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沁園春長沙》5 教案教學設計

《沁園春長沙》5

《沁園春長沙》5 教案教學設計

1.    沁園春長沙

江蘇泰州民興實驗中學   張春英

教學目標:

⑴瞭解詞的體裁知識,聯繫上下文揣摩用詞尤其是動詞的傳神之妙;

⑵品位詩詞,學習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寫法;

⑶感受毛澤東的博大情懷和革命鬥志;

⑷背誦默寫全詞。

二、教學重點:

1、透過品位意象,感悟詞中闊大的意境。

2、領會詩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寬廣胸襟和革命氣概。

三、教學難點

1、從意象的角度瞭解關於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學的描寫

2、領會浪遏飛舟的深刻含義。

四、教學方法

1、語言品讀法。透過朗讀、品讀、誦讀、體會詞中的意象,把握詞作情感。

2、比較法。如對《沁園春 長沙》《沁園春 雪》比較。

課時安排: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

1、  瞭解詞的相關知識和寫作背景

2、  對照註釋理解全詩大意

3、  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步驟:由初中時曾經讀過毛澤東的一首詞《沁園春雪》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初中時曾經讀過毛澤東的一首詞《沁園春雪》,回憶一下,還能背誦嗎?(指名背)(沁園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詞和<<沁園春.雪>>的詞牌一樣,不過《沁園春 長沙》給我們描述的是一幅南國秋景圖,而《沁園春 雪》所描述的是北國冬雪畫卷。

關於“詞”的介紹

    詞,是我國傳統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裁,起源於兩漢,奠基於隋、唐,大盛於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樂(“燕”通“宴”)曲調的歌辭,但在發展中逐漸與音樂分離,成爲純粹的文學樣式。每一首詞都有詞牌。詞牌,最初是特定的詞樂曲調的名稱,後來成爲特定的詞體格式的標目。詞的題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詞牌規定的各種詞調和詞體,都有特定的字數、句數和格律。有的詞不分段(段,又稱“片”“遍”“闋”等),稱作“單調”;有的詞分兩段,稱作“雙調”;還有分三段、四段的,稱作“三疊”“四疊”。前兩類數量較多。此外,按詞的字數多少,一般可分爲小令(約50字以下)、中調(約百字以下)、長調(百字以上),如《沁園春》共114字,屬長調。詞的押韻,不同於詩,哪一句押韻,押平韻仄韻,是一韻到底還是要變韻,均由詞牌要求決定。詞,又叫“曲子”“雜曲子”“曲子詞”“長短句”等。      〗

   複習要點:詞牌(“沁園春”)、題目(“長沙”)、闋(本詞有上下兩闋)、長調。

總結一下,像學習詩詞類的文章該如何進行?

知人論世看背景,聯繫想象品語言,情感共鳴善思考

一、知人論世看背景

1.        走近作者,瞭解背景

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一位獨領風騷的偉大詩人。毛澤東詩詞體現了一位具有詩人氣質的革命領袖的博大胸襟和氣魄,在他筆下的自然之景均帶有詩人的主觀色彩,初中讀過的《沁園春雪》是這樣,這篇《沁園春長沙》也是這樣。1911年,毛澤東18歲時到湖南長沙,在此從事革命活動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1918年與何叔衡等創立了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爲奮鬥目標的新民學會。“五四”時,組織領導了長沙學生和市民的愛國運動,主編《湘江評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1920年與何叔衡等創建了湖南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共產黨成立後,他又組建了中共湘區委員會並任書記。1923年離開長沙到上海、廣州等地從事革命活動,到1925年回湖南湘潭從事農民運動。同年秋,他自韶山經長沙轉赴廣州接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重遊嶽麓山、水陸洲、湘江這些讀書時經常與朋友遊聚的舊地,追述往事,寫下了這首詞。                     〗

   這首詞寫於1925年。當時正值國內第一次大革命爆發的前夜,全國各地工農運動風起雲涌,如火如荼。毛澤東同志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先後建立了20多個農民協會,創建了湖南農村第一個黨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廣州創建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面對如畫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勢,回憶過去戰鬥的歲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動人的詩篇。

高考考綱要求:要根據語境,辨析理解語句的含義。這個語境,如取其廣義的話,就包括作品的時代背景。因此,閱讀了解背景,聯繫背景,十分重要。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滿了蒼涼,充滿了感傷,而我們的毛澤東主席在他年青的時候,卻曾爲秋天唱出一曲昂揚的讚歌,這首詞充滿動感,充滿力量,充滿濃烈色彩

2、.朗讀全首詞,在朗讀前,先打出幻燈片,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容易讀錯的字。 

[沁qin.橘ju.舸ge.寥廓liaokuo.浮fu.遒qiu.遏e.]  

