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數學《體積與容積》的教學設計模板(精選5篇)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數學《體積與容積》的教學設計模板(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數學《體積與容積》的教學設計模板(精選5篇)

小學五年級數學《體積與容積》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經歷體積與容積的概念的建立過程,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感知常用體積和容積單位的大小,能正確地選擇合適的單位進行相應數量的計量。

2、在親歷感知,在感悟中形成對學科學習的內在興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透過參與試驗、分析與嘗試,掌握體積和容積概念,會確定體積和容積相應並能正確地把握體積的大小。

教學方法動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學準備每個小組準備一個盛水的量杯一個土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知識,這節課,我們繼續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

二、感受物體的體積

1、分組實驗

方法:將土豆放入一個盛水的量杯中,注意記錄放入前後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會發生什麼變化?

觀察:透過對上面實驗的觀察,有什麼發現?看到土豆放入時,水位上升了;取出時,水位又基本復原。

思考: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

生:土豆佔有空間,入水時,水會被擠開,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時,土豆所佔的位置空出,水於是又復原。

2、體積的意義:

師引導學生讀書57頁中間文字並結合實驗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體積的概念。

3、想一想:你還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體的體積嗎?

三、感受物體的容積

1、①1箱牛奶的體積與6盒牛奶的體積比?(1箱牛奶體積大於6盒牛奶的體積。)②1盒牛奶的體積與1杯牛奶的體積比?(1盒牛奶的體積大於1杯牛奶的體積。)

從上面的結論中你想到了什麼?(整個容器體積大於內中裝的體積)

2、歸納容積的意義(板書)

3、同桌互相舉例說明物體的體積與容器,及其大小比較。

四、體積單位

1、長度、面積和體積基本單位的確定:

棱長爲1釐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爲1立方厘米

棱長爲1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爲1立方分米

棱長爲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爲1立方米

感覺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如果同學們在正方體模型中蹲着,會蹲下幾個?

(2)如果把書包放在這個正方體模型中壘起來,大約可以壘多少個?

2、容積單位的確定:

師指出:我把能容納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體的容積的大小分別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計量液體的體積常以毫升和升爲單位。(讓學生認真閱讀理解5960頁中的文字,然後同桌相互說一說)

3、課堂活動:60頁1、2題。透過課堂互動,讓學生在搜尋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強體積和容積單位大小的實感。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什麼新的感受?

六、佈置作業

課本62-63頁練習十二第1、2、5題。

第二課時

1、掌握體積單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能正確地進行單位間的改寫。

2、讓學生參與單位間進率的探究中感知。深化認識與把握。

3、感悟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進而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讓學生藉助對模型的分層探討,理解常用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間的進率的由來,並掌握體積單位改寫的方法。

教學方法知識遷移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新課

1、複習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一瓶礦泉水的標籤寫着:淨含550ML,表示瓶中水的(容量、體積、容積)是550ML。

讓學生認真一議,弄清問題是什麼。顯然是針對水的,由於水不是容器,不可能有容量、容積之說。所以只能是體積。

2、複習常見的體積單位

回顧一下常見的體積單位

3、匯入新課

板書:體積與體積單位

二、合作探究

1、例5的教學:體積單位進率的的探討

(1)課件展示例5: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組探究

全班反饋:一排10個,一層100個,10層1000個。

(2)探討

(3)填空

(4)熟記。

找出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規律

同桌互說互測

2、例6的教學:體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1)課件展示例6;說一說,算一算

先讓學生議一議:

所示問題的實質是什麼?怎麼解決?再獨立完成,最後進行全班反饋

反饋:問題的實質方法

思路的再反思

三、課堂活動:練習與操作

1、小組合作:估一估,量一量

2、練一練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主要學習體積單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和轉化方法。

五、佈置作業

4、6、7

小學五年級數學《體積與容積》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與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2、在操作、交流中,引導學生掌握在不同環境中比較體積大小的多種方法,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在動手操作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是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的基礎上,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後的教學內容。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基礎觀念的重要載體。對以後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計算有着重要鋪墊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難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聯繫和區別。

教學方法:

動手操作、觀察、實驗。

教學準備:

量杯、紅薯、土豆、一個水壺、一個保溫杯、一個塑料水杯、一個大的長方體盒子、一塊香皂、蘋果、橡皮泥、用小正方體拼插的形體等。

教學設計: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課件播放烏鴉喝水的動畫片斷)在學生觀看後引導學生思考:

師:烏鴉想到什麼辦法喝到水?

