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高中政治學情分析5篇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高中政治學情分析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設計高中政治學情分析5篇

教學設計高中政治學情分析5篇1

1、透過課堂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革,吸引學生,提升學生對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自覺地增加對思想政治課學習的投入,同時適當利用課餘時間對學生在進行政治課的學習指導,以有效彌補學生對政治課投入的有效時間不足的狀況。

2、優化課堂結構,改革教學方式,有效提高政治課的教學效率,把學習和教學任務有效地解決在課堂上。把課堂作爲提升思想政治課成績的主要渠道。從評卷中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課內知識掌握的不夠好,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現在的高一學生在初中時,政治科考試基本上是實行開卷考試,對背書不習慣,而本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有相當一部分課內知識就是需要背,需要記憶的。爲此,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切實改變教師主講的習慣,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去讀書、背書。教學過程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夯實基礎,注重書本進行系統複習。

3、注意平時練習的講評,啓發學生的解題方法、思路和技巧。加強對練習和作業的檢查和落實,督促學生把對政治課學習任務的完成主要放在平時,避免考前的臨時性的突擊。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明確告訴學生,哪些內容是重點,哪些內容是一般,哪些內容是強化記憶的,哪些內容是重在理解的,讓學生明確本學科努力的重點和方向,提高學習效率。

4、加強對學生應試的指導。如選擇題可以指導學生對選錯的進行分析,哪些是對課內知識不理解的,那麼要及時看書;哪些是粗心大意,沒有認真審題造成的失誤,對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同失誤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作有針對性的練習,以加以改進。另外要在課堂上加強紙筆訓練,做到有講必有練,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或者是方法。對於主觀題,可用一些典型的示範題作藍本進行剖析,進而提高學生審題、解題能力。

5、作爲政治課教學要做到密切聯繫社會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做到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以達到對書本知識的融會貫通,提高學生解決社會現實和學生思想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高中政治學情分析5篇2

一、試卷設定:

1、試卷形式:本次考試試卷分爲選擇題部分和非選擇題部分。選擇題25小題,共50分,主觀題部分共4小題,共50分。考試時間爲90分鐘。

2、命題範圍:高一年級思想政治下冊。

二、考試情況及原因分析

1、考試情況

從卷面批改過程中可以看出選擇題部分學生準確率較高,分數達到四十分以上的同學約20人以上,這就無形的保證了一部分及格的人數。但在幾個應用基礎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題目上學生錯誤很多,可見,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的並不夠牢固,同時也反映出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亟待提高。

主觀題中,27、29考察的是關於消費者權益及市場交易原則的相關知識,是書中的基礎知識,難度不大,但需要學生能夠有較好的分析能力,分析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並用所學知識加以解釋。由於學生在這方面的欠缺,許多問題知識點沒有切合。26題考查的是財政的作用,大部分同學答得很好。本卷中比較難的是28題,考察的是對外貿易兩個方面的關係問題,雖然此題在課上有反覆強調過,但同學的掌握情況很不好。除了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之外,也體現出學生沒有深入的理解課本知識。

2、原因分析

從學生角度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雙基較差,最基礎的、最基本的主幹知識把握不好,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識記不清。尤其和實際結合,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較差。由於初中實行開卷考試直接影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其結果是識記不準,再現困難。由於目前初中階段在我省是實行全開卷的方式進行考試,不少學生不大注意識記基礎知識、基礎概念和基本原理,這種現象在這次考試中就比較明顯地暴露出來。具體表現爲有的學生未能準確記憶書本知識,東拼西湊,表述雜亂,缺乏條理性。尤其是簡答題的答卷中,由於考生對相關知識缺乏準確的記憶,從而答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百出。

(2)審題不清或者根本不審題,做題跟着感覺走。現在文科的主觀題題目往往是透過創設新情境,從新情境中限度地獲取有效資訊,並對資訊進行分析和理解,因而材料較多。而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根本不好好閱讀材料,僅僅就設問來解題,常常答非所問,文不對題。

(3)沒有緊緊扣住題幹中的關鍵詞。

(4)死記硬背,不善綜合。不能靈活地提取知識、重組知識,只是單純的機械記憶,沒有提高自己的分析與綜合能力,這一方面應在以後的教學中得到加強。

從教師角度看:

(1)對學生不能有先入爲主的印象。我們不要一味地怪我們的學生差,怪了,我們學生的素質也不會好,我們不能歧視我們的學生。你心目中已經認定了你的學生不好了,那你還會有多大的耐心與你的學生友好相處,你還會有多大的耐心教育你的學生。如果學生感覺不到老師的愛,他(她)還會相信老師嗎?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此乃至理名言也。

(2)嚴格執行學校的教學策略:“低起點,小坡度,分層次,勤反饋,重落實”。我們要立足課堂、正視差異、分類施教,達到減少後進生、推進中等生、提高尖子生的目的,培育了一批批優秀、合格的高中畢業生。教師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從最簡單、最淺顯的問題入手,面向全體學生,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積極性,特別是待進生轉化工作抓得緊,抓得實。

(3)我們要進一步重視集體備課,力求老師上課要大同小異,同中求異,上出自己的個性同時又要適合於我們的學情。

(4)要重視教學反思,要有“農民種田”的意識。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說:“吾日三省吾身。”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爲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是膚淺的知識。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有論者認爲反思是教師產生教學靈感與教學智慧的關鍵所在,透過對教學實踐重新咀嚼和回味來審視和分析自己的教學實踐,體會自己教學的成敗得失,從而獲得更清晰的感悟和啓迪。因此課後做教學反思是提升教學效果,促使教師教學能力增強的必要手段。教師的專業成長除了教育理論的指導作用,更多的則來自於對自身具體的或長期的教學效果的反思,在反思中摸索積累個性化的經驗,在教學反思中形成實踐智慧。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爲名師。”

教學設計高中政治學情分析5篇3

自主探究

1.實用主義者詹姆士認爲,“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爲它是真的’或者說,‘是真的,因爲它是有用的’,兩句話的意義是一樣的”。詹姆士關於真理的說法錯在哪裏?在人們認識事物時,什麼樣的結論能夠被稱爲真理?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爲何會有真理和謬誤的區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說法正確嗎?

2.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這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裏,人們一直把它當作任何條件下都使用的真理。隨着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於球面認識的不斷深入,這一定理的侷限性逐漸暴露出來。

19世紀,俄國數學家羅巴且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和小於180°。隨後,德國數學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和大於180°。羅巴且夫斯基和黎曼的發現是否表明,歐幾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麼原因使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並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

3.1965年7月以來,人類利用宇宙探測器探測火星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__年,人類近距離拍攝到火星的表面有許多類似月球表面的坑洞,並觀測到火星表面的氣溫、氣壓等現象。人類對火星的認識還會發展嗎?爲什麼?

難點突破

1.全面理解真理是客觀的

(1)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一種認識符合客觀對象就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

(2)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最本質的屬性就是客觀性。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按是否與客觀實際相符合,而絕不能因人而異,或以某些人的主觀需要爲轉移。真理的客觀性是任何權勢都抹煞不了的。

(3)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真理不是個人認可的,而是社會上多數人公認的東西。”把真理歸結爲多數人公認,仍然是侷限於主觀認識範圍以內。某種認識是否是真理,並不在於承認人數的多少,而在於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4)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論他的出身、社會地位、職業狀況等如何,只要他的認識和客觀對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2.辨析比較:真理與謬誤

區別: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則的區別、嚴格的界限,二者涇渭分明,互相對立,不能混淆。

聯繫:真理與謬誤之間又具有統一的一面。

(1)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爲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事實上,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無謬誤。任何人,包括偉人在內,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錯誤的發生。

(2)真理與謬誤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範圍和條件,如果超出這一範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謬誤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爲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條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論題適用的範圍,恢復它存在的條件,謬誤就會轉化爲真理。謬誤向真理轉化的另一種含義是指人們可以從錯誤認識中引出真理性的認識,錯誤認識成爲正確認識的先導。

思維拓展

1.人的認識是有限的,而認識能力是無限的

(1)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裏的人是指“單個人”,單個人由於受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制約,在一定時期內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只能達到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階段。就每個人來說,就認識的每一次實現而言,認識是有限的。

