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本文運用了借物抒情,以樹喻人的寫法,借讚美樟樹的可貴之處來讚美宋慶齡的高貴品質。作者筆下的兩棵樟樹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拒蟲和香氣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樟樹的象徵意義以及宋慶齡同志的高貴品質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領悟樟樹的象徵意義。

2、學習抓重點詞理解課文的方法,會用“無論……總是……”“只要……就……”造句。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瞭解樟樹的外形特點,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領悟樟樹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以樹喻人”的.手法,說說人們爲什麼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合影留念呢?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激情導課,揭示目標

1、同學們,上節課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誰還記得?對,樟樹在全國各地都有分佈,爲什麼作者只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讓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請大家擡起手和老師一起書寫課題(板書課題,寫字就應該一筆一劃,工工整整,注意“齡”字,左邊“牙齒”的“齒”,右邊“命令”的“令”),齊讀課題。

2、還記得文章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嗎?(想一想,請你來說)

(文章主要講了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的外形,生長特點,可貴之處)

3、同學們可真會讀書,老師相信,這節課你們一定會完成的更加出色。

任務一:瞭解樟樹的外形特點

民主導學;品讀課文,感悟樟樹外形之美

展示交流:

1、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劃出描寫樟樹外形的句子。(請同學們說說,誰還有補存?)

我們一起來看:(多媒體出示課文第四自然段)

2、自己讀一讀,說說你眼中的樟樹是什麼樣子的?

(請你來說一說,隨機板書:枝幹粗壯樹葉稠密)

3、你從這些地方感受到了什麼?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

4、你們想不想看看這課樟樹?

(我們親眼目睹了樟樹,你一定會讀的更好)

5、這個自然段,除了描寫它的外形,還描寫了它的什麼特點?(生長特點)

6、“四季常青”怎麼理解?(一年四季都是綠的)再讀這句話,其中還用了一對關聯詞,如果去掉這對關聯詞,再讀一讀,你覺得可以嗎?(不可以)我們把這段話連起來讀一讀,讀出它的美,讀出它的蓬蓬勃勃。

7、這麼美的樟樹,想不想讓它永遠地留在我們的腦海中呢?(想)

8、請同學們輕輕地合上書,看着畫面,把這段話背一背,覺得有困難可以看着書來讀。(同學們背的真好,兩棵蓬蓬勃勃的樟樹展現在了我們眼前)

任務二:體會樟樹的可貴之處。

自主學習:你還劃出了哪些描寫樟樹的句子?

樟樹的可貴之處表現在哪兒?作者採用什麼手法?

展示交流:

1、出示第五自然段:(略)

2、你從這段描寫樟樹的句子中又捕捉到了什麼資訊?

3、“香氣永久保持”怎麼理解?仔細讀這段話,文中有兩組句子其實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解釋。(讀一讀)這就是樟樹的可貴之處。(板書香氣永久保持)

4、這一段除了寫樟樹,還寫了什麼樹?(石榴樹)石榴樹與樟樹有什麼不同?(讀一讀,體會體會,說一說)

5、這篇文章寫的是“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作者爲什麼還要寫石榴樹呢?(透過作比較更突出了樟樹香氣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

6、小結:樟樹不僅外形美,四季長青、蓬蓬勃勃,而且還有香氣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那麼,這兩棵樟樹長在什麼地方呢?

7、快速讀一讀1——3自然段,把你的發現說一說

8、是啊!不僅宋慶齡喜歡,就連參觀的人們也喜歡它們,我們一起來讀最後一自然段。

任務三:

說說人們爲什麼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合影留念呢?

展示交流:

1、(讀一讀宋慶齡的資料,然後說一說)

宋慶齡是20世紀全世界最偉大的女性之一。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愛國的一生。她堅貞不屈、一身正氣,她勇敢頑強、英勇奮鬥,她百折不撓、無私無畏。她以她的人格魅力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熱愛。

2、小結:是啊!樟樹是蓬蓬勃勃地,宋慶齡是永葆青春,鬥志旺盛的;樟樹有着香氣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宋慶齡一身正氣令敵人畏懼。作者透過描寫樟樹來讚揚宋慶齡的偉大人格,這總方法叫做借物喻人。(板書永葆青春鬥志旺盛一身正氣借物喻人)

3、讓我們帶着對樟樹的西,喜愛之情以及對宋慶齡的崇敬之情齊讀課文。

三、檢測導結

1、看到樟樹圖,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詞語?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學習了《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課文,我們瞭解了樟樹不僅外形(蓬蓬勃勃),而且還有(香氣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人們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影,既表達了人們對樟樹的(喜愛)之情,又表達了人們對故居主人(宋慶齡)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