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高一上學期地理教學計劃彙總5篇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前方等待着我們的是新的機遇和挑戰,該爲自己下階段的學習制定一個計劃了。計劃怎麼寫纔不會流於形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一上學期地理教學計劃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上學期地理教學計劃彙總5篇

高一上學期地理教學計劃 篇1

教學課題:高中生地理素養教育。地理學既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地理知識涉及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商業、旅遊業等各行各業;涉及人口、資源、環境等方方面面的人地關係;地理學科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等知識密切相關。

教學目的:構建有效課堂,做好初、高中地理學習的銜接。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髮展有用的地理、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使即將上理科的高一學生初步形成對地理學科的興趣,瞭解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使即將上文科的高一學生,產生對地理學科的熱愛,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情感、態度、知識、技能等方面爲高考打下較好的基礎,提高地理學習能力。

問題的提出:①社會發展的需要

②社會生活的需要

③課改的需要

④高考的需要

⑤教學課時限制

⑥基於對學生現狀分析(理科生:無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無所事事或做其他課作業,浪費地理課堂時間;文科生:高一上冊教材難度大,初中基礎知識欠缺,教學課時有限,教師知識點不能講深講透,學生囫圇吞棗,消化不良,分文理課後,打擊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課時:共20節課(5×4)

教學內容:初、高中地理教材中有關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關地理的人口觀、資源觀、價值觀、環境觀等地理素養。

教學用具:掛圖、地理模型、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方式:以“講座形式”,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以“範例教學”和“活動課教學”爲主要模式,師生互動,着力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構建有效課堂。

教學難點:教學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學課件的製作、學生活動的組織等。

作業佈置:有關的讀圖、填圖、繪圖作業;課堂地理知識競賽;辦一期報紙(學校展示);製作PPT幻燈片(課堂或上傳一中貼吧、網上展示);撰寫地理小論文(參加全國地理小博士競賽)等。

備註:⑴每位老師負責5--6個專題(見附錄)

⑵做到組內統一進度、統一備課、統一教案、統一作業。

⑶每週集體備課時間,提前一週研究下週內容(星期三:討論初稿,星期五:定稿)

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課時及負責人

內 容

負責人及主要內容

第1周

高一新生入學地理摸底測試

陶 梅(準備測試題,主要是初中基礎知識)

第2周

如何上好高中第一課

陶 梅(知識結構及課件)

第3周

人類認識的宇宙 基礎知識(一)

雷衛偉(知識結構及課件)

第4周

人類認識的宇宙 有關視頻(二)

陶 梅、雷衛偉、餘小云(知識結構及課件)

第5周

地球的圈層結構、世界地圖基礎知識

陶 梅(知識結構及課件、世界地理填充圖、主要國家輪廓圖)

第6周

地球面貌的形成與地質作用

陶 梅(知識結構及課件)

第7周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地域分異

餘小云(知識結構及課件)

第8周

傳遞聖火 瞭解世界(一)

課件:美國(陶)、英國(餘)、埃及(雷)

第9周

傳遞聖火 瞭解世界(二)

7個學生在課堂展示(每組推薦1個代表講1個國家),其他學生辦報或做ppt在櫥窗或網上交流

第10周

期中考試

陶 梅(準備測試題)

第11周

中國地理基礎知識

陶 梅(中國政區填充圖、中國地形填充圖等)

第12周

中國政區圖

拼圖競賽(剪圖、多媒體課件遊戲等)

第13周

傳遞聖火 瞭解中國(一)

餘小云(知識結構及課件:中國或北京、湖北概況等)

第14周

傳遞聖火 瞭解中國(二)

課件:7個學生在課堂展示(每組推薦1個代表綜合講1個省區或某1方面與地理有關的知識,其他學生辦報或做ppt在櫥窗和網上交流)

第15周

我愛

我家

“汽車城”——十堰市基本概況

雷衛偉(知識結構及課件)