(2)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這裏的人指的是“人類”,因爲人有主觀能動性,能夠隨着客觀事物的變化發展而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認識。就整個人類的無限發展和人類認識不斷前進的歷史趨勢而言,認識又是無限的。

2.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

(1)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科學理論是真理性認識的系統化。認識和理論都有正確的成分,但又含有非科學的因素。真理、科學理論則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觀本質。

(2)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都來源於實踐,都是主觀性的東西,都統一於實踐,都應該接受實踐的檢驗。它們的內容都是客觀的,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們的形式都是主觀的。科學理論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理論,是真理性的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都屬於人們的認識範疇。

熱點問題連結

__年10月28日,由中、美、英等國科研機構發起的大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千人基因組計劃”在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佈了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同時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了在基因研究技術手段上的收穫。

“千人基因組計劃”由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英國桑格研究所等機構於__年啓動,旨在繪製迄今最詳盡、最有醫學應用價值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現在報告的是該計劃第一階段的分析成果。這一成果在醫學等領域有很高的應用價值,比如透過參照圖譜,可以方便地找出致病的基因變種。它標誌着人類基因研究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

用認識論的有關知識談談對上述材料的.認識。

附:參考答案

自主探究

1.詹姆士關於真理含義的理解是錯誤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真理觀。只有那些經過實踐檢驗、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認識才能夠被稱爲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由於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其中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認識則是謬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確的,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權力、地位等)爲轉移。

2.歐幾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條件的。隨着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球面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並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都是相對於特定的範圍和過程來說的,都是具體的歷史的。超出了這一條件和範圍,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也會成謬誤。所以真理和謬誤相伴而行,我們不用怕犯錯誤,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3.回答是肯定的。人的認識能力是不斷髮展的。作爲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社會實踐也是不斷髮展的,人的認識能力必將隨着社會實踐發展、隨着認識工具的不斷豐富而不斷髮展,從而對火星獲得越來越深刻的認識。

熱點問題連結

(1)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中、美、英等國科研機構發起的大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千人基因組計劃”,並進行人類基因的研究,就是希望未來獲得真理,使主觀符合客觀。

(2)認識具有反覆性和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着的物質世界,作爲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爲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髮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對人類基因的正確認識必然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能獲得。

(3)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自十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以來,因爲難以同時對許多人進行基因測序,基因研究一直只在較小的層面上進行,此次研究不僅使大規模測序成爲可能,還繪製了一個詳盡的基因圖譜以供比對,這標誌着人類基因研究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

教學設計高中政治學情分析5篇4

一、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

首先,要充分認識政治學科特有的價值。政治學科一個很重要的價值體現在,它是人們認識世界、認識生活的思維方法,是思維的工具。這是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

其次,要克服學習中實用主義的傾向。“需要”是同學們學習的直接和重要的動力。現實狀況是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有的同學不自覺地將學科分爲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須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會下大力氣去抓,哪怕不喜歡也要強迫自己去學,反之對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較低的學科,不管有用沒用,就不願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學習,而越學不進去就越感到枯燥無味,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最後,要消除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政治課的誤解。現實生活中,對政治學科的誤解大量存在。這種誤解主要是由於對政治課的不瞭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課而言,他本身包括經濟常識、哲學常識和政治常識三大板塊。一些人不瞭解政治課的學科體系和價值,本能地把政治課和行政工作或時事政治劃等號,和思想政治工作劃等號,認爲政治課就是說教,只是憑自己的感覺想當然的評價政治課。把政治課教學看成是傳統灌輸,使政治課處在一個不利的社會氛圍中,從而影響了同學們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

高考錄取結果

二、科學掌握高中思想政治課的一般學習方法

1.預習:就形式而言,預習可以分爲課前預習和階段性預習、粗預習和精預習等。搞好預習要求做到:

(1)列預習提要

(2)做好筆記

(3)勤思善想(發現問題)

(4)持之以恆

2.專心上課,積極思考:即專心看(書,黑板,屏幕)、聽(老師講解和同學們發言),積極參與(積極動腦,和老師形成零距離互動),還要考慮你預習時所確定的聽課重點。看、聽、參與等形式都必須動腦,這是衡量專心與否的重要標誌。如果這點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識。

