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七年曆史教學計劃範文

時間過得飛快,新的機遇和挑戰向我們走來,需要好好的對接下來的教學進行計劃了。相信寫教學計劃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事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曆史教學計劃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曆史教學計劃範文

七年曆史教學計劃1

一、指導思想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

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

二是增加啓發性和生動性;

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啓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爲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今年我所教的兩個班,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自覺性,特別是從七(6)班轉入七(1)班的學生,學習態度極差。

另七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爲。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

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初一歷史下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期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爲單位,敘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

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五、教學目標:

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啓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

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樹立學生爲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六、主要措施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

1、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2、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啓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3、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爲依;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4、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透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透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透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6、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7、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七、教學進度:

初一《歷史》課程設定爲2課時/周,全學期約36課時,現將教學進度安排如下:

二月三月份:第一、二單元

四月份:第二單元

五月份:第三單元

六月份:第四單元

七月份:複習迎考

七年曆史教學計劃2

一、指導思想

爲更好的抓好七年級的教學工作任務,本期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教育、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同時要把環境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所任教的學生上課時的情況有所不同:女同學比較聽話,上課時的整體紀律較好,但學生的思維不夠靈活,課堂氣氛有點沉悶,且有個別學生上課睡覺。從總體上觀察,大部分學生的情緒比較穩定,對這門課程較感興趣,特別是將有關內容以故事的形式講出來的時候,學生聽得特別認真;有一小部分學生的情緒不太穩定,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往往看一時的心情或喜好來決定是不是認真聽課,所以在課堂上表現差異較大,還不具備自我約束能力,自覺性較差。透過上個學期的觀察,學生對於“堂堂清”這種教學模式比較適應了。

三、教材分析

1. 教材特點

初一歷史第二冊是政治思想性很強的一門課程,思想性、科學性、可讀性強,圖文並茂,趣味性較強。

2. 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二冊的內容是從我國隋唐時期至明末清初的歷史,主要講述了各個朝代的興衰過程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 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仍採用“平時分積分制度”,制定了一套較爲完整、詳細的積分制度。從課堂上答題、作業完成情況和上課紀律幾個方面來實行積分獎懲。首先,課堂上的提問分爲“複習提問”和“新課提問”,在“複習提問”這個環節採取答錯扣分,自願回答多加分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而在“新課提問”這一環節中,爲了激發學生髮散思維,使學生敢於踊躍回答問題,答錯不扣分,對於回答有創新意識的多加分等。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了,提問有難有易,對於比較容易的問題儘量要求成績處於下游的學生回答,增加其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對於有進步的學生,給予表揚和獎勵。其次作業完成情況和上課紀律的積分主要是爲了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對於作業完成情況的扣分主要是爲了督促學生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作業;對於上課違紀情況根據情節輕重處以不同的扣分,對於表現有明顯進步的同學給予加分鼓勵。每個月公佈一次積分,使學生能及時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及時總結。

本學期爭取平均分達到及格水平。

五、 教學進度

新教材初一歷史第二冊總共有22課,從隋唐時期講到明末清初的文化教育,大部分課的內容爲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對比較難理解的內容分爲二課時來上。教材主要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以歷史發展的線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經濟、文化的重要史實爲重點。本學期共二十一週,第十週進行期中考試,第十九與二十週複習和考試,第二十一週進行期末試卷評卷、統計、分析,除去考試周與放假周,一共有三十二個課時左右,其中新授課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六個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