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1

教學重點: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1、 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2、 理解欲揚先抑的手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疑匯入(2分鐘)

魯迅先生終其一生沒有專文寫過自己的母親,卻寫了一篇懷念保姆阿長的文章,在文章的結尾,他這樣寫到:“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於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一位不會識文斷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連真名實姓都不爲人所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姆,爲什麼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後,還讓魯迅先生如此深情地爲她祈禱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先生寫於1926年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阿長與山海經》

二、板書課題、作者

三、整體感知全文

課下都預習了嗎?能告訴大家,文章圍繞阿長與《山海經》都寫了哪些事嗎?

學生概括,並明確:寫阿長名字的由來、切切察察、睡覺擺大字、繁瑣的規矩、講長毛的故事、謀害死我的隱鼠、爲我買《山海經》 板書這些內容,並讓學生建立初步印象。

文章主要寫了哪件事?

明確:阿長爲我買《山海經》

四、細部探究:

買一本書,不是最爲簡單和平常嗎?但是,當“我”拿到這本《山海經》的時候,卻有了什麼樣的反應呢?

老師來爲大家讀這一部分,請大家注意聽,並把相關語句劃下來。

教師範讀19——29節。

學生找,

第25節

讓我們齊讀這一節,找到最能體現我反應的動詞:

“震悚”:“震悚”是什麼意思?在這裏該如何理解?

因激動和過度興奮而顫動。

他爲什麼會這麼興奮?爲什麼會這麼激動?是誇張嗎?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少年魯迅的心靈:

投:仔細研讀19——29節,小組合作探究:阿長爲我買《山海經》,這樣觸動“我”,讓“我”震悚的原因是什麼?請找到相關的段落、句子、詞語,好好的讀一讀,品一品,說一說。

小組合作交流一下。(5分鐘)

哪個小組先發言。

找同學發言:並適當的點評。

你們小組找的是哪些?你們爲什麼要找這些?

你能體會到“我”當時的感情嗎?你能用朗讀來傳達這種感情嗎?

誰再來讀?大家齊讀!

重點指導:“緊緊的”,你能體會到作者的感情嗎?體會到那種失望嗎?你能讀出那種失望嗎?

爲什麼說是“說了也無益?”爲什麼沒有想到呢?(謀害隱鼠,詰責、當面叫她阿長)

對阿長的失望,不抱希望,你能讀出來嗎?

作爲保姆,我爲什麼不給她說?爲什麼沒有想到?(可以說是沒文化、讓我鄙視的一個人、討厭的一個人。)

引導學生體會更深層的含義:

重點品讀:“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給你買來了!”

老師想把這一節,改幾個詞語,大家看,好嗎?

1、 刪除“一……就”讓學生感受、分析:阿長對我的關心,對我的重視。把這件事當作頭等大事來做!

2、 刪除“高興”:爲什麼高興?完成了任務,了了我的心事,她就感到高興。

3、 刪除“新”:本來要炫耀一下的,顧不得,關心我勝於她自己。

4、 改造“三哼經”爲“《山海經》”,問問還有什麼不同?想像、體會她買《山海經》之難,是那樣的沒文化,愚蠢,一定是費了好的口舌,還可能遭到嘲笑,(這好像是一定的!)

5、 省掉感嘆號,體會,你能體會出當時阿長的心情嗎?並讓學生讀一讀,能讀出那種感情嗎?

找兩個學生讀讀,思考應該帶着怎樣的感情來讀?要讀出那種自豪、快樂、那種了了心事的放鬆!心裏想,可完成了,可不叫他整天是個心事了!

齊讀,體會感情。

總結:寥寥幾筆,讓我們感受的是阿長對“我”的關心,在她的心裏,我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着她的心,她對我的關愛是勝過她自己的!是她樸素的言行讓我們看到了對我的淳樸的愛(板書:真愛)。

讓我們齊讀這一部分。

再總結:

就這樣,在我求告無門又想的癡迷的情況下,沒有想到阿長竟給我買來了夢寐以求的寶書,她竟然做了我認爲不可能的事,這真的令人興奮而激動了。

其實,也正是由於阿長買的山海經,使魯迅先生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中國神話,萌發了他愛好文學的種子。也正是由此,魯迅先生開始了一生的藏書生涯,並奠定了他走上文學道路的基礎。這怎能讓他忘記那雖然粗糙但意義卻非同尋常的《山海經》呢?又怎能忘記那位寬厚仁慈的不被人所知的去世多年的阿長呢?

五、讓我們一起來讀最後兩節,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六、體會欲揚先抑的寫法。

投:文章除了寫阿長爲我買《山海經》,還寫到了阿長名字的由來、切切察察等毛病,

思考:這樣來寫是不是削弱了阿長的形象?寫前邊的內容有什麼意義?

用折線勾連後:

明確:正是自己一向討厭(板書)、看不起的阿長,竟然想着爲我買我最爲想要的《山海經》。她的這種愛就更顯得可貴,更能讓作者感動。使作者的感情得到了昇華。我們把這種寫法叫作“欲揚先抑”。(板書)

其實,阿長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她有缺點、有優點,她質樸、真誠、寬厚、平凡、普通。但作爲長輩,她對孩子的愛是最爲真摯的,也正是這種普通人身上所散發出的愛與溫暖,才更給了我們真實的感覺。才更給了我們平凡人更多的感動。讓我們再一次齊讀最後的兩節,再一次跟隨魯迅先生表達他那份深深的懷念和感激吧!