3.課後及時複習之所以要及時複習,是學習的反覆性特徵的要求;愛賓浩斯遺忘曲線的先快後慢規律也要求及時複習;及時複習還可以使知識的漏洞得到及時彌補,使對知識的理解得到昇華,實現對知識的再認識,再提高,使思維的深刻性得以發展。

三、牢固掌握所學概念和原理的基本要求

有些同學說,老師上課講到的概念和原理雖然聽懂了,筆記也記了,但總是記不住學過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是對同類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概括和總結,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記憶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只靠死記硬背,不僅記起來困難,而且只能形成短時記憶,不能形成長久記憶。大家知道學習知識懂是基礎,記是手段,用是目的。在真正弄懂的基礎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須做到:

(1)運用記憶技巧。

(2)要做到及時複習和定時複習。

(3)多思多用,熟能生巧。

(4)正確區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識點。

(5)弄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四、學會知識運用,掌握解題方法,提高應試成績

首先,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識,學會建構知識體系和網絡,從宏觀上駕馭知識。

其次,要培養理解分析知識的能力。

最後,就是學會答題的方法和應試的技巧。

教學設計高中政治學情分析5篇5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第四冊《生活與哲學》第四單元第十二課第一框題。本課內容主要分爲兩目:人的價值;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紹價值的基本含義的基礎上說明人是社會一切財富的創造者,人的價值在於創造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對一個人的評價標準主要看他的貢獻。第二目主要介紹價值觀的基本含義以及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價值與價值觀的含義。

(2)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理解人的價值是什麼。聯繫實際,說明人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3)在佔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以及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結合具體領域事物的價值,深入領會價值、人的價值及價值觀等概念。

(2)蒐集歷史人物的先進事蹟,感悟人生的真正價值所在。

(3)運用目擊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氣節事例,感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4)運用課堂討論等形式,深化對人生價值的理解,樹立奉獻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在對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責任與貢獻中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1)聯繫實際說明人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2)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2.教學難點:對價值和人的價值的含義的理解。

教學策略

實例分析與文字解讀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生活中,我們時常面臨着價值選擇,也會產生各種煩惱與困惑。人爲什麼要活着?應該怎樣活着?人活着應該追求什麼目標?爲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要對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個瞭解。

二、講授新課

(一)價值的含義

教師:當同學們外出旅行時,要帶哪些東西呢?

學生:一個小組依次回答。

教師:爲什麼要帶這些東西呢?換洗的衣物是爲了乾淨和清潔而帶的,相機是爲了捕捉美好瞬間、日後的回憶而帶的,雜誌是爲了旅途的消磨時光而帶的,手機是爲了通訊聯繫而帶的,水是爲了解渴,而乾糧是爲了充飢而帶的,錢是爲了購物消費,身份證是爲了登記註冊而帶的。(板書“乾淨、清潔、回憶、消磨時光、通訊聯繫、解渴、充飢”)。這些詞我們概括一下,它們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換洗的衣物、相機、雜誌等有滿足我這些需要的屬性和功能,那麼我們稱這些東西是有價值的。

學生:在教材中劃出價值的含義。

教師:在這個概念裏,要注意價值是兩個方面的組合:物的屬性和人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同學們再看看這個含義上方的虛框裏的一段文字,想想這段文字所說的這些屬性和我們剛纔劃出來的價值的含義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學生:一般和個別的關係。

教師:也就是說價值的含義放在這些具體的領域上都能成立,同學們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兩個詞圈起來。

教師:在價值的含義裏有個詞,是主體,在哲學上,主體通常是指人。與主體相對應的一個詞是客體。所以,我們可以說價值所反映的是客體和主體之間的一種關係。(板書“關係”)。而我們前面所舉的那些例子中的客體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們人和一般事務的關係,但生活中除了面對人和一般事物的關係外,還要涉及到人與人的關係。所以,當我們把客體具體化爲人的時候,就出現了人的價值這一概念。

(二)人的價值

教師:人的價值是指什麼呢?譬如說“我”,我的價值是什麼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主體當然是你們嘍,的需要的屬性和功能。這個屬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國未來的花朵,具有“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另一方面,我畢竟不是蠟燭,當我天天在工作的時候,也需要補充能量,所以,在每個月的某個日子裏,工資卡上的數字必定會多點出來,而且在節日的時候,也必定會收到一些學生的短信問候。所以,我們可以說人的價值就在於透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學生:劃出人的價值的含義。

