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初一語文課件大全(5篇)

初一語文課件大全(5篇)1

學習目標

初一語文課件大全(5篇)

①準確劃分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學習積累重點詞語,能正確翻譯並領會課文大意。

③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纔能有物外之趣。

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疏通並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象,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反覆朗讀,正確停頓,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

音樂欣賞…同學們,剛纔那首歌唱的是什麼?好,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童年生活,就如這首歌所唱的,我們今後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將是美好而又甜蜜難忘的。我們再來欣賞幾幅圖畫……好了,下面我們來看看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童年都有哪些有趣的事要跟我們來分享,我們同學從中能不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收穫。

作者簡介(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再小結)

新課導學: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其特點是簡潔、典雅。學習文言文是爲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彙、語彙依然儲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二要自己用心領悟,能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彙、語彙,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檢查預習(幻燈展示)

朗讀課文(教師先進行點撥)

第一遍,播放錄音或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聽好節奏;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爲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學生齊讀。

疏通文意(結合練習2,先點撥)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啓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爲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爲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請學生口頭翻譯課文(幻燈展示,以學生自願爲原則)

課堂練習(幻燈展示)

問題探究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透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纔會得到。

教師小結“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爲一單元背誦

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匯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穫。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爲林”“蟲蟻爲獸”“凸者爲丘”“凹者爲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爲什麼?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爲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癩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爲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啓示?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爲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初一語文課件大全(5篇)2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2、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品味詩中的語言。

3、能夠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夢想應如何實現。

二、教學重、難點

1、詩的朗讀。

2、語言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式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的童年一定有很多夢想,能將心中的祕密告訴大家嗎?(學生暢所欲言)詩人王家新在小時候也有一個美麗的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閱讀詩歌《在山的那邊》,傾聽詩人的心聲。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關上書,聽老師範讀全詩,注意朗讀的語氣、速度、重音(讀得重的詞語)。

2、學生談聽讀課文後的感受。

3、教師略談詩的語言美,並提出朗讀要求: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讀出語氣。

4、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5、請一名學生朗誦後,其他同學評議,教師最後點評。

6、齊讀。

(三)精讀課文,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1、教師點撥:

這首詩敘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他。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

2、學生小聲或默讀詩歌,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什麼意思?先個別思考,再小組討論,然後將自己的觀點在全班交流,教師注意點評。

3、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體會。

(四)賞讀課文,品味詩歌的語言

1、教師點撥:

詩中的“我”對大海是這樣熱烈嚮往,爲了實現理想不懈追求,而這些都是詩人透過精美的語言告訴我們的,同學們,讓我們默讀詩歌,將你認爲用得特別生動的詞語作上記號,想一想,你爲什麼認爲它用得好;將你不理解的詞語也作上記號,小組內合作解決。

2、集體討論,教師注意點評。

3、有感情的朗讀全詩,力爭當堂背誦。

(五)練習

1、用“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分別造句。

2、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初一語文課件大全(5篇)3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標籤:語文課件 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