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重力》教學設計(通用12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重力》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力》教學設計(通用12篇)

《重力》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定義及定義式。

2、知道重力勢能的值是相對的,理解重力勢能正負號的含義。

3、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4、培養探究歸納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探究過程中滲透科學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實驗過程觀察法及實驗結果分析法。

2、體會用“實驗法”和“理論推導”相互驗證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滲透在探究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透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與協作探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3、體驗科學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於能動的改造自然。

【學習起點】

1、高一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畫面來支援。

2、學生在初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重點是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

3、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透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

一、教學重點、難點

1、本節課重點是重力勢能的概念及對重力勢能的應用。

2、本節課難點是如何探究重力勢能的概念。

二、教學方法

探究法,實驗觀察法,控制變量法,演繹推理法,講授討論,分析歸納法。

三、教學教具

鐵球和橡膠球各一個,白紙若干張,CAI教學課件,視頻展示臺。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投影多媒體圖片:利用生活常見事例,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這是一幅美國內華達州亞利桑那隕石坑圖片。這個隕石坑是5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爲30~50米的鐵質流星撞擊地面的結果。這顆流星重約50萬千克、速度達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當於20xx萬千克梯恩梯(TNT),超過美國轟炸日本廣島那顆原子彈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產生了一個直徑約1245米,平均深度達180米的大坑。據說,坑中可以安放下20個足球場,四周的看臺則能容納200多萬觀衆。可見,有些重力勢能在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巨大的。

過渡語:既然自然界中有些重力勢能具有巨大的能量,那麼我們人類可以將之加以利用。

這是一幅水力發電站圖片,是利用水的重力勢能來發電的。這些重力勢能正在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己舉些例子)

過渡語:當然,萬事萬物有利也有弊,如次巨大的重力勢能也可能會造成重大的災難。

這幅圖片說的是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羅斯高加索北奧塞梯地區的一個村莊發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蹤。(請同學們自己舉些例子)

由以上資料可知,重力勢能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關係。我們只有認識自然,才能更主動的改造自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深入地學習重力勢能知識及其應用。

(二)啓導互動、主體探究

透過前面對功和能關係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具有能量,即:一個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而且對外做功越多,這個物體具有能量就越多。

《重力》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的概念:

(1)知道什麼是重力勢能,強調“勢”的含義。

(2)透過做功與能量關係,得到重力勢能公式ep=mgh,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勢能的單位是焦耳(j);勢能是標量。

(3)瞭解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及勢能差的不變性。

2、掌握重力做功特點及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係,應用其解決相關問題。

3、知道彈性勢能及其相關因素。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重力勢能的表達,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係。

2、對於勢能這種潛在做功能力的理解:一旦做了功,勢能就發揮出來而減少了。

3、要強調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相反量的關係,這在初學時很容易發生錯誤,所以應作爲難點強調。

三、教具

投影儀及幻燈片(主要用於把課上要舉的例題和圖打出,節約時間和黑板空間)。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已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那麼靜止的物體是否有能量?我們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新課內容。

(二)教學過程設計

1、重力勢能

利用剛纔學生舉的例子說明,被舉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處於一定高度的重物“儲存”着一種能量,這就是重力勢能,即:重力勢能是由於物體處於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從重力勢能的含義可以看出,它與物體的重力和高度有關,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2、重力勢能公式

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來。例如,用一外力把一質量爲m的物體勻速舉高h,由於是勻速上升,物體的動能不變,外力舉高物體做的功w=mgh全部用於增加物體的重力勢能。而此過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爲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獲得了多少重力勢能。用ep表示勢能,則處於高度h處的物體的重力勢能爲:

ep=mgh

即重力勢能等於物體重力與高度的乘積。

從勢能公式的指導可以看出,它與功一樣,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焦耳(j),而且也是標量。它是由物體所處的位置狀態決定的,所以與動能一樣是狀態量。

《重力》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依據

九年義務教育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重力 力的示意圖》

二、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設計依據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學生的實際從三個方面出發設計,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包括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和力的示意圖的畫法,在探究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知識時設計了探究性的實驗,讓學生透過實驗獲得知識,而力的示意圖的畫法,主要是讓學生透過練習掌握。學生普遍動手能力和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的能力較差,爲此在設計時