七、齊讀最後兩節。

八、背景補充:

投:

1926年初春的魯迅,正是“運交華蓋”的時候,寫下了《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在1925年年底《〈華蓋集〉題記》中說的,他這一年屢遭軍閥官僚、幫閒文人的圍攻迫害,過着一種“悲苦憤激”的日子。儘管魯迅沒有妥協、休戰,但內心的疲憊、煩躁、悲觀卻像洪水一樣氾濫、暴漲。

《朝花夕拾》的前兩篇寫於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後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後了。

可以想見魯迅當年顛沛流離,居所不定,在廈門又受同事排擠,常常一人以小爐煮麪,林語堂邀請魯迅來,又不能相助,甚至後來交惡。魯迅一段時間來,嚐盡甘苦冷暖,孤寂之情可知。

換到成人的角度,46歲的魯迅先生,回憶30年前與保姆阿長相處的歲月。阿長雖有不少個人“毛病”,但對魯迅的感情卻是純樸、無私、深沉的,那份愛是坦蕩和真實的,只有在這種溫馨的回憶中,魯迅先生才能找到心靈停泊的港灣,才能讓那飽受傷害的疲憊的心,得以休閒。閱盡世間事,最深還是純樸的阿長愛子情,這怎能不讓他充滿對那寬厚、仁愛的保姆的依戀。可惜,竟然連她的名字都不被別人知道。

可以體會一下,當時作者對阿長是一種怎樣複雜的感情?

學生,交流,談感觸。

懷念、歉意、敬意、感激。

九、讓我們再一次齊讀文章的最後兩節,體會作者那濃濃的懷念和深深的歉意吧!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快速梳理文章內容。

2.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材料和主旨的關係。

3.培養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習運用比較(原文與“變異版本”的比較)的方法,提高散文閱讀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懷念以及對“弱者”的同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解材料和主旨的關係。

3.品味語言的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材料與主旨的關係。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表格法”與“變異法”。

透過表格設計,引導學生快速理清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透過文字改造的策略,將文章部分內容“變異”,再與原文進行比較,從而領會文字“材料與主旨”的關係。以之引導學生領會散文閱讀與寫作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與學生朗讀結合。

要求全體學生在聽讀課文的過程中,完成以下任務:邊聽讀課文,邊圈點批註,邊思考問題,邊填寫表格。

思考的問題: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對她有怎樣的印象和情感?根據以上問題的提示,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內容。(填寫表格時注意原文語句的“化用”)

自然段



關於“阿長”的事情



她是怎樣一個人



“我”對她的印象和情感



12



介紹稱呼和來歷







35



喜歡切切察察;



不許“我”走動;



睡覺時擺成“大”字。





不大佩服(討厭)。



612



懂得許多規矩;



教給我很多道理。





不耐煩(覺得非常麻煩)。



1318



常常對我講“長毛”。





發生空前的敬意;



卻不料還有“偉大的神力”;



特別的敬意;





逐漸淡薄完全消失。



1929









3031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快速理清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二)主旨領悟

研讀課文開頭(第1~2自然段)與結尾(第30~31段)。

1.大家對“阿長”的稱呼分別是什麼,這是她的名字嗎?她的這個“阿長”的稱呼是怎麼得來的?你如何理解這樣的姓名來歷?

1)長媽媽:母親,許多別的人;阿長:祖母;阿媽(阿長):“我”平時(憎惡時)。



2)稱呼的來歷:“叫慣了,沒有再改口”。



3)“理解”:



①於“大家”而言:集體地、習慣性地冷漠,無視個體生命的價值的殘酷(更其可惡、可鄙、可恨、可怕)。



②於“阿長”而言:習以爲常,以爲理所應當(何其可悲)。



2.品讀課文結尾部分(第30~31段),從字裏行間體會作者對他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的情感。結合具體語句談談你的理解。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把握內容的基礎上,領會文章主旨。

(三)深入探究:材料與主旨的關係;語言內涵的品味

1.關於“《山海經》”。

(1)借用魯迅先生的語體形式,先問大家一個小問題:小魯迅對《山海經》“發生”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渴慕”。

(2)何爲“渴慕“?

【設計意圖】品析語言內涵。

【明確】所謂“渴慕”,表示比“羨慕、愛慕、思慕”等程度深,是渴望到極點,一種迫不可待的愛慕、思慕、欲求。

(3)從哪些地方能看出“我”的渴慕?

【設計意圖】提取資訊加以分析。

【明確】段20:“很願意看看……”;段21:“但一坐下來,我就記得……”;段22:“太過於念念不忘……”;段25:透過“我”拿到《山海經》時候的反應來表現、突出“渴慕”之情。

(4)品味表現小魯迅拿到《山海經》時的反應的語言:“震悚”“霹靂”。用得到滿足時的激動和興奮來表現“渴慕”“念念不忘”。

(5)讓他發生如此“渴慕”之情的《山海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明確】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6)運用“變異法”,進行比較閱讀:文中有三次提到“《山海經》”,文字有什麼不同?如果把第三次和第一次調換順序,可以嗎?文字如下:

原文



比較



1.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着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着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



2.趕緊去接過來,開啟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3.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爲目,以臍爲口,還要執干鏚而舞的刑天。



1.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着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爲目,以臍爲口,還要執干鏚而舞的刑天……









3.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着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





【明確】不能換,第三次的文字表明──經過“自己細細讀”,已瞭如指掌,如數家珍,爛熟於胸。這些描寫中,說明了《山海經》於“我”而言的意義是:“開啟一個世界”“喚起無窮的好奇心,無羈的想象力”的一本書,甚至可以說有“啓蒙”的意義。

【設計意圖】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體悟文章材料與主旨的關係,突破教學難點。

(7)成年魯迅對《山海經》又有什麼樣的情感呢?他怎麼看待《山海經》對他的意義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研讀第29段。文章第29段,列舉了5部“繪圖的書”,都是些什麼書呢?列舉它們,作者的意圖是什麼(有什麼表達效果)?可以刪掉這一段嗎?