第16周

地球地圖基礎知識

餘小云(知識結構及課件:時區、日界線、方向的判斷等)

第17周

衣、食、住、行與地理

雷衛偉(衣、食、住)、陶梅(旅遊)

第18周

自然資源(能源)的開發利用

餘小云(知識結構及課件:資源分類及各類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生產生活的關係等)

第19周

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

雷衛偉(知識結構及課件: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的產生、分佈及防禦等。氣象災害如颱風等,地質災害如地震等,環境問題如“ 溫室效應”、水污染、生物入侵、物種滅絕等)

第20周

地理知識競賽

世界真奇妙

世界、中國地理知識

陶 梅、雷衛偉、餘小云 (競賽試題--包括必答、搶答、連問、風險4種題型)、主持人(學生)、分組若干

高一上學期地理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按照學校新學期的工作計劃,緊緊圍繞以人爲本,全面發展,圍繞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可持續發展開展工作。

高一地理教學以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爲主線,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爲指導思想。第一學期的教學內容主要爲自然地理知識,應從認識人類生存環境的角度出發組織教學,加強綜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高一地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從人類和地理環境的關係着眼,透過教學使學生獲得對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關的人文地理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維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學目標:

讓學生獲得比較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學習對學生終生髮展有益的地理;倡導學生主動參加參與,樂於探究,勤勞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學生知識現狀分析

高一新生雖然在初中學過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對世界的、中國的自然地理和人

文地理有所瞭解,但由於中考地理所佔分數低,對地理教學的觀念,也仍保留在

應試教育階段即認爲地理是“副科”,故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可以說非常有限,

四、教學要求

1.認真學習教學大綱,深刻領會大綱中的內容與要求,深入鑽研教材,加快教學觀念的轉變。

2.在教學中要體現教育改革對當今教學的要求,即變應試教育爲素質教育;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方式,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3.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學習、調查及運用圖表和數據進行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理解地理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並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4.在教學中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進行章節過關的檢測。

5.教材中的圖和圖下小字以及活動部分的內容均作爲課文正文處理,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組織安排好教學。

五、教學重點、難點

地球自轉、公轉的地理意義、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作用、全球氣壓帶和風帶、水循環、洋流分佈規律、氣候類型分佈、特點及判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六、教學措施

首先應充分培養地圖的觀點,包括看圖能力、記圖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的培養。牢固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第二語言的思想,其次,積極響應新課程理念,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引導和啓發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判斷和推理

七、 課時計劃和安排

按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高中課程計劃,每週授課2課時。期中考試之前講完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部分),期末考試之前講完第三單元

高一上學期地理教學計劃 篇3

一、高一上冊地理總體教學目的

1、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自然地理基礎知識。

2、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夠獨立和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科學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二、本學期教學任務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上冊教學。

三、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上冊主要是自然地理內容,主要從自然科學角度研究地球。使學生認識處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表層是由相互交錯、重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組成的。地球表層又是一個開放的、複雜的、巨大的系統,它不僅與宇宙有密切聯繫,還與地殼以下的地球內部有千絲萬縷的關聯。本冊共四個單元: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導學生從大的方面來認識人類所處的生存環境即地球的宇宙環境。透過天體系統、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以及地球的運動與結構等知識的介紹,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二章——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是引導學生認識地球的地表過程。透過介紹了地殼的物質組成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態、大氣環境和水環境,使學生了解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以及它們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第三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是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環境的特徵。透過對自然地理的要素變化和環境變遷分析,說明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第四章——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透過地形條件、氣候變化、自然資源以及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聚落、交通等)的影響分析,說明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辨證關係。

五、具體措施

1、認真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認真備好每一堂課,並寫好教案。 2、認真上好每一堂課:運用生產和生活中 “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課文、插圖、閱讀材料、活動等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佈置適當的課外作業,並及時批閱、講解作業。

4、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去認識、分析、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5、適當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上課,並補充課外知識。