一是改變了原來教材的編排,力的三要素教材上是在學完了重力後才提到,我在設計教學過程,講重力知識時就按照三要素去講,隱含着力的三要素,重力勢能教材上是學完了整節課後才學習,我在設計時把此部分知識安排在了重力講完後,這樣做以調整讓教材中的知識思路更清晰,更便於學生去學習;

二是重視物理課的實驗性,物理課的一個特點就是在實驗中獲得知識,所以在教學時依據內容需要,設計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是重視物理教學的生活性,物理內容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與實際生活聯繫緊密,所以在教學中列舉了大量的與本節知識相關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讓學生學會學習,並培養學生把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勢能,力的描述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嘗試根據已有經驗進行科學的猜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對用重垂線校準的操作產生提高自己能力和應用知識的願望

現代教學手段:注重透過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究實驗,得出結論,實物的觀察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知識點

四、教學重點

重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點

五、教學難點

重力與質量的關係,力的示意圖

六、教學準備

1、把本班48名學生進行分組,分成12組,每組確定組長一人,便於在小組實驗時的操作。

2、準備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13個,鉤碼若干,鐵架臺13個,細線13條

3、所需的其他器材:小黑板2個,建築用重垂線1個,不倒翁1個,舊式落地扇1個

4、把本節課的練習題、例題寫在小黑板上

《重力》教學設計 篇4

【設計思想】

1、充分體現“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教學理念

《重力》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繫緊密,學生體驗非常豐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將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與重力有關的物理現象聯繫起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物理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科學探究,注意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本節課透過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係”的過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善於發問、質疑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制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和精神,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建立基礎。教學過程中透過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3、透過實驗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

興趣是開啓智慧大門的鑰匙,只有當學生對物理有了興趣,纔能有學習的樂趣,進而發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節課透過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係”的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透過實驗研究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發展學生終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豐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九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

2、書中的插圖極富啓發性和趣味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本讓學生透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係”,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習者情況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九年級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觀察能力。透過八年級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以及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初步瞭解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正處於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並且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熟透的蘋果要落向地面,並且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快等有關事例,但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生活體驗,掌握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有關知識,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緊密,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進而使學生由對生活現象的初步瞭解,透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後上升爲理論認識,有效的鍛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影響重力的因素;

②透過“實驗分析”強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於探究自然現象,物理規律的興趣,提高學生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②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

【重點與難點】

重點: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及重力方向。

難點: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及重垂線的應用。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

《重力》教學設計 篇5

我教學的題目是高一物理第七章第五節重力勢能。重力勢能概念的建立是形成機械能概念的基礎,也是今後形成更完整能量概念的保證。本節內容“重力勢能”的學習也將爲今後“電勢能”的學習打下基礎。

本教材提供了較多情景及幾個問題來展開分析,

本課教學目標很明確:

⑴從重力勢能的定量描述、單位、量性及它的相對性中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

⑵理解重力勢能得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係,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⑶瞭解彈性勢能。

能力目標:

⑴學會從功和能的關係推匯出重力勢能的表達式;

⑵在小實驗設計研究中,初步會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

⑶在討論分析中激發質疑探究意識,提高質疑能力。

情感目標:

生活實驗中激發物理研究興趣。

本節課着重解決了兩個問題,即重力勢能及其對稱性;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係,關於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減少,重力做負功,重力勢能增加。這個關係由於與動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學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學是要結合一些實例,解開學生的困惑。而難點是學生對重力勢能相對性的理解。教學中用與溫度的相對性類比的方法來突破這個難點。

學生對重力勢能在初中已初步形成定性概念,知道重力勢能是物體舉高而具有的能,故本課引入要喚醒學生對這些概念的記憶,爲定量認識重力勢能打好鋪墊。學生在前一節課“動能”學習中已體驗定量研究的一些方法,這也爲本課的研究學習打下了基礎。但估計學生對“Ep=mgh”會進行公式化處理,出現只認公式不認理的現象,故引導學生對“Ep=mgh”中的“h”正確認識顯得尤爲重要。高一學生的研究探索、質疑提問能力很薄弱,透過本課在培養策略要取得一點突破。

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特點,在本節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設計和完成實驗,探索得到結論,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