【明確】這些內容的意圖在於說明《山海經》對魯迅的影響。

(8)階段性總結:所以,於小魯迅而言,《山海經》是他“最初得到的,最爲心愛的寶書”。

品味語言內涵:什麼是“寶書”、什麼是“心愛的”、什麼是“最爲心愛的”。

2.關於“阿長”。

(1)小魯迅是怎樣得到《山海經》的呢?當然是阿長買來送給他的,但是爲什麼花了許多筆墨交代一位遠房的叔祖的事兒?當然,我們可以說,是因爲他惹起小孩子魯迅對《山海經》渴慕之情。那麼,直接就寫從叔祖那裏“最初看到”或“最初得到”《山海經》,不就行了嗎?──當然不能這麼寫──爲什麼?──因爲“不真實”,此其一也。其二,我們來比較對叔祖太太的“改寫”文字,想一想,魯迅寫“叔祖及其太太”這段文字的用意是什麼?

原文



變異



他的太太卻正相反,什麼也莫名其妙,曾將曬衣服的竹竿擱在珠蘭的枝條上,枝折了,還要憤憤地咒罵道:死屍!這老人是個寂寞者,因爲無人可談,就很愛和孩子們往來……



他的太太也和他一樣,也是個胖胖的、和藹的老人,也愛種一點花木,常常微笑着修剪珠蘭、茉莉的枝條,還要自言自語道:真好看啊這老人也就微笑起來。他很愛和孩子們往來……



【明確】寫叔祖太太,是爲了說明叔祖“是一個寂寞者”,他是“很疏懶的”,暗示讀者,他與“我們”往來,稱我們爲“小友”,只是爲了排遣自己的寂寞,並不是真正關心、關愛孩子。

(2)那麼,別人呢?──別人,“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

(3)只有阿長,阿長是怎樣的呢?可順勢分析品味:“大概是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什麼叫“也來問”?──說明好多人都問過,但只有阿長給我買了《山海經》,別人問過也就問過,沒有真正關心過。只有“阿長”,目不識丁的阿長,主動來問,利用“告假時間”去買,最後“高興的”送給“我”。(對比,反襯)

(4)文中有兩次提到阿長有“偉大的神力”,但表述卻有所不同,結合上下文談談你的理解。品味兩次提到“神力”的不同。

“長毛”時



“《山海經》”時



我一向只以爲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



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明確】之前“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神力”指的是她居然脫了褲子就能抵禦大炮的進攻,小孩子信以爲真,覺得好恐怖,好神祕;當然從大人,從成年的角度看,又會覺得好可笑,有一種幽默的調侃在裏面。而“確有偉大的神力”則是指“她能夠做成功”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沒有文化,目不識丁,把《山海經》誤聽爲“三哼經”,她與小魯迅沒有血緣關係,只是一個保姆,但她關心、注意並重視了一個小孩子的精神需求。相對於她的“關心、重視”,別人則一律是“漠視”,這讓成年魯迅也頗多感慨。

(5)階段性總結:所以,文章才叫《阿長與〈山海經〉》,而不像《藤野先生》那樣叫《我的保姆阿長》,也纔有了文章結尾那一聲深沉的向大地母親的“祈願”,願生前不幸的阿長在大地母親的懷裏得到靈魂的安息。

3.仿照老師的“變異”,如果由你來繼續“變異”,以突出人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情感,你還有哪些選擇?並簡要分析和闡釋。

預設“變異”的可能性:

①第19自然段:“刪”──叔祖與別人不同;



②第22自然段:“刪”──對阿長的“不屑”;



③第24自然段,“換”──“三哼經”爲“山海經”



④第28自然段,“刪”──《山海經》的粗拙;



⑤第29自然段:“刪”──木刻本的丟失;



(四)總結

1.這節課,我們走進文字,利用“變異”比較的方法,領悟散文中有些“似乎無理,貌似閒筆”的文字,但仔細“想去”,“竟是有理有情”,這是領悟“材料與主旨的關係”。

2.還有,我們品味語言,發現有些字眼“好似無理,又似太俗”,但“合上書一想”,彷彿必須有它方纔“形容得盡”,“念在嘴裏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這就是品味散文的語言,尤其是魯迅的散文語言。

(五)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朝花夕拾》,將你感興趣的文章與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課外閱讀,對魯迅先生的散文語言風格能有較深的瞭解。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以下字詞:

駭 擄 悚 惶急 瘡疤 詰問 渴慕 霹靂 疏懶 懼憚 孤孀

2、能力目標

(一)學習本文抓住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詳略得當。

(二)學習本文欲揚先抑的寫法。

(三)瞭解阿長的性格特點,並能夠用簡單的語言概括。

3、人文目標

把握文中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體會魯迅先生對長媽媽的懷念、同情和讚美之情。

二、教學難點

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什麼樣的性格特徵。找出表現作者對待長媽媽情感態度變化的語句,學習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體會“抑”中的“揚”。

三、教學重點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透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課文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四、學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1、本學時教學目標

整體感知全文,學習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把握長媽媽的性格特徵。

2、教學過程

⑴匯入語

同學們,在上個學期,我們已經學過魯迅的一篇散文叫《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作者寫到了美女蛇故事的驚險、有趣、生動。大家還有印象嗎?同時,在文章中魯迅還提到了一個人,誰?沒錯!就是長媽媽。長媽媽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魯迅與長媽媽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說長媽媽對魯迅今後的寫作有着一定的影響,在魯迅的許多文章中,我們都可以找到阿長的影子。那麼,阿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

⑵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是他在1918年5月發表《狂人日記》時用的筆名。而《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魯迅的小說集還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⑶寫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魯迅受反動政府通緝,不得不到廈門大學任教,後又受守舊勢力的排擠。在那種境況下,作者不願想到目前,只能回憶少年生活寫點文章來安慰自己。於是,寫出了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選自《朝花夕拾》的第二篇。

⑷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並思考下列問題(在預習的前提下進行,並用鉛筆在文中相應的地方勾畫出答案)

① 文章寫了阿長的哪些事情?重點寫了哪件事情?

