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課件

要了解文藝評論的特點,就要學習如何閱讀從宏觀上評論文學現象的文章,培養閱讀文學評論的能力。以下小編蒐集了關於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課件,歡迎檢視。

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課件

 【學練目標】

1、樹立階級分析觀點。

2、學習茅盾先生爲革命奮鬥一生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認知目標】

1、積累文中出現的生字新詞。

2、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3、理解運用準確的語言表達意義與效果。

 【技能目標】

1、掌握結合語境品味語言的深層含義和感情色彩的技能。

2、掌握透過重要詞語和重要語段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技巧。

3、瞭解閱讀同類文藝評論文章的方法。

4、瞭解文學評論的基本寫法。

 【重點難點】

1、文學評論常採用以議爲主,敘議結合,評析結合的寫法。

2、前人觀點與自己觀點的異同。

3、選擇“林沖、楊志、魯智深”爲論據所體現的典型性。

 【教學步驟及方法】

第一課時

1、簡要複習學過的小說《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匯入新課

2、佈置自讀,劃分段落與層次,歸納大意

3、逐一落實第一部分的段落層次論述

⑴第一部分第一層次(第一節)

觀點:人物描寫個性化(與前人基本相同)面目--至少

成因:朝夕揣摩圖像(前人)杜撰、附會--否定

朝夕揣摩民間文學(自己) 科學--肯定(對比)

⑵第一部分第二層次(第二至第三節)

觀點:善於從階級意識去描寫人物的立身行事

理由:遭遇--思想意識--出身階層

(因爲、爲了……因此、於是)(不但如此)

遞進 例證 對比

⑶第三部分第三層次(第四節)

觀點:關於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動去說明

理由:出場--品性(用行動來表現)

(好比--由遠漸近、引人入勝)

4、小結:

⑴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⑵用作品本身作論述的根據 ;

⑶論述的'角度選擇(同異可比:思想內容--寫作技巧)。

5、作業:

①書面:思考和練習一之“1-4”、三;②口頭:中午看“武松打虎”錄相片斷或閱讀《水滸傳》有關武松打虎部分,思考如果用“武松”爲例能否證明自己的觀點?如能,爲什麼不用?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1、 在評論《水滸》的結構特點時,作者是怎樣概括的?如何理解?

提示:作者首先作總的評價:從整體看,'不是有機結構';從每一個人物看,'是嚴密的,甚至也是有機的'。

因爲《水滸》是由口頭文學演變而來的,它的每個章節對全書來說都是相對獨立的,所以總的來看,它的結構不是有機的。但是,口頭文學在流傳中爲了吸引聽衆的注意力,它的每個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變,因此,從一個人物的故事來看,《水滸》的結構又是有機的。

2、 作者認爲'這些各自獨立,自成整體的故事',在結構上有兩個共同的特點,對這兩個特點如何理解?有人認爲這兩點實爲一點,對不對?

提示:所謂'故事的發展前後勾聯,一步緊一步,但又疏密相間,搖曳多姿'是就一個人的相對獨立的一個故事而言的。意思是其故事情節安排有緩有急,詳略得當,曲折靈活,錯綜而富於變化。而其所謂'善於運用變化錯綜的手法,避免平鋪直敘',是就不同人物故事情節的關係而言的。意思是說作者對不同人物各自故事發展的結構安排是各不相同的。如林沖和楊志的故事,各自都是曲折多姿,時鬆時緊的,但林沖的故事是騰挪跌宕,逐步推進的,而楊志故事的情節安排都是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的,或者說是縱橫開合的。所以說作者的特點概括雖然看來相似,在進行例證時也沒有分層論證,看來似混在一起的,可實際上並不相同。

3、 從這部分論證在敘、析、評各種文字的分配和使用上看,你認爲寫評論文章應該注意什麼?

提示:評論,是以議論爲主要表達方式,對某問題或某事件發表意見或看法的文章,此篇文章是文學評論,文學評論自然也以議論爲主,但對於作品內容的複述、介紹或引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爲評論必須從作品本身出發,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議論包括分析和評價兩部分。分析,是對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成就等進行提示的過程;評價,則是作者透過分析得到的結論。這三者之間,敘、析都是爲評而服務的,是得出結論必要的鋪墊和基礎。所以三者一定要做到有機的結合。例如第7自然段,爲了說明許多小故事結構的完整、嚴密而有機,作者舉林沖故事爲例,先分析了整個故事的波瀾起伏,同時夾有對其騰挪跌宕特點的評價,其次是敘述了林沖比武一段大概情節,突出了其情節發展的頓拓開闔,曲折多變,然後緊扣其敘述又是一個評價:'寫得多麼錯綜而富於變化','筆墨之經濟,達到了極點'。看,作者便是這樣進行論證的,夾敘夾議,複述、引用原文恰到好處。這樣可以使評論文章的分析建立在大量的材料之上,論證充分有力,讀起來明白曉暢,通俗易懂。那麼我們在寫評論文章時除了注意三者結合之外,還要注意的一點是,複述應是在對原文理解上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它體現作者的觀點,不是枯燥的節錄,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在忠實原文的前提下不受其限制。

4、 從最後一段來看,你認爲寫文學評論文章的選材立意的依據應該是什麼?

提示:不論作品是否有很高的多方面的藝術成就,只要它具備某一方面的特點,我們就可以從此處入手。其次,評論者的主觀認識,他對作品的獨到評價,也是作者選定評論點的依據。

5、 補充點撥:作者對《水滸》的人物描寫和結構上所論述的觀點,都是作者的獨到見解,在文學評論論壇上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如,關於《水滸》的結構特點,自作者的觀點提出之後,在論壇上就出現了一場激烈爭論。特別是作者運用馬列主義的觀點觀察問題,用階級觀點分析人物,不僅對《水滸》的研究有指導意義,而且對其它文學作品的評價都有很大影響。

二、課後練習

1、完成本課後思考和練習題

2、下列各句中的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句是:( )

A、楊志一心想做官,'博個封妻廕子。'結果是賠盡小心,依然落得一場空。

B、這就好比一人遠遠而來,最初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衣或短褂,然後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後又看清了他是方臉或圓臉,最後,這纔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這時候,我們算把他全部看清了。

C、楊志一行人還沒出發,吳用他們已經布好了圈套,這在書中是明寫的;與之對照的,便是楊志的精明的對策。

D、讀者此時急於知道的,是吳用等對於此十萬貫金珠究竟是'軟取'呢或是'硬取'?

3、對下面文字理解得正確的是:( )

'在這上頭,我的偏見,以爲《水滸》比《紅樓夢》強些;雖然在全書整個結構上看來,《紅樓夢》比《水滸》更近於有機結構,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爲獨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滸》結構也是有機的。'

A、作者這是極爲謙虛的說法,其實他的觀點完全正確。

B、作者的觀點本身自相矛盾,不能成立。

C、學術界普遍採取這種觀點。

D、這是正常的學術爭鳴,作者的觀點可備一說,是一家之談。

標籤:人物 課件 水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