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1、情景引入

展出三峽水庫大壩的模擬照片,讓學生欣賞圖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發問,並啓發到水壩的作用是提高水位,使水具有重力勢能並引入課題,再提出問題“建成後的三峽水庫可蘊含多少水的重力勢能?” 激發學生對重力勢能學習的迫切慾望。

透過圖片情景,培養學生提問能力,並從三峽大壩的氣勢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學生交流中回憶初中所學重力勢能概念。

2、實驗探究

在初中知識掌握的基礎之上,讓學生用身邊的小物件設計實驗驗證重力勢能與哪些量有關(書落手上、筆穿紙巾),研究探索後,再讓學生自己總結得出結論,體現重力勢能是由物體質量和相對位置決定的能量。並讓學生猜想Ep與m、h的定量關係。

3、建立概念

重力勢能的大小是否與重力做功有關係?給學生三個簡單的運動過程,例從某高度做自由落體,從光滑斜面由靜止滑下,沿曲面從與前兩者相同的初平面運動至同一末平面,讓學生運算三種情況下重力的功《重力勢能》教學設計 ,類比於從動能定理《重力勢能》教學設計 ,得到動能的定量表達式,也從中得到重力勢能的定量關係:Ep=mgh。接着得到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量的關係:《重力勢能》教學設計 ,從自由下落過程中的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具體變化間的關係,幫助學生理解“-”和“=” 的含義。提供情景,物體越高,重力勢能越大嗎?展開對=g中“h”的大討論,總結重力勢能是對於某個參考面來說的。再討論中“h”含義。從中在學生互促學習中對重力勢能的相對性有真正地理解。

4、提出問題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 ,E p=mgh中,“△h”與“h”的區別?引出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明確指出“△h”是絕對量,“h”是相對量,所以重力勢能是具有相對性的,要確定物體在某一狀態所具有的重力勢能,就必須首先選擇一零勢能面作參考。而後類比溫度來講明重力勢能是標量,但有正負,啓發學生思考其正負的含義。

5、彈性勢能

小結重力勢能概念形成過程,結合情景圖片,讓學生髮現彈性勢能與重力勢能的共同點,都是由物體的相對位置決定的能量,並且都是客觀存在的能。

6、概括總結,作業佈置

必做題:P/45:1、3、5

本課較多采用的是情景討論法,教師不是簡單的呈現問題讓學生解決,而是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在強烈內驅作用下進入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過程,使研究性學習方式滲透到學科課堂教學中,一節課上儘可能有實驗可操作、有問題可討論、有平臺可交流。在該教法中,教師對學生討論過程的把握顯得尤爲重要,對學生的問題、討論點的評價要及時,並能產生激勵效應。

《重力》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重力是如何產生的,能列舉生活中的重力現象,感知重力;

(2)透過實驗探究,知道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係;

(3)瞭解並描述重力的方向,會用重力方向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4)瞭解重力的重心。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方法,主動建構知識;

(2)透過體驗和觀察,感知重力方向,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樂於思考的能力;

(3)透過創設物理情境,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觀察、實驗、設問釋疑,營造師生情感交流、相互啓迪、輕鬆和諧氛圍;

(2)透過體會“物理就在身邊”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設計思路

1、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和核心任務

“重力”這節課,知識點本身難度不高,但比較瑣碎。我透過一系列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的設定,以知識爲載體,創設對話平臺,營造師生情感交流、相互啓迪、輕鬆和諧氛圍;促使學生主動交流、勇於表現,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利用大量的、具體的、感性的素材,主動建構與重力有關的知識,使學生體驗多種學習方式,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2、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是物理課堂必須承擔的責任

這節課,透過設定與學生認知不同或認知匹配的情境,培養學生髮問意識和思維能力;透過探究“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係”,讓學生充分經歷猜想及實驗數據分析的過程,從而透過質疑、對比分析等環節,得出結論,提高探究能力;透過“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應用,使學生對“重力方向”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學生經歷自主建構重力與質量成正比的過程,認識重力;

(2)透過觀察、討論及實驗,讓學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點。

教學難點:

(1)透過創設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對課堂動態生成的有效引導和駕馭

(3)學生描述“重力方向”過程的教學

四、教學準備

學生:彈簧測力計、質量已知的鉤碼、重垂線、鐵架臺、細線、金屬組 教師: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一端裝有鐵塊的粗細均勻的管子、不規則形狀的紙板、細線

