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下冊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地下森林斷想》一文語言精美,情景交融,思路清晰,想象豐富,託物寓意,寓意深刻。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採用分層閱讀法教學,有利於教學目標的落實,還可以教學生掌握一種閱讀方法,習得一些閱讀技能,提高閱讀的質量。

九年級語文下冊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一、隨意瀏覽——粗知大意

葉聖陶先生認爲閱讀的第一步是:“通讀全文,知道文章的大概。”受學生自身認識經驗、心理特點等諸多因素制約,學生閱讀興趣千差萬別,對部分閱讀材料還會產生排斥心理,《地下森林斷想》一文篇幅較長,讀者容易滋生畏難情緒,鑑於此,設定隨意性瀏覽作爲閱讀第一環節,能激發學生產生主動閱讀的慾望,克服上述閱讀的障礙,激活閱讀興趣。

活動設定:

1、學生隨意瀏覽文字,就像看自己喜歡的電視劇或文學作品一樣,勾畫出最喜歡的文段和句子

2、把自己讀後最明顯的感覺或最有價值的收穫概括起來。

3、用“我閱讀文字後,最想說的一句話是……”的句式說話。

(設計意圖:有效排除學生畏懼文字的心理障礙,減輕學生的閱讀負擔,在純自然狀態下走進文字,隨隨便便勾畫,自自然然感悟,輕輕鬆鬆概括,舒舒服服說話,有利於閱讀興趣的培養。)

二、定向跳讀——理清思路

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指向,有目的地勾畫一些有助於理清思路的句子、段落,爲學生深層次地閱讀和探究搭建一個資訊平臺。

活動設定:

1、跳讀課文,用波浪線畫出結構意思轉化的段落和句子。

2、指名學生讀出勾畫的內容,教師點明關鍵。

3、學生思考,劃分段落結構,並概括大意。

(缺失教學目標的引領,導致學生閱讀浮光掠影、淺嘗輒止,或信馬由繮,不得要旨。跳讀文字,不是隨心所欲、目無目標、蜻蜓點水式的亂讀,教師要求學生着眼於整體,不拘泥於局部,可透過閱讀標題、開頭、結尾、過渡段等內容,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明確思維指向,形成鳥瞰式狀態,產生一種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感覺,激發其積極探究的強烈衝動)

三、探究性研讀——援疑質理

學生透過瀏覽和跳讀兩個層面的閱讀過後,逐漸逼近認知對象的本質核心,提高了感悟文字的敏銳性和穿透力,文章結構初次呈蓬鬆狀態的海綿體結構,可以滲透讀者的價值取向、情感經驗,閱讀者思維張顯個性、漸入深入剖析的理性思考境地。

活動設定:

1、文中有很多問句,其類型和作用有什麼異同?

2、地下森林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生命歷程?

3、你自己還發現了什麼問題?說出來,全組討論解決。

(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倘若一直停留在表面上,獲得地只是感性的表象認識,教師借設定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究欲,由此自然激發其發現欲。上述三個問題,實際上是從探究向發現的縱深過渡,完成閱讀的高效、有效和正面效應;另外教師給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的空間,於合作探究中釋疑、生疑,提出不懂的問題,相互啓發,思想互相碰撞,問題迎刃而解,並濺放出創造的火花。)

四、品味語言——欣賞美點

鑑賞能力是對作品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閱讀能力構成中,是對文章理解基礎上的高層次的閱讀,《地下森林斷想》是一篇散文,如何引導學生充分展開聯想,領會散文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是欣賞本篇文章的關鍵所在。

活動設定:

1、課文的語言很美,究竟美在哪裏?請同學們用你的慧眼去發現,用你的心靈去感悟,用你的語言來描述,用你的感情去體驗,並用……這句話很美,美在……的句式作簡要的分析。

2、仿照這些美句造句。

3、地下森林的形象很美,它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這一層次的閱讀,設定第一個問題的`目的是:透過對語言美的欣賞,重點讓學生品味描寫景物的美句,在心靈感悟與情感體驗中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發生共鳴,於景中悟出情來;仿美造句練習,旨在指導學生深刻領悟“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含義,學會“景中寓情,情因景生”的寫法;設定第三個問題,其出發點則爲:文章以作者賦予的地下森林之不屈精神、奉獻品質,以此貫穿全文,組織材料,幫助讀者弄明散文的特點。)

五、拓展性聯讀——揭示哲理

活動設定:

1、回憶《愛蓮說》《馬說》《我家的小桃樹》《天淨沙?秋思》等文章,想一想,它們在寫法上有什麼共同點?

2、《地下森林斷想》一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僅僅是描述地下森林的形成歷史和現狀嗎?

3、地下森林默默無聞,陽光不給他光輝,火山讓他不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跡,他身處逆境,沒有屈服自己的命運,歷經磨難,終於發出“我是森林”的豪邁宣言,我們在人生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而荊棘叢生,時而狂風暴雨,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許多坎坷,那麼,地下森林的哪些品質能激勵我們在逆境中崛起,勝利遠航呢?

(教師引導學生聯讀了運用託物寓意手法的同類文章,在橫向聯繫知識內容時,作者的寫作意圖就見山露水,讀者很自然地悟出了蘊含其中的哲理)

六、比較性辨讀——完成作業

(比較閱讀楊煉的《地下森林》和課後練習三有關介紹“地下森林”的文字,與本篇課文作比較,然後辨析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