師:爲什麼投入石子水面就會升高?

生:水佔的空間,石子也佔空間,石子佔的那部分的空間把水擠壓上去了。

(板書:佔空間)

【設計意圖】這個動畫片與本節課所學有共通之處,用它引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石子和水都佔空間,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現象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操作活動、感悟概念

活動一:體積的認識

師:(教師出示一個粉筆盒)找一找比粉筆盒佔空間大的物體?

生:課桌佔的空間比粉筆盒佔的空間大。……

師:再找一個比粉筆盒佔空間小的物體?

生:橡皮佔的空間比粉筆盒佔的空間小。……

師:看來,物體不僅佔空間,還有大小之分。(板書:大小)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粉筆盒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粉筆盒的……

生:體積。

師:(教師出示實物)水杯的體積呢?鉛筆盒的體積呢?蘋果的體積呢?

生:水杯所佔空間的大小就是水杯的體積。……

師:我們說了這麼多物體的體積,你概括一下究竟什麼是物體的體積呢?

生: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聊天式”的教學活動,體現了一種“雙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看、找、想、說等活動中,體驗“物體佔空間的相對大小”,感悟出“體積”的內涵,在教師的追問中,學生在不經意間對“體積”的概念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教師輕鬆,學生活潑,一個和諧、平等、民主的氣氛悄然形成。

活動二:比較體積大小的其他方法

1、比較體積差距大的物體。

師:(教師端出裝有保溫杯、塑料水杯、一個長方形較大的空盒、香皂、蘋果的一個托盤)比一比這些物體的體積。

生1:蘋果比保溫杯的體積大。

生2:在這些物體中,長方形盒子的體積是最大的,香皂的體積最小。

師:這麼快就計較出來了,你們用了什麼方法?

生:看出來的唄!

師:體積差距較大的物體,我們可以一眼看出來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板書:看)

2、比較體積相近的物體。

師:(教師拿出一個土豆和紅薯)說一說誰的體積大?學生說法不一。

師:看不出來,想想辦法,你有什麼好辦法?

生1:稱一稱哪個重,那個的體積就大。

生:2:我不同意,長方形的空盒子比蘋果輕,但長方形空盒子的體積大,不信你掂一掂。

生1:(學生1掂一掂,感到蘋果比長方形的空盒子重,但明顯看出是盒子的體積大。)我錯了。看來,物體的體積是指所佔空間的大小,和物體的輕重無關。

生3:在杯子裏放滿水,然後放入土豆和紅薯,看看哪個量杯溢出的水多,哪個物體的體積就大。

師:是受了烏鴉喝水的啓發吧。

生4:給2個容器倒同樣多的水,把土豆、紅薯放進水裏,比哪個水上升的多。

師:你們想用誰的方法?你們想親自動手試一試嗎?做實驗,我們要注意什麼呢?

生1:兩個容器倒的水一樣多。

生2:放物體要輕輕地放,防止水濺出。

生3:比水上升的高度。讀數時,要平視。……

小組合作:每4人爲一組,工具:兩個量杯、一桶粉紅色的水、一個土豆、一個紅薯等。小組分工合作,再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實驗是科學的、合理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

師:你們的結論是什麼?你們是怎麼發現的?

師:爲什麼看誰的水上升的多,誰的容積大?

生:水上上升的體積就是物體的體積。

師:對於2個不規則的物體,大小差不多,如何比較誰的體積大?

生:測量。

師:可以運用轉化的思想透過測量比較它們的體積。看來測量也是一個好辦法呀。(板書:測量)

【設計意圖】在用排水法測量土豆和紅薯的實驗中,實驗的步驟、實驗的注意事項,都由學生決定的。充分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感受體積差距較小的不規則物體,運用轉化的思想透過測量比較體積的大小,爲後續爲今後學習不規則物體體積埋下伏筆。

3、比較規則的幾何形體。

(1)師:同桌比較手中由不同個數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各種形狀的幾何形體體積的大小。(包括長方體、正方體以及不規則的形體)

師:你們是怎麼比較的?