五、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是在學習了“力” 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學生有着豐富的體驗和感性認識。 這節課,知識點本身難度不高,可透過一系列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的設定,創設對話平臺,促使學生主動交流、互動,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利用大量的、具體的、感性的素材,從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方面,感知重力、認識重力、描述重力。“重力方向”的認識對學生來說是難點,透過學生觀察、實驗、實踐活動等環節的設定,使學生認識“豎直向下”的含義,爲後續知識壓強、功、機械效率的學習打下基礎。

《重力》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第一節“彈力”內容的基礎上,研究另一種最常見的力——重力。教材充分運用插圖和實驗,使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課本讓學生透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係”,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重力,瞭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線的應用。

3、知道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並能用公式G=mg計算有關問題。

4、經歷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探究,能對實驗過程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評估。

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透過探究重力和質量的關係,分析實驗數據,學習資訊處理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實驗能力和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3、由實驗感知重力的方向並能運用結論對實際問題做出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課堂上的觀察分析活動,使學生養成善於觀察思考的良好習慣和提高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2、透過瞭解生活實際中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3、培養學生交流意識、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關係

[教學難點]

重力的方向

[教學方法]

1、探究法:透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係。

2、觀察分析法:透過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學手段]

讓學生用日常生活、學習用品做實驗,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科學就在眼前,激發學生學好物理的興趣和願望。在探究實驗中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猜想、操作、記錄、分析論證、交流評估,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角,並注意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學用具]

鉤碼、彈簧測力計、重垂線、粗細均勻的木棒、方形薄板、玩具“不倒翁”、橡皮泥、投影儀。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教師播放課件(①蘋果下落 ②水往低處流 ③拋出的球落地 ④羽毛飄落)

引導提問:

①你看到的這些物理現象有什麼共同特點?

②物體下落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交流討論。討論結論:它們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重力。

推進新課:

一、重力的由來

1、1665至1667年間,一天傍晚,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乘涼,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他忽然想到:爲什麼蘋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飛呢?(課件)

2、請同學們用一根細線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圖,說說你的感受。(課件)

3、引導提問:

(1)橡皮爲什麼沒有飛出去?

(2)同樣的,圖中月亮在繞地球做類似的運動,爲何不會飛走?

4、牛頓認爲,地球和月亮之間存在互相吸引力。

有哪位同學知道有關牛頓對這方面的研究?(鼓勵有這方面知識的同學發言)

5、總結:牛頓認爲地面上物體受到地球吸引力下落與地球和月亮之間的吸引力是同一性質的力。發現萬有引力。

6、引導提問:怎樣描述萬有引力的大概內容?

學生可分組議論

結論:“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從而得出重力概念:

7、重力(G):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8、引導提問:重力的施力物體是誰?

學生討論。回答:地球。

學生進一步明確: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列舉: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物體受到重力作用的現象,如踢出的足球會落到地面、人不小心會從高處摔下等等。

9、引導提問:①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體對地球有沒有這種作用?學生討論。回答:地面附近物體對地球有這種作用。

②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嗎?學生討論。回答: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不能等到效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這是因果關係而不是等價關係,因此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重力只是萬有引力的一部分。

10、引導想象:“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會怎麼樣?”

學生分組討論:各抒已見。

教師引導過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有的物體比較重,有的物體比較輕,這說明物體的重力是有大小的。

下面一塊學習重力的大小。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

1、生活中常把物體受到的重力簡稱物重,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有的物體所受的重力比較大,有的物體所受的重力比較小。

2、引導提問:物體的重力大小可能跟什麼物理量有關?又是什麼關係呢?

讓學生大膽猜想,把所有可能的情況都說出來。

①物體的體積;

②物體的質量;

③物體的形狀;

④它相對地面的位置;

⑤物體的密度等等。

學生再說出自己猜想的理由、事實依據。把各學習小組猜想總結起來:可能跟質量有關。

3、肯定這一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夠依據的情況下所做出判斷稱爲假說,假說的正確性有待於實驗的檢驗,你認爲這個實驗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實驗器材?怎樣測量?在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的基礎上,教師適當補充自己的意見,形成實驗方案(課件)

此實驗的關鍵是:

①要選精確度較高的彈簧測力計。

②要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③要在豎直方向測重力。

4、得出結論物體的重力和其質量的關係:

①物體的質量越大,重力也越大。

②物體所受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相同。

③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課件)

學生交流G與m的比值,分析這一比值有所不同的原因。

教師引導說明:科學家們所做的大量實驗表明,這個比值約是9.8N/kg,即g =9.8N/kg。因此,G/m=g或G=mg。

①符號的意義及單位:G--重力---牛頓(N);m--質量---千克(kg)

②其中g =9.8N/kg表示的意義是:在地面附近質量爲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爲9.8N 。

③嚴格的講,g的數值不是恆定的,隨地理緯度和海拔高度的改變而改變。

④向學生說明g的單位可根據重力G(N)和質量m(kg)的單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計算時,質量(m)的單位必須用kg。重力(G)的單位必須用N。說明:粗略計算時取g=10N/kg。

5、課堂練習(課件)

練習1、質量是50 g的雞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練習2、根據自己的體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練習3、有的同學猜想,重力和物體體積有關,我們可不可用一個簡單的實驗驗證呢?

教師引導過渡:我們學過力的三要素,那麼力的三要素是指什麼?學生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力是一種常見力,它的方向怎樣?

三、探究重力的方向

1、實驗探究:將小球懸掛在鐵架臺的橫杆上,待球靜止時,在圖上畫出球靜止時細線的位置。

將鐵架臺傾斜一個角度,在圖上畫出球靜止時細線的位置。

結論: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課堂練習(1)作出下圖中物體所受到的重力示意圖(課件)

3、重力的方向的應用:重垂線

學生自主活動:用手中的重垂線校準牆壁是否豎直(看重垂線是否與牆壁平行),窗臺桌面是否水平。

4、引導提問: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能給人類造成危害嗎?舉例說明。如何避免重力給人類造成危害?學生討論。

回答:重力能給人類造成危害。例如:地震時房屋倒塌會把人壓傷。爲了避免地震能給人類造成危害,要經常收看地震預報。

四、重心:

1、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我們叫它重心。

教師說明:把重力作用集中於物體上的一點(重心),效果不變,卻使重力問題簡化。這種方法稱爲等效法。重心是一個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點。

2、如何找物體的重心?

質量分佈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只跟物體的形狀有關。有規則幾何形狀的均勻物體,它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課件)

3、播放(課件)

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親手作的“不倒翁”,扳一下,看它怎樣運動,爲什麼它不倒,它的重心有什麼特點?

學生:不倒翁身體的下部有一個很重的物體,上部幾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將不倒翁扳倒後,重力的作用就會使它回到原來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類似的事例。如:落地電風扇有一個很重的底座等等。

《重力》教學設計 篇8

一 概述

《重力》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第十二章第二節內容。本節由“重力是怎樣產生的?”“重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重力的方向沿什麼方向?”三個核心問題組成。

重力的概念比較複雜,而且比較抽象。雖然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對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認識,但有些認識是不科學的,例如,有的學生認爲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重力是物體自己施加的等,爲了深求物理規律、掌握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本節課以“模擬引力”的實驗激發學生的思考,以牛頓的研究成果作啓示,啓發認識神祕的宇宙間存在萬有引力,再透過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進一步說明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研究重力對物體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地位。

二 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要求,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要達到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 知道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力

● 知道重力的方向

● 透過實驗探究,瞭解重力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係

(2) 過程與方法

● 經歷探究重力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的過程

● 嘗試根據已有經驗提出科學的猜想

● 體會用圖象處理實驗數據,根據圖象研究實驗結論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對重力的存在及應用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關重力的現象

● 透過對用重垂線校準的操作產生提高自己能力和應用知識的願望

● 培養學生樂於參與科學實踐的情感,在實驗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力的概念 重力與質量的關係 重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 重力與質量的關係

四 學習者特徵分析

由於學生思維的侷限性,本節課學生可能猜想重力跟形狀、體積、材料、密度、質量等因素有關,教學中不要急於否定,學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就要表揚、肯定,最後根據公式可合併一些猜想的類型,還可以準備一塊橡皮泥,讓學生捏成大小、體積不同的任意形狀,測重力,探究重力與體積的關係在重力方向的巧妙應用中,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檢驗牆壁是否豎直或桌面是否水平,透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五 學法設計

