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精華】高一教學教學計劃3篇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又將學習新的知識,有新的感受,寫一份教學計劃,爲接下來的工作做準備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教學計劃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教學教學計劃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華】高一教學教學計劃3篇

高一教學教學計劃 篇1

本學期,我校高一年級化學學科將使用魯科版教科書《化學2》(必修)開展教學活動。高一化學備課組成員有四位教師。爲更好的化學教學工作,特製化學備課組訂教學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認真學習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建議》,認真學習《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課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進行。

在教學中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課程觀。

二、教學要求

1、認真研究當前教育改革發展趨勢,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注重學生能力培養,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爲重點,重視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寓思想教育與課堂教學之中,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深化教育改革。

2、加強教學研究,提高教學質量。提倡以科研帶教學,以教學促科研,使教學工作課題化。教師要努力提高教科研的意識和能力,積極探討科學合理、適應性強的實驗方案,改革課堂教學方法,積極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探索,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專業知識水平,開拓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備課活動中,要把化學課堂教學改革,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在教學目標、方法、內容的確定、作業的佈置與批改、單元的測試與評估、課內外輔導活動中要從有利於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去思考設計。

3、做好調查研究,真正瞭解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要認真研究學法,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加強分類指導,正確處理對不同類學校和不同類學生的教學要求,注重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在教學中,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指導作用,提高教學效率。提倡向40分鐘要質量,反對加班加點磨學生的低劣教學方法。

4、注重知識的落實,加強雙基教學,加強平時的複習鞏固,加強平時考查,透過隨堂複習、單元複習和階段複習及不同層次的練習等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及時鞏固和逐步系統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

5、加強實驗研究,重視實驗教學,注重教師實驗基本功培訓,倡導改革實驗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動手機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6、要發揮羣體優勢,發揮教研備課組的作用,依靠集體力量,在共同研究的基礎上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繼續堅持“同課異構”的備課方式,搞好化學必修2的集體備課,提高教學質量。

高一教學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在學校和年級的指導下,認真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積極落實學校教學計劃。以學生爲本,培養學生學科素養,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獲得充分的發展,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工作目標

1、教學內容:完成化學《必修1》

2、學生情感與態度:對化學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掌握學習化學的一般方法

3、學生能力:具備一定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探究能力、計算能力

4、完成學校規定的學年度教學任務,在大型考試中,獲得理想的優秀率、及格率

三、具體措施

1、深入學習新課改,努力實現“兩個轉變”

繼續學習新課改,研究新課標,深入領會新課改的精神,把握住其精髓,並將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實踐中積極貫徹新課改的精神。實現老師的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居高臨下爲平等合作,變填鴨式爲啓發式,變唱獨角戲爲共同參與,變重結果爲重過程,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構建鮮活、和諧、高效課堂。

2、認真落實常規,規範教學行爲

嚴格落實“備、教、批、改、輔”等教學各環節。做到備課充分,合理控制教學深廣度,循序漸進;上課富有激情,多采用啓發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及時佈置適量、有針對性的作業,一般一星期2-3次,一月組織1-2次化學檢測,落實好作業批改和講解;耐心輔導,注重全體和個體相結合,培優扶困。

3、科學指導學法,培養自學能力

爲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必須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爲此,我們要做好學法指導。利用年級廣播對學生進行學法講座,同時我們老師也要在平時教學中,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和一些技巧,方法如:比較法、聯想法、歸納法、演繹法等,技巧如:差量法、十字交叉法等。

4、加強實驗教學,突出學科特點

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們探索化學世界有效途徑,充分利用化學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順利掌握相關知識。爲了彌補直接做實驗的一些缺點,有些實驗可以透過播放實驗視頻來教學,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同時組織學生走進實驗室,動手做一些常規的實驗。

5、開展聽課評課,營造研討氛圍

認真落實學校有關教學要求,積極開展聽課、評課活動,努力營造辦公室的研討氛圍,做到相互學習、相互探討、相互交流。做到集體備課有中心發言人,有主題,充分發揮個人和集體的力量,做到統一教案、練習、進度。