明確:

文章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3段),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得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6-12);最後寫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事,給“我”買《山海經》一事爲重點。

② 歸納每件事情刻畫出阿長的性格特徵,總結歸納阿長的形象。

明確:

長媽媽名稱的來歷(1-2)------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襬動,或者點着對方或自己的鼻尖(3)-----絮叨瑣碎,純樸直率

擺大字等細節描寫,母親問起這事時,她不開口。但到夜裏依然如故(3-5)------

大大咧咧、不拘小節、質樸、愚鈍

元旦吃福橘,將福橘“塞在我嘴裏”(11)------

迷信、真誠善良的祝福

教給“我”很多道理(12)-------

對“我”的關心愛護

講“長毛”的故事------

無知和純樸

買《山海經》------

善良、熱心和對孩子的關心、愛護

③ 依照文中時間的次序畫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後的感情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作手法?

明確:

“實在不大佩服”、“最討厭”、“無法可想”(3-5)→“非常麻煩”(6-12)→“空前的敬意”、“淡薄起來”、“完全消失”(13-18)→“新的敬意”(19-31)

這裏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使得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使得文章有層次,形成跌宕。

欲揚先抑-----抑揚法技巧的一種。指利用事物現象與本質之間的矛盾性來刻畫人物的一種手法,多用於表現正面人物和作者要加以肯定和讚揚的事物,也用於烘托氣氛。先給讀者以假象,把讀者的判斷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時候揭示真相,使讀者突然醒悟,從而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④ 作者對阿長有着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

綜觀全文,作者顯示“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運用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純樸熱情、善良仁慈、關心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第二課時

1、本學時教學目標

精讀課文,學習本文抓住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學過程

⑴朗讀6-18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① 這部分文字寫了哪幾件事情?作者對這些事的態度是怎樣的?

明確:

寫了元旦吃福橘,長媽媽教“我”很多道理和講“長毛”的故事三件事。作者態度從覺得“麻煩”到產生了不牢靠的敬意。

② 在看似貶義的外表下魯迅先生有沒有對阿長的同情、懷念和讚美?

明確:

文中描寫了長媽媽塞給我福橘的往事,作者雖然認爲這是“元旦劈頭的磨難”,但正是在這“磨難”中,寄託着長媽媽怎樣善良真誠的願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爲並不是她自己吃,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裏”。

阿長說“人死了,不應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是萬不可鑽過去的。”從對這些繁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作者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覺得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她有了“特別的敬意”。

然而,最讓“我”產生敬意的是什麼呢?

⑵讓我們來看19-28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①在這部分中,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過程。要求學生複述買書的原因、經過、結果。

明確:

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也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的四五天,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① 文中寫了哪些人對待這件事的態度?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作用是什麼?

明確:

文中寫到那位遠房叔祖的疏懶,別人又不肯真實地回答“我”,而長媽媽主動來問,“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就連“我”也不抱什麼希望,沒有料到長媽媽會幫助“我”。這裏用了對比的寫法,突出了長媽媽的熱心、善良和對“我”細緻入微的關愛之情。

③“我”爲什麼會覺得“似乎遇着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

明確:

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我”沒有料到長媽媽會幫我買《山海經》,也表現了“我”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

⑶閱讀29-31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文中哪些地方書寫了作者的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這裏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明確:

文章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這裏運用了記敘中抒情的手法。

3、看完整篇文章,我們來總結一下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作者爲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

略寫:阿長的稱呼來歷,“切切察察”、睡覺擺“大”字的毛病,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講“長毛”的故事。

詳寫:爲“我”買《山海經》。

略寫的內容能使人對阿長有初步的瞭解,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4、最後,要求同學根據以上所講,給文章分段,並概括段落大意。

明確:

第一部分(1-2),介紹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及由來,以及她的外形特點。

第二部分(3-18),作者“討厭”長媽媽的事例。

第三部分(19-31),寫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我”非常感激她。

5、結語

作者透過記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往事,刻畫了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爲人誠懇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透過阿長尋購、贈送給“我”渴求已久的繪圖的《山海經》,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尊重、感激和思念之情。

透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也應該學會運用欲揚先抑和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六、作業要求

思考並完成“研討與練習”的問題。

七、板書設計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

2、學習本文欲揚先抑的寫法。

3、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欲揚先抑的寫法及抓住人物特點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和步驟

整體感知

一、複習舊知,導人本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起來看課文

板書標題、作者,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二、查字典,掌握下列詞語。

駭擄悚惶急瘡疤詰問渴慕霹靂煩瑣懼憚

三、認真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的是什麼。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是課文記敘的重點。

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爲什麼這樣安排?

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詳寫了爲“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問題探究

一、仔細研讀課文第1—5自然段,從這幾個自然段的描寫中,長媽媽有什麼特點?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

從這幾個自然段的描寫中,可以瞭解到長媽媽“生得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對“我”管得很嚴,喜歡到母親那兒告“我”的狀;夏天睡覺喜歡在牀中間擺“大”字,擠得“我”無法翻身。這些描寫真切生動,作者採用戲謔的口吻來描寫,又顯得很風趣,刻畫出長媽媽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徵。

二、分角色朗讀6—17自然段,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吃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寄託着長媽媽善良真誠的願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爲並不是些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裏”。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

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

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3.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

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三、齊讀第18—28自然段,指名學生複述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的仙海經》。叫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宛然可見。

四、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五、文章中我對長媽媽的感情前後有什麼變化?前半部分充滿貶義的文字後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麼?