在學法上 由於學生思維的侷限性,本節課學生可能猜想重力跟形狀、體積、材料、密度、質量等因素有關,教學中不要急於否定,學生的猜想,只要言之有理就要表揚、肯定,最後根據公式可合併一些猜想的類型,還可以準備一塊橡皮泥,讓學生捏成大小、體積不同的任意形狀,測重力,探究重力與體積的關係。

在重力方向的巧妙應用中,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檢驗牆壁是否豎直或桌面是否水平,透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六 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生共同演示“模擬引力”實驗,透過觀察、討論、思考、相互交流感受,揭示萬有引力的存在。

2、新課

(1)講述杞人憂天的故事,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再結合一些客觀實際——所有的物體在沒有受到拉力或支援力的時候最終都將落回地面上來,揭示重力的存在。

(2)探究重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

學生試着拿起書桌上現有的不同物體,感受不同物體重力的大小,並交流感受,發表觀點,由有的物體會重些,而有的物體會輕些的事實提出猜想:重力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並用實驗驗證猜想。根據構思分組動手實驗探究,設計表格,記錄實驗數據。此前簡單穿插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實驗結束後,聽取學生的彙報,及時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做最後的彙總總結。學生依據實驗數據繪製圖象,整理分析概括,向同學彙報自己的成果,得出重力與質量的關係,並說出g值的物理意義。

(3)重力的方向

根據自學感悟,自制重垂線,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對重力的方向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重垂線的實驗,結合二力平衡條件,講述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而不是垂直於物體表面向下。應用所學的知識檢驗牆壁是否豎直或桌面是否水平,既鍛鍊了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解決了本節課的一個重點。

(4)重心

看板畫:滑雪運動員曲身滑雪。討論、思考、發表觀點,啓發學生彎腰是爲了降低重力的作用點——重心,增強穩定性。讓學生動手找找手中的直尺、物理教科書的重心應該在什麼地方?可以討論,發表觀點和猜想。透過動手做實驗來驗證猜想。得出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對於形狀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可以利用已學的二力平衡條件知識,確定重心的位置——懸掛法。

《重力》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目的:

1、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力的單位是“牛”。

2、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製作簡單的橡皮筋測力計。

3、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細緻、有步驟的工作態度。

二、教學重點:

瞭解彈簧秤的工作原理,正確使用彈簧秤。

三、教學準備:

1、爲小組準備:彈簧測力計、小物體、鉤碼一盒、長條形的硬紙板、橡皮筋、回形針。

2、教師準備:幾種不同樣式的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刻度板的紙板模型。

四、教學時間: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你見過什麼樣的測力計?

(二)認識彈簧測力計

1、組織學生觀察彈簧秤,互相討論彈簧秤的種類和構造。

教師用多媒體顯示彈簧秤的種類,指導學生認識不同類型的彈簧秤。(圓盤測力計、圓筒測力計、平板測力計)

2、學生彙報測力計的構造,教師用多媒體顯示彈簧秤由六部分組成:

(1)提環,(2)彈簧,(3)拉鉤,(4)指針,(5)刻度,(6)單位。(板書:牛頓)

指導認識一牛頓力,用手拉鉤環,體會一牛頓力有多大。(認真地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板,上面標出的單位是什麼,認識刻度板上一大格是多在力,一小格是多大力,刻度板上最多能測多大的力。)

3、學生玩彈簧測力計。

慢慢地用力拉彈簧,改變用力大小,看彈簧的長度有什麼變化。說說彈簧測力計爲什麼時候能測量力的大小。

4、組織學生彙報。用力大小與彈簧長度的聯繫,認識到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性來測量力的大小的。

(三)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怎樣測量物體的重力的大小?

1、學習教科書上的使用注意點。(調零;與溫度計的讀法一致;明白不能超過測力計標定的最大的測量範圍)

2、請一學生按要求演示一次,大家一起發現問題。

3、實際動手測量重力的大小掌握這一項技能。

(1)強調:先估計,再實測;在記錄表中算出估計值和實測數兩者相差多少:要求學生儘量估測準確一些。

(2)實際測量幾種物體重力的大小,學生獨立做試驗,並認真作記錄,把數據填入表格。

(3)測量拉文具盒勻速前進要用多少大的力。

(四)製作橡皮筋測力計製作彈力秤

1、談話:你喜歡玩彈簧秤嗎?想不想自己擁有一個彈簧秤?