[播放課文配樂朗讀錄音]

3、  看註釋 理解詞意 並質疑

4、  讀釋

    ①萬山紅遍:萬山,指湘江兩岸嶽麓山和附近的許多山峯。紅遍,紅盡之意。

    ②層林盡染:(見第172頁註解④)

    ③漫江碧透:漫江,滿江。碧透,碧,極言江水之清,碧透,即江水碧綠之極。透,同“遍”,程度副詞。(一說“透”,言水清)

    ④百舸爭流:舸,大船,百舸,指許多船。爭流,爭着行駛。

    ⑤鷹……,魚……:分別在“擊”和“翔”的後面省了一個“於”,“擊”在句中指飛得矯健有力;“翔”在句中指遊得自由自在。

    ⑥萬類……:萬類,宇宙的萬物。競,競相,爭

5、  學生描述詞中的南國湘江秋景圖

總結:遠望許多的山上,重重疊疊的楓樹林,經霜變紅,像染過一般;近看碧綠至極的湘江上,無數的船隻在爭着行駛。雄鷹在廣闊的天空裏矯健有力地高飛,魚兒在清澈的江水裏自由輕快地遊動,宇宙間的萬物,都在這深秋的時節中競相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讀釋

    ①恰同學少年:恰,正當。

    ②風華正茂:茂,盛也;風采才華正盛。

    ③書生意氣:書生,同學。

    ④揮斥方遒:揮斥,奔放;方,正當;遒,強勁有力。

    ⑤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指點,評論;江山,天下國家大事;激揚,激濁揚清。

    ⑥糞土當年萬戶侯:糞土,名詞作動詞,帶賓語“當年萬戶侯”,視……如糞土。萬戶侯,指大軍閥、大官僚。

   學生描述文中作者所描繪的崢嶸歲月圖

    總結:那時,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風采煥發,才華橫溢,革命熱情奔放,鬥志旺盛,經常評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反動統治者視如糞土一般。

    集體誦讀 體會詞中詩人的主觀情感

6、  自由誦讀 默寫全詩

第二教時

教學內容

1、  聯繫想象品語言

2、  情感共鳴細思考

教學步驟

(一)聯繫想象品語言

1、  集體朗讀這首詞

 出示“朗讀”技巧

掌握節奏重音;替詩人朗讀( 理解詩人的情感和詩中的主題); 抒自我情懷(對全詩進行大膽的想象和聯想)

4 詞句賞析

大家合上書本,試着把寫景部分用自己儘可能美的語句再現出來。

學生交流,並說出好在何處?

 [重點賞析]   

     提問:這幅湘江秋景圖具有怎樣的特徵? 

充滿生機。

在“湘江秋景圖”中找出幾個動詞 ,說說它用得好在何處?

△ “爭”  提出:船會不會自己爭着行駛? 

          引導學生得出“爭”既寫船,又寫人,寫出了人的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  提出:能看到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動,說明了什麼? 

          引導學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質好。並問這句與上文哪一個相呼應?  

          (“漫江碧透”) 

          說明作者在這裏用“翔”既寫了“魚”又寫“水”。

“擊”寫出鷹飛翔的矯健有力

 

     同時,△ “競”  以一個“競”字說明萬物爲生存,爲發展不停競爭,引導學生得出,“競”是 

          對前面三個動詞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僅僅運用了動詞,還用了數量詞描繪這幅湘江秋景畫。 

          引導學生裝找出“萬”、“層”、“百”,讓學生分析作者用這三個詞的妙處。 

          [在“湘江秋景畫”上打上三個詞] 

          提問:這幅畫除了充滿生機還具有怎樣特徵? 

          引導學生回答“色彩鮮明”、“色彩繽紛”,讓學生找出這些色彩。 

         “紅”、“碧”、“白”(船帆)、“黑”(黑鷹)、“藍”(藍天)。 

          [在“湘江秋景畫”打上這些詞] 

△“紅”  引導學生得出紅色往往給人朝氣蓬勃,喜慶祥和之感。由此可見,作者當時 

        內心中充滿激情。 

△ “碧”  引導學生得出秋天葉黃葉時,看到碧綠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綠,那樣興奮、舒服、愉快。

提問:“看”字總領幾句?詩人從哪幾個方面描繪這幅秋色圖? 

