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時異詩意別--《杜甫詩三首》風格變化

杜甫青年時期,正是唐朝達到高度繁榮的開元時代。二十歲後,杜甫先後到吳、越、齊、趙一帶作了十幾年的漫遊,其間北上齊魯,過歷下,登泰山,抒發了“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情懷。《望嶽》顯示出詩人不凡的才質,那種雄放健拔的風格,正表現着詩人青年時代的氣概和抱負。

時異詩意別--《杜甫詩三首》風格變化

安史亂起之後,杜甫落入叛軍手中,被押解到陷落的長安。詩人眼底下的長安,經過一番殺戮洗劫之後,到處呈現出國破家亡的慘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感時、恨別、憂國、思家,詩人把藝術和政治高度結合在一起。正是由於詩人對祖國愛得深,所以當國家殘破時也就痛得深,寫出來的詩也就特別感人。

詩人不單單是反映戰亂給社會帶來的殘破景象,而且更表現出階級矛盾,因此變得更加尖銳。由於連年戰亂,人口銳減,壯丁更少,於是統治階級便使用殘暴的手段,把結婚一天的`丈夫,還沒成年的男子,以至老婦人都一齊強徵入伍服役,這一切在《石壕吏》中表現得最集中、最深刻:“室中更無人……老婦力雖衰,請從吏夜歸。”詩人表露了對統治階級的憤怒,對民衆百姓的極大同情。

三首詩的風格從慷慨激昂到沉鬱悲憤,與杜甫不同時期的不同境遇有關。所以學習這三首詩時一定要聯繫詩的寫作背景,深入領悟。

作者:朱碧玉

地址:安徽太湖縣大山中學

郵編:246460

電話:1369662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