生1:我們的兩個形體的體積差別較大,直接看就比出來了。

生2:我們採用數小方塊的個數,哪個個數多哪個體積就大。

生3:(舉起兩個長方體)我們也是數的,但不是一個一個數的,而是先看看有幾行,每行有幾個,共有幾層,相乘得出來的。

師:數的好,數的有策略。(板書:數)

【設計意圖】認識到規則的幾何形體,可以利用“數”小方塊的方法比較體積大小。學生不同策略體現,滲透體積的計算方法。

(2)在實物投影下展示學生手中由12塊小正方體拼成的不同形狀的幾何形體,感受到體積相同的物體,形狀有可能不同。

(3)師:大家猜測一下,老師手中由6個小正方體組成的幾何形體和剛纔12塊小正方體拼成的幾何形體哪個體積大?引導學生思考僅僅透過數量比較體積的大小是片面的,還要注重每個小正方體的大小是否一致,從而體會體積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透過小組合作,集體交流。試驗演示得出不同物體集體大小比較的不同策略。希望學生對物體體積的感受逐漸豐滿、立體。

活動三:容積的認識

1、明確容器的概念。

師:(教師指一指桌上的托盤)請大家看看,這裏有容器嗎?

生:水杯、保溫杯、空盒子都是容器。

師:你身邊還有容器嗎?

生:教室是一個容器。……

師:這些都是可以容納物體的物體,它們都是容器。

2、明確容積的概念。

師:(教師出示一個塑料水杯和一個保溫杯。)大家猜猜哪個杯子盛的水多?

生1:保溫杯的體積大,所以保溫杯盛的水多。

生2:看裏面,容器內部空間大,容納的水纔會多,所以塑料水杯盛的水多。

師:兩個觀點,到底誰正確呀?誰有好辦法?

生:給一個杯子倒滿水,倒到另一個杯子中,看一看水是否溢出來。

學生演示:給塑料杯倒滿了水,把水倒到保溫杯裏,水溢出來。

生1:老師!塑料杯的容積比保溫杯的容積大。

生2:兩個杯子的容積不一樣,塑料杯的容積大,保溫杯的容積小。

生3:物體的體積大,並不能說明它的容積就大。

師:什麼是保溫杯的容積?塑料杯呢?

生:保溫杯所能容納水的體積就是保溫杯的容積。塑料杯所能容納水的體積的體積就是塑料杯的容積。

師:什麼是茶葉罐的容積呢?氧氣罐的容積呢?

師:什麼是容器的容積?

生: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容器的容積。(教師板書)

師: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只能是水嗎?如果不是,舉例說一說。

生:可以是液體、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氣體。

師:“所能容納”是什麼意思?

生:“所能容納”就是“最多能容納”,再多一點就冒出來了。

【設計意圖】用直觀演示法和談話法,讓學生認識固態、液態、氣態的物體都是有體積的,知道什麼是容積並重點理解概念中的關鍵詞,豐富學生對於體積實際意義的認識,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3、理解體積和容積的區別。

容積和體積有何不同?舉例說明。學生獨立思考後交流想法,教師加以引導。

【設計意圖】透過交流,讓學生明白體積和容積的區別和聯繫,一個指外部空間的大小,一個指內部空間的大小;有的物體有容積,有的物體沒有容積只有體積;體積大的物體容積不一定大。

師:這節課我們一直在研究什麼呢?

生:體積與容積。(教師板書課題)

三、練習鞏固、應用拓展

1、玩一玩

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橡皮泥,任意捏成一個形狀,然後再捏成球體。前後捏成的兩個物體哪一個體積大?爲什麼?

【設計意圖】這一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個物體雖然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體積保持不變,以加深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2、“練一練”第2題。(教材第37頁的內容)

用相同數量的硬幣分別壘成下面的形狀,哪一個體積大?爲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在觀察中進一步體驗物體體積的大小。必要時可以組織學生搭一搭,增強實際體驗。

3、“練一練”第5題。(教材第37頁的內容)

誰搭的長方體體積大?學生先觀察,然後計算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透過這個活動,既然學生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又爲後面學習計算長方體體積做了鋪墊。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談談你的收穫?

