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關於《錯誤》中錯誤的幾種理解--關於《錯誤》中錯誤的幾種理解(網友來稿)

◆陳立宏 李正兵

關於《錯誤》中錯誤的幾種理解--關於《錯誤》中錯誤的幾種理解(網友來稿)

臺灣詩人鄭愁予的《錯誤》,篇幅雖然短小,但它玲瓏清雋,典雅秀麗,尤其是它豐富的意蘊更是值得讀者細細咀嚼。下面筆者試從三個方面對本詩進行解讀。

一、《錯誤》是一則悽美的愛情故事,“錯誤”因女子引起。詩的開篇,詩人即以婉的筆調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悱惻動人的愛情故事:暮春三月,東風和煦,柳絮輕揚,在江南一個美麗的小城,一個女子正在苦苦等待心上人歸來。在綿渺無期的等待中,她始終沒有聽到青石街道上意中人的足音,因而她意態慵懶,雲鬢不整,孤寂的心宛若寂寞的小城,沒有東風,也沒有柳絮。心靈也如窗扉緊閉,春帷不揭。此時,浪跡天涯的“我”恰巧打從這裏經過。聽到窗外響起了“達達”的'馬蹄聲,企盼已久的她如蓮花開放般綻開了笑顏,以爲朝思暮想的他已經回來,正準備推開久閉的小窗,但轉瞬間,馬蹄聲又漸行漸遠。此時女子才意識到剛纔燃起的希望不過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窗外的那人,並不是她日夜守望的歸人,只不過是一個匆匆的過客而已。失意萬分之餘,她盈盈笑靨又像夏末的蓮花迅速地枯萎凋謝了,多情的女子再次陷入了無窮的苦苦等待之中。

二、《錯誤》是一首以“我”爲主體的浪子宣言,錯誤由“我”造成。詩歌以男子的視角,渲染了女子等待的痛苦。“我”騎馬在江南趕路,自然而然想起還在家中等侯“我”的女子。“我”不但知道女子在寂寞中苦苦的等待,也知道她等待了一段綿長的日子,等待得將她的生命如同蓮花開落般寂寞的消逝,等待得心如東風不來、柳絮不飛的小城般絕望,等待得心如無聲無息、春帷不揭的窗扉般空寂,然而“我”卻不能選擇和她相見,只因 “我”不是歸人,而是過客。至於“我”爲什麼不能和她想見,詩人沒有說明,但讀者可以在無盡的空間中大膽的想象:“我”或許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戰士,即將投入激烈的戰鬥;或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即將投入緊張的工作;或許是一個志在四方的仁俠之士,一心要普救蒼生。總而言之,女子愛上了一個有家不能回的人,這就是“錯誤”的根源所在。

三、《錯誤》是一首假託愛情之外殼,表達遊子對故鄉思念的詩作。此詩作於1954年,處在那個動盪時代的臺灣詩人都有一種孤獨漂泊之感,他們希望有一天能回到故鄉,與自己的親人團聚。然而,島內的臺獨勢力費盡心思阻撓,妄圖將寶島從祖國分裂出去,因而遊子的願望不能實現,所以他們只能將重重的失落和惆悵的情感寄託於詩作之中。此詩如果從這個角度解讀,不難發現,“我”可以理解爲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遊子,“思婦”可以理解爲“祖國母親”對遊子的思念,整首詩可以看作是詩人假託愛情之外殼,表達遊子對故鄉的思念。詩人將詩歌命名爲《錯誤》,實質是在告訴讀者:遊子之所以浪跡天涯,這一切錯誤都歸根於政治因素。詩人希望這種“錯誤”不再發生。從這個意義上說,《錯誤》是一首期盼大陸與臺灣早日統一的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當然,《錯誤》這首小詩我們還可以從其它的角度進行解讀,它豐富的意蘊就像詩中的“蓮花”一樣,散發着幽香,清新而雋永,令人回味無窮。

(作者單位:湖南華容五中 414211)

作者郵箱:

標籤: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