2、討論:怎樣利用橡皮筋製作一個橡皮筋秤。

3、出示多媒體指導學生用自己想出來的方法和教科書中介紹的方法來製作彈力秤,並用它來測量一些物體。

(五)展示交流:小組內進行。

(六)拓展創新:“嫦娥一號”探測衛星在地球軌道和月球軌道上受到的重力一樣嗎?請查閱相關資料瞭解一下。

《重力》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透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2、能夠利用器物模擬出月球圍繞地球轉的原理。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着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願意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聽取其他同學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於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3、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願意像科學家牛頓那樣大膽想象,熱愛科學研究。

教學重點: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着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學難點:

1、透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2、能夠用水杯做模擬萬有引力的實驗。

教學具準備:

米尺,裝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繩),畫重力方向記錄圖。

教學過程:

一、生活現象揭示物體都要落地

1、談話:到地上、樹葉飄落、杯子裏的水打翻留向地面、書從桌子上掉下來、水龍頭開啟水流下來、球扔出去後掉下來)

2、雨點、樹葉、杯子裏的水、書、自來水、球,它們最終都會怎麼樣?(板書:落地)

二、感受物體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並提起)談話:如果老師鬆手,米尺會怎樣?(演示)怎樣讓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抓尺子的遊戲。

出示遊戲規則,邊講解邊請學生上臺演示。

(1)遊戲由甲乙兩個同學相互配合來完成;

(2)甲同學將右手擡起與腰齊平,張開右手虎口;

(3)乙同學提起米尺,將米尺的一半放於甲同學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學的手);

(4)當乙同學放下米尺時,甲同學迅速捏緊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兩次遊戲後,甲乙同學相互交換再做兩次遊戲。

(6)甲乙同學完成遊戲後,將米尺交給另外兩個同學玩。

注:(1)沒有輪到遊戲的同學請仔細觀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甲同學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裏有什麼感覺?

3、學生遊戲,觀察手的運動方向,體會手裏的感覺。

4、遊戲後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裏有什麼感覺?

5、師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師請一位同學上來抓老師手裏的尺子,其他同學仔細觀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裏有什麼感覺?

(3)這股力來自哪裏呢?

6、揭示:我們把物體由於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書: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師這裏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嗎?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組輪流提桶,並思考:提起水桶時,你手裏有什麼感覺?

9、指名說說:提起水桶時,你手裏有什麼感覺?如果你放手,水桶會怎樣?

10、小結:不管是離開地面的物體,還是在地面上的物體,它們都會被地球吸引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談話:重力使物體向哪個方向落的呢?我們可以用箭頭來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畫↓)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圖。

(1)談話:下落的尺子和地面上的水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用箭頭畫出它們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後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板書:向下)

(4)小結:不管是離開地面的物體,還是地面上的物體,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3、出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樹圖。

(1)談話:生長在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樹,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用箭頭畫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樹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後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C、如有學生在斜坡上重力方向畫錯,教師用直尺和橡皮做演示。方法:將橡皮放在直尺上,迅速抽掉直尺,讓學生觀察橡皮下落的方向。

(4)小結:不管是平面上的物體,還是斜面上的物體,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也都是向下的。

4、出示地球圖。

(1)談話:地球表面的這些物體(房子、人、飛機、月球),它們都受到重力了嗎?(如果學生說不出,教師提示:這些物體會往外掉嗎?)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樣的呢?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後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指向地心)

(4)小結:地球表面的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們把這個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豎直向下。

5、出示下雨、樹葉飄落、水打翻、書掉下來、水龍頭滴水、扔球圖,讓學生畫畫這些運動的物體受到重力的圖。

(1)談話:掉落的雨點、飄落的樹葉、掉落的書本、流下來的自來水、扔出去的小球,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畫一畫。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後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C、爲什麼這些物體都會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呢?

四、解釋牛頓的第一個問題

1、談話:蘋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點從天上落到地上、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一樣,非常平常。大科學家牛頓看到了蘋果落地會想些什麼呢?你知道牛頓和蘋果落地的故事嗎?