高一上學期地理教學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21世紀祖國建設的接班人。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係的一門科學。地理課是高中學生必修和選修的課程。學習高中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觀察和理解整個世界,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高一上冊地理總體教學目的

1、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自然地理基礎知識。

2、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夠獨立和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科學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三、本學期教學任務

完成高中地理1(必修)的教學。

四、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1(必修)主要是自然地理內容,主要從自然科學角度研究地球。使學生認識處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表層是由相互交錯、重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組成的。地球表層又是一個開放的、複雜的、巨大的系統,它不僅與宇宙有密切聯繫,還與地殼以下的地球內部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本冊共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讓學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運動,以及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意義。讓學生懂得宇宙作爲人類生存的地球的環境,和人類自然有着密切的關係。

第二單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主要讓學生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以及地球表面形態,大氣的物理化學性質和變化特點。讓學生明白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第三單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主要讓學生了解自然地理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明白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注重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四單元“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本學期最後一個單元也是一個總結性的單元。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在依賴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時,又必須順應和保護大自然,以謀求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五、課時安排

六、具體措施

在高一上冊自然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多采用趣味性教學、啓發性教學,以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爲基礎,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探究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提高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興趣。同時,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

爲目的,尤其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繫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把握好教學的各個環節,特別是抓住課堂時間,做到一課一得。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加強集體備課的力度,備課的過程中多查資料,收集好的隨堂練習題。由於各班學生特點及基礎存在差異,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利用空餘時間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輔導,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真正從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入手,把握各個環節,提高解題能力和運用知識的技能。平時透過聽課,參加每週教研活動,不斷積累自己的經驗。

其次,透過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後,對學生進行隨堂訓練,透過作業情況發現問題。普遍性問題集中講解,個別問題個別輔導,做到對每個學生負責。透過章節層層過關,加強理解記憶,打好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過程,把握好各個環節,最終獲得好的效果。

最後,每學完章節內容後,及時進行檢測和訓練,透過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把提高學生成績落到實處。透過全年級每週定時進行的周測,及時把握學生的動向和知識理解掌握情況。透過章節複習考試,避免到最後才進行突擊,以便於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

高一上學期地理教學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創新機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質量”的工作思路,以“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爲宗旨,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愛好爲重點,深入瞭解學生情況,着手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

二、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教學班6個,其中226班爲55人,其餘班級均在60人以上。6個班分爲二個層次,226班是實驗班,其中絕大多數的學生是年級的優秀學生,但他們明確今後的發展方向是學理科,其餘的5個班的學生爲平行班,計劃外的比例大,學生成績懸殊大,不愛學習的學生較多,在05年下學期期未考試中,就有一批學生沒有及格。而本期6月份面臨的高一年級會考將會有相當大的困難。根據教研組計劃制定的整體目標,力求一次性合格率爲95%以上。

三、教學目的和要求:

讓學生獲得比較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學習對學生終生髮展有益的地理;倡導學生主動參加參與,樂於探究,勤勞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材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爲主,包括: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繫;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教材以人地關係爲主線,以協調人地關係、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爲宗旨,研究以人類爲中心的地理環境;從這一點看,在地理教學中參透環境教育應該是教學重點之一。教材除了學科理論外,增設了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社會實踐等,同時,配備了不少案例,這些案例源於實際的社會活動和不斷髮展的社會現實生活,與地理學科有緊密的聯繫,是對已發生的典型時間的真實寫照;因此,學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現實問題,透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判定和推理也是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

五、教學措施:

中學地理與其他學科相比,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起直觀性和辨證思維能力的廣泛運用上,因此在教學中,首先應充分培養地圖的觀點,包括看圖能力、記圖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的培養。牢固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第二語言的思想。第二,根據教材特點選用一些帶有鄉土性質的案例,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儘可能在課堂上實現。另外,做好後進生的會考輔導工作。時安排:全期總課時大約40課時,第五單元12課時,第六單元5課時,第七單元7課時,第八單單元4課時,會考複習12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