教師:這個含義我們來分解下,人透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社會、他人,也就是對社會做貢獻,這個貢獻可以是物質財富,也可以是精神財富,同樣的,人滿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享受社會的回報,這個回報也可以是物質的或者是精神的。所以,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那麼,如果只奉獻或只索取,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如果只有奉獻而沒有索取,那麼沒有人有能力進行持續的奉獻;如果只有索取而沒有奉獻,那麼最後連索取的對象都將不復存在了。所以,貢獻和索取是辯證統一的。

學生:從第二段的第三句開始朗讀。

教師:是的,像我們父母在爲我們付出辛勤勞動的時候,我們現在雖然不能以同樣的勞動來回報,但是可以對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問候。

(三)對人的價值的評價

教師:我們學習了價值和人的價值,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的價值和普通的物的價值的關係是什麼?比如我面前這臺電腦,它能滿足我上課、上網、聊天的需要,那麼它自己在滿足我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什麼變化呢?是一天不如一天還是一天強似一天呢?

學生:在折舊,磨損。

教師: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滿足主體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但人的價值卻與此不同,我除了滿足社會及他人的需要,同樣的也要獲得社會及他人的回報,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所以人的價值是一種雙向的關係。大家把這點記在課本96頁的虛框的問題下面。

學生:記筆記。

教師:這是二者的區別。那麼二者的共同點呢?某樣東西對我越有用,那麼它的價值就越大,我越離不開它;所以某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越大,也就越有價值,社會及他人就越離不開他。因此,二者的共同點在於評價都是主要看他們對主體的貢獻。

學生:劃出“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貢獻”。

教師:我們身邊被我們記住的,也都是爲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貢獻的,比如我們的父母。把視野擴大了之後,我們可以看看歷,凡是被人記住的,流芳千古的都是對人類和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譬如司馬遷,鄧小平,陳春瀾,吳斌等等。他們把個體生命的有限性透過社會的無限性而成就了自身的“不朽”。當然,這些都是傑出人物,我們作爲普通人,只要是做自己該做的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勞動就是貢獻社會和他人。譬如說,當我們作爲子女的時候,當我們作爲學生的時候,當我們作爲路人的時候,當我們作爲目擊者的時候?

學生:依次回答。

(四)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教師:當我們作爲目擊者的時候,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說出事實真相。但是也有少數人選擇了沉默。譬如(幻燈片出示材料)。問題1:對於目擊者的沉默,你是怎麼看的?

學生:請3位同學討論,發言。

教師:我們大部分同學都對這種沉默予以譴責,那麼,我們以前學過,社會意識背後總是有原因的,我們在譴責之前似乎應當看看他們沉默的原因。(幻燈片出示材料)。問題2:現在該如何對待目擊者的沉默?

學生:請3位同學討論,發言。

教師:引導到同情的立場上,但絕對不提倡學習和效仿。問題3:目擊者的沉默,誰之過?

學生:討論。

教師:這是事發校方的錯誤。爲什麼你認爲他是錯的?

學生:討論。這是把正義公平真相生命屈從於面子。

教師:當某人認爲正義公平真相的價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時候,他會選擇說出事實,不再沉默,反之,則會低調處理不做解釋。這就涉及到了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先找出價值觀的含義。

學生:劃出價值觀的含義。

教師: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一個反作用。由於價值觀是人的價值觀,所以這個反作用是透過影響人而完成的。因此,我們着重要探討的是價值觀對人的影響。剛纔透過對材料的分析已經看出了,價值觀會影響人們對某些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從而影響改造世界的活動。這是第一方面。

學生:劃出“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教師:正義公平真相生命高於面子,這其實說明在人的一生當中,有些東西是天經地義的,是不可迴避不可丟棄的,像就讀書人而言,知識氣節人格等也是無法迴避和丟棄的,(出示材料)講述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的導向作用。

學生:劃出“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的導向作用”。

教師:歸納原理方法論。

(五)總結

三、板書設計

四、作業

《課時訓練》第十二課第一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