講解:用“看”字領起,一直貫到“自由”,與下闋用“憶”字領起作用一樣,均稱做“一字領起”,有領起下文的作用,直貫鋪敘七句。這種鋪陳排比的手法,也就是古人所說“賦、比、興”中的“賦”。

詩人從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描繪。 

首先,看到的是山色:“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表示多。這裏的羣山,指湘江西岸嶽麓山以及附近的許多山峯。“紅遍”二字,既寫出色彩豔麗,境界開闊,又與“寒秋”二字呼應起來。“層林盡染”四字,點明經過多次霜打,重重迭迭的樹林都變成紅色,像染過一樣。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勢仍然很盛,用一個“漫”(滿)字來寫它,可以說是恰到好處。湘江水質好,到了深秋更加清淨,“碧透”二字如實地描繪了湘江之水澄清,清澈見底的特徵,“透”與上文“遍”爲互文,都是副詞,含有“極”的意思。如果說“漫江碧透“是靜景,”“百舸爭流”便是動景。“百舸”,船很多。“爭流”,爭着行使。一個“爭”字,把湘江上千帆競發,爭先恐後的壯觀場面寫了出來。 

接着,擡頭看天空,“鷹擊長空”;俯首看到水底:“魚翔淺底”。從修辭上看,這兩句形成了對偶。“長空”,廣闊的天空。“淺底”,水清澈見到河底,故顯得淺。“擊”搏擊。用“擊”而不用“飛”,準確地形容了鷹展翅迅猛有力拍打的雄姿。“翔”,一般用於指鳥盤旋地飛,這裏用“翔”而不用“遊”,精當地把鳥不扇動翅膀盤旋迴飛的狀態,用來描寫游魚在水中自由輕快的神態。這天上、水中的兩幅畫都是所謂的動景。前者屬於遠景,後者屬於近景,相映成趣。 

“萬類霜天競自由”,“萬類”,萬物。“霜天”,習慣指秋天。“競”,競爭,充滿了生命的力量。這一句從眼前的山、樹、水、船、鷹、魚,一下擴展到世間萬物,並對寒秋嚴霜下的萬物蓬勃活躍,奮發自強的情狀,作了富於哲理性的概括。

提問:“湘江秋色圖”如何描繪?作者用了什麼方法?

    答:抓住典型,點面結合,多種角度,鋪陳描畫。

作者選取了山林、行船、雄鷹、游魚等最能體現秋色的典型,各作爲一個點,再用“萬類”概括面,從視覺的不同角度遠望-近看-仰觀-俯視;不同色彩:“紅遍”“碧透”;不同形態:“層林”“漫江”“爭流”“擊”“翔”等,描寫湘江秋色多姿多彩的畫面,構成“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哲理圖畫。

此段描寫,用詞精當,極富表現力:

    “遍”寫楓色之廣,“層”寫楓林之茂,“染”寫樹色之奇,“漫”寫江水之溢,“透”寫湘水之清,“爭”寫行船之奮,“擊”寫雄鷹之健,“翔”寫魚兒之樂。錘鍊之妙,令人拍案叫絕。(古詩詞的欣賞,捕捉關鍵性的詞語作分析,是重要的一種方法,其技藝往往體現在用詞上,而用詞技巧又往往體現在動詞、形容詞、副詞的錘鍊上。)

投影幻燈片:

“看”領起

    [描點]遠望--萬山紅遍(高) [羣山]

    近看--漫江碧透(低) [江水]

    仰視--鷹擊長空(高) [長空]

    俯視--魚翔淺底(低) [水面]

    動作之勁--“爭”“擊”“翔”

    色彩之濃--“紅遍”“碧透”

    數量之多--山以萬計,林以層數,舸以百數

    競爭之烈--紅綠爭輝,船隻爭流,鷹魚爭樂

    類別之齊--動物、植物、人物、環境

    [擴展]由實而虛,由點到面:萬類霜天競自由

    由眼前自然景物到所有自然景物,

    由自然景物到自然界的主宰--人

    這是感情的昇華,物我同一。詩情與哲理同一。     〗

    本來秋天容易給人以荒涼肅殺之感,秋風蕭瑟,萬物凋零,所以中國古代就有着“悲秋”的傳統文化心理,“風急天高猿嘯哀”,“悲哉秋之爲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秋天在那些悲秋的文人墨客的`筆下是一種冷清慘淡的景象。 

提問:這段景物描寫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與一般的詠秋詩詞的基調有何不同?你能用四字短語概括毛澤東眼中的秋景之特點嗎? 