態度變化:不大佩服她——特別的敬意——這種敬意逐漸淡薄,最終完全消失——發生新的敬意。“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在具體的描寫中流露出同情和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兒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順順溜溜,魯迅在具體描寫中飽含同情。

六、作者怎樣刻畫阿長這一人物形象的?

外貌、動作、語言。

七、總結全文。

從整體說來,本文詼諧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莊重。“切切察察”的神態,睡相的描寫,吃福橘日於的緊張心情,“長毛”的故事等,讀後令人捧腹開懷,忍俊不禁。可是,當長

媽媽爲“我”買回《山海經》後,作者的感情變得深沉莊重,深切懷念之情流露於字裏行間,這種色彩的變化,使得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表達得更加真實感人。

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象阿長那樣關心你、並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寫一篇小作文,和同學交流。儘可能寫得真實、生動、傳神。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陌生字詞,達到會讀、會寫、會用。

2、能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文章理解上的疑難,培養學生問題能力。

3、深入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建立樸素的階段意識,熱愛勞動人民。

4、學習文章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學習魯迅透過人物動作、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寫法,即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

教學難點:對文章主題的領會。

教法選擇:情境教學法,講述法,討論法,實踐法綜合靈活運用。採用“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八字四段流程”教學形式。

學法引導:

1、強調預習。目的在於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培養自學能力,爲實現“教是爲了不教”努力。

2、強調多讀。本文作者是文白轉期的文學家,作品精深,較難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沒有吶喊的心底吶喊,故必須熟讀。另外,語感是語文的生命,而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故必須多讀。

3、強調積累。豐厚語文積澱,包括學法積累和基礎知識積累。

4、強調自主設疑,合作學習,勇於探究。

課堂組織形式:組織自主學習,小組交流,互動協作。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

教學媒體:投影、兩張膠片,其一謄寫字詞,其二抄艾青詩——《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讀讀”、“議議”部分,第二課時完成“練練”、“講講”部分。

教學進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首先,放投影——《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師朗讀。然後,學生聽詩後談感受,從“大堰河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對大堰河的感情?”兩方面談。之後,師精當過渡:由大堰河→百草園中的長媽媽→阿長與《山海經》,切題後,板書課題。

此環節設定體現兩個意識: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2、有感而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

學法指導方面,此環節讓學生學會從內容,情感方面去評判感受作品。

第二環節:檢查反饋預習情況,完成目標1。

具體教學行爲:

1、小組內互檢字詞,內容包括音、形、義及應用,之後師指定1—2名後進生回答,瞭解掌握情況。

2、介紹課下蒐集的魯迅的作品,這裏要求教師要以學生學習夥伴的身份向學生介紹《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作品,比如《藤野先生》、《無常》、《瑣記》。

此種教學策略意義在於:小組互檢字詞,生生互動,與個別指名檢查相比,訓練面大,效率高;介紹作品,利於學生積累;教師介紹作品,能激發閱讀欲,助於語文閱讀教學,同時,真正體現出教師這一課程資源開發者的姿態。

第三環節:學習文章,完成目標2、4。

版塊一:“讀讀”

本文篇幅約3000字,朗讀一遍需8—10分鐘,快速自由讀一遍需4—5分鐘,“讀讀”採用“範讀—練讀—指導朗讀—自讀批註”的程式進行,預計用時25分鐘。

此處師生雙邊活動中,教師的行爲是:“範讀開頭、結尾部分;巡迴指導學生練讀;指定學生讀得點段落——文章的第1、2、14、15、16及最後兩段;鼓勵學生參與朗讀評價;講述朗讀技巧。學生在此過程中要求積極熱情廣泛地參與;學會把握重音、節奏、感情三要素來朗讀的方法;注意養成朗讀時正確、流利、有感情,默讀時不動脣、不指讀,自讀時“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專家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注重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是本版設計的意圖之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站在“教是爲了不教”這一系統高度,傳授學生以朗讀方法是意圖之二。

版塊二:“議議”(這一版塊與下一版塊是本課學習的主體內容)

依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和中學生先感知再領會後吸納的認知規律,本版塊着力解決學習文章三大常規問題,即“文章寫了什麼”“作者是如何寫的”“爲什麼這樣寫”。

首先“議”“文章寫了什麼”。在第一版塊熟讀、批註的基礎上,這個問題是很容易的,但此處是“讀文後”與“提煉寫法”兩環節的過渡,所以,要求教師既要幫助引導學生能整體感知文意文情,又要將主人公阿長的形象性格特徵表述出來,實現這個目的的策略是:給學生時間,獨立思考,組織語言,概括文章;給學生句子表達樣式——“透過×××事(描寫),可看出阿長是個什麼樣的人”,小組合作,完成對阿長性格的分析。

其後“議”“作者是如何寫的”。作者(不僅指本文作者)寫每篇文章,所用的寫法都是綜合的,是“門類繁多的”,閱讀者(或稱學習者)對其寫作評判也是見仁見智的。初二年級是深入學習記敘文的階段,針對這種實情,應將學法鎖定在人物描寫的方法上(即本課的教學重點)。分析人物描寫還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組織各小組先標劃出最能體現阿長性格的段句詞,討論分析歸類,不難得出“作者是透過語言、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的結論,教師板書這一所得後,給學生範讀《藤野先生》《藥》中的幾處人物語言、動作描寫,讓學生談句段表現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印象,進而應用於自己的寫作。