小學五年級數學《體積與容積》的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新世紀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體積與容積”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體積與容積》的學習。這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體積單位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感知體積單位。

【學生分析】

這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爲了培養孩子的空間觀念,我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體積和容積的問題,把它們作爲教學的基礎。學生在他們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關於體積和容積的經驗,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出發,透過學生自己的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學習時可能遇到的疑問是:體積和容積差不多呀,怎麼分呢?測量體積是不是從物體的外圍量,而容積是不是從容器的裏面量呢?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體積、容積的意義。

②知道常用的體積單位。

③知道體積和容積的換算。

④會進行體積和容積之間的換算。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②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同學們都看見過動畫片《貓捉老鼠》吧?爲什麼每到一個地方,小老鼠能輕易的透過,而貓卻被撞的非常慘?

2.生活中你還見過這樣的例子嗎?

3.比較一些容易看出大小的物體。

(師手中拿着兩個不一樣大的鉛筆盒)

問:這兩個鉛筆盒哪個比較大?哪個比較小?

師:誰能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比較大?哪些物體比較小?

師: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完的。老師手中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梨,看一下哪個大?(請同學猜一猜)

師:用眼睛看很難做出判斷。想想看能用什麼辦法解決?(生想辦法,說一說)

設計意圖:透過創設情境引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說一說”的活動讓學生感受物體有大有小,容器放的物體有多有少。

二、實驗

(師出使兩個有刻度的量杯,裏面盛有同樣多的水)

師:請大家觀察一下,現在的水在哪個位置?

先把蘋果放入水中,同學們觀察發生什麼變化。

水面上升了,說明什麼?(蘋果佔了空間,把水往上擠)

把梨放入水中,水面也上升。

師:觀察比較兩個杯子的水位,你有什麼發現?爲什麼?

小結:從剛纔的實驗中,我們知道兩個果都佔有一定的空間,但所佔空間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其實,所有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如:某某佔有一定的空間,課桌佔也有一定的空間。你還能舉出例子嗎?

師:物體佔有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

揭示概念: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比一比,老師的體積與某同學比誰大?像這樣的例子你會舉嗎?

結論:這說明蘋果或梨佔有一定的空間。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

設計意圖:採用直觀實驗的方法,引導學生解決蘋果和梨的“大小”問題,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讓學生在討論中逐步明白體積佔空間的大小不一樣。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隨後揭示體積概念。

三、想一想

(出示盛水的杯子)

師:這是一個裝水的容器。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容器?

(出示杯子和碗)

師:杯子和碗誰裝的水多?你能設計一個實驗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討論,說辦法。選擇一種全班實驗

實驗:將杯子和碗裝滿水,然後將水倒入同樣大小的有刻度的杯子中,觀察水位的刻度。

師: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杯子裝的水比碗多,我們就說杯子的容積比碗大。

師:什麼是容積?說說你的理解?

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容器的容積。

演示:倒半杯水,這時候所裝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積?再倒滿,此時杯子所容納的最大容量纔是杯子的容積。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體積”和“容積”,你對它們的定義有什麼不理解,可以提一提。

問:杯子有體積嗎?杯子的體積和容積分別指什麼?

(設計意圖:透過實驗操作使學生直觀感知什麼是容積,從而得出容積的概念,這樣就會從一種感性認識很容易昇華爲理性認識。)

四、習題設計

1.42頁“試一試”

誰搭的長方體體積大?你有什麼辦法知道?

怎樣計算小正方體的個數?

2.玩玩橡皮泥(伴樂)。

要求:用一團橡皮泥,第一次把它捏成長方體,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物體哪一個體積大?爲什麼?如果捏成任意形狀的物體,體積有沒有變化?