明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景物,會有不同的感受,在青年革命者毛澤東的眼中看到的是一幅色彩絢麗,生機勃發的秋色圖。這詩句暗喻了當時的大好革命形勢,詩是靠形象思維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說。作者爲什麼能夠把這幅圖畫寫得這樣出色呢?一方面是他選擇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鷹、游魚都是湘江地區最有特色的景物,另一方面貼切地寫出這些景物的主要特徵,如山林,突出“紅”字;寫江水突出“碧”字;寫鷹用“擊”字,寫魚用“翔”字。毛澤東將“寒秋”寫得充滿強烈的動感、強勁的力度、濃烈的色彩,藝術地描繪了秋色秋韻,揭示了秋力秋魄。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景語即情語,物我同一。作者詠秋的旨意在於:來自寒秋的這勃勃生機,在於“競”字。要生存,要發展,就要“競”。

(二)、情感共鳴善思考

.1、《沁園春長沙》的開頭三句的正常順序是怎樣的?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一問(答案略)

第二問

答:其一,點明時令;其二,交代環境;其三,引出作者;其四,作出鋪墊(A爲下文描寫“湘江秋色圖”作鋪墊;B爲下文“萬類……”的哲理作鋪墊)。

    還要注意作者用“深秋”的巧妙:因爲深秋,楓葉纔有“紅遍”;因深秋,江水纔有“漫”“碧”之狀;因爲深秋,才覺“長空”,才能觀賞雄鷹搏擊。可見,好些匠心獨運的字,要從宏觀來把握,方悟其妙。

2、  一個“看”領起的寫景詩句和“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一問題的提出有什麼聯繫?

①悵寥廓:悵,感慨;寥廓,宇宙的廣闊,大千世界。

②蒼茫大地:蒼茫,曠遠迷茫。③主沉浮:主,主宰;沉浮,事物的升沉、消長、興衰。

釋義: 面對這一派勃勃生機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緒萬端: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纔是主宰你命運的真正主人呢?

【賞析】

    聯繫時代背景,深悟“問……浮”句的含義。這大自然的盛衰榮枯該由誰主宰,這世界,這國家的命運,究竟誰來掌握?透過這一非同尋常的詢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和革命的凌雲壯志。雖問而不答,但答案可悟。下闋結尾,予以呼應,顯章法之謹嚴。

【悟旨】

“主沉浮”是詩人及其同伴的遠大理想,是詩人革命一生的主線,年輕時確立的這一理想,成爲一生的奮鬥目標。這也是詞意昇華的表現。

[總結上闕] 

      作者描寫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並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過渡語:

上闋寫“今日之遊”,描眼前之秋景,提出“誰主沉浮”之問;

下闋寫“昔日之遊”,憶過去之崢嶸,回答“誰主沉浮”之問。

   詩人是在思考誰是中國革命的領導者這個問題中轉到回憶往事的。

2.        下 闋中的“攜”、“憶”、“記”三字有何作用?詞人憶了怎樣的人和事?上闋中提出“誰主沉浮”這一問題,下闋回答了嗎?哪些話是回答?

3.        分析下闕 以學生賞析爲主

    [賞析] 

△ “憶”  要求學生聯繫作者的經歷,尋找作者到底“憶”些什麼,以及提出作者爲何  

          要“憶往昔”?(意在寫“今朝”,回答“誰主沉浮”) 

△ “恰”  (1)讓學生談談“恰”這個領字的妙處,讓其描繪作者及其革命戰友的當年  

           意氣風發的畫面。 

            (2)老師重點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熱情奔放。 

 △ “曾記否”三句  

(1) 讓學生分析“擊”、“遏”,領略人物的激昂豪邁。 

(2) 老師重點明確作者在這三句中把整首詞的感情基調推向高潮。 

(3) 讓學生體會作者“主沉浮”,“到中流擊水”的寓意。 

以天下爲己任,蔑視反動派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 

附:板書設計: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時令]       獨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點]        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  遠觀(靜景)

                    層林盡樑 

                    漫江碧透    近看          點       實 

       鋪敘         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    仰視 (動景)

                    魚翔淺底    俯視(動景)

                    萬類霜天競自由            面       虛 

                    悵寥廊 

          [問題]     問蒼茫大地 

 誰問沉浮 

                 湘江秋景圖 

景物多 山、楓樹林、江水、大船、鷹、魚 

動作勁 爭(船、人)、擊、翔(魚、水) 

-------竟 

範圍廣 

數量多 萬、層、百 

色彩繽紛 紅、碧、白、黑、藍 

三、演繹創新

師:歲月是一張純潔的白紙,假如沒有理想和希望的畫卷,假如沒有勤勞、勇敢、真摯、剛韌的五顏六色,怎麼會畫出絢麗的生命彩圖呢?有一首歌,成龍唱的,歌名叫《男兒當自強》。有哪位同學能唱一唱?(或者把歌詞說一說也可)

