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語文將相和的課件

引導語: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國家還沒有統一,處在戰國七雄時期(出示戰國形勢圖),七國有秦、楚、齊、燕、趙、魏、韓,其中秦國的勢力最強大,經常欺負其他國家,與他相鄰的趙國是一個弱國,經常遭到秦國的威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發生在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故事——《將相和》。

語文將相和的課件

【教學目標】:

1、 初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理清文章脈絡,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 學習第一課小故事,感受人物的'形象,體會人物的品質。

【教學重點】:

學生能過自己的閱讀,從我角度去發現、領略藺相如的形象與品質。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審清題目。

1.板書課題:將相和

2.課文長嗎?覺得難嗎?同學們覺得概括主要內容難嗎?(新方法:由題目概括出來)

3.出示課題練習,讓學生思考:

(1)“將”的讀音有( )( )。這裏應讀( ),“將”指的是(泛指進階軍官,武將)。

(2)“相”的讀音有( )( )。這裏應讀( ),“相”指的是(古代特指進階官吏,上卿)。

(3)“和”的讀音有( )( )。這裏應讀( )。既然講“和”,說明他們原來(不和)。

二、整體感知,隨文識字

1.從題目概括出一句話:本文主要寫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

2.出示文中句子瞭解背景並隨文識字,理解詞語。

3.補充背景資料:

“將相和”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並存。秦國最強大,要統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

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三、理清脈絡,概括主要內容

1.按要求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1)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並起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2.根據小標題連成一段主要內容。

3.三個故事之間有什麼聯繫?順序可以調亂嗎?(因果關係)

4.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再找出句中關鍵詞——“顧國家利益”,概括出(愛國)

四、學習第一個故事

1.一篇好文章除了有一個嚴謹的結構以外,還要有豐滿的人物形象,下面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個故事,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1)文中有一個詞準確地概括出藺相如的性格特點。(勇敢機智)

(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從語言、動作描寫討論、交流、整理:

①語言:

“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機智)

行動:當滿朝文武爲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

②語言:

“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行動: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

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③語言:

“我看你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 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不畏、機智勇敢。)

行動: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機智勇敢。)

2.小結:

(1)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鬥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爲上大夫。

(2)解釋“完璧歸趙”

五、總結方法

1.總結學習方法

(1)不能忽略題目,從題目中提煉主題。

(2)讀課文,理清層次,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3)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抓住關鍵詞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2.我們便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自己學習“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