學生獨立思考後討論,全班交流。

小結:同一物體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體積保持不變。

3.“練一練”第2題

學生充分觀察討論。

(同樣10枚硬幣,第一堆與第二堆比,因爲一枚1元硬幣比一枚1角硬幣大,所以第一堆體積大;而第一堆與第三堆比,都是同樣的硬幣,只是堆放的方式不同,所以體積不變。)

3.“練一練”第3題

學生獨立思考後交流

(如果每個杯子的大小不同,那麼3杯就可能等於2杯)

五、全課總結(略)

小學五年級數學《體積與容積》的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2、在操作、實踐交流中,讓學生感受物體的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量杯1 石子2枚 正方體2個 長方體1個

太空杯1個 盒子若干

學具準備:

橡皮泥少量

課前準備:

文具 數學書 小學數學作業本 橡皮泥(放到桌鬥裏)做好準備的,就可以靜息了。

教學過程:

環節一:烏鴉喝水

師:同學們都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吧?其實在這個故事裏還蘊含着有趣的數學知識呢!來,一起欣賞!(電腦出示烏鴉喝水動畫)

師:烏鴉最後爲什麼喝到了水?

生:放了石子,瓶子裏的水面上升了。

師:放了石子,爲什麼水面會上升?

生:石子佔了空間,把水往上擠。

師:哦,原來是這樣:小石子佔了一定的空間,導致了水面上升。所以烏鴉喝到了水。板書:佔空間。

(設計意圖:在這部分教學中,開課激發學生的興趣,聯繫學生聲辯的事介入學習的主題,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容易。)

環節二:模仿烏鴉喝水(黑白石子,一大一小)

師:我把烏鴉喝水的情境,搬到了咱班。來看:現在,在桌面上有兩個量杯,裏面放了同樣多的水。(把量杯放在桌子上)我把一枚小石子放入水中水面會怎樣?

生:上升

師:爲什麼?

小學五年級數學《體積與容積》的教學設計5

一、談話,匯入新課。

同學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這個故事裏蘊藏着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數學知識呢。(學生講解烏鴉喝水的故事)。這隻烏鴉多聰明呀,那你們知道(1)烏鴉爲什麼能喝到水了?(2)瓶子裏的水面爲什麼升高了?(3)烏鴉爲什麼要放許多小石子?

交流:使學生認識到:因爲石子佔了水的空間,水被擠得沒地方去,所以會上升。(教師板書“空間”二字)

二、認識體積

同學們,我們現在也像聰明的烏鴉一樣去發現研究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好嗎?那我們現在就開始我們的空間發現之旅.

1、出示實驗要求,學生進行實驗

交流小組爲單位,交流做實驗的結果。

師小結: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都佔了一定的空間板書(佔空間),粉筆佔空間嗎?你們佔空間嗎?我佔空間嗎?還有什麼佔空間?

生:(學生計討論書、本、筆等文具都佔空間。)

師:除了教室裏的,教室外面還有什麼佔空間嗎?

生:有!電視,冰箱,牀等。

師:空氣佔空間嗎?(師用手抓)你抓不着,還佔空間?(氣球裏 的氣吹得太足就會炸)所以空氣也佔空間說得太好了,(鼓掌)細菌佔空間嗎?你根本看不見。(在顯微鏡下看見)這些東西都佔空間,誰能用兩個字來概括一下,什麼佔空間?生:物體。(師板書 物體)齊讀。

現在我們繼續空間發現之旅

2出示實驗要求,學生實驗

彙報交流小組爲單位,交流做實驗的結果。

小結:從剛纔的實驗中,我們知道兩個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但所佔空間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如:桃子佔的空間大,紅棗佔的空間小。

你還能舉出例子嗎?

師:(讓一名學生到前面和老師站在一起)同學們,我倆誰佔的空間大,那我和姚明誰佔的空間大,你發現了什麼生:老師佔的空間大,學生佔的空間小,發現了佔的空間有大有小。

師:下邊聽課的教師中,有沒有比我佔的空間大的,有沒有比學生佔的空間小的?

生:後排的那位男老師佔的空間比你大,沒有比學生佔的空間小的。

師:你手裏的文具,誰比誰佔的空間小?誰比誰佔的空間大?

生:鉛筆佔的空間比文具盒佔的空間小,書比鉛筆佔的空間大。

師:鉛筆佔空間的大小是鉛筆的體積,某同學佔空間的大小是某同學的體積。物體佔有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一下什麼叫體積

揭示概念: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板書齊讀)

3、師:(找出三個學生走向前來)

師:請按照老師口令做,說口令三個學生跟着做你們發現了什麼數學知識沒有?