師:唱完後,感覺如何?(學生交流後佈置作業:以“立志做大事”爲題,寫出自己的學習感受。)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懦,進取壓倒苟安。願每位同學都能永遠奏響生命的最強音。

本課作業: 

1. 下列加線字或詞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惆悵(chóu  chàng)    遏制(è)     褒揚(bāo)     萬戶候(hóu)

B.崢嶸(zhēng  róng)    遒勁(qiú)   遨翔(áo)      歲月稠(chóu)

C.滄茫(cāng  māng)     百舸(gě)    儘管(jìn)     竟自由(jìng)

D.寥廓(liào  kuò)       伴侶(lǚ)    攜帶(xié)     橘子洲(jú)

2.選出對《沁園春長沙》一詞中的詞句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

A.一個“爭”字表現了千帆競發的熱鬧場面;一個“擊”字準確地寫出了鷹的矯健飛翔;“翔”字精當地描繪出游魚在水中輕快自如,像鳥一樣盤旋的姿態。

B.“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而“漫”字寫出了江水滿溢之狀。

C.“恰”、“正”、“方”幾個近義副詞的運用,更有助於充分表現早期革命者當年雄姿英發的革命風貌。

D.“江山”、“文字”都屬於借代的用法;“糞土”則屬於名詞的使動用法,表現了革命青年英勇無畏的豪邁氣概。

3.對下列句子修辭手法說明錯誤的一項是(    )

A.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誇張)

B.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反問)

C.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對偶)

D.糞土當年萬戶侯。(比喻

4.對“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句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觸景生情,見物起興,詩人面對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浮想聯翩,感慨萬分,發出氣壯山河的一問。

B.“悵”緊承“看”而來,“問”由“悵”而發。

C.這句話主要是詢問大自然的盛衰榮枯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人定勝天的思想。

D.“大地”和“沉浮”一語雙關,它包含着自然界、民族、國家等豐富的內涵,實質上是詩人提出革命的領導權應該掌握在誰手裏的問題。

5.詩詞爲了押韻,往往顛倒詞序和句序。“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的正常順序本來是(    )

A.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B.寒秋獨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C.寒秋獨立,橘子洲頭,湘江北去

D.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獨立寒秋

6.比較《沁園春雪》和《沁園春長沙》這兩首詞,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臘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A.這兩首詞對景物的描繪,意境開闊,氣勢恢宏,都注意到了動靜結合,並且都寫到了有生命的動物,使景物描寫顯示出勃勃生機,富有生命力。

B.《沁園春雪》描寫了一幅南國秋景圖,《沁園春長沙》描寫了一幅北國冬雪畫卷,作者準確地抓住了各自的不同特點,使詞作反映出地域和時令上的鮮明特色。

C.這兩首詞的詞牌相同,這就決定了這兩首詞在內容上可以不同,但總的字數、句數應該相等,平仄、押韻也應該有相同的規律。

D.這兩首詞的上闋都以描寫景物爲主,下闋以寫人敘事爲主,分別用“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和“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二句來過渡,銜接自然。

7.  填空:

1◆《沁園春長沙》的韻腳依次是___________,這首詞描寫景物層次分明,井然有序,寫湘江秋景,先寫遠處的________,再寫近處的________,先寫高處的________,再寫低處的___________。

“沁園春”是________名,“長沙”是_______名,作者是________,寫於_____年。找出上下闋的領字分別是_________。

8、下面句子朗讀時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A.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B.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C.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D.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9“糞土當然萬戶侯”一句運用的修辭方法是(       )

A、比擬    借代    B、比喻  借代

C、誇張    比喻    D、比擬  比喻

10、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沁園春長沙》中,爲了適應詞的格律要求,它的前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打破了一般的語言順序,應理解爲“寒秋時節,我獨自站在橘子洲上,望着長江向北流去”。

B、“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意思是:望着廣闊無限的宇宙感到悵惘,試問蒼茫大地,誰纔是主宰你的命運的主人呢?

C、《沁園春長沙》中,“沁園春”是詞的詞牌名,“長沙”是題目。

D、詞是我國古代一種可配樂歌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又名長短句,曲子詞,樂府等。它始於唐,盛於宋。

11、不是對偶的一組(    )

A、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B、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C、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D、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12對加點詞語的理解錯誤的是(      )

A、指點江山(評論國家大事)    B、悵寥廓(失意)

C、到中流擊水(游泳)          D、浪遏飛舟(阻止)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