2、邊介紹邊出示牛頓與蘋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個問題)。

3、牛頓在300多年前提出的問題,透過今天的學習,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呢?(板書:蘋果爲什麼會落地)

4、牛頓是怎麼解釋的呢?(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是某種看不見的力把蘋果拉向地面,這種力使其他東西掉下來時,也都落向地面,這個力來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結:牛頓說的“垂直向下”和我們說的“豎直向下”是一樣的意思。同學們的解釋和大科學家牛頓的解釋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們只要對一些現象加以注意並思考,也能像牛頓一樣有偉大的發現。

五、課堂總結

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於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科學實踐是充滿樂趣的,願你們能像科學家牛頓那樣大膽想象,熱愛科學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頓一樣有偉大的發現!

《重力》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瞭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知道力的三要素,會畫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係、

4、知道物體重心的含義、

5、瞭解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重點、難點分析】

【學習重點】

1、力的概念、圖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學習難點】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自主學習】

一、力和力的圖示

1、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使物體發生形變。

力的定義力的單位是、

力的三要素有要想測量力的大小,我們可以用

2、如圖所示,繩對物體豎直向上的拉力大小爲150N,用力的圖示法表示拉力、

如何畫力的示意圖?

二、重力

1、重力產生的原因是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進行測量,可以根據公式G=mg計算,(其中的g是我們以前所學的自由落體加速度,它的大小與物體所處的高度和緯度有關、當高度增加時,g的值;當緯度增加時,g的值)。

3、重力的方向總是

4、重力的作用點稱爲重心,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爲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物體的重心位置和因素有關、

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分別是……

【合作探究】

一、力的認識拓展

1、辨析下列關於力的說法

A、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後,一定同時出現形變和運動狀態的改變。

B、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C、物體相互作用時,總是先施力後受力

D、由相距一定距離的磁鐵間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

關於力的認識總結:

二、重力的認識拓展

2、下列關於重力的方向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總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總是和支援物體的支援面垂直

D、由於地球是一個大球體,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無法確定的

3、關於物體的重心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的重心一定在物體上

B、重心就是物體內重力的部分

C、物體的重心位置跟物體的質量分佈情況和物體的形狀有關

D、用線懸掛的靜止物體,細線方向不一定透過物體的重心

4、關於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在地球上方的物體都要受到重力作用,所受的重力與它的運動狀態無關,也不管是否存在其他力的作用

B、在地球各處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

C、向上運動的物體所受重力可能小於向下運動的同一物體所受重力

D、對某一物體而言,其重力的大小總是一個恆量,不因物體從赤道移到南極而變化

【當堂檢測】

三、四種相互作用的本質瞭解

5、關於四種相互作用,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使原子核內質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電磁相互作用

B、在天然放射現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

C、萬有引力和電磁相互作用是遠程力,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

D、地球繞太陽旋轉而不離去是由於萬有引力作用

四、區分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6、如圖所示,畫出均勻矩形木塊在不同情況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圖

7、畫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質量爲3×106 kg的木箱受重力的圖示。(g取10N/kg)

【趣味思考】

1、如果地面上一切物體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則可能出現的現象是(不考慮地球自轉)

A、江河的水不會流動

B、雞毛和鐵球都可懸浮在空中

C、天不會下雨

D、一切物體的質量都變爲零

《重力》教學設計 篇12

【學習目標】

1、知道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和發生形變的原因。

2、初步認識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3、知道力的三要素,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表示力。

4、知道重力產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瞭解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點和作用範圍。

【學習重點】力的概念、重力產生原因

【知識回顧】

一、力

1、概念

(1)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總是成對出現的,這一對力的性質相同。不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電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要素決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產生形變或加速度。

2、力的圖示和示意圖

(1)力的圖示:力的圖示中,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箭頭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頭)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所在的直線叫做力的作用線。

(2)力的示意圖:力的示意圖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點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二、重力

1、產生: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2、大小:G=mg。

3、g的特點

(1)在地球上同一地點g值是一個不變的常數。

(2)g值隨着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隨着高度的增大而減小。

4、方向:豎直向下。

5、重心

(1)相關因素:物體的幾何形狀;物體的質量分佈。

(2)位置確定:質量分佈均勻的規則物體,重心在其幾何中心;對於形狀不規則或者質量分佈不均勻的薄板,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

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自然界中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是萬有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標籤:教學 通用 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