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六單元《除法》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上冊數學第六單元《除法》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六單元《除法》教學設計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六單元《除法》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本單元學習的內容主要有:

三位數除以整十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速度、時間與路程的數量關係,探索商的運算規律以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本單元安排了七個情境活動:買文具(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路程、時間與速度(常見的數量關係),參觀苗圃(一次試商的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國家體育場(體會萬、億的實際意義),秋遊(試商需要改商的除法),探索與發現(四)(探索商的變化規律),抗震救災(三步的混合運算)。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編寫突出題材的現實性,從學生的生活環境中選擇了一些典型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中掌握除法計算的基本方法。爲鼓勵學生進行探索,不論是除法的計算,還是除法的運算規律以及解決簡單的問題,教材都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間。

透過本單元內容的學習,學生將理解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進行正確地計算;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係,並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經歷探索商的變化規律的過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並能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體會中括號運用在計算中的必要性,並能正確計算帶有中括號的三步整數四則混合運算。

單元教學目的:

1、結合實際情境,探索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筆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

2、在實際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並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結合具體情境,認識億以內的大數,體會萬、億等大數的實際意義。

4、經歷探索商不變規律的過程,並能運用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5、會進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不超過三步)。

單元教學重點:

加強估算能力的培養,鼓勵解決問題策略與算法的多樣化。

單元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

1、在探索的過程中歸納計算的方法。

●獨立探索●交流歸納●嘗試運用

如何進行試商?可以先交給學生討論,然後進行歸納。

2、在實例比較中歸納常見的數量關係

●交流資訊●比較快慢●歸納數量●發現關係

3、在解決問題中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

讓學生自己設計購買的方案。

4、在數據推理中發現商的變化規律。

數據推理是發現規律的重要方法。

5、在運算的過程中提高估計的意識。

每一道習題運算,都安排估一估的要求,以提高學生估計的意識。

課時分配:

第五單元共需13課時。課時分配如下:

買文具…………………………2課時

路程、時間與速度…………………………2課時

參觀苗圃…………………………1課時。

秋遊…………………………1課時

練習六…………………………2課時

國家體育場…………………………1課時

探索與發現(四)…………………………2課時

抗震救災…………………………1課時

練習七…………………………1課時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六單元《除法》教學設計2

第一課時: 買文具

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實際情景,探索並掌握除法是整十數除法的算法。能正確應用進行計算,並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計算中增強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重點難點:掌握除法是整十數除法的算法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

前段時間,我班進行了班徽設計大賽,老師將對這些同學進行獎勵,現在班幹部來到了文具超市:鋼筆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個,書包30元一個。班費共80元,請你幫幫他們想想,可以買多少個文具盒呢?

二、 建立模型。

1、學生根據情境圖的要求,先口答:可能買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組內說出自己的想法,再獨立列式計算。

2、學生彙報自己的解答方法,並說出理由。老師特別請列豎式的同學來板書,當小老師講解,如果學生能向他發問更好,如果沒有,老師問:“4”爲什麼寫在個位上?

如果班費有140元,又可以買幾個鉛筆盒呢?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3、生獨立完成“試一試”,啓發學生想一想,會發現什麼規律。怎樣商?

4、老師點出商的末尾“0”的問題。

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怎樣確定商?

5、舉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引導學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後再進行計算。

三、 知識應用及拓展。

1.你覺得爲什麼商的個位要補“0”?

讓學生明白,通常具體情景,把算式轉化成可以簡便的算式,進行簡便運算。

2.完成“練一練”

注意一些特例。可以適當擴充。

第4題:先讓學生說說根據三個條件,可以求什麼問題,幫助學生搞清楚三者之間的關係。

最後小結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路程、時間與速度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情景,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能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在計算中增強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重點難點: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並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

出示兩輛汽車進行拉力賽的情境,學生猜哪輛車會取勝呢? 接着出示條件:我2時行駛了120千米,

我3時行駛了210千米。

到底哪輛車跑得快呢?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討論,如何解答?

二、建立模型。

1、學生根據情境討論,要判斷誰跑得快,就是求什麼?引出速度的概念,推匯出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

2、回到上課開始時的競猜活動結果,由學生得出,看誰跑得快不快,就是看他的速度:

120÷2=60(千米/時),210÷3=70(千米/時)。着重介紹速度單位的寫法。

得出結論:速度=路程÷時間

3、學生試着表述速度、路程、時間三者之間的關係?

4、舉出一些實際的例子。引導學生關注速度。

三、知識應用及拓展。

1.利用課本“試一試”幫助學生理解路程、速度、時間三者之間的關係。

2.完成“試一試”第2題說出速度、路程、時間三者的表示。

3、完成“練一練”

第3題:在運算過程中讓學生獨立發現規律,並讓學生記住一些特例。可以適當擴充。

第5題:先讓學生說說根據條件,可以提出並能解決什麼問題,幫助學生搞清楚三者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用“

”在圖上做標記時,要學生討論,說說你爲什麼畫在這個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