生:(學生討論交流)她們三位無論位置和形狀有什麼變化,體積是不會變的。也得出了物體不論怎樣擺放,體積是不會變的。

4、師:(拿出西紅柿和黃瓜)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生:可以用兩個同樣大小的燒杯,裝上同樣多的水,把西紅柿和黃瓜分別放進兩個燒杯裏,看哪個燒杯的水漲高了,哪個物體的體積就大。(鼓掌)

師:同學們真聰明,在數學裏這叫做“轉化”。

師:一斤棉花和一斤鐵,誰的體積更大些?生:一斤棉花的體積更大些。

三、認識容積

1.認識容器.出示:茶壺、杯子、紙盒、水桶等物體。

師:這些是什麼?它們有什麼作用?

師:想一想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生:可以用來裝東西。

師:像茶壺、杯子等可以用來容納別的物體的器皿,我們稱之爲容器。。教師出示長方體紙盒,開啟蓋子請學生觀察。

問:盒內是空的,可以裝東西嗎?

2、師、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體能夠裝東西。你們剛纔所說的這些能夠裝東西的物體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

小結:從大家舉的例子看,只有物體裏面是空的、能夠裝東西的稱爲容器。課件出示箱子、盒子、杯子、倉庫等都是容器)

3、課件出示兩個杯子

師:想一想:誰裝的水多?你能設計一個實驗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討論,說辦法。

請同學上來做

小結: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個裝的水比第二個多,我們就說(第一杯杯的容積比第二杯大。)

4、現在誰能說說什麼是容積?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這個容器的容積。板書

“容納”是什麼意思?

(舉例:半瓶水,水的體積是瓶子的容積嗎?演示:倒半杯水水,這時候所裝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積?再倒滿,此時杯子所容納的最大容量纔是杯子的容積。)

5、問:紙盒有體積嗎?紙盒的體積和容積分別指什麼?

(1)你認爲紙盒的體積與容積一樣嗎?爲什麼?哪個大?

(2)所有的物體都有體積;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有容積呢?但只有裏面是空的能夠裝東西的物體,才能計量它的容積。一般說來,物體的容積比體積小。

舉例理解容積。

師:現在我們利用這些現成的容器來說一說。這個茶葉筒裏能放茶葉,放滿茶葉時,茶葉的體積就是這個茶葉筒的容積。誰再來舉個例子?生:水的體積就是這個杯子的容積。

師:如果把這個杯子裝滿面,什麼是這個杯子的容積?生:面的體積就是這個杯子的容積。

師:請你說出以下容器的容積指什麼?墨水瓶,水瓶,等

師:請你快速判斷,容器裏物體的體積,是不是容器的容積,爲什麼?(出示課件。)

生:我認爲水的體積不是水杯的容積,因爲這個杯子沒有裝滿。

生:我認爲蘋果之間有空隙,蘋果的體積也不是箱子的容積。

師:看來,要說一個容器的容積,必須把容器裝滿,也就是概念中的“所能容納”,意思是再也裝不下東西了。(板書:所能容納。)齊讀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這個容器的容積。

師:在生活中我們還能遇到很多容器,你能舉個例子說一說它們的容積指的是什麼嗎?生:油桶裏油的體積就是油桶的容積。

師:你認爲他說得嚴密嗎?生:他說得不嚴密,應該是油桶裏裝滿油,油的體積纔是油桶的容積。

師:希望再發言的同學能注意到說話的嚴密性。

生:鋼筆水瓶裝滿鋼筆水,鋼筆水的體積是鋼筆水瓶的容積。

師:(老師拿出橡皮泥做成饅頭、燒餅、薄餅等狀、邊做邊問,)它的體積變了嗎?

四、說容積和體積的區別並練習

3透過剛纔的活動,你能說說體積與容積有什麼區別嗎?小組討論 記錄員記錄

現在我們來闖闖關吧

五、總結:今天的空間發現之旅你有收穫嗎?

1、知道世界上第一個計算出球的體積的人是誰嗎?

2、同學們你們知道阿基米德嗎?下面我們就一起聽一個跟阿基米德有關的故事。(電腦播放)師:故事聽完了,他爲什麼麼興奮得跑回家?你知道他想到的辦法是什麼嗎?課後同學們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尋找答案。

3、調查你家的鞋盒、抽屜、微波爐的容積。你是怎樣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