四、教學進度(略)

高一教學教學計劃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學設計選自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節《質點 參考系和座標系》,要描述物體的運動,首先要對實際物體建立一個最簡單的物理模型—質點模型。由於運動的相對性,描述質點運動時必須明確所選擇的參考系。爲了準確的、定量的描述質點的運動,還要建立座標系。質點、參考系和座標系是描述物體運動的基礎知識,教材中逐步展開這些內容,最後介紹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本節介紹質點、參考系和座標系,不僅是這一章學習的基礎知識,也是以後力學各章學習的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在實踐中有廣泛的、重要的應用。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質點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種科學的抽象,知道科學抽象是一種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參考系的選取在物理中的作用,會根據實際情況選定參考系。

(3)會用座標系描述物體的位置和位置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

(1)體會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規律中的作用,讓學生將生活實際與物理概念相聯繫,透過幾個具體的例子讓學生自主討論,在討論與交流中,自主昇華爲物理概念。

(2)透過參考系的學習,知道從不同角度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熟悉的常見現象和已有經驗出發,體驗不同參考系中運動的相對性,提示參考系在確定物體運動時客觀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學生形成勤於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熱愛自然,關心科技,正確方法,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質點的概念;

2.從參考系中明確地抽象出了座標系的概念。

(2)難點

1.理解質點的概念

四、教學突破

課前師生收集豐富的圖片、視頻、文字等資料,聯繫學生日常生活中身邊熟悉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透過老師引導,學生得出有關物理概念,從而使學生樂於探究和思考。

五、教學流程設計

(一)引入課題

教師活動

(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反映物體運動的視頻,雄鷹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綠茵場上飛滾,連靜靜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萬裏”……)。請同學們思考回答:這些場景中哪些物體是在運動的?在物理學中,什麼叫做機械運動?舉例說明。

2.對學生的舉例分析給予評價,並根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總結機械運動的概念。

3.指導學生分析視頻資料,指出: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不停地運動,運動是宇宙間永恆的主題,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詩人可以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描繪氣勢磅礴的瀑布,畫家也可以用美麗的畫筆描繪出動感十足的情景,那麼,我們怎樣描繪物體的機械運動呢?即怎樣地描述物體上各點的位置及其隨時間的變化呢?

(二)物體和質點

教師活動

1.研究物體的運動,首先要確定物體的位置。物體都具有大小和形狀,在運動中物體的各點的位置變化一般說來是不同的,所以要詳細描述物體的位置及其變化,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多媒體展示三幅圖),在地球繞太陽轉動的圖片中,地球在繞太陽公轉,注意地球同時又在自轉,所以地球的各部分離太陽的遠近在不斷變化。

2.分析:地球是一個龐然大物,直徑約爲12800km,與太陽相距1.5×108km,也就是說地球直徑約是它與太陽距離的萬分之一。當我們討論地球的公轉時怎麼看待地球?有什麼巧妙的方法?

3.指導學生討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想到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採用科學抽象的方法,即不考慮物體各部分的差異,把物體簡化成爲沒有大小、形狀的點,或者說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物體。

4.可見,引入質點是爲了使物體的位置有一個確切的概念,使物體的複雜運動轉化成點的運動。

5.總結得出①質點的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叫做質點。即沒有形狀、大小、體積而具有質量的一個點,質點具有物體的全部質量。②質點是人們爲了使實際問題簡化而引入的理想化模型。引入理想化模型,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儘可能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是物理學上經常用到的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抽象。

6.進一步說明:物理學對實際問題的簡化,必須從實際出發,撇開不考慮的(只能是與當前考察無關的因素),和對當前考察影響很小的次要因素。

1.學生分小組討論得出:研究地球公轉時,由於地球的大小而引起的地球各個部分的差異很小,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是說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把它視爲一個點。 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狀把地球看作一個點時,能夠忽略地球質量嗎?