最後“議”“爲什麼這樣寫”。此環節也可稱爲亮點探究,旨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習慣,提高學生語言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表達。這一意旨的理論依據有三:其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探究是培養創新精神的主要途徑,而探究的具體形式就是“提問題”。其二,語文的訓練歸根結底就是語言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的訓練。其三,多角度思考和賦有創意地表達是新課改對學生表達要求的創意之舉。此處班級教學的組織形式爲全班交流。要求學生隨便問,積極想、主動答。預計的問題有:(1)文章寫了幾件事,重點是哪件事。

(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一句爲何說大地“仁厚黑暗”。

(3)阿長爲何給“我”買《山海經》。

(4)文中寫童年“我”兩次感到阿長有“偉大的神力”,這兩次感受相同嗎。

(5)爲什麼說“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爲心愛的寶書”。全班交流中,教師要參與交流,對學生未能提出的重點問題,教師應適時提出,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此外,教師要善於啓發學生思維,關注後進生,同時,在設疑上進行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從文章內容、思想、寫法、作者、字詞理解等到方面入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版塊三:“練練”

此版塊是第二版塊中學習重點——人物寫法的鞏固和延伸,新課改提出語文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語言是“習得”的產物(葉聖陶語)”,“習得”離不開實踐;“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就是將學生組織到實踐訓練中去”,從這些意義上看,組織學生效仿魯迅進行人物描寫的訓練是必要的。這裏,設計了兩類練習,一類是讀人物描寫的語段,分析人物性格,屬基礎類題;一類是進行人物片段描寫,突出人物性格,屬拓展類練習。訓練中,教師做到鼓勵學生表達,關注後進生,把發言表現機會傾向於“弱勢羣體”。

第四版塊:“講講”

接受式學習與發現式學習是並存兩類學習方式,“講授”這種接受式學習以其省時、高效能保證知識的系統完整深刻的優勢是其他方法無法取替的。新課程也強調指出:沒有教師教的學習活動不是教學。講是不能迴避無可厚非的!本課預計講兩個內容:初二學生剛接觸較正規的人物描寫訓練,對人物語言描寫中的標點使用(重點是冒號、引號、逗號、句號)估計會出現問題,這要講;魯迅的作品反映的年代距今已100餘年,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因此,作品的社會背景作者的創作背景也要講。另外,這兩個內容一個承上版塊的人物描寫訓練,一個啓下環節的“自結課文”,講之,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第四環節:自結文章,完成目標3,突破教學難點。

本環節安排一項內容,教給一種學法,培養兩種能力,體現三個思想。

一項內容,即組織學生完成“學完此文後我的收穫”一題。

一種學法,即讓學生學會從文章內容,文章寫法,文章情感,語文積累,影響啓示五方面談收穫。

培養兩種能力,即概括歸納的能力,評判文章主題的能力。

體現三個思想,即體現自主學習,體現個性化閱讀行爲,體現語文的人文性。

 〔板書設計〕

實用是板書設計的根本,所謂“實用”起碼應具備“對學生有啓示作用” “有助於將來四顧”“含金量大有積累價值”這三點。本文教學中的板書採用“段位”板書形式,將版面分成“語文知識積累”、“文章內容及主題”、“學法指導”三塊。

“語文知識積累”塊板書魯迅的部分作品,文中字詞,艾青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詩題及作者。

“文章內容及主題”塊板書學生對文章整體感知的內容,作者的情感,讀文後學生的主要啓示等。

“學法指導”塊板書朗讀的方法,設疑的方法,結課的方法。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運用快速閱讀法,自主、合作、探究學會抓住主要資訊,概括事件,進一步培養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透過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等描寫方法,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3、學會理解文章圍繞中心選材並安排詳略的方法。

4、理解文章欲揚先抑的寫法並運用到學生的寫作實踐中去。

5、理解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情感。

6、揣摩文章語言上的“詼諧而富有情趣,深沉而莊重”特點。

【教學重點】

1、運用快速閱讀法,自主、合作、探究學會抓住主要資訊,概括事件,進一步培養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透過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等描寫方法,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3、學會理解文章圍繞中心選材並安排詳略的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文章欲揚先抑的寫法並運用到學生的寫作實踐中去。

2、揣摩文章語言上的“詼諧而富有情趣,深沉而莊重”特點。

【教學課時】

二學時。

【教學設想】

本文用兩學時:第一學時,重點感悟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二學時,重點語法的賞析和語言的品味。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學時

一、匯入

1、運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匯入。

2、透過七年版(下)中寫偉人的文章匯入寫普通人。

二、複習鞏固有關作者及作品的常識

進一步蒐集並篩選資訊。

提示:要蒐集與作家作品有關的資料,也要注意蒐集對深刻理解作品的資料。

三、速讀文章,整體感知作者對阿長是怎樣的感情?前後有怎樣的變化

總體上:尊敬、喜愛;有時憎惡習和討厭;喜愛和敬佩。

即:討厭→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深切懷念)

線索:作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爲線索。

運用默讀的方法,細讀文章。

1、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圍繞其感情變化寫了與阿長有關的哪些事情?哪些詳寫,哪些略寫?爲什麼?

2、透過這些事情表現了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又運用了哪些方法描寫阿長的?

