走班制中走進專用教室,選擇課程,充分學習,夯實基礎,選擇個性發展的空間,處理好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關係。

強化學生自主管理的主人翁意識。學校積極探索以學生髮展爲本的學生自主發展教育管理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了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發展的民主參與、自我完善的育人機制,堅持學生的活動由學生唱主角,目標讓學生自己明,計劃讓學生自己訂,形式讓學生自己選,效果讓學生自己評,增強爭當學校主人的主體意識。學校設定了學生校長助理制,學生參與學校紀律、衛生、學習等重大問題的決策和管理工作,展露了學生自主管理、自主發展的潛能和才華,使一大批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和提高。

此外,學校還進行後勤管理和與選擇性的教育配套的學分制管理、以及重心下移整合“出爐”的年級組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整體改革探索與實踐,都是卓有成效的。

4、育才中學--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上海市育才中學始創於1901年,50年代初上海市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爲重點中學,由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出任校長。學校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長期堅持教育改革,近百年來,爲社會培養了大量人才,以高質量的教學水平蜚聲海內外。1998年學校遷建新址後,發展成爲寄宿制的進階中學,大膽探索,勇於實踐,以“發揚教改傳統,融入時代特徵,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整體推進教育改革。

首先是管理機制、體制的改革。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長依法辦學。董事會成員包括著名高校(復旦、交大、同濟、華師大、外國語大學、財大、上海大學、上師大等),境內外企事業單位和區、局、校有關領導。在學校組織機構方面,中層設一室四部,即辦公室(兼董事會、黨委辦公室)、教育管理部(只管教學,不管事務性工作)、學生工作部(兼管學籍)、教育服務部(包括教學後勤、體育場館管理)、生活服務部(負責生活後勤服務保障)。

其次,課程的改革。育才中學的課程改革主要包括:

選修課程和免修課程。學校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學生不僅可以自主選課,還可以根據發展需求,申請開課。經學校統籌安排,現已開設7種類型課(導師型、研究型、競賽型、興趣型、提高型、講座型和活動型)共計70餘門。爲給學有餘力和具有特長的學生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學校還建立了免修制度。即按照一定的要求,經學生本人申請,學校考覈透過以後,可以免修某門學科,並由學校爲其配備相應學科指導教師,制訂學習計劃,進行輔導並提供自主學習的各種條件和便利。

勞動意識培養。爲培養學生勞動習慣,樹立公益意識,學校建立三種勞動制度。每天安排15分鐘(下午1:15-1:30)一節養成性勞動課,學生全員參加,清潔校園環境,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參加圖書館、實驗室和其他場館的服務性勞動和勤工儉學。

加強三項技能訓練。學校要求每位學生在掌握紮實基礎知識的同時,學會計算機軟件設計、網頁製作;英語聽、說、讀、寫基本過關,相當於大學非英語專業二年級水平;初步掌握汽車駕駛技能,學習汽車機械原理。

在作息時間安排上,育才中學也是獨具特色的。必修課限制在上午安排的5節課中,下午都是選修課。1:30開始(上海不安排午休時間)安排兩節選修課,3:05分開始安排一節55分鐘長的“學生自主發展”課,教師下班輔導。4:00-5:00爲學生社團活動時間。5:00以後爲自由活動時間。有一半的時間學生自主安排。

再次,後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學校實行後勤服務社會化,食堂、物業管理、超市、醫療、交通、安全保衛等工作分別由八家單位承擔管理。這樣既有效剝離了人員編制(全校教職工僅155人),節約了經費開支,又提高了後勤服務的專業水平,也保證了學校領導集中精力搞好教學。當天中午,在學校餐廳用餐,每人一份快餐,代表們真切地感受到後勤改革帶來的高質量的服務。

上海交大附中、嘉定一中等兩所中學的做法與上海其他重點中學大同小異,在此不復贅述。值得一提的是嘉定一中在研究性學習方面成果突出,連續四屆組織兩個學生代表隊參加了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取得優異成績,每隊三位各有所長(計算機、英語、理科)的學生在比賽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團隊精神、全身心地投入科學的精神值得讚揚。

三、教育部基教司領導的報告綜述

國家副總督學、原教育部基教司司長王文湛專程從北京趕往上海,爲與會代表作了題爲《貫徹基教會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報告。報告深入淺出、高屋建瓴、妙趣橫生,長達4小時的報告,王司長不用講稿,翔實的數字脫口而出,幽默風趣的語言常引得代表們發出會心的微笑,博得陣陣掌聲。