聽講,記錄,認真體會,理解引入質點的意義。

3.討論①是不是隻有很小的物體才能看作質點?

②地球的自轉和轉動的車輪能否被看作質點?

③物理中的“質點”和幾何中的點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關於質點簡化的條件

一個物體能否抽象成質點,並不是取決於物體的形狀和體積大小,這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①平動的物體一般可以看作質點

做平動的物體,由於物體上各點的運動情況相同,可以用一個點代表整個物體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物體的大小、形狀就無關緊要了,可以把整個物體當質點。

例如: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車身上各部分的運動情況相同,當我們把汽車作爲一個整體來研究它的運動的時候,就可以把汽車當作質點。當然,假如我們需要研究汽車輪胎的運動,由於輪胎上各部分運動情況不相同,那就不能把它看作質點了。

要注意的是:同一物體在不同情況下有時可看質點,有時不可以看作質點,一列火車從北京開到上海,研究火車的執行的時間,可將火車看成質點,而火車過橋時,計算火車過橋的時間,不可以將火車看成質點。

②有轉動但轉動爲次要因素

例如:研究地球公轉時,可把地球看作質點;研究地球自轉時,不能把地球看作質點。

③物體的形狀、大小可忽略

再如:乒乓球旋轉對球的運動的較大的影響,運動員在發球、擊球時都要考慮,就不能把乒乓球簡單看作質點。

(三)參考系

1.坐在教室裏的同學看到其他同學都是靜止的,卻不知道他們都在繞着太陽在高速運動着,這裏面蘊含了什麼問題呢?

2.讓學生觀察圖1.1-3和1.1-4,閱讀圖右文字,回答以下問題。

①得出什麼結論?②就圖1.1-4能否提出一些問題?(例如爲什麼跳傘者總是在飛機的正下方)

小結

①參考系是參照物的科學名稱,是假定不動的物體。一個物體一旦被選爲參考系,就認爲它是靜止的。在選定參考系後要假定自己站在參照物中去觀察物體的運動,即“參考系上長着觀察者的眼睛”。

②比較兩個物體的運動時必須選擇同一參照系,比較纔有意義。

③在運動學中,參考系的選取是任意的,但在實際選擇參考系時應以運動的描述儘可能簡單爲原則。在沒有特別說明時,通常以地面爲參考系。例如,描述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通常選地面或相對於地面而靜止不動的其他物體作爲參考系。

(四)座標系

1.提出問題:怎樣定量(準確)人描述車或劉翔所在的位置?

2.提示:你的描述必須能反映物體(或人)的運動特點(直線)、運動方向、各點之間的距離等因素。

3.總結:①爲了定量地描述物體的位置及位置的變化,需要在參考系上建立適當的座標系。座標系是在參考系的基礎上抽象出來的概念,是抽象化的參考系。爲了定量地描述物體的位置及位置的變化需要在參考系上建立適當的座標系,如果物體在一維空間運動,即沿一條直線運動,只需建立直線座標系,就能準確表達物體的位置;如果物體在二維空間運動,即在同一平面運動,就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來描述物體的位置;當物體在三維空間運動時,則需要建立三維座標系。

①一維座標:描述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即物體做一維運動時,可以以這條直線爲x軸,在直線上規定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建立直線座標系。如圖1-1-1所示,若某一物體運動到A點,此時它的位置座標XA=3m,若它運動到B點,則此時它的座標XB=-2m(“-”表示沿X軸負方向)。

(五)鞏固練習,交流和小結

教師活動

出示課堂練習;

引導組織學生回顧本節知識;

組織各小組成員在相互合作的基礎上,進行小結;

教師對該堂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和對學生的總結給予肯定和評價。

學生活動

按照要求完成課堂練習;

根據老師提供的資訊回顧本節知識;

在相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做好書面總結;

聽老師總結,補充修改自己的書面總結。

現在是不是感覺物理網爲大家準備的高一上冊物理質點參考系和座標系教學計劃很關鍵呢?歡迎大家閱讀與選擇!