(意圖: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1、⑴她的稱呼的來歷和身世。

⑵“切切僁僁”的毛病和擺成“大”字的睡相──直率、多事、饒舌、不拘小節。

⑶令人厭煩的種種規矩──愚味、無知、善良

⑷講“長毛”的故事──無知、淳樸

⑸買《山海經》──關心孩子

2、在作者眼裏,長媽媽多事,不拘小節,麻煩多禮,同時善良仁慈樂於助人。阿長的缺點是由阿長的地位知識文化決定的與其說是阿長年過錯,倒不如說是她的不幸,所以作者同情阿長,原諒她的缺點。

3、詳寫買《山海經》一事,略寫其它,爲表達長媽媽的關心助人的優秀品質爲主題服務。

4、作者主要運用了外貌、神態、動作、語言來寫阿長(略)

總結:寫好人物,必須運用敘述和描寫的方法。

  第二學時

〖要點〗

1、精讀文章。

2、探究文章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二、運用朗讀法精讀阿長買《山海經》部分

思考課後習題三:

1、作者寫阿長買《山海經》這件事筆墨的着重點在哪裏?爲什麼要這樣處理?

明確:重點寫遠房叔祖渴望《山海經》。這樣不斷鋪墊蓄勢。同時故意不寫她如何買《山海經》給讀者以想像空間。能更好地稱頌烘托人物。

三、問題探究

1、文章寫對阿長的感情變化運用了怎樣的寫法?

2、文章的語言有何特色?舉例分析。

明確:

1、欲揚先仰。

2、前:詼諧而富有情趣;後:深沉而莊重。

四、總結

略。

五、課後習題四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一、掌握課文的生字生詞,整體感知課文。

二、準確把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

三、領會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領會作者圍繞人物特點選擇典型材料的方法。

五、學習用一兩件事真實、生動、傳神地寫熟悉的人物。

重點:目標二、目標三

難點:目標四

課時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目標一、二、三;第二課時完成目標四;課後完成目標五。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有誰還記得我們初一學過的,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記得這故事是誰講的嗎?我們今天來學習魯迅先生專門寫她的一篇文章。板書課題:阿長與《山海經》。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遍生字生詞。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二、檢查預習,完成目標一:點名回答

(一)注音:

擄()去震悚()惶()急瘡()疤()

詰()問懼憚()粗拙()疏()懶駭()

(二)爲下列詞語中加括號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序號填在括號內。

1、莫(名)其妙()

A名字 B說出 C名譽 D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記,常常地想 B念頭 C讀 D“廿”的大寫

3、(疏)懶()

A分散 B不親密 C粗心 D不熟悉

4、煩瑣之(至)()

A極 B以至 C到 D至於

(三)點評檢查情況並一分鐘記憶。

三、匯入:

現在我們看到課文的標題。作者將阿長與《山海經》連在了一起,那麼,她與《山海經》有什麼關係呢?

她除了給我講過美女蛇的故事還爲我做過什麼事?在少年魯迅的眼裏,她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請大家將課文仔細地閱讀一遍,解決下列問題。

四、課文講解,完成目標二、三:

(一)、仔細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可以自由討論。

1、看看文章寫了阿長哪些事情?重點寫哪些事情?依課文記敘順序列出。

2、依次領會並歸納每件事情所刻畫出的阿長的形象特徵,再總結歸納阿長的形象,再體會這樣寫真人實事的好處。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劃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後的感情有什麼變化。

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4、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明確問題一:適當引導,大概意思正確即可。從記敘事件的篇幅的長短、情節的具體及表達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點。

喜歡切切察察。不許我走動。睡覺擺大字。

懂得許多規矩如元旦吃福橘,還教給我很多道理。

給我講長毛的故事。

給我買來《山海經》。

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2、明確問題二:引導歸納,教師小結

“切切察察”“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態――饒舌多事。

擺“大”字等細節描寫――不拘小節。活畫出她的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徵。

元旦吃福橘,將福橘“塞在我嘴裏”,雖是迷信卻是真誠善良的祝福。教給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於對我的關心愛護。

講長毛的故事,講到“脫下褲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的話,更是讓人看到長媽媽的無知和淳樸。

寫到買《山海經》時,作者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和非常具體的細節來寫,作者只是隨意地告訴阿長《山海經》的事,她卻真的買了回來,而令作者對她產生了衷心的敬意。體現了這位長媽媽的善良、熱心和對孩子的關心、愛護。

而文章自始至終就一直在刻畫她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她“不許我走動”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曬褲子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道理及後來買《山海經》都充分體現出來。

所以她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着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點評:作者這樣寫阿長,“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是一種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且這樣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後的醜相摻雜,沙裏淘金似的讓她閃爍出美的光輝,將阿長這個人物寫得更加真實感人。因此本文是寫真人實事散文的典範之作。

3、明確問題三:

作者對她的“喜歡切切察察”和“不許我走動”及“睡覺擺大字”是“實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討厭”的。

對她的煩瑣的規矩和很多道理也覺得“非常麻煩”;

而後對她講的“長毛故事”卻產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崇敬和敬愛的心意,因爲“這種敬意”,後來竟“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

最後她買來《山海經》時,作者產生了“新的敬意”,這纔是真正的崇敬和敬愛,纔是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爲作者說: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這樣纔有作者後來的真摯的感激、懷念之情,所以最後作者發出一聲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這樣欲褒先貶,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種先抑低後揚起的寫法就叫先抑後揚。

4、明確問題四:

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三)小結:將上面歸納的內容整理成表格形式,構成附表一。

五、作業:鞏固性訓練

1、語文練習冊本課練習一、二、三、四,鞏固訓練目標一、二、三。

2、課文後面的練習一、二,鞏固訓練目標二、三。

六、板書設計:

見附表一。

附:參考資料及文章:潘旭瀾《<朝花夕拾>的藝術》施承權、黃政安《魯迅散文、散文詩選讀》

《語文第三冊教師教學用書》越國旗主編的初二語文(上)《中學教材全解》

第二課時

一、回顧目標二、三,匯入本堂課的講述內容:

(一)設計問題,在思考中回顧舊知識,在思考中匯入新內容:

1、上節課我們分析了阿長這個人物形象,誰能夠口頭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徵?