他從國際上科技教育的激烈競爭、國內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和教育內部存在的實際問題等三個方面介紹了基教會召開的背景,扼要介紹了基教會出臺的《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工作的決定》的主要內容和教育的“十五”規劃,結合其本人從事多年基教領導工作實際,重點談了三個問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改革,紮實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教材改革,加強課程建設,提高教育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王司長從澄清素質教育的概念談起,提出在更新教育觀念時要樹立六種觀點:大教育的觀點、終身教育的觀點、以學生爲本的觀點、現代的人才觀、科學的教育質量的評價觀以及教育是公益事業的觀點。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德智體美要全面發展,特別強調要加強德育、加強社會實踐活動。

在談到教學教材改革時,他客觀地分析了我國的教育存在着教學要求過高,學生負擔太重,影響了他們個性的發展;教師太強調習題分析,學生知識面不寬,動手能力不強,創新能力不高;只重視教的一面“教改”,不重視學的一面“學改”等問題,爲此,今後必須加強實驗教學,中考要考查實驗,中小學要儘可能開放圖書館、實驗室、微機房。在高中階段,要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要實行學分制,要加強外語和資訊技術教育。

在談到教師隊伍建設時,他分析了新形勢下對中小學教師的“六要”(要有事業心責任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要有正確的教育思想及其指導下的教育實踐,要有淵博的知識和終身學習的觀念,要有多方面的能力,要有較高的教學水平,要有好的師德、教風、作風),並指出教師要成爲素質教育的推動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從五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樹立學生主體意識,一切爲了學生,創造適應學生的教學模式;要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尤其是使用三種工具(中文外文詞典、圖書館、Internet);要注意學生個性的培養。

最後,王司長深情地勉勵大家說:“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基教司高中處劉月霞副處長的報告《我國普通高中的改革和發展》,則主要從微觀的角度具體介紹了“十五”期間我國普通高中改革和發展的思路、措施。

總體思路是要堅持“積極進取,實事求是,分區規劃,分類指導”,主要措施包括:要在現有學校挖潛,擴大校均規模,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辦學效益;要擴大大中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要努力發展農村普通高中教育;要大力扶持和積極推動民辦教育的發展;要建立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相互溝通、優勢互補的機制,促進二者協調發展;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逐步改善高中的辦學條件,確保高中教育發展的需要。

劉月霞副處長還重點談了示範性高中建設和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問題。

關於示範性高中建設。劉處長回顧了示範校建設的緣起,以及因1995年制訂的標準“硬件要求比較高,軟件比較模糊,不便操作”而暫時擱置的過程。她說,我們反對盲目追求硬件的傾向,學校應以育人爲本,追求一種教育氛圍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高品味。因此教育部也在醞釀出臺一個新的示範性高中驗收標準。她認爲,示範性高中至少應做到:學校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不能把目標直接指向升學或就業;學校的課程設定和實施,不能僅侷限於文科理科分班,要爲學生提供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應該考慮爲不同學生設定不同課程;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髮展的和諧統一,要看學校是否爲學生髮展提供充足空間,是否爲學生終身發展提供了條件,學校的管理是否爲學生的發展準備;還要考查學校與社區間的關係,學校首先應該是社會的,是社區的一部分,要有資源共享的理念,應該成爲社區先進文化的先導,應當讓學校融入更大的範疇,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融合。

關於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劉處長指出,課程對於學校教育來說是非常核心的內容,牽一髮而動全身,她希望學校領導在“十五”建設期間要重點關注此事。她介紹了高中課程改革與試驗、推進的情況,並對課程計劃的制訂作了重點說明。首先它重新表述了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務,既不是專業教育,也不是大學預科,而是要爲學生進入學習化的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它調整了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突出強調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要了解國家的歷史,培養對國家、民族的責任;強調合作精神和參與國際競爭、國際活動的意識等。她還具體介紹了課程的結構框架和學科課時的變化。

高                學科:增加資訊技術教育

中      必修課                  研究性學習、勞動教育

課                綜合實踐活動:社區教育、社會實踐活動

程                學科類

框      選修課    

架                學校和地方選修課

    

學科課時原來是按各年級給課時,現在按三年總量給課時,給學校結合實際進行調整的空間。其中,數學、物理、化學、歷史都作了調減,外語、藝術有所增加,資訊技術教育從無到有。

再次,要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並創造條件開設職業技術類選修課。國家課程主要是基礎性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是拓展性課程,體現高中課程的多樣化和選擇性,並用學分制限制,基礎學分是畢業要求,又可以爲冒尖的學生奠定發展的平臺,做到下保底線上不封頂。

四、參觀考察後的思考

當前我校正在加快創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步伐,在校園網、塑膠跑道等硬件建設上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有所縮小,這無疑是可喜的。但在研究性學習、分層次教學、學分制管理、選修課程等體現現代教育發展趨勢的諸多方面尚有待進一步規範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