2、作者在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時,用了一種什麼寫法?

3、作者敘述的幾件事情中,屬於“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屬於“揚”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課文中將這些事件劃分開來怎麼劃?可以將課文劃成幾個部分?

(二)明確問題,匯入新課:

1、明確: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2、明確:先抑後揚。

3、明確:屬於“抑”的方面的事件有:A、喜歡切切察察;B、不許我走動;C、睡覺擺大字;D、懂得許多規矩,教給我很多道理;E、講“長毛”的故事屬於“揚”的方面的事件有:F、買《山海經》

4、明確:這些事件可以劃分成兩部分:抑一部分;揚一部分。根據這些事件的劃分,又可以將課文劃分成三部分或四部分:開頭部分,介紹阿長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的外形特點。然後是“抑”的部分。再就是“揚”的部分。最後是結尾部分補敘她的身世,並抒發懷念之情。其中“抑”的部分又可以劃分成三個小層。讓學生自己歸納段意及層意。

(三)匯入:現在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第三部分--“揚”的部分。

二、閱讀課文第三部分,完成目標四:

(一)、檢查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解釋下列詞語並給加括號的字注音:

(霹)(靂)____:震(悚)__:

粗(拙)__:孤(孀)__:

(二)、設計問題,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及對藝術特色的體會。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2、當阿長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麼反應?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3、“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爲什麼會產生“新的敬意”?爲什麼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4、“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爲心愛的寶書。”爲什麼這麼說?

5、文中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

6、劃出描寫阿長的句子,判斷這些句子運用了哪幾種描寫方法?

7、分析“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處,寫出了人物的哪些特點?

(三)、解決問題,學生自由討論,老師歸納作答。

1、明確問題一:“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說明我對從她那裏得到《山海經》沒抱任何希望,只是說說而已。

2、明確問題二:“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開啟紙包。”說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感動,表現了我極度驚喜、興奮的心情。

3、明確問題三:爲我買來《山海經》,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4、明確問題四: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動,讓我產生過感激和“新的敬意”

5、明確問題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6、明確問題六:“她穿着新的藍布衫回來了,……我給你買來了!”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穿着新的藍布衫”寫一人普通婦女的打扮。

“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寫她對我的關切、愛護之情。

“高興”寫爲我買來了而高興,可見長媽媽的仁慈、善良。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寫出了一個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阿長。

7、明確問題七:“哥兒”的稱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長對我的親熱、疼愛之情。“三哼經”的說法非常傳神地展現了一個不識字的普通婦女形象。但就是這麼一個不識字的人竟給我買到了《山海經》,所以當聽了這話時,“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就顯得真實自然,毫不誇張了。因此這處語言描寫生動傳神地展現了阿長雖然不識字沒文化但卻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形象特徵,非常吻合人物的特點。

(四)小結:這部分圍繞阿長的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性格特點寫了阿長給我買《山海經》一事,透過具體的細節描寫,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了一個善良、仁慈、關愛孩子的長媽媽的高大形象。

三、作業:

1、課文後練習三,鞏固目標四。

2、課六後練習四,完成目標五。

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瞭解課文的記敘線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本文篇幅較長,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住課文內容,然後再着重研讀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卜事,分析課文時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學重 點,做到納舉目張。

課時安排:3課時

第 一 課 時

一、複習舊知,匯入本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萬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板書標題、作者,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二、檢查預習。

三、認真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的是什麼。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是課文記敘的重點。

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爲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詳寫了爲“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課 時

一、複習提問:長媽媽給人的初步印象是什麼?(指名回答)

長媽媽喜歡饒舌多事、不拘小節。那麼,長媽媽還具有哪些性格特徵呢?

二、學習新課。

(-)分角色朗讀6-17自然段。

思考: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

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哈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文中描寫了長媽媽塞給“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樣描寫的?她的這一舉動寄託了她怎樣的願望?

明確:文中寫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態躍然紙上。而當“我”說:“阿媽,,恭喜……”之後,“她於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裏。”欣喜之態溢於言表。作者雖然認爲這是“元旦闢頭的磨難”,但正是這“磨難”中,寄託着長媽媽怎樣善良真誠的願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爲並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裏”。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3.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又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然而,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麼呢?

(二)齊讀第18----28自然段。

這裏,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經過。指名學生複述買書的起因。

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殘’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宛然可見。這就是魯迅筆下的長媽媽,她雖然多事饒舌,有些令人厭煩的規矩,但她真誠、善良淳樸、關心孩子,儘自己的可能幫助孩子,這樣的人,怎能不讓魯迅深深地懷念呢?

提問: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明確: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請你說說: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

(三)小結

1. 本文的記敘線索是什麼?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變化爲線索的。

2. 爲什麼文題是“阿長與《山海經》”,而文中卻寫了幾件似和《山海經》無直接聯繫的事?記敘文的中心是作者透過記敘人和事體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貫穿着文章始終,是文章的靈魂。作者是根據中心思想來選擇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記敘文的詳略安排,是根據中心來確定的。對錶現中心意思有較大作用的,爲了突出重點,就要詳細描述;與中心意思有些關係的次要材料就要寫得簡略些,詳略配合得當,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達中心意思。略寫往往是記敘文中的烘托部分,沒有略寫,文章內容就會呆板,頭緒就會不清,情節就會不連貫。如果說詳寫是紅花,略寫就是不可 少的綠葉。如文中略寫的“我”不大佩服阿長的三件事就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的作用。

三、作業

板書設計:

阿長的由來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饒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節

過年吃橘 淳樸善良

長毛故事 無知愚昧

抒發對阿長的懷念之情

第 三 課 時

一、理清文章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課後習題。

三、拓展延伸。

教學後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比較前濃厚了許多。但對待寫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